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青少年写作智力开发
青少年写作智力开发


青少年写作智力开发

作  者:陆九奇

出 版 社:沈阳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1月

定  价:42.00

I S B N :9787544196963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社会科学  >  语言文字学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本书从智力开发的角度,对青少年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了细致、深入而富有创造性的讲述,并提供40余种写作智力开发的工具,促使青少年在写作实践中发现自身写作才华、扫除写作障碍,真正爱上写作。全书共分10章:阅读智力开发、理解智力开发、观察智力开发、构思智力开发、谋篇智力开发、表达智力开发、迁移智力开发、联想与想象智力开发、整合智力开发、进阶智力开发。解决青少年写作障碍,为人生的自我发展夯实基础,摒弃一切陈词滥调,用清新的创意方法学习写作。从阅读开启写作之门,把读书经验转化成写作才华。

TOP作者简介

陆九奇:写作轻方法创意老师,专业写作教练。研究写作方法十余年,总结出一整套适合青少年写作的创意写作方法。见解独到,是一名热爱写作、专注写作规律的创意写作课老师。网络写作课“突破本能学本领”“奇谈经典”“初中作文36计”等,深受青少年和家长青睐。网络单课听众逾10000人次,单课评论逾1000人次。在千聊、荔枝微课、喜马拉雅均开设相关写作课。在头条3个月原创100篇阅读写作相关文章,得到14370名粉丝支持。年服务青少年听众逾150000人。个人课程信息可直接触达25000人。

TOP目录

序 青少年写作智力开发
第一章  阅读智力开发
第1节   快速阅读:如何成为可能?002
第2节   复述能力:比背诵重要100倍012
第3节   信息接收:四大层面令人进步017
第4节   选择主次:读人物·读情节·读手法025
第二章  理解智力开发
第1节   人物言行:抓牢言行是关键031
第2节   环境作用:环境的存在与妙哉036
第3节   作者观点:思想的影子无处不在041
第4节   深层含义:转化思维很关键046
第5节   文章结构:学到作品的内在形式052
第三章 观察智力开发
第1节   体验自然:各种体验利器的运用067
第2节   描绘动物:观察并总结才能制胜076
第3节   欣赏植物:写生命的自由与惊奇081
第4节   体察人物:从外到内的透彻展示086
第四章  构思智力开发
第1节   概括:化繁为简能力的养成094
第2节   构思:目标有且只有一个098
第3节   素材: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103
第4节   段落:段落的自我追求110
第五章 谋篇智力开发
第1节   文章线索:一条思路的蛇117
第2节   并列与对比:材料的城堡123
第3节  递进向前:有节奏的向前推进129
第4节  联想与想象:关键时刻的精神升华141
第六章 表达智力开发
第1节  个性叙述:张力·陌生化·纯叙述148
第2节  有效描写:在纸上跳动的影子161
第3节  感情抒发:真实而适度的选择171
第4节  恰当议论:一针见血是关键180
第5节  平实说明:零度叙述的技巧185
第6节  必备修辞:让新意源源不断190
第7节  句子简繁:人为拉长和剪短207
第8节  对话灵活:众人对白与自我独白211
第七章 迁移智力开发
第1节   调动资源:有效地调动知识经验221
第2节   有效模仿:尽早开始,尽早结束229
第3节   创新运用:不要再走寻常路233
第八章 联想与想象智力开发
第1节   心理刻画:从有意为之到自我流露239
第2节   定向联想:让文字自我繁殖245
第3节   控制想象:让想象在边际内飞扬250
第4节   有效虚构:从改编走向原创255
第九章 整合智力开发
第1节   克服啰嗦:打磨你的简洁美261
第2节   结构删减:构建你的文字城堡267
第3节   消灭病句:语感和语法的双重保障273
第4节   修改符号:工具、习惯与方法278
第十章 进阶智力开发
第1节  视点:变化的大利器289
第2节  灵感:须秒懂的资源293
第3节  情节:情节从何而来297
第4节  暗示:请恕我不直言302
第5节  象征:以物示意之妙306
第6节  文体:容器而非外衣310
后记  返回自身,激发自我内在的写作潜能320

