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私家地理课(精装)
私家地理课(精装)


私家地理课(精装)

作  者:赵柏田

出 版 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07月

定  价:58.00

I S B N :9787510871504

所属分类: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地理是人生的启蒙,是一个人智识和情感教育的起点。赵柏田以四十篇随笔,构筑起了他常在途中的漫游者形象。以山川人物为坐标,以语言为舟楫,他时而独行于物华天宝的西去之路,时而打量一只八千年前的古舟子,时而与光明俊伟的灵魂作着跨越时空的对话。人迹于山,则山河万朵皆有欣色,他的行走与书写,是天真与经验之歌,也是一次内心虔敬的人生亲证。

TOP作者简介

赵柏田,当代作家,学者。1969年8月生于浙江余姚。著有长篇小说《赫德的情人》《买办的女儿》,短篇小说集《万镜楼》《扫烟囱的男孩》,文集《南华录:晚明南方士人生活史》《岩中花树:十六至十八世纪的江南文人》《历史碎影:日常视野中的现代知识分子》《帝国的迷津:大变局中的知识、人性与爱欲》等十余部。曾获第十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

TOP目录

不离家舍,常在途中(代序)

 

平昌夜访汤显祖

天一阁

夜游,飞翔,谈谈黄公望

跟随袁中道去明代中国旅行

一个享乐主义者的早年生活

崇祯二年中秋夜戏

金陵上元夜

和达夫先生游方岩

去波兰读米沃什

刹那

草台红颜劫

1929年的去莫干山之路

从白云山馆到裸心堡

 

转塘一夜

河边的教堂

失踪的诗人

向西,向西

明亮的喀什

正午的高昌故城

扬州行

在路上的杜甫

倦游归来

 

塘河记

海湾记

湖墅记

湘湖记

雁荡山记

南方运河记

诸暨两日记

缙云记

横店记

白衣巷记

村庄记

县城记

 

流水九章

大河沧桑

飘飘何所似

到处地方都有个秋风吹上心头的时候

一次想象的旅行

蝉声穿石

大地风景无语

某时某地

火车,或记忆的群像

在异地

 

TOP书摘

去波兰读米沃什

 

6月4日上午10点10分,坐芬兰航空公司的MD-11飞机从浦东起飞时,下着大雨,落在机翼上满是蒸腾的水汽。飞行十小时后,抵达此行中转的赫尔辛基,因有五小时的时差,当地时间为下午3点。从地图上看,从太平洋西海岸到波罗的海沿岸的赫尔辛基,横穿了整个亚欧大陆。

原定6点三刻去华沙的航班推迟了近两个小时,8点过后才起飞。此时太阳还悬在地平线上,照着机翼下的河流和大片的针叶林。飞机爬升不久,一头就扎进了云层里,但云层并不厚,一会儿就穿越了过去。飞机先是向西,然后折向南行。阳光再度落进机舱,它如此炫目,坐在边上的芬兰老太太发出了低低的一声惊叹。当太阳整个地陷身于云层里,那光还是顽强地穿透出来。

机窗外散布着零星岛屿的蓝色海面,应该就是波罗的海了。夕阳下的波罗的海,近处蓝得明亮,远得则消弭在混沌的大气中了,海岸线也由明晰变得模糊。不知不觉,我靠着窗口睡了过去。

飞机向着云层俯冲而下,当它破云而出,城市出现在了我的视野中。白色屋顶的建筑散布在连绵的绿地上,如同鸟粪。我看见了维斯瓦河。它是银亮的。它是宽阔的。它在大地上弯曲着,像是什么力量让它痛苦得蜷紧了身子。接下来的几天,我会天天看到它,闻到它一个女人般潮润的气息。

午夜12点入住Novotel,午夜的华沙街头几乎没有了人影。天边的半个月亮,照着这城,像是一幅黑白摄影。

华沙城是二战后从废墟上重建的。1944年华沙起义失败后,希特勒下令把华沙夷为平地,市区百分之九十的建筑都被炸毁。且城中所有大的建筑都是工兵依次爆破。二战时期的德国曾有人把波兰称作“世界的阴沟”,纳粹杀起波兰人或斯拉夫人就像处理屠宰场里的牲畜一般。这样的场景对看过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的人们来说不会太陌生。

