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爷是大厨(精装)
爷是大厨(精装)


爷是大厨(精装)

作  者:刘一达

出 版 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出版时间:2018年03月

定  价:42.00

I S B N :9787569919370

所属分类: 文学  >  小说  >  按地域分  >  中国近现代小说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作家刘一达反映20世纪90年代京城餐饮行业中人生活状态和情感经历的长篇力作。采用了地道的京味儿语言,行文风趣幽默,京城气息浓厚,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京城名厨“赫二爷”敢爱敢恨的一生。角色塑造丰满,故事情节紧凑,京味十足,其间也蕴含着丰富的底蕴。作者有着记者所特有的敏锐和清醒,有时甚至对书中的一些情节以激烈的批判态度表达,史料价值远远高于文学价值。

 

TOP作者简介

刘一达,1980年开始从事写作,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迄今已创作出版10多部长篇小说,40多部纪实文学、散文、随笔等1400多万字的作品,获得各种文学奖、新闻奖50多项。曾荣获北京市优秀新闻工作者、首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全国报刊之星等称号。其创作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京味儿风格,深受读者喜爱,被读者誉为京味儿文学的“掌*人”。

    

其创作的多部作品屡登图书畅销榜、中国好书榜,另有三部作品入选北京阅读季“首批百部北京主题推荐图书”、北京市“京味语言进校园工程”。

作为我国著名京味儿作家,刘一达老师自身有着浓浓的读北京、游北京、爱北京、讲北京情怀。北京人、北京人的生活,以及北京的城砖、城墙和城门、名人故居、老字号、大杂院、王府……所有这一切在改革开放四十年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都聚焦在作者眼中、浓缩在作者的笔下。

 

TOP目录

第一章/001

第二章/017

第三章/029

第四章/045

第五章/073

第六章/099

第七章/123

第八章/141

第九章/155

第十章/175

第十一章/193

第十二章/205

第十三章/223

第十四章/243

第十五章/259

 

TOP书摘

“大胡子”又搛了一筷子“芙蓉鸡片”放在嘴里嚼着,问道:“林先生,您知道吗,这‘芙蓉鸡片’正经是北京的一道名菜呢。”

“是吗?它怎么叫‘芙蓉鸡片’呢?”

“这道菜最初是用红根的香菜、白杏泥和红胭脂、黄栀子调配上色,炒出来色与形像荷花,所以叫‘芙蓉鸡片’。在元代,它是宫廷聚珍异馐。后来从宫里传到民间,到了民国初年,做法就变了。选用鸡芽子,也就是鸡里肌,把鸡肉剔去筋膜,用刀背砸成泥茸,然后一点一点儿地兑上鸡蛋清,顺一个方向搅匀成糊,舀入温油,上锅滑成鸡片,再用好汤、姜汁、白糖、精盐、味精勾芡,上锅颠几下就出锅。这道菜关键是火候,炒出来色要白,形态要雅致,软滑鲜嫩。”

“您真不愧是美食家,说得头头是道。”

“刚才炒的那盘,欠的是火候,而且芡里的好汤不够。您吃赫二爷炒的,绝对跟上一盘不是一个味儿。”

“是是。您看这道‘潘鱼’有讲儿吗?”

“大胡子”搛了一筷子“潘鱼”尝了尝,不停地点头,说道:“好,做得真是味儿。”

“它怎么叫‘潘鱼’呢?”

“大胡子”笑了笑说道:“我在人家赫二爷面前不敢卖弄,在你面前却充起大来。跟你这么说吧,‘潘鱼’这道菜还真有讲儿。它也是一道北京名菜。不瞒林老弟说,它是我们家老祖发明的。”

“哦?这事儿可就奇了。嗨,可不是吗?您姓潘,这菜叫‘潘鱼’。”

