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茶叶复兴:易武与古六大茶山
茶叶复兴:易武与古六大茶山


茶叶复兴:易武与古六大茶山

作  者:周重林,张宇

出 版 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0月

定  价:88.00

I S B N :9787568045506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文化  >  传统文化与文史研究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写易武、写茶山、写普洱茶的书每年都有推出,但可惜的是这些书籍要么偏重历史文化不讲茶,要么只讲品茶艺术而不讲历史文化,对读者而言,这无疑是一种缺失。这本书试图借普洱茶之眼,对易武和古六山这个小区域进行层层解剖,让读者看到大时代席卷之下的茶山演变。这本书想要探寻的是,在普洱茶的视野之下,这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在时空里来回穿梭的,有茶、有人、更有一代代人的守护。这本书将展开茶山图景,色香声味俱全。

TOP作者简介

周重林:中国当下卓越的茶文化研究者与传播者。主要作品有《茶叶战争》《茶叶江山》《民国茶范》《茶叶边疆》等。
2014年,入选《生活》月刊“文艺复兴百人集”;
2015年获得《中华合作时报》“新媒体营销推广个人奖”;
2016年,获得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兴文强茶”杰出贡献奖;
2017年,其企业获得云南省十佳茶文化传播企业。
其创办的自媒体《茶业复兴》是茶界影响力大的自媒体之一。
张宇:祖籍云南大理洱源牛街,白族。现为吉普号CEO,引l一帮专业、热爱、偏执的普洱茶新青年,用年轻人新锐的理性和极zhi,死磕普洱茶的古老迷雾。2016年创立“茶山黑话”系列,制作第1部云南普洱茶业内纪录片,用自己的实践和探索,理性的为茶友详解普洱茶迷雾背后的客观存在。

TOP目录

目录

三古:古树、古法与古道
古茶树:涅槃与重生
原来传说中的普洱茶古法制作真的存在
茶马古道与古六大茶山
古道上的隐喻:易武段茶马古道的行者沉思
古六大茶山考察散记
革登孔明遗种处
莽枝牛滚塘江西湾
易武茶业寻踪
易武:普洱茶再次复兴地
刮风寨——掩映在亿万万种生活方式里
不谈麻黑,何以谈易武
美女蛇与大漆树
在弯弓、薄荷塘,像战地记者一样收茶
倚邦买茶记
倚邦老街:地下的石雕,地上的沉浮
攸乐:格里罗果,盐槽,凉拌茶,包烧茶
古六大茶山词条
古六大茶山
易武七村八寨
革登茶山
攸乐茶山
莽枝茶山
倚邦茶山
蛮砖茶山
牛滚塘
曼松
贡茶
斗茶会
2013—2018易武斗茶会获奖名单
马帮、摩托、皮卡车
火烧茶园
土司
改土归流
傣族
布朗族
瑶族
克木人
香堂人
苦聪人
石屏人
泼水节
开门节
关门节
赕佛
瑶人度戒
杀猪饭
诸葛亮
鄂尔泰
曹当斋
柯树勋
袁嘉谷
李拂一
范和钧
瑞贡天朝牌匾
断案碑
福元昌号原址
易武公家大园石碑
曼庄大碑
金瓜贡茶
勐腊茶
易武大叶茶
适制性
树林茶
国有林
橡筋茶
望天古树
猫耳朵
育苗移栽法
茶籽直播
粗茶和细茶
谷花茶
雨水茶
老茶头
黄片
干仓、湿仓、自然仓
越陈越香
七子饼茶
饼、砖、沱
分等
拼配
装筒
蒸茶
揉圆
紧饼
包扎
晒青茶
老帕卡
竹筒茶
古六大茶山品鉴之易武
喝不懂古六大茶山茶,还谈什么山头茶

99易昌
慎言800 茶王树
藏巅
易武山茶
易武正山
易武弯弓
藏锋
六山茶集
易道
融峰
萬物
雨婷小姐姐教你怎么泡古六大茶山的茶
创作人

TOP书摘

只有历尽岁月的洗礼,才能成就一棵古茶树。
古茶树:涅槃与重生
易武落水洞茶王树辞世还不到
一天,新茶王树就已经挂牌迎客。
旧王不死,何来新王?
一天都等不得的也许是茶树,
也许不是。