现在我们看到的旧城,所有的纪念性建筑,都是按照14—18世纪的原样重建的,杂糅着哥特式、巴洛克、文艺复兴时期式等多种建筑风格。一大片中世纪式样的红色尖顶建筑群,四周环绕着红砖砌成的内墙和外墙,四角则是高耸的城堡。广场周围一些装饰性的拱顶和游廊,当是后来增建的。

这是一个被各种利益集团多次出卖的民族,历史上的波兰,在14和15世纪的鼎盛期过后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多次受到沙皇俄国、普鲁士、奥匈帝国的挤压和瓜分,1939年,在与苏联达成一项秘密协议后,希特勒出兵波兰北部港口城市格但斯克,继而占领波兰全境,第二次世界大战由此爆发。米沃什站在斯德哥尔摩的讲坛上如此描述那个耻辱的日子:“1939年8月23日,那时两个独裁者签订了一个协定,包括一个秘密条款,借以瓜分他们邻近的有自己的首都、政府和议会的国家。那个条约不仅发动了一场可怕的战争,它还重申了一个殖民原则,据此各民族不过是牲口,可以买,可以卖,全凭当时的主人的意志。它们的边疆,它们的自决权,它们的护照,不再存在了。”(见《拆散的笔记簿》,绿原译,漓江出版社1989年版,第225页)

波兰及整个的东欧(“第二个欧洲的居民们”),就此——如同米沃什所说——“命定地坠入了20世纪的黑暗中心”。而苏军“解放”波兰之后的专制,让波兰人至今还对俄罗斯人抱着一种复杂的情绪。

“耻”的意识,历史的屈辱感,渗透了波兰人的血液:

在帝国的阴影里,穿着古老斯拉夫人的长内裤,

你最好学会喜欢你的羞耻因为它会跟你在一起。

它不会走掉即使你改换了国家和姓名。

可悲地耻于失败。耻于供宰割的心。

耻于献媚的热忱。耻于机巧的伪装。

耻于平原上的土路和被砍倒当柴烧的树木。

……

你时刻受到耻辱。

——米沃什《一个装镜子的画框?第二十九页》

旧城广场上的美人鱼雕像前,叽叽喳喳地围了许多孩子。鸽子见人不惊。孩子的老师在讲解神话故事,也有可能是在讲解这个城市这个广场的历史。沿着旧城广场的一条倾斜的小巷,愈往里走,空气里的水汽愈见浓重。小巷到了尽头,一折,眼前豁然一亮,从斜坡上看下去,竟是一个宽阔的河湾。这就是维斯瓦河了,几乎贯穿波兰全境的最大的河流。它起源于巴尔喀阡山脉,在由南而北注入波罗的海的一千余公里的漫长流程中,把格拉科夫、华沙、格但斯克几个大城市串在了一条线上。

“你是牛奶是蜂蜜是爱情是死亡是舞蹈”——米沃什曾这样称颂它。我突然好奇,在华沙,在其他的一些城市,米沃什曾多少次跨过这条河?

我们随着响在所有沉没城市的钟声走下去。

被人遗忘了,我们为死者的使节所迎候,

当时你无尽的流动挟着我们向前向前,

没有现在也没有过去,只有一刹那,永恒的。

——米沃什《河流》

米沃什写下这首《河流》是1980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他离开他的祖国已经三十年了,记忆中越来越鲜活的,却还是他的出生地维尔诺和这条河。在这四行诗里,河流、钟声,成了流动的时间的一个征象,但尽管“时间在我们的头顶狂风似的怒号”,尽管我们所有人都要被“死者的使节”所迎接,有一刹那已成永恒。或许,这就是米沃什说的“探查那使时间屈服的法律”?

