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帝国突围-----摇晃中的光绪二十四年
帝国突围-----摇晃中的光绪二十四年


帝国突围-----摇晃中的光绪二十四年

作  者:余音

出 版 社:上海远东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01月

定  价:56.00

I S B N :9787547614228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历史  >  世界史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依据大量经过认真甄别的史料,像神探破案那样“回到历史现场”,对戊戌变法深入透视,就谁是变法的真正领袖?康、梁的作用,戊戌变法是失败还是夭折?京师大学堂为何成为变法头等大事?帝党=维新派、后党=守旧派是否符合历史等,进行了充分论证,得出了新的结论,受到学界的首肯。该书是严肃题材,丰富内容,精细辨析,生动论述,观点独到,雅俗共赏。适合于关注改革、爱好近代史知识的广大读者,也可以作为大中专院校的教材和学生的课外读物。

TOP作者简介

   余音,中国史记研究会会员、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大连市委宣传部秘书、《东北之窗》首席记者、执行主编等,主要从事戊戌变法研究、纪实文学理论研究及创作实践,已公开发表著述500多万字,在《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北京日报》(上海)《社会科学报》等发表戊戌变法论文60多篇,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等转载。主要著作有《孙家鼐创办京师大学堂风云》《百年黄昏:回到戊戌变法历史现场》《特稿采写宝典》《中国维和警察纪实》(英文版、法文版)《大连人物?春秋》《王亚樵真传》等。


TOP目录

        序言   我的“实说”历史主张        

                  变法新说                             

第一章  戊戌政变其实并未发生过    

“戊戌政变”的由来

亲政本是一句空话

“总裁”与“CEO”

子虚乌有的“政变”?

第二章  戊戌变法失败还是夭折?

时代最强音:以教育扭转乾坤

洋务学堂的路子也走不通

宏伟蓝图再次被束之高阁

新政第一大举动

戊戌变法取得阶段性成果

第三章  翁同龢何曾“冒寒留南海”   

百年谎言被相继戳穿

两个乖戾之人

疑似作伪又一新证

翁康交情有多深

第四章  戊戌事变导火索探秘

伊、李“巧遇”北京

帝后矛盾骤然尖锐

慈禧回宫并无异常

一颗耀眼的变法之星

收权事件突然发生

袁昶“一载三迁恩遇无”

收回事权“非一日之寒”

第五章  戊戌变法夭折的必然性

“三大错位”的客观存在

“三大错位”的要害何在

康有为的错误早有定论

第六章  究竟谁是戊戌变法的领袖  

正方、反方针锋相对

“康有为领袖说”造神路径

康有为黯然跌下“神坛”

光绪才是唯一真正的领袖

第七章    戊戌变法研究应走出误区    

观念之误:帝党=维新派,后党=守旧派

重点之误:戊戌变法研究以康梁为中心

学科之误:戊戌变法与戊戌变法思潮混为一谈

定性之误:变法、维新、改良不是改革

                                    

人物新论                                  

一、试论孙家鼐的七大历史性贡献           

(一)殚精竭虑,培养了一位富有维新思想的明君

(二)对于变法,作出了理性思考和具体贡献

(三)创立新的教育体系,促进中国教育转型

(四)创办京师大学堂,捍卫变法成果

(五)眼界高远,开“兼容并包”思想之先河

(六)倡开官报,并提倡自由办报

(七)身先士卒,堪称民族工商业的先驱之一

二、创建京师大学堂立头功                

(一)孕育之功:新式学堂早筹划

(二)开山之功:受命于危难之际

(三)救护之功:巧借外人之力

三、 绝非政敌    堪称传奇                               

  (一)罕见的“五同”

  (二)深厚的交情

     (三)内在的原因

四、和煦家风催人奋进

五、寿州孙文正年谱         

附录一、戊戌维新与晚清社会变革

附录二、回到历史现场看历史

附录三、寻找戊戌变法的领袖

后记                                   

再版补记                

     