TOP书摘

灵感,须秒懂的资源。
灵感是这样的一种东西:它悠然而来,却又潇洒而去。如果你即使动手、动脑,也许可以抓得住它的全部,稍不留神就只能抓住一部分。动手记录灵感,动脑反复思索,是牢牢抓住灵感的关键。写作的人最渴望灵感的到来。青少年也许要祈祷在高考、中考的那一刻,灵感不仅能来,最好能来一次“灵感大爆炸”才好!然而,这是不现实的。能集中“大爆炸”的绝非真正的灵感。灵感这种东西,就是发生在一瞬间的东西,你必须秒懂才行。
灵感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是借用“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这句话的,但放在灵感身上是一样的。对一个勤于思考的人而言,灵感光顾你的机会总要大一点,因为勤奋令你的思考反反复复地发力,横看成岭侧成峰——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去思考问题的关键,那么灵感便可能在你的思考当中闪现出来。从这个角度看,灵感是你自己制造的,并非空穴而来的东西。所以——
灵感来了,就意味着好文章、好作品的到来吗?不是的。正如作家王鼎钧先生说的:灵感是受孕,作品是成人。可见,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这个鸿沟的填补,必须以作家勤奋的自我经营,坚持不懈的写作才可以。插入几句题外话:有的学生和家长曾陷入一种苦恼当中:读书不少啊!但为什么就是写不好?我想,这跟灵感和作品之间的关系似乎是相通的。阅读是领会他人的写作经验,能否转化成自己的,还需一番艰苦的努力才行。否则,大家只管读书,不必在写作上费心——如果两者之间是一种直接的、必然的因果的话。
1.灵感的特质。灵感其实是一条信息、一个念头,一种一闪而过的东西,然而往往具有特定的、特殊的价值,尤其对写作而言。它有时表现为一个句子,有时表现为一个情节,总是一种瞬间提醒你的东西,可以激发你创作的欲望的东西。
判断一段信息是不是灵感,许多人有切实的经验,那种触电一般的信息到来时,即使我们已经躺在温暖的被窝中,也会迫不及待地重新开灯,把它记录下来。然而这是一种经验上的感知和判断。一条信息是否就是灵感,能否令我们完成一次好的写作,如何判断?我个人的意见是:这个念头如果含有大量丰富的信息,拥有无限的可能,就像冰山的一角,令你想到更多的部分在水下,那往往就是一条真正的灵感。如果一个念头只是一个华丽的句子,看着确实精彩,然而信息量不够,是谈不上有多少价值的“灵感”的。
2.随时记录灵感是最妙的,否则会让人后悔不迭。
我个人的一个经验是,在睡前躺在床上很放松地胡思乱想的时刻,灵感可能会到来。所以我会把手机放在伸手可以触到的地方,随时用记事本记录下来。也许是一个句子,也许是一个好的选题,也许是一个精彩的见解,也许是一篇文章的标题或情节,然后会在次日找时间处理它。即使我们一时没时间处理这份灵感,但至少我们记录了它。以前手机不像现在这样便捷的时候,许多人喜欢随手带一个小本子,以随时记录灵感。这个方法在今天仍旧是适用的。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有一个记录东西的习惯,后来有一本书叫做《契诃夫手记》,据说记录的大量东西就是他的“灵感”,其中有不少的情节、故事等都被他写入了自己的短篇小说当中。
3.距离成文有一段路要走的,然而它给了我们一个绝妙的契机,必须牢牢把握它。
一个灵感有可能发展成一篇文章,甚至有的作家的大部头作品,其最初的起点都是来自某个灵感。那么,如果加工才能让灵感成为一篇文章呢?前面说了,真正的灵感饱含丰富的信息量,对作者的创作具有很强的价值。至少能让我们投入到一篇文章的写作中去。而对一个作家来说,甚至可能发展成一部完整的作品。所以,当你已经记录了一条灵感时,它就成了我们写作的一条资源,甚至是一条异常重要的资源。反复的揣摩这条资源,是可以开发出很多东西的。所以我们当有一种挖掘的意识,挖掘这份灵感信息背后的信息,其所隐含的情节、故事,才能对写成文章、写成作品具有大的价值。
