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心碎博物馆
心碎博物馆


心碎博物馆

作  者:[克罗地亚] 奥林卡·维斯蒂卡(Olinka Vi?tica)、德拉任·格鲁比希奇(Dra?en Grubi?i?) 著

译  者:王绍祥

出 版 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丛 书:未读·艺术家

出版时间:2018年10月

定  价:68.00

I S B N :9787559625991

所属分类: 文学  >  非小说  >  随笔/散文  >  外国随笔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爱情已逝,爱的信物犹在。我们该如何对待过往的恋情,是选择遗忘还是悉心珍藏?也许,它除了承载一对恋人的感情,还能带给其他人慰藉的力量。

2006年,克罗地亚的一对艺术家情侣分手之后,选择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纪念这段恋情,他们发起了一个展览,展示那些恋旧的人不忍丢弃的东西。心碎博物馆由此诞生。

迄今为止,心碎博物馆已在全球30个国家和地区成功举办了50场展览,被授予“欧洲zui有创意博物馆奖”。本书收录的200件爱的信物就是其中的部分展品,每件物品都讲述了一个别具个性又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


TOP作者简介

奥林卡·维斯蒂卡,艺术出品人,出生于克罗地亚斯普利特。毕业于萨格勒布大学人文学院,获英语与法语语言及文学硕士学位。心碎博物馆联合创始人。

德拉任·格鲁比希奇,视觉艺术家,来自克罗地亚萨格勒布,毕业于萨格勒布美术学院,获油画硕士学位。心碎博物馆联合创始人。


TOP书摘

前言/序言

我依然记得十多年前那个炎热夏季里的点点滴滴。就在那个夏日,爱渐渐被痛苦所取代。在一栋看似已经一分为二的房子里,我们默不作声地坐在餐桌旁,努力纾解内心的失落。我们沉默着,不得不承认爱已经结束了。我们轻轻地说着话,生怕撕开那道新伤口上的绷带。环顾这座房子,四年来的点点滴滴清晰可见。布满灰尘的电脑里满是昔日欢乐时光的照片,书里满是相互之间的赠言和未能兑现的诺言,录像机见证了数字时代来临之前多少个相偎相依的夜晚,甚至我们面前的餐桌也饱含深意和记忆,但这一切都随着支离破碎的情感而渐渐淡去。

在一段感情逝去之后,我们面对那些不堪一击的情感瓦砾又能做些什么呢?如果你把“分手”二字输入任何一个搜索引擎,你一下子就会找到一系列自助疗法,它们会帮助你迅速而有效地卸下情感负担。自诩为专家的人们会告诉我们如何才能把残留的、褪色的爱无情地荡涤殆尽,如何无情地将一次次的失恋抛诸脑后,如何放下我们内心的痛苦和挣扎。图书馆和虚拟空间里充斥着各种各样关于“如何忘却失去的爱”的建议,但是,完全抹去一段记忆是否真的是唯一的出路呢?

在环绕四周的爱情废墟中,我找到了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物件,它不可思议地把那些记忆的碎片再次黏合在一起。我和德拉任曾经把那个发条玩具称作“我们的小兔子”,因为我们经常出门旅行,所以永远都不可能养宠物,而且他还对猫毛过敏。现在这个象征着我们稍纵即逝的感情的旧玩具似乎给出了一个答案。每当我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看到门口那个毛茸茸的东西正在大步绕着圈子时,总会笑逐颜开。它成了后续项目的第一块基石,以某种神奇的力量,仍然把我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我们有了一个简单的念头——要找一个地方,把所有逝去的、痛苦的爱情记忆封存起来,为这些回忆和纪念打造一个保险柜。瓜分财产或者一怒之下,把曾经属于同一个家的东西砸个稀烂,凡此种种只会把我们曾经亲密无间、千金难买的记忆毁得一干二净。我们还有更好且更富有诗意的解决方案,我们决定创办“心碎博物馆”。

我们创建的这个博物馆第一次与公众见面是在2006年,那时它只是地方艺术节上的参展作品——一个船运集装箱成了四十件爱情残骸的港湾。展品要么来自我们的好友,要么是陌生人的捐赠,我们以匿名的方式展出,唯一的文字介绍就是展品主人们的个人故事。曾经只是对两个人有意义的故事一下子激起了观众的共鸣,纯粹是陌生人的观众在看到这些展品时却一样真真切切地感到心痛。此后不久,我们又应邀在柏林、旧金山、卢布尔雅那和新加坡等地展出。我们发现自己一头闯进了记忆的小巷,开启了一段段惊喜连连的旅程,前方的道路一眼望不到头,我们也不知道目的地会在哪里。