就在死去老茶树所在的这个位置,以前尚有三棵大茶树。一棵以前就死了。一棵这几天死了。一棵被当地人挖走后,移栽不成功也死了。
到底哪一棵大,当地人持不同意见,但结论一致,他们没有见到的那两棵比现在的这棵,都要大。这棵树变成茶王,就是因为其他两棵都不在了。新的茶王树虽还未被确认,但问题却不大,因为这附近再也没有比这棵更大的茶王树了。
区别仅仅是,以前的茶王树在落水洞,现在的茶王树在麻黑村。从旧王树来到新王树下,不过一盏茶的功夫。这棵产权清晰的大茶树,新芽刚被摘得干净,身上挂满了兜售信息。人类选择树的标准与择偶标准并无什么不同,在茶树的话语里,是“古”:足够高大,足够老,足够的时间——这意味着财富。
茶王树确认需要一定的仪式。
夏过秋来,冬去春至。等来年春天,易武斗茶会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爱茶人,都会聚集在这棵新的茶王树下,用膝盖来证明自己的爱与虔诚。大部分时间,爱的证明方式,只需要动动嘴,说句“好茶”。但在茶山,在这里,需要动动膝盖,要跪下去,需要匍匐在这棵古老的树前,证明自己有灵魂,可以响应古老茶祖的召唤。
在过去的数年间,我每一年都要来到老茶王树前,观礼老百姓祭拜茶王树。旧气息扑面而来,击打你的味蕾,你的头颅,你的膝盖。这群失去故土的石屏人,大部分同时也失去了与故乡的联系,能让人联想到石屏的,也许是易武的豆腐与酱油做得不错。他们善于处理发酵食品,善于扩散这种气息。走在易武老街上,你可以闻到茶香,也可以闻到豆浆与豆酱香。据说鼻子特别灵的人,还可以从石屏人的身上闻出豆味来。
从石屏南下的易武人,早就失去庙宇。在汉族遍布茶山的区域,在如此密集的村落里,看不到庙宇,看不到香火,你一开始会觉得奇怪,接着你才会理解他们的努力。他们企图在茶王树面前,重新构建出一种秩序,一种基于古树,基于自然的秩序。
莽枝茶山江西湾,有一棵横着长的古茶树,遇到就是运气。官方志书里说,早在世人理解普洱茶之前,这片土地上的先民就已经在祭拜茶王树了。
易武,就是遗物。那个叫诸葛亮的人,不小心把茶籽遗留在这里,后来长成了参天大树,武侯也成了边地的茶祖。
清代《普洱府志 · 古迹》里讲得更细,武侯的遗物更多。“旧传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铜鉧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镫于革蹬,置撒袋于曼撒。”赵志淳考证说,曼撒就是今天的易武。我倒觉得,易武就是遗物,是古六大茶山的一个泛称。那个时候的古六大茶山,已经与过去画上了句号。然后每一棵树都有故事,每一个人都有印记,每一颗黄豆都在跳舞,每一杯茶都可以唱出欢歌。
落水洞已经死去的茶王树,现在依旧傲然地挺在旧地,当地人也不准备把茶王树移走,他们正在寻找原地保护的办法,如何才能让树干不至于腐朽化成灰尘。
一棵茶王树,即便是死了,它也是一棵古茶树。当地人却觉得,茶树从来都不会死去,春天一定会发芽。村里的老人说,茶树有着极为强大的生命力。在过去,山里到处都是大茶树,为了种地,他们砍倒茶树,刨了树根,还火烧荒山,种上庄稼。可是,来年,又一年,再一年,却发现,庄稼地里又长出了茶树。
他们接着砍,接着挖,还是根未尽,锄未停。

