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于漪全集:7 课堂教学卷
于漪全集:7 课堂教学卷


于漪全集:7 课堂教学卷

作  者:于漪

出 版 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08月

定  价:30.00

I S B N :9787544486804

所属分类: 教育学习  >  教育学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本册收《涌动生命的课堂》专著。书中收录了作者的十节家常课,这些家常课距今已经30多年。作者认为语文教学要有突破,*关键的是语文教学观念要更新,提出“教心必知心”“开启思维的门扉”“润物细无声”等观点。所收实录就是这些教育理念的实践展示。当时,知识短文、口头表达训练、习作讲评尚未受到重视,作者认为语文教学须重视学生实际语言能力的培养。读、写、听、说能力均应加强指导。实录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多样,教学资源广泛,可资借鉴之处甚多。

TOP作者简介

于漪,女,江苏镇江人,语文教育家。1929年2月7日生,毕业于镇江中学,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语文教学,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情操陶冶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专注基础教育研究,倾力培养青年教师。被评为首批特级教师,首批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著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于漪文集》《于漪新世纪教育论丛》《于漪教育视点丛书》《岁月如歌》等,编有《教育魅力——青年教师成长钥匙》等。

TOP目录

知识短文教学1

《形声字》课堂实录1

说话教学27

“口头表达训练”课堂实录27

阅读教学60

《驿路梨花》课堂实录60

《荔枝蜜》课堂实录68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课堂实录92

《少年中国说》课堂实录121

《唐雎不辱使命》课堂实录157

《春夜喜雨》《忆江南》《渔歌子》课堂实录196

写作教学216

“‘一件工艺品’作文讲评”课堂实录216

“《0与32之比》作文讲评”课堂实录232

 

TOP书摘

《少年中国说》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

师: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的时候,我们曾经沉浸在兴奋和欢乐的海洋之中。特别是10月1日,天安门前阅兵的军威,更使我们激动不已,用我们同学的话来说就是: 太好了!值得自豪,值得骄傲!可你们在激动之余,思考过没有,旧社会是怎样的一幅情景?请回顾一下1840年到1900年,在那时候我们中华民族所遭受的灾难,请大家根据学过的中国近代史,想一想看,有哪些帝国主义国家入侵我国?签订了哪些不平等的条约?谁来说?

生l: 1842年的中英《南京条约》,还有就是1901年的《辛丑条约》。

师: 《辛丑条约》是什么战争以后定的?

生(部分): 是八国联军入侵北京。

师: 知道吗?(学生举手)×××,你补充。

生2: 是对八国联军入侵,清朝兵败以后签订的《辛丑条约》。

师: 兵败后签订了《辛丑条约》。

生2: 还有就是1860年的《北京条约》。

师: 1860年的《北京条约》。

生2: 还有《南京条约》。

师: 什么时候?(生议论)知道吧?1842年。

生2: 还有那个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签订的。

师: 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

生3: 还有1844年吧,《黄埔条约》。

师、生(集体): 中法《黄埔条约》。

生4: 1858年的中法《天津条约》。

师: 好,还有别的吗?中国近代史学过的。

生5: 1858年的中俄《瑷珲条约》。

师: 中俄《瑷珲条约》。

生6: 1881年的中俄《伊犁条约》,还有1896年《中俄密约》。

师: 同学们,从1840年英帝国主义用大炮和鸦片轰开了大清帝国的大门之后,帝国主义列强处心积虑地要瓜分吞噬我们国家的大好河山,刚才我们稍微回顾一下就可以看出来,凡是帝国主义入侵以后,都签订了不平等的条约,一个个不平等的条约,就是我们丧权辱国的标志,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凡是有爱国心的人,当时都在寻求什么?

生(部分): 救国救民。

师: 寻求什么,凡是有爱国心的人?

生7: 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师: 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维新变法就是其中的一条。请你们回顾一下,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是谁?

生(议论): 康有为。

师: 康有为。

生(议论): 梁启超。

师: 梁启超。

生(议论): 谭嗣同。

师: 谭嗣同。

生(议论): 还有维新六君子。

师: 对,还有维新六君子等。康有为与梁启超什么关系?

