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心理压力与调控
心理压力与调控


心理压力与调控

作  者:高存友,任秋生,甘景梨

出 版 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07月

定  价:58.00

I S B N :9787510871733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心理学  >  心灵疗愈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现代人愈来愈注重身心健康,当人们论及人的身心健康问题时,常涉及心理压力。
虽然平静、祥和的生活是每一个人的期盼,但不可避免的突发事件,或难以逾越的人生坎坷以及各种不平衡的存在仍然不时给我们内心造成冲击,有时会打破我们的心理稳态,带来难以克服的心理压力,甚至导致心理与身体的疾患。
心理压力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影响已经得到公认。
心理压力在现代健康心理学中实际上已经是一个核心概念,如何处理好心理压力,成为现代生活中的一个敏感的现实问题。
因此,未雨绸缪、认真思考心理压力与心理调控的相关问题是每一位从事精神医学、心理卫生工作的专业人员的职责,也是生活在竞争激烈、物欲横流的当前社会每一位普通人的应具备的素质或生存技能。
那么究竟什么是压力?如何应对/调控这些压力?作为专业人员或普通群众,我们应该怎么做,这是本书要重点讨论的内容。

TOP作者简介

高存友 男,40岁,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原全军精神疾病防治研究所副所长,现任上海市嘉定区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主任。
从事精神科一线工作18年,曾先后执行过汶川、玉树抗震救灾紧急心理干预任务。
共计发表论文46篇,其中一级杂志论文19篇;副主编专著2部,主编科普书籍3部。先后荣立三等功2次。

任秋生 男,51岁,主任医师,本科学历,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曾担任上海市嘉定区中医院院长职务,现任上海市嘉定区精神卫生中心院长。
对身心疾病的心理治疗有深入研究,共计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6篇,编写专著1部。

甘景梨 男,55岁,主任医师,本科学历,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军精神疾病防治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从事精神疾病防治工作30余年,主持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军队建设项目,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家、军队及省部级课题2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以第di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00余篇,SCI收录7篇,出版专著12部。

TOP目录


第一章?心理压力
第一节?心理压力概念
第二节?心理压力来源
第三节?心理压力分类
第四节?心理压力产生机制

第二章?心理压力对心身影响
第一节?心理压力两面性
第二节?心理压力失衡表现

第三章?心理评估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评估方法
第三节?心理测验
第四节?心理压力评估
第五节?情绪评估
第六节?个性评估
第七节?其它相关量表

第四章?心理调控
第一节?心理调控概念
第二节?心理调控理论基础
第三节?心理调控基本内容

第五章?心理压力调控方法
第一节?心理训练
第二节?心理疏导
第三节?心理治疗

第六章?紧急心理危机干预
第一节?心理危机概述
第二节?心理危机评估
第三节?心理危机干预常用技术
第四节?心理危机干预组织与实施

第七章?社区心理卫生服务
第一节?国外社区心理卫生服务
第二节?我国社区心理卫生服务
第三节?压力不良反应社区心理调控措施

第八章?心理压力自我心理调控
第一节?判断自身心理压力
第二节?心理压力自我心理调控方法
第三节?压力不良反应自我心理调控措施

第九章?常见心理压力相关精神疾病
第一节?应激相关障碍
第二节?神经症
第三节?癔症
附?部分心理压力相关测评量表

参考文献

TOP书摘

第一章?心理压力

2014 年热播的《催眠大师》,让大众对心理学充满了好奇。《催眠大师》从心理治疗的方式—“催眠”作为切入,讲了错综复杂的心理悬疑故事,最终让人反思的是 :人应该怎么面对自己内心潜藏的情感创伤,以及诱发它与它导致的心理压力?这个命题,几乎是每个在高压和快节奏中生活的现代人,无法承受之重。无需环顾四周,其实你我就是其中的一员。“压力太大!”这是我们平时抱怨最多的一句话了。现代生活就像一个巨大的高压锅,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能感受到压力的存在。

第一节?心理压力概念

压力可分物理与心理两个领域的定义。物理定义具有客观属性,是指垂直作用于流体或固体界面单位面积上的力 ;而从心理学角度看,压力是压力源和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即心理压力。

