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香港味道2(修订版)
香港味道2(修订版)


香港味道2(修订版)

作  者:欧阳应霁

出 版 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18年08月

定  价:64.00

I S B N :9787108063120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文化  >  饮食文化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本书作为“香港味道”系列的第二本,沿袭了前作由“食”及人、将美食之特色与共食伙伴的人生联系起来的主要特色,只不过此次将美食目标从那些颇有江湖地位的荤素菜肴和精美主食转向了更有活力、更于细节处见真功夫的街巷甜品小吃。相较于前作展示的“厚重”,本书带给读者的感受无疑是清新自然的,这当然跟甜品小吃的精美小巧密不可分,也是它们给日常单调饮食生活增色添味的反映。姜汁撞奶、杨枝甘露、钵仔糕、蛋散、鸡蛋仔……这一个个散落在街头巷尾的精灵,给贪食一众带去美好口感,也各显神通地“填补”了传统饮食文化中不曾关注的空白。从发展脉络来看,如果说传统荤素菜肴和精美主食象征着文化的沉淀与传承,那这些甜品小吃则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文化的交融和与时俱进,两者兼收并蓄才是完整的香港味道,而沉淀与交融、传承与创新这两种文化风格的交相辉映也正是香港这座城市所展现的独特魅力。

TOP作者简介

相信旅行,钟情漫画,

关注设计,沉迷杂志,

狂恋影音,爱恨美食……

一路放肆贪玩,自然跨界破例。

自香港理工大学设计系获取荣誉学士及哲学硕士以来,

长期对现代家居生活、建筑设计潮流以及饮食文化趋势观察研究,

大量撰写相关评论推介文章,

发表于海峡两岸暨香港报章杂志,

出版生活写作系列,旁涉漫画创作。

近年积极参与饮食文化视频的拍摄制作,

创办“味道图书馆”及“半饱厨房”,

策划艺术主题餐宴活动,

活跃于自媒体平台,

进一步实践理想生活的全方位体验分享,

继续以“贪威识食,练精学懒”为原则宗旨。

TOP目录

修订版总序  好奇再出发 

“香港味道”总序  未来的味道 

序  岁月杂货 

073 恋恋挂杯 奶茶全天候 

074 净饮男女 华田立克滚水蛋 

075 冰山再现 冒险吃冰之旅 

076 热辣真理 蛋挞就是蛋挞 

077 不是王子 爱恨菠萝油 

078 只能活两天 方方正正新鲜出炉 

079 金黄岁月 南北东西多士 

080 包包饱 菠萝鸡尾墨西哥 

081 一口一手 沙翁蛋球与他的亲戚 

082 酥由心生 飞来飞去蝴蝶酥 

083 说谎蛋糕 蛋糕的轻重有无 

084 热狗中环 此时此地此狗

085 别无分店 港式西餐自在流 

086 无所事事 High tea 有多 high ? 

087 点红点绿 沙的终极质感 

088 好事多磨 仁者滋润无极 

089 不止充电 上善糖水 

090 正气修心 还我清白豆花 

091 科学精神 当姜汁撞上鲜奶 

092 四季团圆 定心汤圆 

093 后现代糖水 杨枝甘露洒遍 

094 时光鲜榨 蔗汁正能量 

095 凉茶大热 民族真感情 

096 甘苦与共 排毒龟苓膏 

097 药到病除 中医奇异恩典 

098 几乎神圣 正气光酥饼 

099 甜蜜悲情 传说中的老婆 

100 以和为贵 咸甜一身鸡仔饼 

101 如此曲奇 核桃酥实验中 

102 喜有此理 喜饼一担担 

103 硬打一仗 当炒米挑战杏仁 

104 素脸迎人 无印良品白糖糕 

105 马路天使 适者生存钵仔糕 

106 近乡情怯 松糕的实实在在 

107 报时讯号 家传萝卜糕芋头糕 

108 家乡原味 年糕年年高 

109 时尚切片 来一块椰汁马豆糕 

110 人人爱? 茶果酷尽

111 我来自油锅 滚油炸出鬼 

112 人有我有 煎堆角仔有软硬? 