看《河流》及米沃什在流亡期间写下的大量诗歌,很大程度上,米沃什克制住了他的乡愁——维系他的乡愁的只有语言,他使用了一辈子的波兰语。他没有浮泛地赞颂维斯瓦河,这使得他的诗歌承载了更大的历史、道德和形而上想象的空间。

但这是什么样的语言啊。或者说,这种属于斯拉夫语族的小语种能否成就伟大的诗篇?尽管米沃什称一直在侍奉忠实的母语:

每天晚上,我总在你面前摆下你各种颜色的小碗

你就可以有你的白桦,你的蟋蟀,你的金翅雀

像保存在我的记忆里一样

——米沃什《我忠实的母语》

但正如有论者所指出的,这种语言缺乏哲学的表达方式,缺乏形式感和准确性,正是米沃什所面临的困难:狭隘的民族主义、只能表现日常生活却不能表达历史生活的可能性,对思想的无能,对悲剧的漠然,等等。(参见西川《译者导言》,《米沃什词典》,三联书店2004年6月版,第13页)

因此米沃什才会有这样的感慨:

现在,我承认我的疑虑。

有时我觉得我浪费了自己的一生。

因为你是低贱者的、无理智者的

语言,他们憎恨自己

甚至超过憎恨其他民族;

是一种告密者的语言,

是一种因自己天真

而患病的糊涂人的语言。

他试图拯救这一语言。和他的前辈诗人密茨凯维奇一样,他也用自己的诗歌改造着这一语言,但他最后还是感慨:“我没有能够拯救你。”

不能拯救国家和人民的诗歌是什么?米沃什以三个类比回答了这一自问:一种对官方谎言的默许。一支醉汉的歌(他的喉咙将在瞬间被割断)。二年级女生的读物。

 

到处地方都有个秋风吹上心头的时候

(一)

边城凤凰旧属楚地,历史上“楚”人的幻想情绪和奔放性格便能在沈从文的身上见诸形相。读从文,既能领略灵智的幻美,又是一次次愉悦的旅行。你没到过湘西,从文能引你在白纸黑字间由武陵过桃源,再坐大木筏在沅水长河漂游,一路出没在吊脚楼、汤汤的流水和水手们的传奇故事中,读书乃精神之游历,这话真是一点也不错的。

在一个地方住久了难免生厌,便老想着离开去看看别处的风景。人活世上,俗事牵绊,也不是随处想走就能走的,好在还有读书,可作精神之远游。但现代导游书上满是商业、广告用语,温情脉脉下一脸的势利与小气,盯牢你的钱袋,就不如去读文人们记行的书了。宋人陆放翁的《入蜀记》,徐弘祖的游记,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和《从文自传》,便是见性见情的好文字。

西人有谚云:只有书和女人才可以在床上卧拥。我们的先人不也说“卧游”么?所以读记行的书你大可不必正襟危坐,一床竹榻,清风过帘,不是更宜于神游八极之外么?如果你读的是一本旅行探险的书,你尽可以高枕无忧。如果你能在别人走过的旅途上走出自己的心路,你的读书就不只是“皮相”了。

先前读外国作家的书,老是奇怪有那么多“流亡作家”,纳博科夫、萨克斯、布罗茨基,还有茨维塔耶娃,这几年还有个写《撒旦诗篇》而遭追杀、野兔般东躲西藏的拉什迪,除去政治原因,我想作家其实都是些自我放逐的人,作家,就是“一生在路上”的人啊。

狄更斯的《游美札记》,处处流露出以“文明人”自诩的优越感,没翻几页,就任它在书架上蒙尘睡觉了。郁达夫的《一个人在途中》和一些记海外行踪的文字,虽不免叹老嗟贫的苦辛味,到底出自真性情。要记下“路之所经,身之所遇,口之所谈,心之所寄”,记行的文字也真不是随便弄的。有个美国作家,一年四季都在国土上东南西北地跑,追春逐夏,终于写下一本《美国山川风物四记》,分春夏秋冬四卷记述季候风土,据说很是畅销。他是把世人不屑的事作为大事业来做了。“到处地方都有个秋风吹上心头的时候”,读从文笔下的湘西,读美国佬的山川风物,你的心里便会有一根弦被秋风拨动,这便是记行文字的魅力了。

(二)

文学史告诉我,自从两千多年前楚国的一个逐臣在一条叫沅的河流上抱石自沉,自此以后这条河就或明或暗地流动在中国的诗史上。但少年从文并不知诗,他挂念四月后满山的蟋蟀远比读“桃之夭夭”来得起劲。少年小小的心中还没有那份哀戚,他站在河边,看苗家小妇人抬起绣花大衣袖掩着嘴笑,看船工在大太阳下安置船上的龙骨。他自由啊,就像空中婉转的黄鹂。