生(部分): 师生。

师: 康有为是梁启超的——

生(议论)(部分): 学生。

生(部分): 老师。

师: 学生?哪个是老师?

生(部分): 康有为是老师。

师: 对的。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失败以后梁启超逃到哪里?大家知道吗?

生(部分): 日本。

师: 对,逃往日本,那时候,他人虽然是身在异乡,但是心还是眷恋祖国,他朝思暮想的就是祖国怎样繁荣富强,因此,他写下了有名的《少年中国说》。今天我们要学这篇文章,请同学们把教材打开到第174页,《少年中国说》,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1900年,你们算一算看,当时梁启超多少岁?

生(部分): 27岁。

师: 27岁是满腔热情、意气风发的时候,尽管变法失败了,但他那颗热爱祖国的心始终不变,所以他用诗和论相结合的语言,写下了这一篇热情磅礴的论文,叫《少年中国说》。《少年中国说》一共有十段文字,节选到课文里的是开头两段和末尾一段,这三段是文章的精华部分,而且这三段合起来也可以独立成篇。这篇文章是文言文,但是文字很浅近。尽管浅近,可能我们读的时候还是会有些不理解的地方,现在请同学们把你们预习当中不能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字词方面有什么问题,举手提问,有没有不理解的问题?

生8: 梁启超这篇文章在第2段里写:“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惟冒险也故能造世界。”这里的世界我认为是指中国的意思,但是这里为什么要写世界呢?写中国不是更加明确一些吗?

师: 请坐。这个地方注意一下。“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这个“也”是句中停顿,所以不能读“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而要读成“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这个问题问得很好。

生9: 这篇文章是以人之老少来比喻国之老少的,并且这一点在整个文章里都体现了,那么作者这样写是出于什么目的?是为了说明什么?

师: 他预习的时候看出来的,是以人之老少来比喻国之老少,通篇都是这样,那么这样写是出于什么目的?这是从写法上来提问的,其他文字上还有什么问题?

生10: 在文章的第3段有一段文字,用了大量的排比,但是这段文字读起来并非容易的事,怎样才能疏通这段文字?

师: 他认为第3段,作者用了大量的排比,但读起来很不流利,用什么样的办法才能疏通这段文字?你是指整个第3段,还是第3段里的某些句子?

生10: 我是指从“红日初升”开始到“来日方长”。

师: 到“来日方长”,好,做个记号,待会儿看谁能疏通。

生11: 这篇文章是梁启超写的,为什么他在文章的第1段中把自己的名字写进去,说“梁启超曰”,而不用“吾曰”。

师: 不用“吾曰”,这个思考得很好,这篇文章本身就是梁启超写的,为什么文章还要用“梁启超曰”,用“吾曰”好了,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我们没有碰到过,还有其他文字上的问题吗?我估计还有。

生12: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开头第1段说:“吾心目中还有一少年中国在”。在他的想象中,中国是非常美好的,但是当时的中国是十分腐败的,他为什么要用这种和事实不符的语言呢?为什么写下这段与事实不符的语言?

师: 用的是与事实不符的语言,为什么呢?大家注意这些问题。

生13: 这篇课文里用了许多“惟”字是什么意思?

师: 这许多“惟”字(板书: 惟),到底是什么意思?

生14: 在文章的第2段作者用了老年人和少年人的对比,为什么他要用老年人来写国,写老大帝国,我认为这个可以不用,不写老年人也可以。

师: 不写老年人也可以,不需要用老人来比,少年人要吗?

生14: 要!

师: 要的。还有其他的问题吗?刚才同学们提的这些问题,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一一加以解决,基本上要靠同学们自己解决,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就可以逐步地解决了。现在我问大家一个问题,梁启超写《少年中国说》,主要是针对着谁写的?从全篇来考虑,主要是针对着谁写的?

生15: 他主要是针对少年来写的。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128

开  本:32开( 145 * 210)

加载页面用时:124.9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