“不跟您打哈哈儿,我们老祖叫潘祖荫,咸丰年间的进士,做过工部尚书。他好琢磨吃,常跟家里的厨子一起研究新菜。每创一道新菜,就把同僚好友请到家里品尝。有一次,老祖请客,一个工部的官儿让仆人拎着一条活鲤鱼来潘府做客。他对我们老祖说,尝过您做的许多不同吃法儿的鱼.确实不错。您能不动刀剪把这条鱼给做出来吗?他等于给我们老祖出了一道难题。我们老祖笑道,这有什么呢,你们等着吧。他进了厨房,跟厨子把这意思说了,厨子也有点儿为难。我们老祖见状说,你把鱼收拾好,看我给你做一道新鲜的。厨子把鱼收拾好后,我们老祖用滚开的水把鱼烫了一下,然后用手折成两段,加上鸡汤、海米、香菇、玉兰片和葱、姜佐料,上笼屉蒸了几分钟。鱼出屉以后,上了桌,众人一看这道鱼,是原汁原味,鱼肉鲜嫩,鱼汤鲜美异常,都交口称赞。因为这是我们潘府做出来的,所以后来管这道菜叫‘潘鱼’。”

“看来,潘先生能成为美食家是有家传呀!”那位姓林的先生笑着,又尝了两筷子鲜美的鱼肉。

 

 

 

 

白塔寺在阜成门大街门口以东路北,建于辽代寿昌二年(公元1096年),原本这座寺在京城就很有名,寺内有一座供奉佛舍利的塔,塔身内藏有释迦佛舍利戒珠。后来这座塔毁于兵火,到了元代,在原址修建了一座五十一米高的藏式白塔。此塔由尼泊尔工艺家阿尼哥主持,建了8年。塔建成后又将佛舍利藏在里面。元世祖忽必烈下令以塔为中心,修建了一座16万平米的大寺院,起名大圣寿安寺。明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重修时,改名妙应寺。因为有这座名塔,人们称它为白塔寺。

白塔寺原来每月逢五逢六有庙会,庙会后来演变为纯商业性和娱乐性的集市。到了淑珍懂事的时候,白塔寺改为阴历五、六日有庙会。庙会东起马市桥,西到宫门口的西岔,小吃摊、耍货摊、肩挑手提的小贩摆的摊儿一个挨一个,聚集在马路两边儿。

淑珍摆的摊儿在寺院的二院。这里有个大空场,艺人们撂地  演出挺招人。她的摊夹杂在卖衣服鞋帽、洋袜子、梳头篦子、木刀木枪、戏剧花脸等摊儿中,篮子里的布老虎和簪花不到一上午便能卖出去。

二院有个姓马的摆耍货(民间玩具)摊儿的老头儿,五十多岁,人称四爷,为人忠厚善良。他看淑珍每次上庙会拎着小筐卖“女红”,人也长得漂亮,便在摊位的边儿上,给她留块地儿。

马四爷不知道淑珍是女扮男装,以为她是个小小子,见了面儿总叫她小多子。

那天,淑珍给母亲熬药耽误了工夫,起个大早,赶个晚集,到庙会的时候,已开始上人了。  

人流熙熙攘攘,她紧赶慢赶,挤进了二院。只见马四爷摊位边儿上站着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高音大嗓地吆喝焊磁药和擦铜粉,把她摆摊儿的地方给占了。  

她心里打了个愣儿,跟马四爷打招呼。  

马四爷正忙着照应自己的耍货摊,没看见淑珍。  

淑珍走过去,拉了拉他的衣角:“四爷,我来了。”  

马四爷一扭脸,说道:“哎哟,小多子,你怎么才来,我以为你今儿不来了呢。”

淑珍用眼扫了一下旁边的摊位,悄声问:“四爷,他是谁?”

马四爷带着歉意笑了笑说:“这小子早就想在我这儿挤块地,我没答应。今儿见你没来,便逼着我把这地方让给了他。他一来,你看,把我的买卖都给搅了。”

淑珍说:“您干吗不让他走呀?”

马四爷道:“多子,我哪儿敢惹他呀,他是阜成门一带有名的混混儿,姓贾,他们家哥儿五个,各个都那么霸道,号称贾家五虎,谁都不敢惹。”

淑珍一听这个,有点儿不高兴,耷拉着脸说道:“四爷,这块地方您已然让我摆了半年多摊儿了,怎么能平白无故地让他给强占了呢?您看他占了我的地方,我拎来的这篮子簪花上哪儿卖去呢?您就这么心甘情愿地让他欺负咱们?”

马四爷捅了她一下,压低嗓门说道:“我的小爷爷,你快小点儿声说吧,回头让他听见,再把咱们的摊儿给砸了。这篮子簪花没地方摆,不碍的,你今儿先放在我的摊儿上卖不就得了,咱们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还是息事宁人吧。”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272

开  本:32开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74.7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