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瑜伽基础课
瑜伽基础课


瑜伽基础课

作  者:[印]室利·阿罗频多

译  者:刘霞译

出 版 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09月

定  价:39.80

I S B N :9787201136363

所属分类: 生活  >  保健/养生  >  运动健康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瑜伽基础课》为印度瑜伽之父——室利·阿罗频多的代表作,书中不仅介绍了瑜伽的基本知识,能够让人较快地了解印度瑜伽修行的梗概,更能切身体会到这位瑜伽大师的学思历程,体会作者一生练习与教学的心得。
《瑜伽基础课》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瑜伽的原理以及修行方法,无论你是瑜伽的门外汉,还是已有瑜伽基础,想再深一层地探索这门整体学问,这本书都能起到指导作用。
《瑜伽基础课》是室利·阿罗频多一生练习与教授瑜伽经验的总结,代表了瑜伽修行中较高层次的内核和思想,是瑜伽运动中的精华总结。          

TOP作者简介

室利?阿罗频多是印度 “三圣”(圣雄甘地、圣诗泰戈尔、圣哲阿罗频多)之一,居印度近代以来z著名的精神哲学家之列。民族主义者,自由斗士,诗人,哲学家,瑜伽修行者。
出生于名门望族,七岁时赴英国读书,自幼接受西方教育。20岁时,因关心祖国前途,毅然回国。一方面在大学任教,一方面也积极投身于民族独立运动。后来,阿罗频多在本地治里隐居,自此退出政治舞台,开始潜心著书立说,进行哲学创作。
期间,他创办了英文杂志《雅利安》,又出版了作品集《社会进化论》、《人类统一的理想》、《印度文化的基础》以及哲学代表作《神圣人生论》等。为了传承印度宗教文化,他开办修道院宣传瑜伽,并且广收门徒,试图通过自我完善、净化心灵、促进人类精神进化的手段来实现其人类统一、世界大同的伟大理想。著有《今世之迷》《论瑜伽》《瑜伽的基础》《综合瑜伽》《瑜伽箴言》《瑜伽的因素》等作品。

TOP目录

瑜伽基础课
前言
Part1瑜伽“三平”:平静、平等、平和
1.心思静定是瑜伽的第一步
2.平定心思方能保持寂静
3.借助相信的力量实现心灵平静
4.心境平和,智慧便会随之而来
5.平等看待一切
6.寻求内在精神的进步
7.瑜伽是一条寂静的活路
Part2瑜伽“三心”:信心、企慕之心、归顺之心
1.信仰瑜伽是改变与主宰自己的开始
2.心怀企慕才能对外征服
3.归顺“神圣者”不如归顺于自己的努力
4.“三心”合一方能达到至臻之境
5.实现“超心思”的必备条件
Part3痛苦超脱:僭越瑜伽修行之困苦
1.漫漫长路,你准备好了吗
2.错误运动——一切痛苦的来源
3.那些修行中的“暂时”障碍
4.修行铁则:内外兼修,主次分明
5.破开壁障,开启辨识之心
6.今世之苦只能今世消
Part4克服诱惑:从欲、食、色中超脱自我
1.如何控制我们的欲望
2.从“绝食”中悟得的智慧
3.主宰我们爱的能力
4.转化情欲,将“元精”转化为“神光”
5.拒绝“食色”诱惑
Part5身心救治:瑜伽对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救治
1.用“神圣力量”清除物质知觉性的阴暗
2.人类行动的隐秘渊源
3.意识的上升与下降
4.如何开启潜意识自我
5.从梦中窥视本性的秘密
6.消除生理疲劳的绝妙之法
7.瑜伽修至极境则百病不侵
Part6大全瑜伽:解读另类的精神进化论
1.瑜伽流派简析
2.什么是大全瑜伽
3.海纳百川的“整体吠檀多论”
4.有一种瑜伽叫梦瑜伽
5.大全瑜伽秘传呼吸法
Part7三脉七轮:天竺密宗的气脉心诀
1.瑜伽与三脉七轮的关系
2.什么是三脉
3.什么是七轮
Part8禅定秘法:摄心敛神中的无上智慧
1.《瑜伽经》核心——追本溯源法
2.禅定中所包含的宇宙法则
3.禅修里的内在意识层面是什么
4.禅定“止观”之法
5.在“三观”中突破修为的瓶颈
6.天天有道理,处处显禅机
7.放下自己的“分别之心”
Part9奉献至爱:奉献给“奎师那”的诗词与歌声
1.奉爱瑜伽的基础修炼方法
2.生活与奉献的辩证关系
3.奉献——冲破原始欲望的武器
4.奉爱瑜伽修行的两个神圣阶段
Part10梵之境界:内在精神和宇宙精神的深度融合
1.“宝瓶气”的修炼秘诀
2.密宗绝学——月轮观
3.怎样突破觉知“三大关”
4.从超心思到梵之境界
Part11牺牲之路:牺牲中蕴藏的永恒奥秘
1.在牺牲中找寻“神圣之源”
2.“超心思者”的自我追求
3.“无明”与“无知心”
4.在二元对立中徘徊
5.牺牲的三重特性
6.《薄伽梵歌》中的超心思