一、心理压力概念演变
英文压力(stress)一词来源于拉丁文 stringere,愿意是“扩张、延伸、抽取”等。也有人认为 stress 一词是从古法语中的“distress”演化而来,古法语中的 distress,是指“置于狭窄和压迫之中”。因此,在中世纪英语中,“压力”这个词是以“distress”形式出现,本意是“使痛苦”“使悲伤”或者表达为“引起痛苦和悲伤的事物”。“压力”最早是一个物理学的概念,也称为物理压力(physical?stress)。19 世纪末开始,生理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借用这个词来描述动物和人类在紧张状态下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
Cannon 首先引用了“压力”这一概念,他认为压力就是外部因素影响下的一种体内平衡紊乱,在危险未减弱的情况下,机体处于持续的唤醒状态,最终会损坏健康。真正比较深入研究压力的是 Selye,他把压力定义为“躯体为了适应施加于它身上的任何需求而产生的非特定性反应”,并且压力可以分为负性压力(distress)或者正性压力(eustress)。负性压力可以使个体产生一种不愉快、消极痛苦的体验,具有阻碍性 ;正性压力可以使个体产生一种愉快、满意的体验,具有挑战性,可以促使个体的成长和职业的发展。他还认为,心理压力是人对环境刺激的一种反应,为了适应压力源的刺激,躯体会产生一系列反应,而引起压力的刺激都伴有一系列非特异性的生理学变化,人若完全脱离压力就等于死亡,过高或过低的压力对个体都是不利的。
Beehr 认为心理压力是某一情境使人产生特殊生理或心理需要,由此发生的不平常的或出人意料的反应。Higgins 等认为压力是促使一个人内心产生不平衡状态的原因,压力是高度焦虑经验的认知及反应,它是涉及威胁或危险的认知及反应。Murray 认为压力是一种心因性需要相互作用而共同决定行为的环境特征,而这种需要具有多样性。他还把真环境(α 压力)和知觉到的环境(β压力)做了严格的区分。所以应对压力时,不仅要减少 α 压力,更重要的是减少 β压力。

二、心理压力概念中国化
随着西方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Stress 一词也不断出现在中国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研究报告中。Stress 在中国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现在已有多种中文译法。在我国 20 世纪 80 年代末出版的《心理学大词典》中只有“应激状态”(stressstate)这一条目。而在新加坡、港台地区的华语圈中,一般翻译为“紧张”或“压力”。“压力”一词是这些地区学术界,乃至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汇。90 年代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心理学词典》(李伯黍等译)对 stress是这样解说的 :“stress 压力、应激、重音 :①一般指作用于系统使其明显变形的某种力量。常带有畸形或扭转的涵义,该词用来指有关物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力量。注意,这一意义里的压力是指一种原因,压力就是某种效应的条件。②由释义①中提到的各种力量或压力所产生的心理紧张状况。注意,这一意义里的应激是指一种效应,应激就是其它压力的结果。指释义①时,一般用stressor(应激物)这一述语,具体作为动因的意思。”这一界定首先视“压力”是一种力量,是某种心理效应的先决条件,能使人的身心系统发生明显变化,进而从其作用的心理结果方面来看是应激,表现为一种心理紧张状况。实际上著者把心理压力理解为情绪紧张状态。
近几年,使用“压力”译法的学者逐渐增多起来,而有关压力的研究也逐年增多。张伯源等认为压力是人或有机体在某种环境下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反应状态,即在一定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对一个人能产生影响的刺激或情境,被其感知到了,并做出主观评价后就会产生相应的一些心理生理变化,从而对刺激做出反应。如果这个刺激或情境需要人做出较大的努力去进行适应,甚至超出一个人所负担的适应能力,这时就会出现紧张状态(也就是压力)。张春兴认为压力有着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一类是突发性的事件刺激,伴随个人脱离困境而压力得到迅速缓解,如路遇暴徒袭击 ;另一类是当事人虽然认知到生活环境中存在着对自己具有威胁的事件,但因限于个人条件,只能任其存在,无法将它消除,此种生活事件随时会使当事人在心理上感到压力,这更接近日常生活的现实,并将这类压力称之为“生活压力”(Life?Stress)。林春梅认为心理压力是机体在内外环境作用下,因客观要求与主体应对能力的不平衡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紧张状态。车文博认为压力也称为“应激”、“紧张”,是指个体的身心在感受到威胁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梁宝勇认为压力是由在生活适应过程中实际上的或认识上的至关重要的内外环境要求所引起的一种倾向于通过多式多样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而表现出来的心身紧张状态。

