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杜甫字子美
杜甫字子美


杜甫字子美

作  者:丁启阵

出 版 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09月

定  价:45.00

I S B N :9787520705110

所属分类: 文学  >  非小说  >  诗歌  >  中国古诗词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古往今来,写杜甫的书已经太多了!前人把杜甫当作“诗圣”来写,写得很好,很高大上。但正是因为这高大上,就难免不够真实,不够准确,不够丰满,不够生动。其实,杜甫首先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生动活泼的人,一个热爱亲友、热爱生活的人,然后,才是一个诗人,才是诗圣。
本书主要依据杜甫编年诗集和相关历史文献,从杜甫的时代、杜甫的人生、杜甫的诗歌、杜甫的影响等方面入手,在保证学术严谨的前提下,知人论世,尽可能对杜甫的人生及其诗歌作生动有趣的介绍和阐述。许多貌似标新立异的观点,其实都来自作者“以生命理解生命”的用心体悟。

真正的杜甫,绝不是教科书里呈现给人们的那一副苦大仇深、愁眉不展的形象,并非只有“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一种表情。事实上,杜甫善爬树摘枣,能骑马打猎,喜山水胜景,好吟诗饮酒,懂美食,宠妻儿,爱听歌观舞,知书法绘画,偶尔冶游,怜香惜玉。总而言之,杜甫是一个多才多艺、有情有趣、可亲可爱的人。

 

TOP作者简介

丁启阵,浙江临海人,现居北京。文史学者,专栏作家。以读书、教书、写书为业。学术研究,始于绝学——音韵学,而杜甫,而诗词,而文人士大夫生存史,而孔门、《论语》,不断开疆拓土,已出版专著十余种;文艺写作,由杂文,而文史随笔,而时事感慨,而乡村游记,驰骋于新旧媒体二十余年,先后于多家报刊网络开设专栏,各门户网名博,作文三千篇,点击量过亿,已出版随笔散文集四种。写作看重两点:一是见解新颖,二是文字清新。知者评曰:其为人沉潜敏捷,其作品新意迭出,妙趣横生!

 

TOP目录

自序 / 001

辑一 杜甫的时代

唐朝言论的一面镜子 / 009

杜甫为什么不能在唐朝做大官? / 013

让李白杜甫做宰相会有什么后果? / 018

辑二 杜甫的人生

求职简历 / 025

人脉资源 / 032

诗圣也好色 / 036

船上那些韵事 / 041

有过几艘船? / 043

一生结过几次婚? / 046

纳过小妾吗? / 050

待业十年,杜甫是怎样生活的? / 053

没你想象的那么穷苦 / 060

运动健将 / 067

一生四次死里逃生 / 070

当成都遇到杜甫 / 075

当诗圣遇到将军 / 078

请跟我到草堂看望杜甫 / 083

诗圣故居应该是什么样的? / 095

三首《望岳》透露杜甫心灵轨迹 / 098

为什么没有出家? / 107

令人羡慕的青春之路 / 111

杜甫很骄傲? / 115

没有行走,就没有诗圣 / 120

马背上的诗人 / 124

以马自喻 / 130

文艺修养 / 133

思想境界 / 137

杜甫很幽默 / 140

为何能终生写诗? / 146

饿死,抑或撑死? / 150

终生自责的事情 / 154

一时之是非,永恒之人性 / 157

辑三 杜甫的诗歌

唐诗中最深情的送别之作 / 163

对诸葛亮的感情 / 167

怎样讽刺杨贵妃姊妹? / 171

诗中的“哭”字 / 175

哭穷的艺术 / 179

写雨水的艺术 / 182

长安雨灾 / 185

诗歌里的美食 / 188

为什么没有写过海棠花? / 194

《石壕吏》中的老翁是逃兵吗? / 198

“国破山河在”的“国”指什么? / 202

《江南逢李龟年》的诗意来源 / 205

一首艳情诗 / 213

最幽默的诗 / 216

诗中的女性 / 218

杜甫的柔情你读懂了吗? / 227

最狠训人诗句蕴含什么样的感情? / 231

诗圣也是故事大王 / 235

杜诗故事的五个类型 / 239

杜诗为何发生巨大转折? / 242

咱们杜诗有力量 / 246

惊人的语言艺术 / 251

诗歌中的小说艺术 / 257

且听杜甫吟唱诗歌 / 261

读杜诗,要读编年全集 / 264

暮访石壕村 / 267

听金圣叹讲杜诗 / 272

辑四 杜甫的影响

唐人眼中哪些诗人最大牌? / 281

杜诗对汉语的伟大贡献 / 285

杜诗赚了多少历史名人的眼泪? / 290

生前有知音 / 293

当杜甫遭遇“文革” / 298

学者们怎样看“杜甫很忙” / 303

辑五 李白与杜甫

与李白互粉 / 309

杜甫是李白的导师吗? / 312

伟大诗人所不理解的财富分配制度 / 317

杜甫跟李白有亲戚关系吗? / 320

双星相耀 / 325

 