TOP书摘

Part1瑜伽“三平”:平静、平等、平和
心不静,则难以载万物。修习瑜伽,心不静也无法进行。心静如水,遇事便能波澜不惊。心思静定就意味着我们可以以一种清醒的寂静状态来迎接繁杂的事物,可以将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还能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自己的工作。要想修习瑜伽,保持心思平静是第一步,没有这种平静,瑜伽便失去了基础。心思平静是一种准备工作,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做任何事情才能有一个好的开始。古往今来,功勋卓著的人往往都是谋定而后动的。所以,瑜伽的第一“平”是要平静心思。
人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事物,更不能歧视别人,歧视别人的信仰。瑜伽要求人们平等地看待万物,既不过分崇拜他人,也不随便否定自己。因此,瑜伽的第二“平”是平等心思。
瑜伽的第三“平”是平和心境。心境平和,智慧便会随之而来。若我们在生活中能保持一种平和的心境,便可以达到遣散烦躁、抚慰心情的目的。平和其实是一种平衡,即一种使自己的头脑与周围的一切保持和谐的平衡。对平和的人来说,诚实的言语,真实的思考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而坚持真实的做派,避免虚伪的东西,这些也都是平和瑜伽应该奉行的。
1.心思静定是瑜伽的第一步
瑜伽所需要的第一件事就是心思静定。瑜伽的第一个目标不是消除个人知觉性,而是开启我们的知觉性,从而使其达到一种更高的精神知觉性。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静定心思是z初所需要做的事情。
瑜伽修行中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将我们的心思变得坚定、平和与寂静。如果不这样做,我们的心灵就会被各种无用的经验所充斥,但是它们都不会是长久的。真正长久的是真知觉性,而只有在静定的心思中,我们才能建立起这种真知觉性。
我们要使心思保持静定,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不让我们思考或从事其他心理活动。其真正的寓意是让我们将这一切都置于表面,而将我们那个真正的本体放在这些心理活动的下面,并与之分离。真本体要时刻观察着那些思想,却不能受到它们的牵引,只需保持着观察的状态,并且能够随时裁判它们。我们要让我们的真本体拒绝一切应该拒绝的东西,接受并保留一切属于真知觉性和真经验的东西。
心思保持被动是一件好事。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只有接触“真理”和“神圣能力”的时候,我们才能保持被动。如果你对低等本性的提示和势力也保持被动,你便不会再进步了。或者,你就会将自己暴露在敌对势力面前,而这样一来,这些势力便会引你远离瑜伽正道。
低等心思、情命以及生理本性的力量会妨碍我们的修持。在这些力量的背后,便有心思、情命以及生理本性等各个领域的敌对权能。只有我们的思想与情感保持一致,同时集中于对“神圣者”的仰慕里,我们才能战胜这些敌对的权能。
寂静通常是一个比较好的说辞。但我所说的心思的静定并不是心灵的完全寂静,而是说一种心思没有躁动、烦恼,只有坚定、轻松和愉悦,可以用来应对那种将要转化本性的力量。其中z重要的是能除去烦恼思想、错误情绪、纷乱理念、悲伤运动等种种不良习惯的侵袭。这些不良习惯都能扰乱和蒙蔽我们的本性,使我们没有力量进行工作。如果我们的心思是平和、安静的,那么我们便会拥有足够的力量来进行工作。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在见到内心之中应当改变的事物时,就不会感到颠倒和抑郁了。相反,我们内心事物的转变将会更加顺利,也更易于成就。
一个空洞的心思和一个平定的心思之间有什么区别呢?我想它们的区别应该是这样的,即当我们的心思空洞时,我们是没有思想和概念的,更不会存在任何一种心思的作用的。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对事物只会存在一些原始的认识,而不会形成与之相关的理念。而在心思平定时,我们的心思就会处于一种寂静的状态,没有什么能够扰动它。如果我们产生了某些思想,那一定不是由我们的心思引起的,而是由一些外来之物引起的。这些思想度过我们的心思就像是飞鸟度过无风无云的天空。它们度过这样的天空,不会扰动什么,更不会留下丝毫的痕迹。纵使有一千个印象或z强烈的事项经过我们的心思,它也会安定、寂静如常,就好像我们心思的本质是由永恒不灭的平和制成的一样。即使这种寂静的心思开始发挥作用,无论这个作用多么深密和强烈,它依然会保持基本的静定。拥有这样的心思,我们的本体不会去开辟什么,只会安然接收一切的形成;同时我们的本体也不会增加什么,只会一直平静、无烦下去,尽管它具有“真理”的喜乐以及真理度予的快乐的能力和光明。
