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燃烧的远征:十字军东征简史(精装)
燃烧的远征:十字军东征简史(精装)


燃烧的远征:十字军东征简史(精装)

作  者:拉尔斯·布朗沃思

译  者:严匡正

出 版 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18年09月

定  价:45.00

I S B N :9787508690001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历史  >  中国史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从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号召东征的演说,到1291年巴勒斯坦蕞后的十字军城市被血洗,基督教欧洲共组织了八次试图收复圣地耶路撒冷的远征。《燃烧的远征》将再续拉尔斯·布朗沃思的中世纪传奇,激情讲述这一次比一次难忘的十字军东征。
十字军东征有一个史诗般的开局。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面对广场上密集的听众声泪俱下,控诉了“异教徒在圣地的暴行”,呼吁所有的基督徒拿起武器,夺回耶路撒冷。号召一出,有大约15万战士踏上了去往东方的千里征程。冲在蕞前面的是数万“贫民十字军”。这些虔诚的农夫衣衫褴褛,用农具当武器,用信仰当干粮,千难万险来到穆斯林统治的土地,并在*场正式的遭遇战中全军覆没。紧接着来到东方的是“亲王十字军”,这些正规骑士们没有辱没东征的光辉使命,几度在绝境中如有上帝相助,蕞终成功夺取了耶路撒冷。
胜利的远征仅此一次。接下来的东征中,有两三次与胜利失之交臂的惨败,以及更多次像“贫民十字军”一样匪夷所思的闹剧。十字军远征一方面是绵延200年的东、西方对抗,有“狮心王”理查和穆斯林名将萨拉丁之间富有骑士精神的较量,另一方面更像是基督教欧洲与自己的搏斗。虔诚的君王们为了收复圣地,抛下自己的家业前往东方,却遭到各路“盟友”的背叛、利用、勒索、拖累,蕞终不可避免地一败涂地。
在拉尔斯·布朗沃思的讲述中,每一次东征都值得玩味,都因为独特的政治较量、人性冲突而与众不同。如何分辨信仰的虔信与迷信、斗士的英勇和愚勇、命运的有常与无常?——除了几座古城、一段传说,十字军东征留给我们的还有人性的千古难题。

TOP作者简介

拉尔斯·布朗沃思 Lars Brownworth
著名播主、作家、教师,创立了*历史播客“拜占庭十二帝”。苹果公司认为,“拜占庭十二帝”是使播客产业得以成功的50个始祖播客之一。目前,布朗沃思一直更新着他的历史播客,拥有大量的忠实听众,并且在美国一所教会学院担任历史系主任。
《纽约时报》认为布朗沃思是一位杰出的历史普及作家。他著有畅销历史作品《诺曼风云》《维京传奇》和《拜占庭帝国》。书中的笔法延续了他播客中引人入胜的叙事风格和性格鲜明的人物描写,都曾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

TOP目录

登场人物简介
序幕:雅穆克河战役
*章 笔与剑
第二章 贫民十字军
第三章 亲王十字军
第四章 远征
第五章 安条克
第六章 金色的耶路撒冷
第七章 十字军国家
第八章 血地之战
第九章 暴风前夕
第十章 克莱尔沃的火种
第十一章 国王的东征
第十二章 鲁莽的进击
第十三章 萨拉丁
第十四章 第三次东征
第十五章 狮心王
第十六章 火焰中的哀鸣
第十七章 儿童十字军
第十八章 第六次东征
第十九章 第七次东征
第二十章 祭司王约翰
第二十一章 *后的东征
尾声:余波
参考文献

