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质性研究方法(第二版)
质性研究方法(第二版)


质性研究方法(第二版)

作  者:范明林,吴军,马丹丹,范明林

出 版 社:格致出版社

丛 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系列

出版时间:2018年08月

定  价:58.00

I S B N :9787543229099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社会科学  >  社会学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质性研究方法(第二版)》针对质性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领域的运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作者首先介绍了质性研究方法的定义、特点和基础,比较质性研究方法和量化研究方法,提出了质性研究方法的优势和缺点。本书详细阐述了质性研究方法中的行动研究、扎根理论研究法、口述史法、参与观察法等基本且常用的实用方法,对每一个方法都从基本特征、基本过程、方法设计和使用、对方法的反思等方面深入解说。另外,本书还详细论述了质性研究的设计、研究计划撰写、资料分析、电脑软件运用和研究报告撰写,对使用质性研究方法的读者颇有助益。

TOP作者简介

  范明林,香港理工大学博士,上海大学社会工作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社会政策评估、社会服务机构评估、非政府组织研究等。

  吴军,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社会学)博士,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副教授,北京人口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主要研究方向:城市与社区发展、治理与政策等。

  马丹丹,上海大学社会学博士,有丰富的社会组织行业工作经历,从事项目对接、管理和评估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政府购买服务、困境儿童救助、女性社会工作等。已发表有关流浪儿童救助、家庭社会工作等学术论文数篇。


TOP目录

第一章 质性研究方法论

第一节 质性研究的发展脉络

一、质性研究的界定

二、质性研究的发展脉络

第二节 质性研究的基础

一、本体论、知识论和方法论

二、质性研究的本体论、知识论和方法论

三、质性研究的特点

四、质性研究涉及的相关问题

五、质性研究的伦理

第三节 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

一、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的研究步骤

二、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的基本过程

三、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第二章 各种理论取向的质性研究

第一节 建构主义理论取向的质性研究

一、建构主义理论和质性研究

二、诠释学取向的质性研究

三、符号互动理论和质性研究

第二节 批判理论取向的质性研究

一、批判理论的流派和观点

二、批判理论研究范式下的质性研究

第三节 实践取向的质性研究

一、实践取向的质性研究的基本假设和知识观

二、实践取向的质性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三章 质性研究设计与计划撰写

第一节 质性研究适用情境和问题

一、质性研究适用情境

二、质性研究适用问题

第二节 质性研究设计基本要素

一、质性研究设计要素

二、质性研究设计评估标准

第四章 行动研究

第一节 行动研究的内涵及历史和发展

一、行动研究的含义

二、行动研究的基本特性

三、行动研究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行动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批判理论和批判的行动研究