113 不脆无归 甘心蛋散 

114 与虾无关 芋虾芋散芋花 

115 马失前蹄 生死存亡萨其马 

116 一身一地 欲罢不能鸡蛋卷 

117 串串爱 鱼蛋鱼蛋我爱你 

118 真真假假 如假包换碗仔翅 

119 三五成群 烧卖粉果一家亲 

120 原来混酱 严禁白吃猪肠粉 

121 杂大成 日月天地牛杂精华 

122 车去人在 一往无前车仔面 

123 事出有因 错怪煎酿三宝 

124 基因未变 咯咯鸡蛋仔 

125 老饼翻身 手工夹饼江湖再现 

126 乡土香气 糖沙炒栗煨番薯 

127 黄金岁月 盐焗蛋卤味烤鱿鱼 

128 超合金海难 又爱又怕东风螺 

129 斋口斋心 七彩斋卤味 

130 层层叠叠 意犹未尽虾子扎蹄 

131 该不该 午夜的抉择 

132 痛快勾引 雪糕是一种药 

133 一汽呵成 维他绿宝情意结 

134 甜头尽尝 糖果犹豫 

135 大漠救星 出生入死咸柠檬 

136 越丑越美 传统凉果再出发 

137 大海滋味 大澳虾膏放洋记 

138 不识咸滋味 豉油等级战 

139 混世好酱 不可一日无酱 

140 发酵年月 腐乳小插曲 

141 天兵天酱 跳级突围 XO酱 

142 乡土自助 我是一箸梅菜 

143 酸湿呛鼻 玻璃盅里的绝活 

144 全赖有你 罐头的封存滋味 

后记  吃,力 

TOP书摘

串串爱:鱼蛋鱼蛋我爱你

 

实不相瞒,最近十年八载都没有在街头小摊档吃那历久不衰、越变越辣的咖喱鱼蛋和几近绝迹、蘸满豉油和海鲜甜酱的滚油现炸小鱼蛋。情形有如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的某一天,完全没有预告地突然结束了持续五年的疯狂集邮,把那沉甸甸的几本当时认为比生命还重要的邮票簿用厚胶袋封好,狠心放在老家旧居和弟妹共处的睡房书架上最高最隐秘的一角。自此之后的三十多年间,每次回到那已经变作父亲画室杂物房的房间里,抬头看看那已经蒙了厚尘的胶袋,越来越没有胆量拆封这史前珍藏——怕的不是一旦开启曝光,这些邮票都会灰飞烟灭或者化蝶翩跹,只是一时间也不晓得如何面对当年收藏累积的感情回忆和那毅然告别童年的霎时冲动。

 

说起来我跟咖喱鱼蛋的恩怨爱恨也是这样戛然终止的。虽然说不上是从小极爱这些用廉价鱼肉加粉搅拌成浆唧制成型再经油炸,然后以各种香辣材料煮汁调味的咖喱鱼蛋,但也总是三五七时随手一串的惯性小食。多少是因为后来开始关注街头的恶劣卫生环境,也因为近十数年都只穿白T恤、白衬衫,当街当巷吃那蘸满流动汁液的咖喱鱼蛋是很容易出事的。也许就是经历过那么一两次肠胃不适,也因为手脚笨拙使酱汁四溅从而报销了三数件心爱白T恤、白衬衫,所以就此结束了我跟咖喱鱼蛋的一段长达三十年的关系。

 

据说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我并没有恨鱼蛋,所以更能明白报章统计香港人平均每天吃掉三百七十五万粒鱼蛋,重量约五十五吨。这无疑是一种至死不渝的厚爱,量多而且重。谁说街头无真爱,谁说香港人不重感情——如果你是鱼蛋,小辣、中辣、大辣的爱永不止息,有弹性、有口感、有嚼头,一年五季,一天廿八个小时,每小时一至三串。

 

 

鱼蛋马拉松——运动健儿何良、何亨

 

无论是在电视上看转播,还是在现场赛道旁看那些马拉松长跑健儿挥汗如雨、苦乐夹杂的七情上面,我都会摸摸自己日渐“隆重”的腰腹。有那么一刹那的闪念,以为终有一天我会做出决定做好准备,认真操练一番,与大伙一同在这个热闹熙攘、充满能量的队伍里出现。但这不够三分钟的热情当然迅速冷却,坐言起行这四个字,于我来说是在计划早午晚三餐和宵夜吃什么的时候才最适用。

 

所以看见何良和何亨这两位曾经是电台节目拍档的老兄一身运动装束,趋前握手时近距离闻到的不是一身汗臭而是刚洗浴过的清爽气味,十分惊喜、十分佩服。原来两人已经完成早上的铁人赛,稍息过后又继续越野训练,迎接即将来临的义行善举,亦为不久后的公开马拉松长跑做练习准备。两人精神爽利、活力十足,叫我马上变成老弱。

 

约好在山腰的狮子亭见面,何良和何亨是要让我见识一下运动员的另一面:运动员也是人,也贪食,要补充体能,更要保持一个愉快心境,所以中场休息时餐桌上出现的有山水豆腐花,有咖喱饭,有餐蛋公仔面,还有——竟然还有咖喱鱼蛋!虽然不敢说这里的鱼蛋是全香港最好吃的,但运动途中忽然传来这熟悉的香气味道,怎能不让人手执一串吃不停口——因为有运动有消耗,也不必这么科学、这么严格地计算什么卡什么里。只是大路仍然在前,如何努力不懈为自己的身心健康运作正常做仔细规划,何良、何亨两位越跑越年轻的选手,有太多贪食经验可以跟大家分享。