多年以后,当从文手中握起一支笔,那条河从记忆的渊海中跃了出来,码头、木筏、灰色的小渔船、形形色色的船娘、水手,全在他的笔下复活了。他因那条故土的河流而爱上了世间一切的水——檐流、溪漳、万顷的大海。他告诉我们,他学会了用小小的脑子去思索一切,全亏得是水。他尤其不能忘怀的是十五岁那年的7月,一只大船载着他驶离山壑中那座美丽的小城,进了军营,他揉着因长途跋涉起泡的双脚,第一次觉悟了生命如水一逝不复返。

但那条美丽的长河将伴随他终生了。当沈从文像一滴南方的水融进20年代干燥的北平时,在孤室写作时,走入他记忆的还是乡下唢呐声中红衣绿裳伤心大哭的小小新娘,看星、看月、看流水的边城生活。城起于山壑之中,砌着一道精致的石头城墙,城里有磨针的老人,有宽脸大奶的妇人,用发光的铜勺舀取豆浆;有满脸英气的少年,布履长衫,野马一般跑过……他用笔堆垒着文字的“希腊小庙”,精致、结实、匀称,表现着一种优美、自然、健康的人生样式。他编织着故事,故事也改造着他,成为一个被称为知识分子的人。但他还是爱说自己是个乡下人,谦逊地把这些成绩引到南方的地理上去。他说他写的船上、水上的故事,如果有点灵性,那也都是来自多年以前南方山地雨水的滋润。

他说时间带走了一切,带走了天上的虹或人间的梦,他还在说时间在改造着一切,星宿的运行,昆虫的触角,全在时间的流变中失去了原先的位置和形体。他痛惜时间的流逝,尽管他在古都度过的一个文艺青年的苦闷日子实在太长了些,他还是惋惜美“不能在风光中静止”。这些体悟或许不无窘迫,现实的挤压触发,但它们已经超越了贫穷和卑微,进入一个更广大的世界。从这个时候起,他在内心已经以长河的歌者和儿子自居了。

(三)

废名的文字真好,淡淡的,像雾像风,知堂说他是在树荫下读废名的,那也是为着废名文字中那点宁寂的村趣。我是坐在窗前读废名的。窗外是墙,更远处是深蓝的天空。夏天已然远逝,天空有鸟飞过,风吹哪页读哪页,此中情味便很“废名”了。

大象无形,大音稀声,要名何用?不知废名先生是不是哲学味很浓的一个人?当年废名在北大讲孟子,讲陶渊明,探幽抉微,连知堂老人都说“生怕听不懂”。但废名的文字不这样,很清、很纯的文笔,像他常年穿在身上的月白竹布长衫,讷讷的,像隔世的月光一般的美。但这般的美,人生没有经历过大痛的人不见得能领会,尘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读废名的《桥》,是在初春的微雨天气里。多么纯粹的散文啊,有炫目的光色,有爱,有欲,又有一丝挹郁,但一切形诸笔下又是那么的和谐,似乎这幅恬静的山水几百年前就裱好了的。山乡翁媪,儿女私情,一不小心就会弄成三角恋情的题材,在废名,在《桥》,只是见出生命的纷缠与悦乐,见出为种种习见所遮蔽的美。小溪河,破庙,白塔,古墓,老树,灯,孩子……读那种书,你闻到的是带有稻草、牛粪、青草气息的乡村空气,很原始,很单纯,又很素描。

影印的直排铅字,每一页也就那么百十个字,但每一页都交互着平凡众生的呼吸,那呼吸罩定了你,恍兮惚兮,你会在一霎间莫辨是在卧床夜读还是放浪于20年代的村野上空了。你跑,你跳,你和草花微语,你是在废名的世界里了。

废名的《桥》《枣》《竹林的故事》《桃园》,几乎每一本习作上都有知堂的序跋,撇开师生情谊不论,更因为两人趣味相近。一个操散文,一个持小说,瓦屋芭蕉,当窗饮茶,他们似乎都有些喜欢在人群中藏起身子,或者他们本身就是隐逸中人。

契诃夫说简洁是天才的姐妹。废名的作品以简洁的文字写人生意趣,难怪知堂这样说他——人不比我老而文章已近乎道。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320

开  本:32

加载页面用时:78.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