原来,茶树的根系长得极为纵深,仅仅清除靠近地面的根远不能彻底消灭其生命力。在不能往上长的时候,树根便往地里长。等到有一天,土质松软,雨水充足,在阳光的召唤下,细嫩的树枝便再次破土而出。
我小时候有农耕经历,麦子种上后,地里扎眼的却是油菜花,每一年都要耗费时间去拔。后来索性不种麦子,直接种油菜花。现在罗平一带,油菜花种植都变成了大产业。在古六大茶山,茶树与庄稼也有油菜花与小麦的影子。
古茶树像凤凰般涅槃重生,这是我们在古六大茶山听到多的故事。
砍了树,刨了根,烧了枝,挫了叶,灭了须……以为一切烟消云散,走到尽头,没有想到却是生命的另一番轮回,只要余温尚在,只要水分尚存,就有离开黑暗的时刻。
再长出来的茶树有着更深的根,更旺盛的求生力,释放出更迷人的魅力,这也是古六大茶山在眼下傲视群茶的大机密。
茶山风景,新旧生命的交替。
那一天,刚刚落过雨,受不了蛊惑的我,贡献出自己的膝盖,匍匐在地,倾听来自大地深处的声音,那一抹清凉,被束缚在地底,仿佛只要我轻声呼唤,它们就会倾巢而出,与我翩翩起舞。
从树叶上不小心掉落的那一滴雨水,落在我的手心,我捂住了它,我感受到来自自然的邀约,一切才刚刚开始。
1951年,一份在古六大茶山调查的资料说,野火是古茶园的大天敌,而“砍树烧山避瘴气”却是人为。
日本占领缅甸期间,茶叶滞销,茶农苦于无法,遂对茶园不加整枝刈草,任其荒芜。至今虽然销路略开,但仍有大半茶山,杂木横生、枝条未整;茶山被砍或毁于野火者,亦时有所闻。如佛海县城郊的曼真,原有思普垦殖场经营的近20亩茶、樟林,曾以“砍树烧山以避瘴气”之名,全被砍光,农民私营茶园亦有砍光者,类似现象目前已加纠正。野火烧毁则较砍伐更为常见。如思普茶厂的系树,原有170,000株,近数年来遭受三次火灾,目前仅残剩70,000株左右了。
1957年,茶学家蒋铨在丁家寨考察,为当地失去茶园感到非常惋惜,“年年火烧,现已无存”。60年后,我们再去丁家寨的时候,这里的古茶园再次举目可见。
更早的时候,茶山战火频繁,烧茶园、烧庙宇的事情更是多得数不完。
詹英佩笔下的《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写茶园所在的地方都是战火、野火纷飞,没有几天稳定日子,读来令人感慨,越发珍惜眼前这杯茶。以前的古六大茶山写法各不相同,但都是与“火”、“金”相关,一股金戈铁马的气息扑面而来。而现在,都换成了与“木”字、“草”字相关的部分。
长满苔藓的古道,莽枝茶山秧林茶园,砍头茶树发新芽。江西湾的茶树王,支架处有明显的砍伐痕迹,也是我们能找到被砍头后长得高的茶树。现在这棵茶树同样被砍头,生长状态良好。砍头是为了让其发芽。
在武侯遗种遗址,有一棵被砍伐的古茶树,新发的枝丫令人叹为观止。当地有经验的茶农,往往会通过修剪枝叶来调节其发芽时间和发芽数量。
今天去革登的路上,在嶍崆岔口还有一个地方叫火烧茶园,当地人讲以前这里有一大片茶园。革登也是史料里记载的有茶王树的地方,现在成了古六大茶山里古茶树少的地方。许多茶界“老茶鬼”喝了10多年的茶,也未必遇得到一片纯正的革登古树茶叶。
高发倡在《古六大茶山史考》里说,在这片茶园附近,有一棵因古人种田而被砍伐数次,但仍存活的平均直径0.43米并分为三叉的大茶树。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他弟弟看过这棵茶树,而等他再去看的时候,发现树还在发枝,“粗者直径已达十几厘米”。
从一棵树,到一群树,命运多舛。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页  数:396

开  本:32开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79.5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