TOP书摘

没你想象的那么穷苦

唐宋以来,很多人都把杜甫当作受苦受难的典型,以为他大半生都处于饥寒交迫状态。这种认识有一定的事实依据。但是,既不全面,也不准确。一些人根据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幼子饥已卒”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床屋漏无干处”等诗句,把杜甫一家想象成贫农无产阶级,则明显违背了史实。由于中年以后仕途坎坷,兼之遭逢长达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很多时候,杜甫心情糟糕,漂泊路上,杜家老小吃过不少苦。因此,说杜甫穷困潦倒也不为过。但是,有两个事实不容否认:一是,杜甫所到之处,基本上都有在当地担任地方官员的亲友,能给予他物质上的帮助;二是,杜甫家并非赤贫之家,一直是有房地产业的。

历史上的杜甫,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穷苦。

杜甫的后半生,跟妻子儿女分居两地,一家人为逃难翻山越岭的苦头是吃了不少,但真正濒临绝境、说得上饥寒交迫的,其实只有同谷时期。华州弃官之后,杜甫举家迁往秦州。初到秦州,他们全家居住在东柯谷。不久,因为僧人赞上人的推荐、怂恿,曾到西枝村觅址,准备在那里修筑草堂,作定居打算。杜甫此时心情,类似陶渊明的归去来兮时分,有摆去拘束、得到自由的喜悦。大概由于原先承诺能给予帮助的侄子杜佐不能践诺,杜甫的西枝村草堂未能建成。不久,恰好有在同谷县为官的亲友来信相邀。于是,翻山越岭,又举家迁往同谷。不料,同谷的情况比秦州要糟糕得多。杜甫竟然落到须于寒冷的深秋亲自跑到山上捡拾橡果、栗子,穿着单薄的衣衫、扛着锄头在雪地里寻找黄独(山芋之类)以疗家人饥肠的地步。挖不到黄独,全家都要挨饿,“男呻女吟四壁静”(《同谷七歌》第二章)。

不过,同谷的悲惨生活并未持续很久。没满一个月,杜甫一家就踏上了前往成都的道路。

杜甫一生其他时间的生活,虽然诗文中屡见诉苦哭穷的语句和片段。但实际上,都还是过得去的。诉苦哭穷,不排除杜甫出于谋求仕进需要的夸张成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表现形式之一。换言之,这种穷苦,基本上是仕途坎坷、人生理想难以实现的困厄、苦恼,而不是物质生活的贫穷、凄苦。当然,不能否认,一时间接济不上,出现捉襟见肘的情况,也是有的。

三十五岁到长安谋求仕进之前,因为父亲健在,还有亲戚照拂,杜甫先后畅游吴越,跟苏源明等放荡齐赵之间,跟李白同游齐鲁,跟李白、高适相约游梁宋……对于其中“放荡齐赵”前后十年的生活情形,杜甫曾在《壮游》一诗中做了生动的描述:“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射飞曾纵鞚,引臂落鹙鶬。苏侯据鞍喜,忽如携葛强。”显然,杜甫青少年时期所过的,是无忧无虑、富裕快活的公子哥的日子!

在长安追求仕进的十年,被学者们称为“困守长安”时期。这一时期的诗文作品,有不少诉苦哭穷的语句和片段。例如,《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投简咸华两县诸子》:“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裘何啻联百结。”《醉时歌》:“杜陵野客人更嗤,被褐短窄鬓如丝。日籴太仓五升米,时赴郑老同襟期。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进雕赋表 序》:“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进三大礼赋表 序》:“卖药都市,寄食友朋。”所有这些诗文的语句和片段,我认为都不能坐实了看。因为,都可能含有杜甫自鸣悲苦以期打动权贵和皇帝恻隐之心、谋取功名踏上仕途的意图。须知,杜甫是官宦子弟,母亲出自唐朝望族清河崔氏,他的众多亲戚、妻族都是官宦人家。杜家有多处田地、产业。国家太平时期,杜甫一家靠收租生活,完全不成问题。杜家又是“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的特权阶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其实,细读《醉时歌》“日籴太仓五升米,时赴郑老同襟期。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四句,不难读出杜甫有接济好朋友广文馆博士郑虔的意思。

成都时期,先后有裴冕、高适、严武等地方高官的资助;夔州时期,又得到都督柏茂琳的大力资助;由四川至湖南的迁徙路上,又有若干为官亲友的资助与接待;杜甫一家“漂泊西南”的十年(760—770),过的无疑是“地主阶级”的日子。成都草堂,杜甫能种那么多竹木、果树,土地面积不会太小;在幕府担任参军,当有薪水可领。在夔州瀼西,杜甫得到的住宅,附有果园四十亩;在江北东屯,又有稻田若干顷(公田一百顷的说法未必可靠);夔州时期,有伯夷、辛秀、信行、阿段、阿稽等好几个当地土著“隶人”为其所用。所有这些,杜甫诗歌中都有明确的记载。

