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往事与随想(精装)
往事与随想(精装)


往事与随想(精装)

作  者:[俄] 赫尔岑(А.,И.,ГЕРЦЕН) 著

译  者:项星耀

出 版 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09月

定  价:280.00

I S B N :9787220105142

所属分类: 文学  >  非小说  >  随笔/散文  >  中国现当代随笔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书评书荐

TOP内容简介

  《往事与随想》是一部心灵史巨著,是赫尔岑用血和泪写成的回忆录。全书的覆盖面相当广,从1812年的卫国战争,十二月党人的起义,19世纪40年代俄国先进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1848年欧洲的革命风云,资产阶级政权对群众的血腥镇压,直到19世纪50年代伦敦各国流亡者的活动和宗派斗争,19世纪60年代俄国的社会政治面貌和新一代革命者——赫尔岑所说的“未来风暴的年轻舵手”的成长,几乎包括了19世纪初叶至巴黎公社前夕的整个历史时期。

  赫尔岑在俄国的经历使他接触了上自王公大臣,下至贩夫走卒的形形色色的人们,他的描绘构成了一部“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他来到西欧后,又遭遇了1848年的革命高潮,目睹了欧洲民族民主运动波澜壮阔的场面,也经历了斗争失败后的惨痛景象。

  赫尔岑不仅是艺术家,也是政论家,既有革命激情又心怀悲悯,在他笔下展现了一个高贵的灵魂不畏压制与迫害,在历史波澜中奋勇搏击的历程。对于今天的人们也是不乏启示与激励的。

 

TOP作者简介

  赫尔岑(1812—1870),俄国思想家、作家、革命家。少年时代受十二月党人思想影响,立志走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道路。1829年进入莫斯科大学数理系。1835年,他以“对社会有极大危险的自由思想者”的罪名被流放。1842年回到莫斯科,立即重新投入战斗,并受到迫害。1847年初,赫尔岑携家到达欧洲,成为流亡者,从此再未返回俄国。1848年欧洲革命的失败,使赫尔岑思想上发生危机,触发他重新思考社会根本问题。1852年他来到伦敦,随后建立了“自由俄罗斯印刷所”,出版了《北极星》和《警钟》两种刊物,登载揭露沙皇专制制度的文学作品和各种文章。这些刊物当时被大量秘密运回俄国,促进了解放运动的发展。1870年1月,赫尔岑病逝于巴黎。

  其代表作有《谁之罪》《科学中的一知半解态度》《关于研究自然的信》《法意书简》《来自彼岸》《论俄国革命思想的发展》《往事与随想》等。


TOP目录

目 录(上册)

译者前言 1

致尼?普?奥加辽夫 7

序 言 9

第一卷 育儿室和大学(1812—1834)

第一章 3

第二章 24

第三章 53

第四章 80

第五章 93

第六章 116

第七章 172

增补 亚?波列扎耶夫 191

第二卷 监狱与流放(1834—1838)

第八章 199

第九章 210

第十章 217

第十一章 228

第十二章 238

第十三章 257

第十四章 275

第十五章 296

第十六章 326

第十七章 344

第十八章 355

第三卷 克利亚济马河上的弗拉基米尔(1838—1839)

第十十九章367

第二十章 孤 儿 376

第二十一章 离 别 392

第二十二章 我离开后的莫斯科 413

第二十三章 1838 年3 月3 日和5 月9 日 425

第二十四章 1839 年6 月13 日 447

 

目 录(中册)

第四卷 莫斯科、彼得堡和诺夫哥罗德(1840—1847)

第二十五章 3

第二十六章 48

第二十七章 83

第二十八章 100

第二十九章 自己人 123

(二)在友人墓前 135

第三十章 对立面 152

第三十一章 204

第三十二章 238

第三十三章 251

尼?赫?凯切尔(1842—1847)263

1844 年的一个插曲 300

第五卷 巴黎——意大利——巴黎(1847—1852)

前 言 313

革命前后

第三十四章 途中 314

第三十五章 共和国的蜜月 322

西方小品 第一集

1. 梦 331

2. 在大风暴中 335

第三十六章 345

第三十七章 372

第三十八章 416

西方小品 第二集

1. 哀歌 442

2. 附言 452

第三十九章 463

第四十章 484

第四十一章 522

一些已经触及的问题引起的思考

一 546

二 550

三 554

第四十二章 558

家庭悲剧

一 1848 年 567

二 589

三 心的迷乱603

四 又是一年(1851 年)610

五 621

六 海洋之夜(1851 年)625

七 1852 年 638

八 651

增补662

俄罗斯的影子

一 尼?伊?萨佐诺夫674

二 恩格尔松夫妇696


目 录(下册)