三、心理压力内涵与特性
心理压力概念界定的困难除了与压力现象本身的复杂性有关以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研究者思考问题角度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类,源于生理学取向的压力研究,即着重从生理变化的角度探究压力,认为压力是维持机体内部平衡的生理唤醒和反应,其代表人物是 Selye。第二类,源于社会学取向的压力研究,即着重从外部诱因的角度研究压力,认为压力是能够诱发压力反应的生活事件或环境刺激,其代表人物是 Holmes?&?Rahe。第三类,源于心理学取向的压力研究,即从心理过程的角度分析压力,认为压力是环境与个体内部需求间的冲突,其代表人物是 Lazarus。第四类,源于生理 - 社会 - 心理学取向的压力研究。即从生理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综合角度研究压力,认为压力是个体对紧张情境做出反应的过程,其代表人物是 Dohrenwend。

(一)心理压力组成
从生理—社会—心理学取向的角度可以把压力理解为一种复杂的身心历程,它包含三大部分
1. 压力源(stressor)
任何情境或刺激具有伤害或威胁个人的潜在因素,统称为压力源,即压力来源。
2. 认知评估(cognitive appraisal)
当事人认为经历的刺激或情境,对于个人确实有所威胁时,此时即构成压力,但如果认为是种解脱或乐趣而不是威胁时,则不构成压力,此历程即为认知评估。
3.焦虑反应(anxiety reaction)
当事人意识到他生理的健康、身体的安全、心理的安静、事业的成败或自尊的维护,甚至自己所关心的人等正处于危险的状况或受到威胁时所做的反应,即为焦虑反应。
因此,压力产生的身心历程是 :压力的来源 - 威胁的知觉 - 焦虑的反应。

