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恋爱依赖症 为何爱情如此伤人
恋爱依赖症 为何爱情如此伤人


恋爱依赖症 为何爱情如此伤人

作  者:[日]伊东明

译  者:宋家玉

出 版 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0月

定  价:48.00

I S B N :9787301298183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心理学  >  心灵疗愈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为什么好女总是遇到渣男?为什么才华、颜值都有,最后还是落单?为什么一段关系已是千疮百孔,当事人却怎么也放不开?为什么有人总是重复几乎一模一样的失败恋爱模式……如果你遭遇以上问题,很可能你陷入了“恋爱依赖症”这一非正常恋爱心理的怪圈。
  《恋爱依赖症——为何爱情如此伤人》以现实男女恋爱中所常见的失败案例为切入点,以“恋爱依赖症”为主题,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解释为何人们会陷入苦恋而不能自拔这一普遍的社会现象。作者将恋爱依赖症分为“相互依赖---陷入苦恋无法自拔”“回避依赖---恐惧得到幸福”“浪漫依赖---沉迷于恋爱带来的刺激感”“性依赖---用性来治愈内心的痛苦”这四种类型并加以解说,并在最后给出了"斩断不幸连锁反应“的“恢复十步法”。书中“毒父母”“边缘性人格障碍”“幸福上限”“安定机制”等很多心理学概念和知识的解读让人耳目一新。
  身为日本恋爱心理学家人,作者告诉我们,爱情是一个人生命成长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课。为何爱情如此伤人,大多数时候是因为我们对生命、对自我的认知出现了严重的偏差,与自身和外界的关系出现了严重的扭曲,而不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那个正确的人;为何爱情如此伤人,是因为恋爱关系是我们童年时与父母及其他重要亲人的关系模式的再现,不幸的家庭氛围和亲子关系导致了成年的我们不懂爱、不会爱。因此,恋爱中的我们,首先要修补、修炼自己的内心;为人父母者,则应尽力为孩子创造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

TOP作者简介

作者:伊东明,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在庆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任东京心理咨询公司董事长以及WILLSEED研修教育公司高级顾问,著有《用心学习恋爱心理学》“心理战必胜丛书”等。
  译者:宋家玉,毕业于日本富山大学;1995年受聘为日本富山大学心理学教授,1996年受聘为日本婚姻家庭关系协会高级顾问,担任国内电视台情感类电视节目特约嘉宾,著有《把脉婚姻》《只有婚恋心理专家知道——女性婚恋心理指导手册》等。

TOP目录

译者序 v

在苦涩的恋爱中走不出来的人们(代序) ix

第一章 名曰“ 爱”的麻醉剂 1
无法自拔的苦涩之恋 2
“ 爱”不是廉价的赠予 6
到底是被爱?还是被利用? 9
恋爱依赖症患者之扭曲的爱 13
恋爱依赖症的四种类型 24
依赖症就是痴迷于某些东西 25
各种各样的误解 28

第二章 相互依赖 36
走不出“小白脸”情结 36
即使被暴力伤害也不言放弃 39
不幸的女性想要幸福 42
只是本人没有发现 44
依赖于相互依赖的人 45
认清相互依赖的要点 48
相互依赖的婚恋情感周期 61
为何会产生相互依赖的恋爱心理 67
童年创伤性的经历会给人造成巨大的影响 88
解决问题的三个关键词 89

第三章 回避依赖 96
吸引相互依赖症的人 96
不要建立“适度的壁垒” 118
为什么相互依赖症者和回避依赖症者就像
一对翩翩起舞的舞者? 128
从逃避行为开始 138
做出决断的五个要点 138
同情心不可过多过滥 143

第四章 浪漫依赖 145
把上面的故事浪漫化改编 147
爱到底是什么? 149
只追求刺激和性爱的人 154
不撞南墙不回头,不见棺材不落泪 162
爱情激素 167
爱情经历未必带来良好的经验 168
恋爱游戏 171
生活在幻想的世界里 174
是什么东西让人痴迷于幻想 178
一段浪漫恋爱结束了,接着再去寻找下一个目标 180
灰姑娘的愿望 182
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关联性 185
深层心理的痛苦 191
克服浪漫依赖的两种方法 192

第五章 性依赖 196
无法抑制的性欲望与性冲动 196
色情中毒 199
无法停止地玩火 202
追求性爱的人 204
性依赖的概念 205
对自己、对他人都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207
治疗“性瘾”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209
总认为自己的“性依赖”是正常的 211
容易陷入“性依赖”的人的性格 213
从应激中逃脱出来—逃避 216
性格和职场的双重压力 219
想确认一下自己还活着—自我确认 221
性爱也是一种自伤行为 223
存在价值的证明书—性能力 225
除了性感觉不到爱—渴望被爱 228
创伤的治愈—重新开始,从头再来 230
为什么会一边哭着,一边还能做着爱呢? 233
恢复的道路正在打开 235
向对方告白 239