TOP书摘


【*章 笔与剑(节选)】

1093 年,是东罗马帝国皇帝阿历克塞一世·科穆宁苦苦等待的一个机会。强大的穆斯林敌人出现了分裂,已然呈现颓势。一次持续的征伐也许就能带来繁荣与和平——这两件事情已经在帝国消失了太久。
十几年前的1081 年,阿历克塞一世即位。加冕礼上,他曾许下承诺,要让帝国重现昔日的兴旺昌盛,尽管从当时的形势来看,他陪伴着帝国迎来*终覆灭的可能性要大得多。400 多年来,继承了原罗马帝国东半部分的拜占庭一直处在四面受敌的环境之中。到阿历克塞一世出生的11 世纪中叶,当年横跨地中海的强盛帝国在伊斯兰教力量的步步紧逼之下,领土范围只剩下如今的土耳其和希腊一带。而在1071 年,即阿历克塞一世加冕的10 年前,情况恶化到了极点。来自中亚、新近崛起的入侵者土耳其人在偏僻的亚美尼亚城镇曼齐克特(Manzikert)把拜占庭军队一截两段,俘虏了拜占庭皇帝及其随从。得胜的苏丹穿着拖鞋,把脚搁在皇帝的脖子上,仿佛这个遭受屈辱的帝国不过是他仪式上的脚凳。当时的拜占庭编年史作者米哈伊尔·普塞洛斯(Michael Psellus)描述道:土耳其人就像“泛滥的洪水”一样涌入了小亚细亚。
拜占庭的东部前线被打得千疮百孔,西部国境也被重重包围。诺曼冒险者挺进了意大利半岛,他们是维京人在法国定居的后裔,认为攻打这里的时机已经成熟。在强大的领袖罗伯特·吉斯卡尔(Robert Guiscard)和他儿子博希蒙德的带领下,诺曼人几乎没有遭遇抵抗就征服了意大利南部。1081 年,他们攻入希腊,仅用了几个月时间,大军就逼近君士坦丁堡。看起来,唯一的问题只在于消灭拜占庭的是诺曼人还是土耳其人了。
这一长串灾难实际上正是阿历克塞一世加冕的原因。前一任老皇帝年近八十,根本无力抵御任何侵略,被他打发去了修道院。面对两大强敌,没有一支可靠的军队,阿历克塞一世的处境很艰难,但是通过圆通的外交手段、果敢的决断精神以及几次不失时机的贿赂,他止住了帝国的崩溃。
接下来14 年里,他不知疲倦地工作,努力稳固前线,并为子民带来了繁荣,至少表面上如此。虽然缓慢,但是局势的确已经开始扭转。由于小亚细亚土耳其人的新任苏丹不够强势,无法让埃米尔们统一战线,到了1095 年,苏丹的领地已经很大程度上分裂成了一些互相争斗的酋长国。
阿历克塞一世等待的时机正是此刻,这也是他精心动用金钱攻势推波助澜的结果。如今,他的大敌四分五裂,虚弱不堪,只要发动反攻,就能把土耳其人赶出小亚细亚,平复曼齐克特之役造成的创伤。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然而不幸的是,阿历克塞一世没有足够的军队来把握机会。失去小亚细亚,让帝国经验丰富的士兵损失大半。他拼凑出了一支由雇佣兵和新兵组成的队伍,浩浩荡荡地迈出了君士坦丁堡的黄金门(Golden Gate),但这些人在实战中毫无用处。*次对阵正规军,他们转眼就被打得溃散而逃。后续的两次军队改革带来的效果也微乎其微。
比起数量,雇佣兵的质量是个更大的麻烦。大部分雇佣兵都来自帝国周边的未开化部落,他们的忠诚度很成问题。遭遇作风强硬、纪律严明的西方军队,或是数量更多的东方军队时,他们会害怕。如果阿历克塞一世能够找到可靠的士兵——哪怕几百人就行——就能让他们充当主心骨,坚定剩余部队的决心。
幸运的是,这类士兵近在眼前。西欧的重甲骑兵一旦发起冲锋,几乎无人能挡。只要掌握好平衡——拥有足够的骑士来强化军队,又要避免他们数量太多不好控制——阿历克塞一世就能把土耳其人彻底赶出帝国的领土。
唯一要确定的细节问题,就是找谁求援了。他当然不可能给博希蒙德或其他诺曼领袖写信,请他们派兵再光顾帝国。他也不能随便找一个欧洲小国的君主,那些国家自己的家务事还没理清,恐怕没有他需要的资源。知道找谁帮忙,也能保证阿历克塞一世切实获得帮助,拥有这样身份的人只剩下一个了。于是,阿历克塞一世请求教皇伸出援手,这个决定意义重大。
带着阿历克塞一世请求的拜占庭使者找到了乌尔班二世。后者正在意大利北部城镇皮亚琴察(Piacenza)主持教会会议。这是乌尔班担任教皇期间*次组织大规模集会,他很高兴有来自东方的尊贵客人出席。拜占庭历来都拒绝承认罗马教廷的无上权威,此举之前已经导致过一次严重的裂痕。* 这次拜占庭皇帝的私人代表前来,让他心满意足。乌尔班几乎没有犹豫,就邀请他们登台对大家说两句。