(二)心理压力内涵
要全面正确理解心理压力的概念,应更进一步具体分析其内涵。
1. 心理压力是一种心理状态
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中,一般把人的心理现象分为三大范畴,即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心理状态是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内出现的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是介于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之间的中间状态,是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种心理背景。事实上,心理压力既不可能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也不可能是个性心理,而只能是一种心理状态。只不过心理压力作为一种心理状态,是个体对压力事件反映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的心理状态。
心理压力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心理现象。按照辩证唯物论的心理实质观,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客观现实中确实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对个体具有威胁性的刺激情境,个体必然要对其做出反映。把心理压力确定为个体对一定压力事件反映而形成的一种综合心理状态,符合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
2. 心理压力是对压力事件的反应
心理压力与压力事件密切联系,个体有心理压力必有压力事件存在。心理压力是对压力事件的反应而形成的一种综合性心理状态,没有压力事件,个体心理压力无以形成。人的心理产生的基本方式是反射,是有机体对一定刺激的反应活动。人并非对任何刺激的反应都形成心理压力,一般心理过程并不一定形成心理压力。只有当个体意识到他人或外界事物对自己构成威胁,即对压力事件进行主观反映时,才可能形成心理压力。
压力事件可分为外部压力和内部压力两大部分。外部压力主要包括生活中的重大变故和累积的烦心琐事。生活中的重大变故主要是指个人日常生活次序发生了较重要改变。诸如 :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职称落聘、下岗待业、家人重病、夫妻离异、配偶亡故、违法犯科、判刑坐监、天灾人祸等等。一般这些压力事件威胁性较大,且随时可能突然发生,使个体形成的巨大心理压力,若不能及时妥善处理,容易使上人患心身疾病。累积的烦心琐事主要是指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且无从逃避,使人烦恼的一般事实。单件的烦心琐事难以造成心理压力,但日积月累到一定程度对个体构成威胁就会造成心理压力。根据调查研究这些累积的烦心琐事大致可归纳为学习负荷过重、经济状况差、工作职业失意、人际关系失调、环境污染、时间分配失控等方面。例如,现实生活中,中小学生课业多,要求高,负荷过重,休息、娱乐、睡眠时间分配失控,这些负担已造成中、小学生一种较大的心理压力,常使他们焦虑不安,甚至痛苦难堪。
内部压力主要是指使主体认知困惑或难处理的内在刺激情境,一般发生在动机冲突和受挫折时。动机冲突是指在复杂的意志行为中,多种动机之间发生了矛盾。若一时难以确定行为目标而形成认知困惑,便引发心理压力。日常生活中动机冲突在所难免,人们的心理压力也就时有发生。如高考学生在填写志愿时,若不知自己该填哪个大学为好,心理压力油然而生。挫折是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阻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映。诸如,自己的婚事遭到父母、亲友的反对 ;经商投资结果不赚反赔 ;参加比赛该赢反输等等。受到挫折,个人奋斗目标没能实现,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必造成心理压力。
总之,心理压力与压力事件紧密联系。心理压力一般是受内外压力刺激而形成的。在分析心理压力的成因时,应注意考虑主要是外部压力造成的还是内部压力造成的,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或消除压力源以达到减轻或消除心理压力。
3. 心理压力表现为认知、情绪、行为的有机结合
心理压力是个体的一种综合性心理状态,表现为认知、情绪、行为三种基本心理成分的有机结合。其一、个体心理压力是意识的产物,是建立在一定的认知基础上的。人在无意识状态下是没有心理压力可言的,如睡眠状态下人无心理压力。人无认知能力时也不会有心理压力存在,新生儿只有感觉,无心理压力。人有认知能力时,若对威胁性的刺激情境失察而未能认识到其对自己生活造成或将造成威胁、危害时,也不会产生心理压力。若刺激情境本身不会对个体造成威胁、危害时,个体由于错误的认知,以为它具有威胁性、危害性,无法处理、摆脱,却会产生心理压力。如有不少法轮功练习者,轻信李洪志的歪理邪说,对现实世界产生了错误的认知,迷信地球马上要毁灭的谎言,逐步成了强烈的心理压力,继而造成认知障碍,比较难以转化,成了李洪志邪教的牺牲品。其二、心理压力伴有持续紧张的情绪、情感体验。通常个体有心理压力时,容易出现消极的情绪,如惊慌、害怕、忧愁、愤怒等等。是否在有一定的心理压力时就一定有消极的情绪出现呢 ? 现实生活中,有时我们接受一项比较艰难的工作任务,虽有心理压力,但却乐意去做,从而就不会产生消极情绪。其三、心理压力必引发行为反应。个体有心理压力时,不会无动于衷,而会引发出一定的行为反映,表现为有意行为,或针对压力事件,积极应对,化解压力 ;或逃避压力情境,以维持正常生活 ;或消极应对,被压力所困,日积月累,逐步形成心理障碍。如此看来,可以说心理压力是压力源、压力感和压力反应三者形成的综合性心理状态。

