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古今之变:蜀学今文学与近代革命(精装)
古今之变:蜀学今文学与近代革命(精装)


古今之变:蜀学今文学与近代革命(精装)

作  者:傅正

出 版 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丛 书:六点评论

出版时间:2018年07月

定  价:58.00

I S B N :9787567568693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哲学/宗教  >  哲学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古今之变——蜀学今文学与近代革命》分以上中下三篇考察廖平、蒙文通以来的蜀学与今文经学革命。上篇“晚清蜀学与经今文学的另一谱系”试图通过廖平先生的《今古学考》揭示近代中国学人心智的巨大变革;中篇“中等社会的革命”意在揭示辛亥革命的实相,及其与蜀学认同的关联;下篇“‘诸子合流’与‘素王改制’”试图探讨思想革命与政治革命的内在关联,以及寻找一条弥缝传统与现代裂痕的理论道路。 

《古今之变——蜀学今文学与近代革命》属“六点评论”系列之一,在蜀学及今文经学的研究方面,对读者颇有启发。

TOP作者简介

傅正,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师从孙燕京教授,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高等研究所博士后,合作导师汪晖教授。从事中国近代学术、思想史方面的研究。主要关注晚清西学东渐和今古文之争,兼治西方政治思想史等。在《读书》、《近代史研究》、《文化纵横》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TOP目录

新今文经学与现代革命志士(刘小枫)1 

导言 1 

上篇:晚清蜀学与经今文学的另一谱系 14 

一、“近代之今文有二” 14 

二、尊经书院与近代蜀学的形成 22 

三、《今古学考》与晚清经今文学的转折 40 

四、孔子的“一神化”与文明进化史观 53 

附论:文明史观与问题史学 67 

中篇:中等社会的革命 90 

一、保路运动与“中等社会的革命” 90 

二、清末教育改革与本省意识的兴起 103 

三、谘议局与本省意识的制度化 130 

四、中等社会的反叛:四川谘议局与保路运动 151 

五、“承先启后的历史环节” 169 

六、余论:保路运动与蜀学认同 172 

附论:严复对梁启超的批判 178 

下篇:“诸子合流”与“素王革命” 194 

一、近代《周官》、《王制》地位之变迁 199 

二、“抗战建国”与《重光》月刊 220 

三、诸子汇通与汉初革命儒学 236 

四、结语 262 

后记 265

TOP书摘

后 记 

2008年到次年8月,我有幸在井研县从事志愿服务工作,这段“下放”的经历成为了我学习生涯的转折点。井研是一个位于成都平原南侧的小县城,印象中骑自行车从城区东头到西头也不过20多分钟。没有高楼大厦,没有车水马龙,但井研人民却有种天然的热情淳朴,让我们志愿队的全体同志有一种身在家乡的感觉,这种感觉在大城市是没有的。 

可能因为这段缘分,我后来在读到廖平的著作时,总有一种回乡探亲的感觉。不错,廖先生是一个固乡守土的人。按照《年谱》记载,1890年春,廖先生高中进士,却宁愿辞官回乡任教,为的是能够侍奉老母。(廖宗泽:《六译先生年谱》卷三,舒大刚、杨世文主编:《廖平全集》第15册“附录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488页。)后来他成名于学界,各路军阀政客、社会贤达纷纷登门拜访。廖先生对此不屑一顾,却总爱把路过的农民请进家门,抽烟喝茶。儿媳埋怨他这样有失身份,他却笑答:“民以食为天,他们是功臣,失掉我什么身份?”(廖幼平:《我的父亲廖平》,《廖平全集》第16册“附录四”,第1010—1011页。) 

他的高足蒙文通也同样固乡守土。真正的乡土情结当然不止于“爱家乡”这么简单。它毋宁使人相信,天地之间有种亘古不变的“正道”,人身处其中,便只能依从于它。1939年,蒙先生在四川大学讲授革命儒学,国民党党棍校长程天放居然以“批评时政”为由将他解职。蒙先生却照常去学校上课,“聘不聘我是你学校的事,上不上课是我自己的事,我是四川人,不能不教四川子弟。”在那个国贫民弱、社会纷扰的年代,有此信念者,当不只廖、蒙等几人。他们的事迹暗示了,中国的革命思想不见得都是海德格尔批判的“无根性”或“异乡人”,它根植于大地,依据于正道,既孕育于传统,又发扬于现代。 

清楚记得我在北师大历史学院读书时,第一堂课上德高望重的郑师渠教授就再三叮嘱我们,千万不要把革命史观和现代化史观视作两个独立的学术范式。类似的提醒贯穿了我在北师大学习的整个阶段。我十分明白,他关注的实是“前三十年、后三十年相互否定”的大问题。 

不止如此,郑老师研究清末民初的知识界,常认为李大钊、陈独秀等启蒙思想家也包含了丰富的现代性反思。他是以自己的方式处理传统与现代法理断裂的根本问题。这也是北师大近代史专业的共同关切。业师孙燕京教授、李帆老师、李志英老师、张昭军老师等人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讨论、处理这类问题。尽管他们对于具体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判或有不同,但无不担忧方今社会缺乏基本共识,倘无法律约束,派性斗争恐烈于当年“文革”。 

得益于众位师长的言传身教,我才能去体会廖、蒙等先生学说背后的精神实质。这本小书正是对我此一阶段学习、思考的粗浅总结。 

除了我在北师大的授业恩师外,首先需要感谢的就是刘小枫老师。虽然我早读过他的著作,听过他的讲座,但一直未曾当面请教于他。直到2015年11月,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刘老师知道我正在研究四川今文学,便对我这个素未谋面的后辈多加鼓励,促成此书的写作和出版。他提携后学的雅量与气度,令我感动不已。 

其次要感谢人民大学的冯庆博士。冯庆是刘小枫老师的高足,与刘老师同为重庆人。他们身上都不自觉地透出一股重庆袍哥的仗义与豪气。轻利害,重结交,常常不顾个人得失,相助同道友人。在这个利己主义掠取一切的时代,这种气质弥足珍贵。 

再次要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倪为国老师和彭文曼责编。倪老师与彭编辑毫不嫌弃本书平庸无聊,不惟耐心校对、改正书中的讹误疏漏,还常给予批评指正,令我受宠若惊。 

感谢王锐、王云燕、盛差偲、李光迪、梁山等友人,与他们的交流启发了我的思路,对本书的写作助益良多。总之,给我帮助者,为数不知凡几,这里不能一一道谢,但感激之情毫不逊色。 

最后必须指出,刘复生、王东杰等合撰的《近代蜀学的兴起与演变》(四川大学出版社2017年3月版)出版时,本书的主体部分(不包括“导言”)已经完稿交给了出版社,因而未及引用其中的精彩观点。尤其是李晓宇博士撰写的第二章“尊经书院与近代蜀学的嬗变”,功力深湛、发人深省,其与本书上篇第二节“尊经书院与近代蜀学的形成”有部分内容的重合,在此谨表歉意。 

本书写作系作者独立完成,所有责任应由作者本人独自承担! 

傅正 

2018年3月28日 

于清华园


TOP 其它信息

加载页面用时:46.8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