第六卷 英 国(1852—1864)

第一章 伦敦的雾 3

第二章 山峰 8

第三章 伦敦的流亡者 32

增补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和他的《论自由》 71

第四章 两件案子 85

1. 决斗 85

2. 巴泰勒米 104

第五章 “无罪” 115

第六章 136

波兰的流亡者 139

第七章 德国流亡者 169

第八章 203

50 年代伦敦的流亡自由民 204

第九章 罗伯特?欧文 234

第十章 红衫军 293

第七卷

自由俄罗斯印刷所和《警钟》

第一章 高潮和低潮(1858—1862) 343

第二章 瓦?伊?克利西耶夫 386

第三章 流亡者中的年轻一代 401

第四章 巴枯宁和波兰问题 416

附录 给波兰的俄国军官委员会的信 444

第五章 韦瑟利公司的轮船“沃德?杰克逊号” 447

第六章 弗?佩切林老爹 463

第七章 伊?戈洛温 479

第八卷

断 片(1865—1868)

第一章 杂拌儿 509

第二章 美丽的威尼斯(1867 年2 月) 555

第三章 美丽的法兰西 576

旧信选编(《往事与随想》附录) 613

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波列沃伊的信 615

选自维萨里昂?格里戈里耶维奇?别林斯基的信 617

选自季莫费?尼古拉耶维奇?格拉诺夫斯基的信 635

彼得?雅科夫列维奇?恰达耶夫的信 642

选自皮?约?蒲鲁东的信 643

托马斯?卡莱尔的信 650


TOP书摘

第六卷

第一章 伦敦的雾

  1852年8月25日拂晓,我走过潮湿的跳板,踏上了英国的海岸。当我眺望它那污秽的苍白峭壁时,压根儿没有想到,我得在这儿度过漫长的岁月之后,才会离开这些白垩质巉岩。

  我离开意大利时百感交集的情绪这时还完全控制着我,我的心灵疮痍满目,只觉得接连不断的打击来得那么快,那么凶猛,一切使我感到迷惘,不能清楚地看到我该做些什么。仿佛我必须用双手重新摸索熟悉的真理,才能对早已知道或应该知道的事物,再度燃起信心。

  我违背了自己的逻辑,忘记了当代人在观点和行动上的差距,他们开头讲得多么响亮,到实现自己的纲领时要求又多么低,他们的愿望那么善良,他们的力量却那么脆弱。

  不必要的会见,没有结果的探索,徒劳无益、艰难曲折的谈话,持续了两个月,我始终还在等待……等待着什么。但是我讲求实际的个性不能老是停留在这梦幻的世界中,我逐渐看到,我要修建的大厦缺乏坚实的基础,它是必然要倒塌的。

  我感到委屈,我的自尊心受到了凌辱,我对自己生气。那圣物遭到亵渎的悲痛,那为琐事忙乱的一年,使我心如刀割,我感到了可怕的、难以表达的疲倦……我多么需要靠在朋友的胸前,向她诉说一切,她是不会申斥和指责我的,因为我的不幸就是她的不幸;然而我的周围茫茫一片,越来越显得空虚,我没有一个亲人……一个朋友……不过也许这样更好。

  我本来只打算在伦敦待一个月,但我逐渐发现,我根本没有地方可去,也没有地方要去。如果要过这样的隐士生活,那么找不到比伦敦更合适的地方了。

  决定留下后,我开始为自己在远离闹市的地区找了一所住宅,那是在摄政王公园以北,离樱草丘不远的地方。

  孩子们还在巴黎,只有萨沙跟我在一起。住宅按照当地的格式分成三层,整个中间一层是既冷又不舒适的大客厅。我把它改成了书房。房东是雕塑师,在这屋里堆满了各种雕像和模型……露拉?蒙蒂兹的胸像与维多利亚女王一起出现在我的眼前。

  在我们迁居后的第二天或第三天,我已把包裹打开,安顿好了;早上我走进这间屋子,坐在大沙发上,在万籁俱寂中过了两个钟头,没有任何人打扰,多年以来我第一次感到了自由。这自由没有使我觉得轻松,但是在窗口远眺,我还是很愉快,从弥漫的大雾中,我隐隐看到了公园内郁郁葱葱的树木,我为它们带来的安宁感谢它们。

  现在整个早上我都独自孤零零地坐着,往往什么也不做,甚至也不看书,有时萨沙会走进屋子,但对我的静坐并无妨碍。豪格与我住在一起,不是绝对必要,他不会在用膳前找我,我们是在六至七时之间用膳的。在这种闲适生活中,我回顾着一件件往事,思考着每一句话和每一封信,每一个人和我自己。我看到,我有时这儿错了,有时那儿错了,我看到了我的脆弱,摇摆,行动上的犹豫,别人对我的影响。在这种清理过程中,内心逐渐出现了一种转变……有些痛苦的时刻,眼泪不止一次流下面颊;但也有不同的时刻,那不是欢乐,而是勇敢的时刻;我感到了身上的力量,我对谁也不再存有希望,但是对自己的希望加强了,我变得不再依靠任何人。

