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行动力:联结课程与生活
行动力:联结课程与生活


行动力:联结课程与生活

作  者:吴立宏,阎俊

出 版 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08月

定  价:48.00

I S B N :9787544485098

所属分类: 教育学习  >  教育学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如何体现思想政治学科的实践性?如何展现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是思想政治课程*重要的核心能力?如何通过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书由多位资深政治学科教师共同研究,从理论到实践,分析当前学科实践能力培养中的问题和对策,立足《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标准》,融合当前新型政治学科学生活动方式,如游戏、辩论、角色扮演;模拟人大、模拟政协、模拟联合国等,解读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能力。

书中详尽地展现了思想政治课堂的具体操作过程与方法,从案例引入到发现问题,从方案设计到总结反思,旨在让政治教师获得更多启发,加深对课堂的思考。

 

TOP作者简介

阎俊,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政治教研组长,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市中青年骨干教师团队计划“基于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培养的思想政治课研究”团队领衔人。

吴立宏,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研员,市高三中心组组长,上海师范大学兼职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论文评审专家。

 

TOP目录

上篇理论篇

第一章探寻思想政治学科的关键能力003

在一堂学习市场机制的政治课上,老师请同学们运用相关知识解读地铁票价的变化对乘客出行的影响,同学们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可是,课堂里的预测会在现实世界中发生吗?

◆课堂很小,世界很大004

◆“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的提出009

◆围绕实践能力研究的“对话”和研究的理论依据014

◆指向学科育人价值实现的能力研究022

第二章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模型和培养模式028

“知”“行”关系的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学科教学研究在当下面临的难题。作为德育与智育内在统一的显性德育课程,思想政治课程视野里的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模型应该是怎样的呢?

◆对知行关系的回顾和探讨028

◆“最佳损友”的质询与能力模型的构建036

◆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041

◆当前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047

第三章建立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的观察与评价体系053

思想政治课通过课堂内外的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这种“实践能力”最终指向的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动力,它是一种复合能力,通常呈多元性的整体表现,这样的能力如何才能够被观察到,对这一能力又该如何进行评价呢?

◆“班服风波”如何解决053

◆编制观察量表中一次不成功的尝试056

◆开发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实践能力的课堂观察量表061

◆研究中需要解决的一些后续问题080

下篇实践篇

第四章情理交融的角色扮演活动085

日常生活中,你我都有可能遭遇消费中的麻烦事,课本上学习的消费者权利,消费者维权的途径等知识能否在实际生活中帮助我们解决麻烦呢?

◆买鞋带来的烦恼086

◆“角色扮演”的理论探源096

◆“角色扮演”活动的一般流程100

◆课堂实践中的反思与启示107

第五章促进反思的方案设计活动112

化学课上,高中生已经了解“有机垃圾”“无机垃圾”和“有毒有害垃圾”的不同,并且能够基本进行分辨,但是为什么在生活中按要求进行垃圾分类会那么困难呢?

◆生活中“沉默的大多数”112

◆我们需要怎样的方案设计活动?114

◆“方案设计论证会”的课堂实施121

◆方案设计活动的一般流程136

第六章促成合作的模拟会议142

在政治课堂上进行的“模拟联合国”活动中,学生们运用教材中国际组织与外交政策的相关知识,扮演起各个国家的外交官,探讨着相关国际问题。在未来,并非每位同学都会从事相关活动,课堂模拟活动的意义何在呢?

◆一场围绕“国际禁毒合作问题”的“联合国会议”142

◆几种常见的“模拟会议”152

◆“模拟会议”的特点和优势159

◆“模拟会议”的应用原则163

第七章激发行动力的社会调查活动167

在上海市普陀区曹杨街道,诞生了首份居委会证明事项的“负面清单”。为什么现实生活中,作为基层民主自治体系的居委会在解决社区问题方面不是什么事都要管呢?