二、实务反省行动研究

第三节 行动研究的实务范畴

一、行动研究的实施领域

二、行动研究的基本类型

三、行动研究的基本层次

第四节 行动研究实施的程序

一、行动研究的过程

二、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三、行动研究的行动方案

四、行动研究的资料收集

五、行动研究的资料分析

六、行动研究实施的条件

七、行动研究实施的原则

八、行动研究的反思

第五章 扎根理论研究法

第一节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理论背景

一、实证主义影响下的扎根理论

二、象征互动论影响下的扎根理论

三、建构主义对扎根理论的影响

第二节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原则和理论触觉

一、扎根理论的原则

二、扎根理论的理论触觉

第三节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具体技术

一、资料的编码

二、抽样

三、撰写备忘录

第六章 口述史法

第一节 口述史法的含义和发展

一、口述史法的涵义

二、口述史的雏形和科学的口述史

三、口述史在中国的发展

四、口述史法与其他相关方法的区别

第二节 口述史法运用的计划

一、口述史的研究选题

二、经费、人员和器材安排

三、口述史资料处理和档案保管

四、口述史运用的法律考量

第三节 口述史法的基本过程

一、筹备访谈

二、布置访谈

三、进行访谈

四、结束访谈

第四节 口述史的运用及反省

一、口述史法运用的原则和标准

二、对口述史的反省

第七章 参与观察法

第一节 参与观察法的渊源和基本特点

一、参与观察法的渊源

二、参与观察法的特点

三、参与观察法的适用领域

第二节 参与观察的基本过程

一、资料收集

二、资料分析和解释

三、资料呈现

第三节 田野札记的技术和处理札记的方法

一、田野札记的内容

二、方式:田野札记的形式

第四节 资料抽样与资料品质

一、资料抽样

二、资料的品质

第五节 参与观察法的反省

一、参与观察的伦理议题

二、参与观察所涉及的政治议题

第八章 访谈法

第一节 访谈法的含义和特点

一、访谈法的含义

二、访谈法的特点

三、访谈法和其他质性研究方法的区分

第二节 访谈法的基本类型

一、结构式访谈、半结构式访谈和无结构式访谈

二、深度访谈和深度描述

第三节 访谈法应用的技术

一、问题的类型

二、投入倾听

三、记录访谈

四、分析访谈

第九章 焦点小组法

第一节 焦点小组法的基本特征

一、焦点小组法的定义

二、焦点小组法的渊源

三、焦点小组法的特点

第二节 焦点小组的样本选择

一、样本选择的几个议题

二、小组成员的选择

三、团体的选择

第三节 焦点小组的访谈实施

一、成功的焦点小组访谈标准

二、主持人的作用和编制主持人指南

三、焦点小组访谈的设计

四、小组空间安排

五、研究者的角色

第四节 焦点小组的文本诠释

一、焦点小组的文本分析技术

二、文本诠释的注意事项

第十章 个案研究

第一节 个案研究定义和特点

一、何谓个案

二、个案研究特点

第二节 个案研究理论背景

一、人类学民族志

二、社会学芝加哥学派

三、其他相关学科领域

第三节 个案研究类型

一、个案研究的使用情境

二、以研究对象的数量来划分

三、以研究目的来划分

四、以研究目的和个案数量交叉划分

第四节 个案研究方案设计

一、设计研究问题

二、理论假设(研究假设)

三、资料收集

四、分析单位

五、资料的逻辑思考与诠释

第五节 报告撰写与研究品质

一、个案研究报告撰写

二、个案研究的品质

第十一章 质性研究的资料分析和电脑软件运用

第一节 三角测量

一、三角测量的含义

二、三角测量的形式

三、三角测量法优势

四、三角测量实例

第二节 叙事分析

一、叙事分析的含义

二、叙事的构成

三、叙事分析如何进行

四、资料如何处理

五、叙事分析注意事项

第三节 电脑软件的运用和操作

一、质性资料处理软件简述

二、软件WinMAX的运用

三、软件Folio Views的运用

四、软件NUD*IST的运用

第十二章 质性研究报告撰写

第一节 质性研究报告的内容

一、学术报告的通用模式

二、学术报告的撰写策略

三、经验报告的撰写

第二节 质性研究报告撰写步骤

一、质性研究报告撰写步骤

二、质性研究报告的开头和结尾

第三节 撰写报告时的原则

一、深度描写和深度诠释

二、研究者的态度和语言形式

三、研究者的立场

第四节 质性研究报告撰写的其他问题

一、关于论文撰写者的信心问题

二、关于尽早写作问题

三、关于学术论文撰写语言风格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TOP书摘

  第一章 质性研究方法论

  在当今世界社会科学领域中,虽然量化研究方法仍然占据统治地位,但是随着事物或研究对象的多元化和复杂性,以及人们对这种态势和变化的认识之逐渐深化,质性研究方法越来越崭露头角,而在有些学科中,质性研究方法大有与量化研究方法分庭抗礼的趋势。

  第一节 质性研究的发展脉络

  质性研究是在强大的实证主义方法论长期一统天下的缝隙中产生和顽强求得生存的,所以,它的发展非常艰难和崎岖,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不过,在对质性研究的渊源和脉络进行梳理之前,首先要对质性研究做一个概念界定。

  一、质性研究的界定

  质性研究虽然作为一种与量化研究相对应的方法,在社会科学学界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也开始被更多的人所认同和接受,但是,要对质性研究给予一个明晰和确切的定义却是一个不太容易的事情,迄今为止,不同的质性研究学者基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对质性研究予以不同解说。

  (一)国外学者的定义

  对质性研究含义的探讨一定会涉及到其背后所依持的信仰、价值理念等基本要素,因为这些要素与质性研究的本质密切相关,这一点从国外许多质性研究的代表人物的论述中可以清晰地看出。

  西方学者伯格等人曾对质性研究做了相当深入和丰富的诠释。伯格(Berg,1998)指出所谓“质”是指一件事物是什么(what)、如何(how)、何时(when)和何地(where)等意义,其本质是非常暧昧不清的。