如果灵感是一个精彩的见解,就可以成为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按照议论文的结构来论证这个见解,融入一些实例,发展成一篇文章是不难的。对议论文而言,最关键的就是见解的精彩,如果没有好的见解,就是结构再扎实,也要逊色许多的。如果是一个情节,那一定可以发展成一篇记叙文甚至是短篇小说。当你形成了捕捉灵感的意识,并能积累大量灵感的时候,这种积累其实等于日常积累素材,较之背诵格言、记忆历史故事,往往来的更精彩。因为灵感是你独有的素材,而非公共资料。
第3节  情节:情节从何而来
我相信:青少年对“情节”这个字眼是不陌生的。当我们被某部精彩的电影所吸引,在谈论它时我们会赞叹其故事情节是何等的绝妙。尤其是在看一些推理、侦探故事的时候,这种赞叹显得更为由衷。相反,一部情节差劲的电影带给人的失望也是一样的,我们会对这样的电影撇撇嘴,懒得跟人说。
我把“情节”单拿出来放在这里讨论,是因为我相信:在青少年日常的写作当中,是很少独立探究情节的设计的。在青少年写作当中,“情节”时常被故事、事件尤其是素材掩盖。我们在找寻自己的写作素材时,思索的幅面相对比较大,时常是结合主题想到一件事(记事)、一个人的一件事或几件事(记人),想到整个故事的情况(完整情节的故事),而时常不习惯从情节入手去思考,找寻你的写作素材。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思考点是在某个情节、甚至某个时间点上得以停留,从而快速拓展相关的内容,从而得到“素材”的。比如,记一件童年往事这样的题目,当我们面对题目的时候,我们思考的注意力便开始逆着走过的道路寻找,或者从三四岁的时候向前发掘。忽然,我们的意识某一时刻的某个情节所吸引,也许是一个孩子的微笑,也许是童年的某个玩具,也许是小河边的一次散步,当这样的情节进入我们的头脑时,我们便不肯放过。以此延展出整个故事、事件出来。可见,某个情节、某个情节的片段,对我们找寻素材具有很现实的意义。但是我必须强调一点:和小说家创造情节有点不同的是,青少年写作因常常是以写实为主(记叙文、散文等而非虚构的小说),所以其情节的来源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的,而这种来源的一个关键点是人物——人物创造了情节。当我们想到一个人时,他的言行举止就是在创造情节,他的某个有趣的话语、有意义的举止、有意味的笑容都是在创造情节,所以当我们在苦苦找寻情节的时候,不妨从人物入手,去找寻情节的来源。而在小说家的虚构作品当中,一方面他可以如上所述,在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中创造出有关情节,也可以为着故事的需要创造新的次要人物,进而由次要的人物承担、消化部分情节。
然后便是对情节的打磨过程,这是关键。在《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当中,作者开篇只有一句话:客人敲开了贝多芬的家门。这样的一句话,便把读者带入到情节中来,可以想见:对一个长年饱受耳聋之苦的以音乐创作为生的人来说,当有客人造访的时候,主人和客人间的沟通和交流便有一种天然的困难:一方面贝多芬忍受耳聋的痛苦,沟通本身便是障碍;二来长年处在这种痛苦的一个人,他的心情能好吗?第三、一个沉浸在创作当中的人,几乎没有喜欢被打搅的。那么,面对这样的情况,贝多芬会怎样的处理呢?我们能见到怎样的结果呢?如果你是这次造访的客人中的一个,你的心情是否会在敲门的瞬间生出一丝忐忑?总之,一句话带读者进入的情节,首先就给人这样的滋味,读者的期待可想而知。而探究情节的设计来说,为什么作者选择这个情节?要知道在伟大音乐家贝多芬的一生当中,可供写作的东西非常之多,而这篇文章独独选择这个情节来展示贝多芬的形象。
