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现代社会与人”名著译丛:人的未来
“现代社会与人”名著译丛:人的未来


“现代社会与人”名著译丛:人的未来

作  者:德日进

译  者:许泽民

出 版 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丛 书:“现代社会与人”名著译丛

出版时间:2018年08月

定  价:49.00

I S B N :9787221145758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哲学/宗教  >  哲学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人的未来的问题在德日进的著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基本兴趣不在于艺术的未来、科学的未来、西方文明的未来,他的视觉是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的视觉,也就是说,他致力于认识世界的结构和演化,不仅细致地分析种种zui隐秘的自然现象,而且还以完全连贯的、可理解的方式探究这些现象之间的联系。

本书收集了他探讨人的未来问题的主要论文。这些论文构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整体,包含丰富、深刻的创见,使人读来觉得其作者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未来学创始人。

 

TOP作者简介

德日进(1881 ~ 1955), 法国著名哲学家、地质学家和古脊椎动物学家、天主教耶稣会神父。曾在中国从事国际考古与地质研究的工作,时间长达 20 年之久,为中国早期考古学和地质学的建立做出了许多贡献,是“北京猿人”考古发掘研究者之一。如今,他还被认为是预言了“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先知。

TOP目录

第 一 章 人类进步手记

第 二 章 社会传承与进步

第 三 章 大抉择

第 四 章 关于人类进步的思考

第 五 章 新精神

第 六 章 生命与行星

第 七 章 大事乍现:人类全球化

第 八 章 关于原子弹引起的精神反响的几点思考

第 九 章 和平的信念

第 十 章 “心智层”的形成

第十一章 对人类的信念

第十二章 关于人权的几点思考第 

第十三章 人类进化的再跃及其结果

第十四章 骚动还是新生? 

第十五章 未来的趋势和条件

第十六章 民主理念的本质

第十七章 生物进化是否在人类身上发生?

第十八章 问题的核心

第十九章 论我们前面“超人性”的可能存在

第二十章 人类达成普世共识的构想与希望

第二十一章 从前人性到超人性: 地球生存的诸阶段

第二十二章 人类的末日

● 编者注

● 后记

● 译名对照  

 

TOP书摘

从体格上看,生命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其“累加性”。在繁衍的过程中,生命不停地把自身获得的东西陆续添加到自己身上,就像长期日积月累的记忆一样。每个生命都把自己承接过来的生命传给后继者。这种传承不仅具有分化性,而且具有侧重性,即沿着生命突生所在的传承路线朝着特定方向演进。所有传承路线不论性质如何,似乎都不同程度地以各自特有的方式,朝着自发性和意识程度更高的大方向分别演化出长短不同的分支。有些东西自始至终贯穿长长的生物传承链,有些东西得到了增强。这是一个重要事实,或者说是重大法则,其发现在短短的两个世纪内使我们的世界观焕然一新。生物的这种定向累加性特征在什么阶段通过什么机制表现出来?

这个现象的基本部分在繁殖的时刻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生命进程的实体与基本特征,必然包含在父母发出的受精细胞里,并通过受精细胞传递给子女。生物进化基本上只能是生殖传播的结果。这就是生命科学越来越把精力集中在细胞遗传研究上的原因。然而,问题在这里出现了。我们说过,在足够长的时期内观察,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每条动物传承路线都朝着特定方向自行修改(肢体或牙齿的形状、脑的相对发展,等等),以至于在被观察的那段时期内,我们可以发现,当传承链从一个元素演化到另一个元素时,某些新特征出现了。在这个过程中,无疑有某种东西添加了进来;可是分别看来,传承链的各个元素可以说并没有主动对这一增加起过什么作用。父母习得的特征通过生殖传递给后代,这个问题在演化说的早期得到毫无争议的接受,但在后来就一直是遗传学里争论最激烈的问题之一。

