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斯文在兹:吟诵之路
斯文在兹:吟诵之路


斯文在兹:吟诵之路

作  者:杨芬

出 版 社: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02月

定  价:59.80

I S B N :9787553797779

所属分类: 生活  >  亲子/家教  >  素质教育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书评书荐

TOP内容简介

本书以《尚书》所言“斯文在兹”为吟诵立意,重在阐明其更深广的文化根基。在理论结构上,全书分作上下两篇。上篇“吟诵之文”,从“文”的视角切入,深入剖析吟诵的内涵。下篇“吟诵之法”,注重从“法”的角度来探索吟诵之路,有助于打开诵读吟咏诗文的一些门径,找到内在的规律与方法,但其背后深层的根基仍不能脱离“吟诵之文”。上、下篇的构建,是互为补充融贯的,其内在的主旨始终要回到深广的“吟诵之路”。

让我们抑扬音节,顿挫节奏,契入诗文的阴阳开合之气,与生命之气相摩相荡。吟诵之路,正是一条生命与文化真实地交流、涵养、熏修的广阔道路。


TOP作者简介

杨芬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部馆员北京乐器学会古琴学术委员会理事中华吟诵学会理事 2005年获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学士学位,2008年获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硕士学位,2016年继续攻读北大哲学系美学博士。多年来从事古琴及吟诵的实践与研究,是当代较为杰出的普通话吟诵名家,曾参与多部吟诵教材的编写。


TOP目录


TOP书摘

 

“读法”界定模式 

二十世纪早期,赵元任和郭沫若先生较早谈到吟诵,他们主要从感受上来描述其“读法”的特点,特别突出了吟诗中接近于“歌唱”的特征: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郭沫若为《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撰序言道:“中国 旧时对于诗歌本来有朗吟的办法,那是接近于唱,也可以说是无乐谱的自由唱。但那唱法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寻, 在专门的音乐家听来,大约是可以谱得出若干种相当共通的调子出来的。”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赵元任在《新诗歌集》序中说:“所谓吟诗吟文,就是俗话所谓叹诗叹文章,就是拉起嗓子来把字句都唱出来,而不用说话时或读单字时的语调调①。”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投身于吟诵实践的前辈中,如陈炳铮、陈少松先生等人,开始对“吟诵”概念进行规范的界定,但讨论的重点仍集中在“读法”上。 

陈炳铮在《谈古典诗歌的吟诵》中写道:“广义的吟诵包括‘朗吟’(‘朗吟’即接近于唱,但似唱而非唱的‘半念半吟’)。‘朗吟’要注重 节奏和字的声调,但旋律性较差,而是‘朗诵’的一个变种吧。狭义 的吟诵则专指‘吟唱’。它不但应严格遵守声调的调值规律,还要切 实地注意节奏性与旋律性……一首比较好的吟诵曲,也是一首带‘吟 诵’独特风格的优秀声乐作品①。”

陈少松在《古诗词文吟诵》一书中谈道:“‘吟诵’作为一个词使用,泛指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它既可指吟,也可指诵;或者既指吟,又指诵”;“所谓‘吟’,就是拉长了声音像歌唱似地读”;“所 谓‘诵’,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②。 

二十一世纪以来的吟诵研究,基本仍承袭“读法”界定思路。如秦德祥先生从“合成词的结构”上,对吟诵提出两种理解:一为联合式,两字地位相等;二为偏正式,后者为主,前者修饰、限制后者,则“吟诵”以“诵”为根本,“吟”辅助“诵”,以增强情感的表达③。另如朱立侠亦吸取陈少松、秦德祥等人的观点,在其《唐调吟诵研究》中总结为:“‘吟诵’处在‘念’和‘唱’之间,同时兼有语言性和音乐性④。”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192

印  次:1

版  次:1

开  本:16

纸  张:铜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77.1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