“漂泊西南”期间,也有朋友接济不周的时候。例如,作于成都期间的《狂夫》诗云:“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同时,性情刚直的诗人对这种依靠亲友的生活,也并不心甘情愿。《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诗云:“苦摇求食尾,常曝报恩腮。”但是,人生天地间,谁的日子能是事事如意、年年富足、天天惬意的呢?生逢乱世,像杜甫那样,一路之上都有人资助照顾,可以处处为家,也堪称左右逢源了。

穷苦的杜甫,是诗人杜甫通过诗歌塑造出来的自传体文学形象;历史上曾任左拾遗、晚年挂了个检校工部员外郎、字子美号少陵的杜甫,他的一生其实并没那么穷苦。事实上,杜甫的一生,比貌似潇洒、飘逸的李白,要好过很多!

这里,我们就来盘点一下杜甫一家的财产,看看他都有哪些房地产业。

作于公元763年(当年杜甫52岁,在梓州,今四川三台县)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便下襄阳向洛阳”一句,杜甫自注云“余有田园在东京”;作于公元767年(当年杜甫56岁,在夔州,今重庆奉节县)的《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诗有“两京犹薄产”一句。这都说明,杜甫家在长安、洛阳两个当时的都城辖境,都是有房地产业的。产业不见得有多大,但是,所在地都不寻常。打个比方,相当于今天在北京上海都有房地产。

杜甫在洛阳的房地产业,有可能指陆浑庄,也可能除陆浑庄外,另有洛阳城里的其他产业。公元741年,杜甫写作《祭当阳君文》,“小子筑室首阳之下,不敢忘本,不敢违仁,庶刻丰石,树此大道,论次昭穆,载阳显号”云云。这是新居落成,昭告远祖。《寄河南韦尹》“甫有故庐在偃师”,《忆弟二首》原注“时归在河南陆浑庄”,指的大概是同一个地方。陆浑庄是杜家老宅所在地,也是杜甫与弘农杨怡之女结婚成家之地,除了房产,应该还有一些土地。

杜甫在长安的资产,具体有哪些不详。但至少有一块耕地。《曲江三章》之三:“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桑麻田,就是耕地。杜曲,即樊川韦曲东边十里的北杜,地近终南山。“城南韦杜,去天尺五”(杜甫《赠韦七赞善》自注),显然,这是一块靠近皇宫的土地,寸土寸金。

秦州(今甘肃天水)、同谷(今甘肃成县),都是杜甫一家漂泊路上的短暂居留地,应该没有置办什么产业。

而翻越秦岭抵达成都后,因为有一帮亲友的帮助,浣花溪一带气候宜人,景物悦目,杜甫曾有长住的打算,在那里建设了一个不错的家园。初到成都,杜甫写了一系列描写经营草堂情形的诗歌:《萧八明府实处觅桃栽》《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凭何十一少府邕觅桤木栽》《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栽》《诣徐卿觅果栽》等。归纳一下,杜甫种植的树木品种有桃、绵竹、松树、果树等,其中,光是桃树杜甫就种了一百株,桤木占地十亩,松树四棵。根据这些数字,可以想象,杜甫的成都草堂,附宅之地,得有数十亩。郭沫若先生称杜甫这一时期过的是“地主阶级生活”,动机固然不纯,但结论并没有冤枉杜甫。

离开成都之后,杜甫一家经忠州、云安,到夔州,在那里逗留了两年。这两年里,因为夔州都督柏茂琳的关系,杜甫家先后在瀼溪、东屯拥有过带四十亩果园的住宅,负责耕种过一百顷公田,有过阿段、信行、伯夷、阿稽等男女仆役。这些情况,在《示獠奴阿段》《信行远修水筒》《驱竖子摘苍耳》《夔州歌十绝句》《缚鸡行》《竖子至》《课伐木》《秋行官张望督促东渚耗稻向毕,清晨遣女奴阿稽、竖子阿段往问》等诗中,都有所记载。种种迹象表明,杜甫一家在夔州期间的生活,较之成都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

综上可见,杜甫家的经济情况,虽然并不景气,但是,比起李白家来,显然要好得多。听到朝廷军队收复河南河北地区的消息时,杜甫第一时间就萌生了返回洛阳的念头。这说明,在洛阳,杜甫有养活一家人的条件。李白晚年,老无所依,只能投奔做当涂县令的族叔李阳冰,最终病死在那里。杜甫是有家不能归,而李白则是无家可归。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327

开  本:32开

加载页面用时:46.8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