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不乖
不乖


不乖

作  者:[日] 加藤谛三 著

译  者:巫文嘉

出 版 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08月

定  价:48.00

I S B N :9787559420152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心理学  >  心理咨询与治疗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从小,被大人教导的我们都深信:“乖巧”就有理,“听从”便无罪。

长大以后恍然发现,童年时期关于被表扬的经历,居然都只与满足了大人的期待有关——而不是你本来就很好。

一直在压抑真实的自己,灵魂深处的不安感要如何摆脱?

哈佛心理导师加藤谛三在本书中深层剖析了“乖孩子”在长大以后自我认同度低、迷茫、委曲求全、不敢走出舒适区等种种负面心理背后的深层心理成因,追溯到童年成长过程中抽丝剥茧,分析了家庭环境、父母的态度对成年后的你心理所造成的影响,提出了找回自信、实现自我价值的处世智慧,鼓励读者摆脱父母和他人的期待,接受不完美却真实的自己,喜欢上自己,勇敢追求自己所向往的生活。

 

TOP作者简介

加藤谛三

1938年出生于日本东京,毕业于东京大学教养系、社会研究科硕士。日本知名心理学家、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哈佛大学赖肖尔研究所研究员、日本精神卫生学会顾问,同时还担任过日本电台“人生问题咨询”栏目的主持人,2016年被授予“瑞宝中綬章”大赏。

著有《情感暴力:你会和亲近的人互相伤害吗》《我们为何如此不安:哈佛导师给迷茫者的心灵地图》《性格中的蜜与毒》等数十部经典的大众心理读物。

 

TOP目录

序言  幼年的心理创伤,支配人们的一生

遭父母忽视的恐惧  

无法信赖自己,并轻视自身的苦楚  

第1章  为什么“乖孩子”是问题  

某个“乖孩子”的悲剧  

“做好事、得褒奖”的陷阱   

“我都做到这种地步了……” 

隐藏的神经质爱情索求  

开朗又温顺的乖孩子是精神上的自杀者  

不安罩顶而无法自拔,所以扮演“乖孩子”   

企图把孩子当精神奴隶的父母 

持续背叛自己会对生命绝望   

乖孩子核心里的“厌恶”情感 

由于“应该表现出的自己”而失去自我  

放弃自我渴求,实现父母愿望 

第2章  过剩的爱与支配欲   

孩子沦为父母精神纠葛的牺牲品    

过剩的爱,是爱情饥渴的强迫行为  

占有、支配才是爱?

迁怒到孩子身上    

忧郁症患者年幼时也是“乖孩子”  

双重束缚的沟通    

第3章  不安所引发的心理疾病    

不安的三种基本性格

与母亲的关系缺乏信赖  

比起被遗弃的恐惧,宁愿选择服从  

借由迎合对方来自我保护

将憎恨与敌意压入潜意识

酸葡萄与甜柠檬

 

TOP书摘

序言 幼年的心理创伤,支配人们的一生

遭父母忽视的恐惧

孩子心中怀着各种恐惧,其中一种就是害怕被父母忽视。对孩子来说,这是相当不得了的。这样的惧怕之心会使得孩子违背本性,更在往后的人生留下难以抹灭的后遗症,彻底支配着这个人。

幼年时期曾经有过如此恐惧的孩子,即使长大成人也不容易摆脱阴影。举例来说,这类人总是不断揣测他人心思,想方设法让对方把注意力停留在自己身上,或者总是替对方做牛做马。

这样的人就算拼了老命,还是会陷入不安、忧烦无限的泥沼里。到后来,他们时时刻刻都得绷紧神经,原本应该办得到的事也变得无能为力,无法发挥出自己原有的能力。

遭到忽视是非常可怕的,所以他们老是紧张兮兮地怕被抛弃,这样的情绪让他们全身紧绷。当面对一个全新环境时,这类人不会尝试发掘自己的可能性,反而对新环境充满担忧。

重压在心灵深处的恐惧在幼年时期相对严重,因为对孩子来说,他没有能力独自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无论事实上真的被忽视与否,关键是孩子本身就是感受如此。

父母可以辩称自己抓狂的行为是一时情绪反应,不过孩子却无法这样理解。怀抱着“恐怕遭到忽视”这种想法的孩子,心理随时处在不安定的状态,总是跟有朝一日会被抛弃的不安感对战。人的内心越是不安,越是牢牢抓住对方不放。

越是这样的人,对于对方的言行举止就越敏感。对方单纯的一句话或小动作,都会令他怀疑自己是否被讨厌。不安与恐惧越是强烈,越容易把对方的言行认定是对自己不利的,并感到自卑。

怀着自卑感的人,之所以会过度在意自己的弱点,不安的情绪是其根源。当内心背负着可能遭到忽视的不安,对方的无心之言都会被他解释成针对自己弱点的责难。一旦与对方发生些许摩擦,他会立刻与自己的缺点联结,害怕自己可能会被抛弃,内心局促。相对地,成长过程中没有遭遇到可能被抛弃、没有这些不安的人则内心强大,什么都不畏惧。

我个人的笔记本里,记录了一些关于孩子恐惧的文字,篇幅多达二百三十页。可惜这些内容的出处都不太确定,因为这些是我为了加强印象所记录下来的,例如以下这段:

因此,能够很幸运地生于一般的良善之家,在相爱的双亲身边成长,这种人非常清楚谁是可以给予自己支持、安慰与保护的人,也知道在哪里发现这样的人……这样的经验让他确信,当自己陷入困境时,无论何时何地都会有一双值得信任的手援助自己,这种深信几乎接近潜意识。

顺带一提,据说《圣经》里最常出现的金句就是──“不要恐惧”。

无法信赖自己,并轻视自身的苦楚

恐惧是一大心理课题,世上有些人能够解决这道难题,也有人终其一生仍无法摆脱。能够无所畏惧地表现自己的人,便能体会到活着的快乐;与人面对面也敢呈现自我的人,心底会涌出一股强而有力的力量。

相对地,一个害怕遭人忽视者无法打从心底信赖自己,因此会不知觉地绷紧全身肌肉。

我会在后面篇幅提到,父母流露出不悦的态度,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拒绝”和“忽视”的信号。心怀畏怯,也等于无法信任对方。一个无法相信他人者,其实也无法信任自己。

“信任自己”与“信任对方”是同时发生的。当一个人不相信对方的好意,就算对方是信任自己的,但他心中仍时时担忧对方会变心。

无法信任对方,也表示内心充满自卑,仿佛在对自己说:像我这样的人根本不值得被信赖。然而,一个能信任自己的人,从内心就能感受到力量,也能自信地与他人互动,不会感到畏惧。

在恐惧的笼罩下,人的心智会被削弱,遇到拒绝便会受伤,而为了逃避伤害,他的心灵采取被动的姿态。这样的人同时也会丧失驱动对方的能力。

其实,迎合、怀柔、阿谀谄媚等并不是驱动对方的行为,而是为了保护自己。

这本书主要讨论原生家庭的问题,同时希望通过这些讨论与大家一起思考,如何实现自己的潜力。如果忽视自己幼年时期留下的心灵创伤,一定会觉得生命空虚且没有意义、被自卑感纠缠不清,就会被心灵创伤支配一辈子。

我也曾为此忧烦不已。有些人小时候深信当个“乖孩子”是幸福的条件,所以不断违背本性。为了这样的人们,我将在本书跟大家一起思考──对人而言,什么才是最佳的生活方式。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256

开  本:32开

加载页面用时:139.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