第六章 祈求平稳的改变 241
恢复的步骤 241
健康的人际关系的目标 242
警惕心灵的悲鸣—步骤1“承认” 243
需要他人的帮助—步骤2 “求助” 245
认清自己的问题—步骤3 “ 时常注意这些问题” 248
了解被压抑的欲望—步骤4 “ 认识引力” 252
不爱自己就不会爱他人—步骤5 “从爱自己开始” 253
了解重大创伤对人造成的影响—步骤6 “客观地
面对过去” 258
重新打开那扇郁结已久的心门—步骤7 “治愈过去” 262
放弃执着—步骤8 “放手” 264
绝不走回头路—步骤9 “ 抗拒反弹” 268
相信自己的力量—步骤10 “ 鼓起勇气迈出第一步” 270

TOP书摘

为何会产生相互依赖的恋爱心理
为什么会陷入相互依赖的恋爱周期里呢?这里面有一种心理原
因。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把人的意识分为“意识”和“无意识”两种,就人的内心而言,自己能意识到的称之为意识,而自己意识不到的被称之为无意识。相互依赖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内心生成的一种机制,自己也知道都做了些什么,也知道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但是从这种状态里脱离出来却非常困难。所以,为了从相互依赖的恋爱中摆脱出来,第一步是要认清那个无意识的机制,这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把相互依赖背后的那个无意识机制在深层心理层面彻底清除,要实现这一点,必须从孩提时代与父母的关系中找原因。
孩童时爱的感受
我们刚出生的时候,父母对我们来说就像是全知全能的神,为我们提供食物、安全、保护、爱等等,所有的一切我们都听命于父母。反过来父母也像奴隶一样伺候着我们,我们饿了就哭,父母马上给我们哺乳;拉了尿也是哭,父母赶紧给我们换尿布,擦拭清洗。如果我们还是哭闹不止,父母就竭尽全力来哄我们,用取悦的方式让我们安静。可以说我们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父母的心,这个时期,在我们的内心深处父母就是我们自己(不只是生身父母,即便是非亲生父母也是同样,都是以照顾我们为中心的),我们意识不到父母和我们是不同的个体,我们的欲望满足了,一切就都OK 了,不存在他人的视角,世界就是为了我们自己而存在的,自己就是世界的全部,这个时期被称为“自恋阶段”。稍微大一点点,我们依然还是想让父母满足我们的一切,如果得不到,我们还是用“哭”来抗争,接下来父母在对待我们的态度上也慢慢地发生了变化,“不听话那就自己来吧,即使哭也不行”,这个时候,我们会忽然感觉到,原来父母和自己是完全不同的个体,这个事实会慢慢地被我们所认识和接受,这就到了“分离”和“ 独立”的阶段。
对孩子来说,这种“ 分离”和“ 独立”是人生第一次大的考验,过去一直生活在父母的怀抱里,幸福快乐、无忧无虑,现在却突然要涉足“ 危险恐怖“的未知世界,虽然父母是有意识在教育锻炼孩子,但对孩子们来说却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等于原本赖以生存的安
全环境突然崩塌了。能不能顺利逾越这个“ 分离”与“ 独立”的阶段,对孩子的未来至关重要。父母如何适当地给孩子提出要求,适当地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面对问题,作为父母来说,把握起来还是有些难度的。一边要根据孩子的要求有所回应,一边还要让孩子认识到父母只是孩子的伙伴,孩子应该独立面对外部的世界,绝不能停留在依赖父母的惯性当中。如此一来,什么时候应该“ 接手”,什么时候应该“ 放手”,这两者之间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如果“ 接手”过多的话,就会对孩子形成过度的保护,孩子会永远停留在自恋阶段。相反,如果“放手”过多的话,孩子又会产生被抛弃了的孤独感和自我否定感,会造成分离的恐惧感太过强烈,反而迈不出第一步。
父母的爱也可能会伤害孩子
听说过“毒父母”这个词吗?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是美国著名的
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所著的《中毒的父母》(Toxic Parents) 一书。
可能有人会觉得用“毒”这种词汇形容父母有点太过分,但确实
有这样一种父母,他们的所做所为给孩子的未来和人生带来的是严重的负面影响和伤害,但他们自己却浑然不知。当然还是好父母、普通正常的父母占大多数,所以,对于那些成长在父母有问题的残缺的家庭里的孩子们来说,他们很难理解正常的父母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但父母给他们造成的不良影响又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不是用眼睛就能简单识别的。有些父母是在不知不觉中做着伤害孩子的事情,而且周围的人很难理解和察觉。“毒亲”这个词在一部分人中间很流行,而且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概念,被很多人所理解和认同。