这种遗传并未以任何无可辩驳的方式得到证实,以至于许多生物学家开始断然否定这种遗传存在。于是,一切就发生得好像同一个生物遗传链的各个连续环节被动地传递着在它们身上演化的胚原基,它们的活动对胚原基没有任何改变。身体(“体质”)就在这个被难以理解地赋予了自身活力的“种质”基础上生长出来,前者取决于后者,但不能改变后者。这是个非常令人难以置信的假设,其严重缺陷在于剥夺了个体在种族或其所属特定分支发展中的任何责任。为了切实地观察生命的累加机制,我建议大家看看遗传学的理论家们似乎忽视了的一个方面。我们还不清楚在极其微小的细胞内部有什么东西正在神秘地发生。因此,让我们转向一个我们力所能及、因而可以清楚地看到的现象,即在教育领域里发生的事情。

教育就是以示范的方式传播、以模仿的方式复制先进的东西和行为。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奇怪地倾向于最大限度地压低这个功能在生命发展中的意义和重要性。首先,教育是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在我们看来,教育显然毫不起眼,差不多就像家常便饭……为什么要在教育中探索奥秘?其次,教育看起来仅仅与人类状况相关……怎么能试图赋予教育普遍的生物性价值?最后,教育是一种非常表面、非常脆弱的建构;教育就像在我们的生命上涂上一层偶然的光泽;教育的维持与传播需要视乎不稳定而多变的环境而定……我们怎么能企图把教育跟赋予生命的发展以不可避免的进程的基本决定因素相提并论?

这些被模糊地感觉到和接受的不同理由或表象,无疑转移了我们对“教育现象”的注意力,而且,受其综合影响,我们很容易就把教育打入不值得博物学家和物理学家重视的“附加现象”之列。然而,这些理由之中没有一个不能被修改成或转用来为完全相反的论点辩护。教育是再也平凡不过的东西……可是有什么东西比三维空间、自由落体、光的传播、植物生长更平凡?难道科学的基本进步不正是在于在我们的经验之中发现最普通、最常见的东西的结构价值和有机价值?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现象……没错,如果这指的是情理教育的话!然而,观察一下动物界,以更加清醒的头脑看待出生和变化的观念,难道还不足以使我们看到,在本例就像在任何其他类似的实例中一样,“人类”只有包含所有动物共有的一个特征(相当于不同程度的心智)才成为可能?这个特征我们可以大致觉察得出来,并绵延消失在我们身后的过去之中。狗、猫、鸟以千百种不同的行为训练其幼小的后代捕获、飞翔和筑巢。猴子就更不用说了。如果行为方式不是经验、发现积累和传播的结果,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释海狸或昆虫的奇特习性?这样的现象虽然只有在有关动物达到了一定程度的自发性,尤其是当它群居的时候才足以为我们所见。可是,我们还需要什么别的证据才能相信,至少从潜在的角度看,教育是个普遍的生物功能,在整个动物界具有相同的外延?

也许我们会不禁地说,教育是一种外部机制,是附带地添加到生命的传承中去的……然而,柏格森不是曾经提醒大家,凭常识在胚胎发生过程中的“有机”决定区与“自发”区之间划分的界线多么随意?当雏鸡啄破蛋壳出来的时候,引导鸡嘴这样做的是“种质”还是“体质”?①在“个体发生”的实例中得到充分证实的潜在问题,在繁殖活动本身之中再度出现,而且同样令人尴尬。母兽从什么时候起不再养育幼崽?在产出幼崽开始哺乳的时候,还是在断奶以后教会它捕食的时候?的确,虽然这个过程先后在两个不同层面发生(在母兽的纯粹有机运作的层面,以及母兽的意识活动应用到另一个意识中的层面),然而这却是传承链的一个环节向外延续到另一个环节的同一个过程:从这个环节传递到那个环节;而且这个环节很可能有能力对那个环节起作用。我们在前面提到过,生物学家们拒绝承认习得特征的生殖传播。可是,他们有没有好好思考过无数昆虫的情形?——那些昆虫死的时候对其成年后代一无所知,然而还是把自己的习性传给它们从未看到过的后裔。看来我们得作个假设。即使昆虫的父母因为季节、命运或形态变异的不同发配而认识并养育了其幼小的后代,但如果那些习性是有朝一日通过自发摸索获得的,那么,这实际上也就意味着教育的结果最终进入了胚原基之中,并在胚原基中形成了诸如大小、颜色等特定物理特征,以及这个物种或品种的其他遗传决定因素。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329

开  本:32开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47.4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