(三)心理压力特性
明确了心理压力的涵义,不难发现心理压力具有一些基本特性。
1. 客观性
心理压力的客观性,就是体现在它不是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只要你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管你愿不愿意,喜不喜欢,不管你是学生,还是工人、农民或者是干部,不管你是男人还是女人,不管你生活在偏远落后的山村,还是生活在繁华喧闹的现代化高度发达的都市,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有不如意、不顺心的事,都会承受心理压力。我们每个人从童年到老年的整个人生历程中,无时不充满着心理压力。
2. 渐进性
造成心理压力都会有一定的过程。当我们在遇到某种外界环境的刺激时,如果不加以释放和消除,心理压力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滚越沉。如我们在工作中,由于某一件事没有得到领导的认可,而使自己误认为领导对自己存在偏见,如果自己既不能正确对待,又不能找领导去解释,就会使自己产生“自己在领导心中无地位”、“领导处事不公平”等错误认识,对领导逐渐从不理解,最后可能还会发展到一有意见、情绪或怨气就憎恨领导的局面,加大了自己的心理压力,从而影响工作。渐进性特征还表现在心理压力有着由强而弱逐渐衰减的过程。比如,我们在遇到心理压力时,如果自己能正确对待,并且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释放,那么心理压力就会由沉重到轻松地逐渐衰减,直到完全消除。
3. 情绪性
个体有心理压力时总带有明显紧张的情绪体验的特性,如前所述,心理压力总伴随有一定的紧张情绪体验。紧张本是人在某种压力环境的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情绪反应。心理压力的情绪性表现是十分复杂的,有消极和积极之分。心理压力的情绪性往往是消极的,这是因为压力事件往往是不符合我们的需要的。心理压力的情绪性是积极还是消极的关键要看个体的需要和认识。如果个体认为压力事件能满足自己某方面的需要,便可能产生积极的情绪,如探险者就乐于冒险,否则就产生消极的情绪。当心理承受力一定,压力越大,形成的负面情绪越强烈,心里越紧张,易出现忧郁、痛苦、惊慌、愤怒等不良情绪 ;反之,若压力小时,心里紧张度低,只会出现短暂的、微弱的负面情绪,如不悦、冷淡等。当压力一定,心理承受力越小,则心里越紧张,负面情绪越大。反之,心理承受力大时,心里不紧张,负面情绪也小 ;当压力和心理承受力相当,或略大于心理承受力时,这种压力也称为适度压力,或轻度压力。适度压力下个体情绪虽有些紧张,在良好的教育和积极的引导下,往往能精神振奋,产生热情,有利于意志的锻炼和能力的提高。总之,心理压力的情绪性是显而易见的。
4. 动力性
心理压力对个体行为的调节作用就是心理压力的动力性。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要变压力为动力。之所以能变压力为动力,是由于个体一有心理压力时,不会无动于衷,而会采取一定的行为处理所处的具有威胁性的刺激情境。心理压力的动力性表现为对适应行为的积极增力作用和消极减力作用两个方面。有研究表明,当个体心理压力过大时,人的理智一般难以控制,个体常表现出两种极端的行为反应,要么呆若木鸡,完全停止行动,要么兴奋激越,突然暴起攻击。中度心理压力一般会使人的行为能力降低,产生重复和刻板动作。心理压力较小,情况就较复杂化,一般适应行为增多。在适度压力或轻度压力状况下,个体可能在理智控制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对压力事件较妥善处理,从而也使自己心理承受力得到增强,使个体生物性行为和正向的适应性行为增多,动力性随之增长。但在适度压力或轻度压力状况下,个体若不能理智控制或失去理智,不能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而对压力事件漠然置之,不及时妥善处理,只会使自己心理承受力得不到增强,动力性将随之降低。没有一定的心理压力,人难以增长心理承受力,人的正向适应性行为得不到学习提高,一旦面临较大压力,将不知所措,容易造成心理障碍。如果只看到心理压力的情绪性,并夸大其负面影响,忽视心理压力的动力性,或者只看到其消极减力作用方面,这是不切实际的,也是错误的。
如在现实教育实践中,不少家长和教师由于缺乏对心理压力动力性的全面正确认识,经常陷入两个误区。一是以为有压力才有动力,压力越大动力越大,因而过分给学生施加压力,造成学生心理压力大,心理障碍和疾病增多 ;二是认为心理压力只会产生消极情绪,危害人的身心健康,因而怕给孩子施加压力,不敢严格要求,自由放任,致使学生正向适应性行为能力低。这两者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此外,心理压力还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内发性。这是由于常人所说的“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以及“庸人自扰”所造成的。全面理解心理压力的特性有助于我们对心理压力的积极应对,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
总之,压力的基本含义,由于外界或内在环境的要求使有机体感到的“紧张”和“痛苦”。压力是由个体在生活适应过程中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源于环境要求与自身应对能力不平衡而来 ;这种紧张状态倾向于通过非特异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完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是不存在的。我们假定有这样的情形,那一定比有巨大心理压力的情景更可怕。换一种说法就是,没有压力本身就是一种压力,它的名字叫做空虚。为了消除这种空虚感,很多人选择了极端的举措来寻找压力或者说刺激,一部分人找到了,在工作、生活、友谊或者爱情之中 ;另一些人,他们在寻找的过程中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比如有一部分吸毒者,在最开始就是被空虚推上绝路的。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页  数:300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74.2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