苏珊·福沃德所说的“毒父母”是指像神一般的父母、不履行义
务的父母、控制欲很强的父母、酗酒成性的父母、语言尖酸刻薄的父母、有暴力行为的父母、性成瘾的父母等等。要想了解各种“毒父母”的详细情况,不妨读读《中毒的父母》这本书。由于父母各种不恰当的言行给孩子造成了严重影响,结果孩子会出现诸如“罪恶感”“自我否定感”“ 无价值感”和“ 绝望感”等等一系列的负面情绪和情感,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即便和父母分开,或者即使父母不在了,植入内心的这些负面情绪和情感依然会持久地存在,一生都很难剔除。被“毒父母”培养
出来的孩子,一般没什么幸福感可言,也谈不上心灵的安逸,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肯定的能力非常低下,可以说“毒父母”给孩子造成的心理影响是一生的。
每个人都必须经历从父母的身边分离独立出来的过程,单纯从这一点上来说,在“毒父母”身边成长起来的孩子,顺利实现分离和独立是件很难的事情,他们往往沉溺于从父母那里得到爱,或想要得到爱,而且会一直保持着一种对爱的高强度的索取模式,几乎没有从父母那里分离和独立出来的勇气和信心。
因为得不到父母应该给予的由爱而转化成的支持和安全感,所以,孩子会一边祈求得到父母更多的爱和关照,但从内心深处又记恨着不爱、不关心、不保护自己的父母,这种记恨有时会发展到憎恨的程度,当然,自己未必能意识得那么清楚。
父母过度的娇生惯养乍看起来好像是给了孩子无微不至的爱,其实那些爱多半是带有附加条件的支配性的爱;还有一种父母是在对孩子的期待中才有爱,期待没有了,或孩子没有满足父母的希望时,就会被冷冰冰地推开,这对孩子依然是种伤害。对于这些父母,他们年龄稍大一点后,会从孩子对他们的态度上感受出一些问题,但想挽回那些“已经失去的爱”几乎是不可能的了。这时他们会对孩子说:那个时候确实有些地方照顾不周,但不管怎么说,父母都尽心了,天下的父母哪有不疼爱自己孩子的!生活总不能像电视剧吧,都那么合情合理,顺心顺意。还会再三强调为了养孩子不知道付出了多大的辛劳,受了多少罪,吃了多少苦,会一直否认孩子提出的一些质疑。儿时深受“ 毒父母”影响的人,就这样每次想跟父母说说自己内心的感受时,都会被父母数落一顿,被父母非常合理化的理由和解释挡了回来,最后只能什么也不说了。
人长大后要离开父母,然后有自己的交往,精神上也要脱离父
母,这是必然的事。对相互依赖症者来说,在深层心理方面其实一直会受父母的影响,虽然表面上离开了父母,不需要父母再给予直接的爱或关照。但当他们遇到亲密的人,特别是恋人时,在他们的深层心理方面会把恋人当成父母,想从恋人那里把孩提时期没有得到的爱弥补回来,这是恋爱依赖症者普遍具有的一种补偿心理。
苏珊·福沃德在另一本书《有一种病叫爱情》(Obsessive Love)
里写道:对于恋爱依赖症者来说,恋人就是“象征性的父母”,在深
层心理上恋人是现实父母的代理(本人是意识不到的,在恋爱过程中,自己既扮演小时候孩子的角色,又会在恋人面前扮演小时候自己父母的角色)。这就是相互依赖症者紧紧抓住恋人不放的缘由,对他(她)来说,恋人就是父母,因为是父母,就得紧紧地黏在一起;因为是父母,就不能离开;因为是父母,对方和自己的心理界限就没必要那么清晰;因为是父母,就不能这么随便更换。正因为儿时经历过最痛苦最害怕的事(被父母伤害),因此最担心再次经历这种灾难,所以即便选择了一个很差劲的恋人,也绝不想放弃,而是竭力地忍耐,不断地努力,这就是相互依赖症者紧紧抓住恋人不放的心理原因。
假如你有相互依赖倾向,又恰好谈着一场相互依赖的恋爱的话,过去父母对你做的那些事情很难说不在这场恋爱中对你产生影响,你或许会发现当下谈着的这场恋爱与小时候的很多状况相类似,甚至有些小时候的心情、经验或体会经常会被触及、感悟,对方一些经意或不经意的言语或行动会引发你极大的情绪反应(多半是恐惧感、拒绝感、孤独感、自我否定感等等消极的情绪)。
本来两个人正坐在那里享受着丰盛的晚餐,突然因一点小事拌起嘴来,那一瞬间相互依赖症者会产生一种出奇的恐怖感,感觉特别像是当年父母在争吵的样子吧。如果恋人再以非常怠慢的口吻对待自己的要求的话,那会瞬间激起自己强烈的愤怒和悲伤情绪,这时候潜意识里装得满满的都是怨恨的情绪:你过去无论有过多少请求,从来就没有得到过父母的认可和满足,现在又遇到这种情况了,自己的每次主张都会得到对方无情的否定、指责,甚至是谩骂或人身攻击,但自己并不是对方想象的那么任性、那么一无是处,所有那些被无视、被冷淡的孩提时期的感情,好像一下子又复苏了。然后会突然爆发出一种难以名状的、极度消极的情绪和精神紊乱,确切地说,这种情况的产生不只是因为当下的自己和眼前的对方,更多的是因为过去的经验体会和感情记忆被激活了,过去的情感伤口又一次揭开了。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296

开  本:32开

加载页面用时:47.3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