我俩的分手像滚雪球一样,很快就成了我们所创造出来的最有意义的东西,来自世界各地的越来越多的分手纪念品,这些看似毫无价值的小玩意儿,每一个都是见证一段感情走向结束的无价之宝。从那以后的很多年,我忘了我们亲手拆开了多少盖着欧洲、印度、中国、澳大利亚或美国等地邮戳的包裹。此时此刻,在世界各地仍然有许许多多跟我们素不相识的人正在把数以千计的物品包好,小心翼翼地放进防震信封里。我们可能永远没有机会和他们握手,对他们表示感谢,没有机会和他们打一声招呼,没有机会和他们说一声“谢谢”!虽然我们在二十个国家举办过四十几场令人叹为观止的展览,甚至在萨格勒布和洛杉矶两地建立了博物馆,但当一些素不相识的、有故事的人,他们或离我们很近,或来自异国他乡,在选择和自己所爱的人说“再见”之后,放逐了他们的纪念品,把它们送到一个安全的地方供公众来叹惋时,我们仍然会感到困惑。

无论他们是出于何种原因把属于个人的东西捐献了出来——无论是因为疗伤的需要,还是纯粹想把它公之于众,或是要永远纪念一段逝去的恋情——将其当成一种仪式,当成一种庄严的庆典,把情感遗产展示出来,这种做法受到了很多人的热烈欢迎。婚丧仪式甚至毕业典礼都得到了社会大众的认可,但是,在一段感情结束之后,我们却被剥夺了以任何一种庄严的方式来纪念的机会。尽管失去所爱可能会影响我们的生活,但也会给我们以新生。所以,把爱的纪念品寄给心碎博物馆甚至成了失恋的人的一种情绪宣泄的仪式,成了一个人在面对失去时的终极行为。捐献者向我们讲述他们的故事,希望他们关于亲密过往的告白会让来博物馆参观的人们产生共鸣。但是他们可能没想到他们的故事也会给观众带来慰藉。这些有故事的普通物件在公开场合展出后,让互不相识的人们在那一刻有了精神上的紧密联系,这种感觉就像是魔法一样。对!它就是魔法!

经常有人问我们,把东西捐献给博物馆对于捐献者和参观者而言是否都是一种治疗?尽管我们确实见过有人出乎意料地从其他人的经历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从他人的悲伤中找到了慰藉,但是,“治疗”这个词并不恰当,因为这个词暗含着“疾病”这层意思,暗示着我们好像生病了,需要治疗——只要对症下药,就能药到病除。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原本人与人的邂逅那么重要,那么复杂而奇妙,却简化成了脸书上公之于众的“状态”。我们公开展示自己那些或微笑,或满足,或乐观无比的照片——似乎我们每个人都在想方设法说服自己这才是最真实的自我。相反,孤独似乎与社交媒体格格不入,你很难找到它的踪影。孤独的价值非常复杂,我们万万不能以“点赞”数量的多寡论之。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我们经历过撕心裂肺之痛,然而,在公开言论中,人们却绝口不提那种忧郁之美,正如修图工具把我们的眼袋和皱纹一并抹去了一样。这未免有失公允吧?我们所面对的生活图景就像是修过的微笑自拍一样,别无其他了。

本书展现的每一件物品完全没有经过任何修饰。既有平淡无奇的,也有荒诞怪异的,它们展现了过去一百年里世界各地的人们真实生活的瞬间,也反映了它们所处时代的政治、伦理和社会问题。无论这些故事的主角是曾在餐厅瓷砖地板上扭打成一团,还是在战火纷飞的阿富汗沙漠里战斗过,他们的故事无一不让我们痴迷。这些展品之所以能够牢牢地抓住我们的心,恰恰是因为它们不事雕琢,恰恰是因为它们曾经的主人有勇气、够坦诚,愿意为我们探索相恋和失恋的奇妙提供一种视角。这些包罗万象而且往往要言不烦的叙述引领我们走进了一个千姿百态的情感世界,既有颇具讽刺意味的幽默,也有深深的悲伤。它们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自己,也带给了我们启迪,同时提醒我们要珍惜那些彼此真心相爱的时光,哪怕它们是那么短暂,哪怕它们已经变得遥不可及。

尽管“心碎博物馆”这个名字容易让人想到失恋的落寞,但它同样充满着生机、渴望和希冀,是对不屈不挠的人类精神的献礼——我们随时都准备着要给爱一次全新的机会。


TOP 其它信息

加载页面用时:39.5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