  空虚包围了我,使我坚强了,它给了我静心思考的时间;我与人们疏远了,那就是不再寻求彻底的了解。我并不回避任何人,但是对人们已不感兴趣。我看到,我与人们没有真正深刻的联系。我是陌生人中间的陌生人,我对一些人的同情比对另一些人多些,但是与任何人都没有打成一片。这在以前也是一样的,只是没有引起我的注意,我总是沉浸在自己的思想中。今天化装舞会结束了,多米诺斗篷脱下了,桂冠从头上摘下了,面具从脸上拿掉了,我看到了另一些面貌,不是我预先想象的面貌。我怎么办呢?我对许多人的爱减少了,因为我了解得多了,我可以不在脸上流露这一点,但是我不能不感觉到这一点,然而正如我说过的,这些发现没有使我丧失勇气,宁可说还加强了它。

  对于这种转变,伦敦的生活是非常有利的。世界上没有一个城市比伦敦更能使人养成离群索居、安于孤独的习惯。它的生活方式,距离,气候,那种使个人消失不见的稠密人口,以及缺乏大陆上的娱乐活动,都有助于这种状况的形成。谁能够独自生活,他就不怕伦敦的寂寞。这儿的生活正如这儿的空气,对脆弱的人,不健康的人,想在自身之外寻求友谊、同情和关怀的人,是有害的。在这里,精神的肺必须像身体的肺一样坚强,足以从烟雾弥漫的空气中吸取氧气。群众为了活命要为必不可少的面包奋斗,商人要忙于积累财富,所有的人都得为工作奔走忙碌;然而神经质的理想主义性格却喜欢过热闹的生活,头脑懒散,无所用心,这样的人在这儿会寂寞得要死,陷入绝望之中。

  孤零零地在伦敦街头漫步时,在铺石块的小胡同中,在令人窒息的走廊上,有时白茫茫的浓雾会使你看不到一步远的地方,以致撞在迎面跑来的黑影上——这是我常有的事。

  我散步的时候通常是在晚上,我的儿子上床以后;我几乎从来不上任何人家串门;我读报,在酒店里观察那个不熟悉的民族,在泰晤士河的桥上伫立。

  一边是议会大厦的钟乳石建筑隐隐耸峙在眼前,又随时准备消失在夜幕中,另一边是圣保罗大教堂顶上倒置的大碗……路灯……两旁无穷无尽的路灯。一个吃饱的城市已经睡了,另一个饥饿的城市还没有醒来,街上空空荡荡,只听得到提了灯的警察那匀称的脚步声。我时常坐在那儿眺望,于是心头又觉得平静和安宁了。正是由于这一切,我爱这个骇人的蚁垤,那里每天夜里有十万人不知道可以躺在哪儿,警察往往发现儿童和妇女就饿死在大饭店旁边,因为付不出两英镑就别想在那儿吃到一顿饭。

  但是这样的转变不论来得多么快,不可能一下子完成,尤其是到了四十岁的年纪。当我可以跟这些新思想和谐相处时,已过了不少日子。我决定要工作以后,好久还是什么也没做,或者没有做我希望做的事。

  我到伦敦来是想寻找自己的法庭,这是正当的,合理的。直到今天我经过反复思考,依然相信这一点。说真的,我们可以要求谁来主持公道,说明真相,揭露谎言呢?

  我们不能要求敌人的法庭来做到这一点,它是按照另一些原则,我们所不承认的另一种法律进行审判的。

  我们可以自行处理一切,这是毫无疑问的。自行处理就是靠自己的力量收回被强制剥夺的权利,实行公平的解决。报仇正如感恩一样,是人类单纯的、正直的感情。但是不论报复还是自行处置,都无助于说明事实真相,而有时说明真相正是一个人的主要目的,也许对他说来,让事实水落石出比报复更重要。

  我的错误不在于这个主要方面,而在于次要方面,因为要有自己的法庭,首先要有自己的人。但我的人在哪里呢?……

  以前在俄国我有过自己的人。但是在国外,我与他们的联系被切断了,现在必须恢复这种联系——我要向他们谈论压在我心头的一切。他们不会收到我的信,但是书籍可以送到他们手中。那么,不能写信,就印书吧,于是我一天天着手写《往事与随想》,同时开始筹建俄罗斯印刷所了。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1896页

开  本:32开

加载页面用时:87.3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