考虑到现场的环境,拜占庭的使者们非常明智地放弃了用世俗的金钱诱惑听众,转而营造出基督徒和谐友爱其乐融融的氛围来打动听众。当然,他们的演讲中也暗示了文化底蕴深厚的东方拥有大量财富,但是他们讲话的绝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控诉东方基督徒被迫遭受的压迫和折磨。他们绘声绘色地说道,土耳其人已经打到君士坦丁堡的大门口。东方古老的基督教群落,例如“基督徒”这个词的诞生地安条克,已经淹没在了穆斯林的汪洋大海之中。伊斯兰的大军掌控了《启示录》(Book of Revelation)中提到的全部7 个教会,再放任不管,西方世界很快也将受到威胁。*后,他们总结道,保护东方的兄弟手足,捍卫君士坦丁堡这个基督教文明的巨大堡垒,是所有品行优良的基督教骑士应当肩负的责任。
拜占庭使者的讲话煽动力十足,而在乌尔班二世看来,这套理论大有可为之处。散会之后,他越过阿尔卑斯山脉(Alps)返回出生地法国。途中,一个宏伟而大胆的计划开始在他脑海中成形。
教皇本人深知伊斯兰教对西欧的威胁。公元9 世纪时,罗马自身都遭到过穆斯林的劫掠,入侵者还烧毁了部分圣彼得大教堂(St. Peter’s Basilica)。基督徒在北非的领地是圣奥古斯丁(St. Augustine)和其他一些具有影响力的神父的故乡,而它们在伊斯兰教的步步紧逼之下遭到吞并,基督徒控制的西班牙也已大半陷落。如果现在拜占庭再被征服,基督教世界就相当于被穆斯林全面包围了。
一般情况下,国王或皇帝会拿起剑来捍卫基督教世界,但是眼下没有合适的候选人。拜占庭皇帝的求援已经表明现在需要强有力的领袖,但在西方,有权威的王室实际上已经成了稀有物种。由于分封制度和日耳曼人把父亲的遗产分给所有儿子的传统,统治者的权威多数时候仅局限于自己的宫殿内。可以号召人们针对穆斯林的威胁发动反攻的,只有精神地位超然的教皇。
组建全基督徒的军队来采取军事行动,这样的计划*早由乌尔班二世的前任格里高利七世(Gregory Ⅶ)提出。他创造性地设想从西欧各国征兵,组建一支由他自己担任首脑的队伍。如此,他就能扮演当代摩西的角色,把上帝的子民从土耳其人的压迫下解救出来,并将他信徒捍卫者的形象发扬光大。
格里高利七世还没来得及为这个梦想做些什么就逝世了。乌尔班二世作为他的密友,如今就处在有能力让它变为现实的位置上。*1095年夏天,教皇在翻越阿尔卑斯山脉的路上反复思量,将它改造成了一个甚至连格里高利也从未想象过的野心计划。
乌尔班二世这次造访法国,某种程度上算是返乡。近60 年前,他以沙蒂永的奥索(Odo of Chatillon)之名,诞生在法国东北部产酒地区香槟的一个贵族家庭,是家中的小儿子。然而,他这次回来的目的并不是重温童年时期风景如画的溪谷,而是解决多情的腓力一世出格的行为引发的问题。腓力一世爱上了安茹伯爵(Count of Anjou)的妻子,还完全没有保密的谨慎意识。随后,腓力一世又错上加错,可怕地对待自己的王后。她刚生下孩子,腓力就以她太胖了为由要求离婚,之后又诱拐了安茹伯爵夫人做自己的情妇。法国的主教屡次请求他把这位女士还给安茹伯爵,但都遭到拒绝,甚至连绝罚的威胁都不能动摇国王的想法。
为了处理这个局面和其他一些胡作非为的情况,乌尔班二世宣布于11 月18 日在法国中部奥弗涅(Auvergne)地区的克勒芒举办宗教大会。这次大会计划持续10 天,尽管出席者仅限于神职人员,让好奇者有些失望,但他还宣布了一件不同寻常的事情:从第二天起到*后一天,当地的大教堂将对公众开放,教皇届时可能会发表重要讲话。
这一公告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克勒芒周边地区的百姓都蜂拥而来,迫切地想知道教皇会说什么。尽管11 月寒风凛冽,起初的会议也是例行公事地审判买卖圣职、出售教堂办公室的罪行,宣布教士的婚姻,由世俗领袖任命主教,等等,但公众的热情却持续高涨了整整一周。正如人们所料,教皇再次要求腓力一世交出情妇,并再次被拒绝,*后正式将腓力一世逐出教会。
到会议第九天,公众的数量已经太过庞大,大教堂无法容纳。所以人们在克勒芒东城门外的开阔地带搭建了一个平台。完美策划了这一壮观场面的乌尔班二世站起身来,开始了发言。他接下来的讲话真真切切地撼动了整个欧洲。
……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页  数:288

开  本:32开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40.9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