心思归于沉静,因没有思想而变得定止。这不是一件不可想象、不可实现的一件事。当我们的心思归于沉静之后,就会具有巨大的平安感。我们会降低自己的身姿,在这种浩大的寂静中体会并认清自我,同时自我也会超出心思之上,在广大的寂静中遍漫。不过,每当我们拥有这种静定的心思并附有平安感之后,我们的情命之心便会跃跃欲试,试图闯进我们的内心深处,占据我们的内心空间。或者一些机械心思也会为了同一目的,而发起一些细微的习惯思想的转变。
修持者所应该做的是谨慎地驱遣这些外来者,使它们保持缄默,至少在静定的时候,使心思与情命体可以保持完全的平和静默。这样的意志就是心思之后的心灵的意志。每当我们的心思平静和定止后,我们便能察觉到自己的心灵。这时,我们的心灵也是静定的,它会远离那些富有个性的活动。
将平静、坚定安置于精神中,我们的心思就会变得寂静下来。这种内在心灵与外表个性的分离是十分有益的,也是人们不可或缺的。
从本性之中发现自己的真个性,需要做这两件事:一是在感知自己的情心(秉性、性情)之后感知自己的性灵体(人的精神、性情、情感的综合体),二是将性灵与自性(心、性,或本性,人心灵的中心)分开。这是因为真个人是在性格的后面,他会被表面自性的活动所蒙蔽。
像海洋一样平静、像太阳一样光明的真实且恒常的知觉,这刚好是那基本实践的性格。这种性格在验证“无上真理”的时候,z开始便触及了我们的心思和灵魂。人们没有办法要求自己拥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或基本,或者说人们没有办法让自己拥有磐石一般的根基,然后让其余的东西建筑在上面。这不仅是一个本质的概念而已,而且是这样的一个本质,即如果让这个本质拒绝或怀疑它的性格,从而减弱了我们的这种经验,那么这将是极大的错误。
这个本质是不需要解释或加以说明的。而且人们甚至不应该尝试将它化为一个意象,因为这个本质在其性质上是没有极限的。只要这个本质持续不断地接受,凡是它从自体或所属自体应该显示的东西,必然会按照它自有的权能显示出来。
无疑,这是上天赐予我们的恩慈。对于这种恩施,我们唯一的报答就是接受和感激。而且,我们还要使那已经接触知觉性的“权能”在自己的身体里发展它应该发展的东西,在使其保持自己的同时,向别人敞开心怀。本性的完全转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经过漫长时间的积累和种种不同的阶段。但凡我们现在所经验的东西,都只是一个开端,作为新知觉性的一个基础,其中的转化也是有可能的。从这些经验的自动自发性可以看出,它并不是由心思、意志或情感构成的。之所以这样说,是由于居于此后的一个“真理”。
我们需要祛除自身的疑惑,而这件事所具有的意义就在通过它可以管制我们的思想。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居于此后的“真理”。但是,就像是管制自己的情欲、热念或是身体动作一样,管制自己的思想同样是必须的,这是为了瑜伽,且不仅是为了瑜伽。如果人不是一个充分发展了的心思体,心思体就会像不正定和不受管制的思想的网球一样,这样是不成的。它就好比是一个没有了舵的船一样,只能在情欲和狂热的风暴中飘荡,或者只能作为惰性或身体冲动的奴隶,这都是不成的。我知道这样做是较为困难的,因为人原本就是一种心思“自性”的动物,他们会自认为言行可以保持一致,不能自加分离,不能超然物外,没有心思的波澜起伏。
相比于管制思想,相对容易的是管制自己的身体,至少在管制身体运动的某些部分上确是如此。在自己的情命冲动和欲望之上进行心思的管制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是只要经过一番奋斗,这样的事情仍然可能实现。如果像一位密教修士一样坐在河上,使自己超出思想的漩涡,那么这便不是那么容易了,即使这是有可能做成的事情。凡是心思发达或超出凡夫以上的人,大多都是用了这样的方法或那样的方法来区分心思的这两个部分的,即活动的部分和静定主宰的部分。心思活动的部分就像是思想的一个工厂,而心思静定主宰的部分是一种“见证”,一种“意志”,也可以说是一种观察、评判、祛遣、消灭。它接收着一切的思想,将它们加以修改和变换。可以说,它是一种“自主”。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260

开  本:32开

加载页面用时:31.2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