TOP书摘

康有为学风不正,学识不高,不足以成为变法旗手。康有为虽然考中了进士,但他的国学功底并不扎实,著书立说牵强附会,讨论学问强词夺理,梁启超批评他在著述中“往往不惜抹杀证据或曲解证据”,“犯科学家之大忌”。其变法理论《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出笼后,不仅保守派强烈反对,康党的同盟军翁同龢、孙家鼐、张之洞、陈宝箴等也大惊失色,认为康有为“居心叵测”;著名的维新人士黄遵宪、章太炎、唐才常等,都对康有为的观点明确表示“不敢苟同”。著名教育家吴汝纶认为:“中国旧学深邃,康梁师徒所得中学甚浅,岂能胜删定纂修之任?斯亦太不自量矣。”朱维铮教授指出:作为学者的康有为,虽然著作等身,但究竟有多少真学问,尤其令人怀疑。以《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而论,倘若单看学术内容,则从材料到见解,鲜有不蹈袭前人的。“《新学伪经考》同《孔子改制考》一样,所谓考订辨伪,无非‘藉经术以文必有饰其政论’。既然康有为言在此二意在彼,那么他引经援史,不过为了示人以言据,……正如参与起稿的梁启超后来承认的,康有为太武断,‘往往不惜抹杀证据或曲解证据’。因而,引文删略而不予以标示,修改原文以牵合所论,在康有为可为习与性成。……同时,康有为还有一大毛病,那就是以‘生知’自居。在两书中时时阴袭近人考据成果而充当自己的‘发明’,甚至诋斥剽袭对象以自炫博异。”康有为精心炮制的“变法理论”成为众矢之的,严重损害了维新派的形象,瓦解了变法的社会基础。对此,著名学者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批评说:“康有为不自量力,引学术入政治,也就从‘迂儒’逐渐蜕变成‘学阀官僚’,把支持他变法改制最热心最有力的张之洞、翁同龢等都摈之门外。以他这个小官,来独力抵抗那红顶如云的顽固派,那就是螳臂当车了。……康有为当年犯了他那教条主义的绝大错误。”

康有为的野心,则是变法夭折的致命一击。据统计,晚清时期,中国男性受教育者只有百分之二十,远远低于日本;明治维新时,日本的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所写的一本介绍西方的小册子,一年销售30万册,而同一时期,中国正在开展洋务运动,江南制造局编译的所有介绍西方的书籍、小册子,30年间只卖掉1.3万册。可见,在中国进行启蒙教育、宣传是多么必要。欲望是魔鬼。据《近代名人轶事录》记载,一次,梁鼎芬与章太炎谈论维新人物,梁鼎芬问:“康有为霸气纵横,不失为一佳士,惟深沉不可测,传其颇有做皇帝之野心,君识其人,亦谓可信否?”章太炎大笑,回答道:“君误矣,皇帝人人可做,康有为如仅图为皇帝,尚不足为异;最荒谬者,则其人竟妄想欲为教主也!”由此可知,康有为的野心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正因为康党野心太大,所以才上演了一出法华寺深夜策反袁世凯的闹剧,并最终葬送了戊戌变法。

戊戌事变发生后,慈禧太后甚至主动发出继续改革的信号:

前因中外积弊过深,不得不因时制宜,力加整顿。而小之徒,窃变法之说,为煽乱之谋。业经严拿惩治,以遏横流。至一切政治有关国计民生者,无论新旧,均须次第推行,不得因噎废食。……嗣后内外臣工,务当清白乃心,一化新旧之见。凡有建白,但期有裨时局,不得妄意揣摩,挟私攻讦。

对于这道谕旨,有的专家做了精彩解读:

第一册变法是必要的,但一些“宵小之徒”借变法改革之机,煽动动乱,对这样一股“逆流”必须坚决遏制;

第二册变革仍须推进,不得因噎废食;

第三册变革一方面必须有序进行,不能操之过急。另一方面必须在新旧之见中找到支撑点,不能偏执于某一主张;

第四册群臣建白,必须具有建设性,而不能乘机挟私攻讦、打击报复。

八月二十九日,清廷再次颁发谕旨,指出:“国家振兴庶务,凡有益于国有便于民者,均应随时兴办,以植自强之基前因商务为当今要图,特谕刘坤一、张之洞就沿江沿海一带先行试办。……务期中外流通,确有成效,不得徒师空言,致负朝廷力图振兴至意。”由此推想,如果采取“统一战线”策略,戊戌年将慈禧太后变成维新的同盟军,不是不可能的。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康有为等人的干扰、破坏,以孙家鼐、张之洞等开明政治家来施行维新,戊戌变法绝不会百日而夭。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110

加载页面用时:46.8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