  邓津与林肯(Denzin & Lincoln,1998)也点出“质的”一词,隐含着“过程”与“意义”双重意涵。他们主张,研究者在进行质性研究过程中,对现象的敏锐度是非常重要的。通常,研究者是在一种极为自然的情境中,运用一种或多种的资料收集方式,对研究现象进行资料收集。当研究者在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诠释的过程中,必须是以被研究对象的立场与观点作为出发点,融入当事人研究情境之中,充分了解被研究者主观的感受、知觉与想法,进而理解这些研究现象或行为的外显或蕴含的意义。他们还从方法与策略层次来界定质性研究,认为质性研究所重视的是研究者在自然的情境下,透过个案研究、个人生活史、历史回溯、访谈、观察、互动或视觉等资料,来进行完整且丰富的资料收集过程,进而深入了解研究对象如何诠释其社会行为之意义(Denzin & Lincoln,1998)。

  另一位学者斯特劳斯(Strauss)指出质性研究的目的不在验证或推论,而是在探索深奥、抽象的经验世界之意义,所以研究过程非常重视研究对象的参与及观点之融入;同时,质性研究对于研究结果不重视数学与统计的分析程序,而是强调借由各种资料收集方式,完整且全面性的收集相关资料,并对研究结果做深入的诠释(Strauss & Corbin,1998)。

  显然,从上述所引用的定义中可以看到,质性研究应该隐含有意义、概念、定义、特质、隐喻、象征和对事物的描述等含义,并且从操作的层面上,质性研究一定享有如下基本特质(Bogdan & Biklen,1982):

  (1)研究中所收集的资料,是属于人、地和会谈等所谓软性资料的丰富描述。

  (2)研究问题并不是根据操作定义的变项来界定,相反的是在复杂的情境中逐渐形成。

  (3)整个研究的焦点可以在资料收集过程中逐渐形成和清晰,而不是在研究开始就设定等待研究者回答的问题或等待研究结果验证的假设。

  (4)任何对研究现象或行为的理解,必须深入了解被研究者的内在观点,而外在可见的因素往往只是次要的。

  (5)资料收集过程比较注重在被研究者的日常生活情境中,与被研究者做持久的接触与互动,从这些互动经验中来全面收集资料。

  (二)中国学者的定义

  近年来中国学者在社会研究的方法论和方法方面积极汲取国外的研究成果,并且在本土的情境中提出了自己的关于质性研究的定义,尤其是台湾学者在这方面的见解颇为深入。

  台湾学者简春安曾经指出,质性研究是通过自然研究作真实世界的观察,当进入一个很不熟悉的社会系统、在一个不具控制和正式权威的情境中、在低度的观念概化和学说建构的背景中、需要研究对象的主观理念、定义一个新概念和形成新的假设时,是使用质性研究的适合时机(简春安,1998)。筒春安和邹平仪还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讨论质性研究对社会世界假设与研究立场的关系:质性研究者必须了解现实社会世界是一个非常复杂、不断变动的现象,社会科学研究者所探究的现象就是由环境与情境共同互动的结果,所以,研究者必须试图运用不同研究方法,深入现象,了解现象中各种社会行为的意义。从上述定义中,我们可以清楚感受到质性研究具有“动态”与“意义”的内涵(简春安、邹平仪,1998)。

  陈伯璋(2000)认为质性研究是一种着眼于研究者和研究对象在日常生活世界中的意义的描述及诠释。在日常生活世界中,无论是客观的描述或主观的诠释,都牵涉到语言的问题,因此日常语言分析及语意诠释,提供了了解客观世界或主观价值体系的媒介。同时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与被研究者间的互动关系以及意义的分析与理解,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符号互动过程。

  另一位台湾学者潘淑满(2003)对质性研究提出了一个比较明确和比较完整的定义,即,质性研究有别于实证主义的科学研究取向,主张社会世界是由不断变动的社会现象所组成,这些现象往往会因为不同时空、不同文化与社会背景而有不同的意义。因此,质性研究者在整个研究过程,必须充分理解社会现象是一种不确定的事实。质性研究者通常,必须在自然的情境中,通过与研究对象密切的互动过程,透过一种或多种的资料收集方法,对所研究的社会现象或行为,进行全面式的、深入式的理解。对于研究过程所收集数据的诠释,研究者不可以用数字或统计分析的化约方式,将资料简化为数字与数字的伪关联,或对研究所获得的结果做进一步的推论;相反的,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必须融入被研究者的经验世界中,深入体会被研究者的感受与知觉,并从被研究者的立场与观点出发,诠释这些经验与现象的意义。简言之,质性研究就是一种建基于整体观点之上对社会现象进行全方位图像的建构和深度的了解的过程;反对将研究现象切割为单一或多重的变项并运用统计或数字作为数据诠释的依据。

  ……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154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109.3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