 

 

 

后现代糖水:杨枝甘露洒遍

 

世界文明史几千年,哲人学者来来去去提出十万八千种与天与地与人相关或不相关的理论和主义,也就是因为主义太多,往往叫一般路人如我,真的拿不定主意。到了最后也只能问心 ——说得感性一点是感知自己身体的需要,以决定晚餐之后接着下来要去吃的是芝麻糊、杏仁茶还是杨枝甘露。

 

我从来不是一个随口主义、满口理论的人,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记性差(听说多吃核桃露可以补脑)。所以当我身边那一群学院教授友人和社会运动健将年复一年长篇大论,一本又一本地推出他们的《后殖民理论与香港文化身份认同》《后资本主义消费理论探索》等专著,并赠书一本希望我有空细读,我赶紧很用心、很认真、很努力地都一一读过,而且还在书页内文画线做笔记,觉得行文段落条理分明,字字珠玑很有道理——但问题是看完了也就忘记了,怎样也说不出人家研究的逻辑纲领和中心思想,不巧隔天碰上了著作者,只得笑吟吟请她去吃芝麻汤圆,拼进姜味浓辣的番薯糖水中也不错。

 

没法阐明任何一种主义、讲解任何一种理论的我本来还没问题,但有一回在一个演讲场合要谈后现代主义,就只得赶快请教我那位当年是幼儿园同班同学、现在是大学里年年当选最受欢迎教授的老友。老友无可置疑是高大英俊、以貌诱人,但想不到在学院里也训练出口甜舌滑的功架,一开口就说要请我去吃全城最好的杨枝甘露。

 

哪一家的杨枝甘露最好吃实在是见仁见智,但为什么要吃杨枝甘露他却有一套说法 — 在他的理论分析下,杨枝甘露是此地最凸显后现代精神、最有后现代风格的创作。据说由当年香港著名餐馆的师傅在新加坡发明创制的杨枝甘露,是一种混有杧果汁、杧果肉、柚子肉、椰汁或者花奶,再加上少许西米的有东南亚风味的甜品,回流香港后竟成流行大热,当中有传统的变异,风格的撞击,文化的融合……无一不是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基础!

 

 

对口单位——传媒人叶孝忠

 

因为曾经向发明当事人亲口求证,所以我敢向身边这位地地道道的新加坡人说,杨枝甘露这个广受大众接受欢迎的甜品,是本地著名餐馆的大厨们在新加坡分店驻守时灵机一动研制出来的。这个入口冰冻香甜的“冷知识”看来叫他有点惊讶,良久良久才自言自语:“唉,原来如此,难怪难怪——”

孝忠是我在香港认识的新加坡朋友。当年他在香港念书,也一天到晚在城里的各种文化活动场合出现——当中当然包括饮食文化活动。所以本来就爱吃能吃会吃的他,以过江龙般的敏感直觉,对在港九新界街头巷尾可以吃到什么好的,说不定比我们这些所谓“本地姜”

还要清楚。

每次在不同的报章杂志看到孝忠写的文化旅游特稿,就叫我又羡又妒,这些年来他也真的是天南地北到处跑,还把家安在上海。可是走了这么多地方,究竟他的饮食习惯和口味有没有变化?

就以甜品来说,从小就喜欢杧果的他,一提起杧果简直声音提高八度然后眼睛发亮,所以很明白为什么他会把“许留山”的所有跟杧果有关的“捞”都吃过,有杧果汁、杧果肉,甚至杧果雪糕作为灵魂的杨枝甘露当然也欣然接受。可是他对广式甜点如芝麻糊、核桃糊、马蹄露却是兴趣不大,更认为上海没有甜品,顶多只有那些在甜汤中浮浮沉沉的桂花酒酿  丸子。

可见这位其实很开放拥抱新生事物的朋友,还是离不开从小吃到大的东南亚口味的甜品——还未等我开口问,孝忠就以新加坡特派饮食大使的口吻向我推介一种要用福建话发音的“清汤”。那是一种内有桂圆、银耳、白果的可冷可热的糖水,然后当然有加了榴梿肉的珍多冰,有七色八彩的娘惹糕点,有潮汕传统的芋泥……我对疯狂爱吃的朋友常常都特有好感,也庆幸有杨枝甘露作为星港交流的对口单位。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45

开  本:16

加载页面用时:31.2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