◆理解具有“公共性”的社会问题168

◆谁来参与解决社区公共问题172

◆公共利益诉求的权衡、选择与判断179

◆深入社会,体验生活,广泛调查,持续行动180

 

TOP书摘

在一节哲学课上,我提问:“目前我们班级里,有哪些同学家里坚持做垃圾分类的请举手。”寥寥几只手“弱弱”地举了起来,数量仅是全班人数的10%,说他们“弱弱”的,似乎是少数服从多数的习惯导致了好像是这为数不多的小手做了错事一般。

我马上为他们“打气”:“早在1999年,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局就编制了《上海市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实施方案》,首次确定了生活垃圾按照‘有机垃圾’‘无机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分类的标准,也就是说,垃圾分类工作早在1999年就拉开了序幕。”我采访了那几只小手,问他们何以坚持做垃圾分类。有同学回答:“做了垃圾分类可以奖励(获得)许多的垃圾袋。”同学们哄堂大笑,其中有一位学生笑得跌落了眼镜:“你没发现这是一个死循环吗?哈哈……”

◆生活中“沉默的大多数”

学生的哄笑之后,我采访了一位来自台湾明道中学的学生(当时恰逢台湾明道中学的师生来我校交流访问,学生可以有两天随堂上课的时间),让她作为代表发言,因为四名明道的学生都举手了。她温柔而又坚定的语气中带着些许自豪,“台湾地区的垃圾分类做得还是不错的,因为我们在公共区域有精神标语,宣传垃圾分类;我们有多种分类的垃圾桶,上面都有标识;我们在学校从小接受这方面的教育……”听到这里,同学们都有些不以为然,因为上述这些我们也都有,但似乎没几个人的脸上露出羞愧或者反思的表情,台湾同学继续说道:“如果有人不做好分类,我们可以有民众检举,检举的人会拿到奖金。”“这一条规则不错,也许我们也可以尝试!”小杨同学马上接话道。

我继续说道:“从这位同学的话中,我们看到了对于垃圾分类的问题,我们需要反思、需要改革。‘精神标语、分类垃圾桶、学校教育’我们都有,何以十余年时间,垃圾分类的难题始终摆在我们面前?”

片刻沉思与小组讨论之后,一张张“垃圾分类处理难的因果分析图”摆在了我的眼前……

由知到行,看似只有简单的一步,实则存在着漫长的距离。就以垃圾分类难的问题而论,在高中学生群体中,对于“有机垃圾”“无机垃圾”和“有毒有害垃圾”的基本分辨,他们都是知道的,毕竟化学课上学的要比这些难多了。可是知道了为什么难以付诸行动?在听到了某些同学坚持做垃圾分类的回答之后,为什么大家会哄堂大笑而不是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反思?

其实生活中像垃圾分类这样的事例太多了,或许学生也已经习惯知行之间的分离,习惯了“知道”是一回事而“行动”是另一回事。这不是我们想看到的,不学以致用只会让知识永远停留在“标签”的位置上。而打破知行之间的隔离,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正是团队教师致力去做的。

学生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会发现和遇到许多问题。在发现问题之后,学生应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对发现的问题给出合理解释,对涉及的现实困境提出解决方案,这才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使学生的学习指向了培养和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毕竟,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是以在实际生活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为核心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尽量做到围绕学习内容构筑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在相应情境中发现现实问题,进而综合学科知识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运用学科知识对方案做出价值判断,在合作与反思中完善解决方案,模拟解决社会现实问题。这一过程,对于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并且,学生所发现的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方案,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也可以在社会生活场景中进行现实操作,从而切实提高学生解决社会生活实际问题的行动能力。

然而,通过方案设计解决社会生活实际问题的经历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并不少见。事实上,在学习任务的布置方面,教师想方设法创设条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方式(如举例说明、调查报告、方案设计等)在课堂教学中已经越来越普遍。并且,是否学生能举出一两则实例、能交出一份调查报告、能构思一些解决方案,就意味着对知识的运用已经摆脱了“贴标签”的嫌疑了呢?在以上学习过程中,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并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及运用效果呢?

结合上述的思考,我在想何不就围绕“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这一“薄弱”知识让学生体验一场方案设计活动?于是我们的教学创新之旅就此开启。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100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40.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