我们对都德的《最后一课》印象是深刻的。作者选择的情节也值得我们探究。作者在结束前对自己的老师韩麦尔先生有一个精彩的情节刻画,这就是他听到敲钟的时候,“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浑身的力量,写出几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想一想,为什么作者以这样的情节结尾?以一个情节结尾,并没有发表宏论或者肆意抒情,何也?要知道:作者全部的思想感情其实都包含在这个情节当中了,作家不必再画蛇添足一般地去抒情和议论,这个镜头感十足的情节,已经道尽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节从何而来?说到底还是来自人
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当中,有一个给人印象深刻的情节,这就是当时的日本学生通过邮差给他的一封信,开头便是:你改悔吧!其实,这样一个情节对衬托藤野先生对他的照顾大有妙处,以至引起日本学生的某些质疑;同时也反映出做一个弱国的留学生,在这所学校所遭遇的一种蔑视,有了这样的一种环境的存在,更能衬托出藤野先生的无私和伟大。
情节的变化,以及给作者带来的思想的变化。在许多记叙文当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因情节的变化而发生巨变的,情节的起伏带来的思想上的、心灵上的变化,从而会将文章的内容引向抒情、议论等点睛之笔。青少年写作当中经常触及日常生活中的小起伏——诸如和家人的小矛盾、小冲突,以及同学间的小烦恼、小不快,这些情节的存在令文章值得写,而摆脱这些矛盾冲突、烦恼不快的时刻,需要某些特殊情节的引入,以促使作者的思想发生转变,有时甚至是180°的巨变——从而给读者营造一种从沮丧不快到大彻大悟的感觉。
什么样情节的引入,能造成这种变化,从而也感染你的读者呢?
(一)自然环境中出现的某种情节,触动了作者的心灵。不如当你走出家中,去公园中散心、散步的时刻,自然环境的美好,或于公园中见到的某种场景,如鸟儿在枝头歌唱、儿童在母亲怀中露出烂漫的微笑、某个在树荫下认真阅读的美好身影等,都可能祛除你心头的不快,从而令自己从狭窄的情绪中走出来,精神为之一振。
(二)读书(小说或散文)中的某个情节、某段故事、某种思想,甚至就是某个作家的一句格言,令你顿感振奋,从而令你在自我的小小格局当中觉醒,猛然觉得:我该像他们一样,去创造、去奋斗、去感受生命中的美好。比如,你想起史铁生在地坛某个角落中冥思的场景,想到他虽然双肢残疾却把生命投入写作,便涌起一股力量;你想到居里夫人为了提炼一颗镭而和丈夫从奥利地控制下的工厂,费力的运回那些蕴含着镭的工业废料的情景;或者你想到《鲁滨逊漂流记》当中的克罗索一个人在孤岛生活28年之久时,涌起了一股豪情,觉得自己也可以战胜自己,于是你的思想得以转变。
(三)深深的自我反思,不借助外部环境和阅读经验,而只是自我的深沉的思索。善于思索的人最有力量,一个人可能因一时的情绪而暴躁不堪,说一些愤激的话,甚至话语会伤害自己的亲人、友人,然而当你沉静下来,当理性回到心中时,深远的思考可以让人陷入自我的反思,从而意识到自己错了,于是思想的转变就自然来了。
以上三种比较典型,不能囊括所有造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发生逆转的全部情节,然而探究这些共性的情节,对促使我们在文章当中“制造”起伏,实现思想的转变,形成全文的转折,达成故事的张力等,都很有好处。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336

开  本:32开

加载页面用时:93.7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