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村庄的遗物
村庄的遗物


村庄的遗物

作  者:连忠诚

出 版 社:花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06月

定  价:42.00

I S B N :9787536086616

所属分类: 文学  >  非小说  >  随笔/散文  >  中国现当代随笔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从村落到城市,行走上万公里,记录36个老故事,阐述村落的变迁、城市的快速推进。村庄的遗物,是老匠人远去的面影,老物件的岁月挽歌。他们曾是故土的守望者,远行游子的心底牵挂。本书以非虚构写作的方式,深情讲述一个时代、一段岁月留下的无尽思考和心灵悸动。

 

TOP作者简介

连忠诚,出生于豫南九龙村,毕业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警营作家,供职于郑州市公安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公安文联会员。鲁迅文学院第24届高级研讨班学员。参加过抗击非典、抗震救灾、奥运安保、援疆等重大事件。被称为“用心灵战斗的人民警察”。

已出版《特警手记》《西风胡杨》等五部长篇纪实作品,《生死中介人》《68封情书》等小说、散文、报告文学200多万字。作品散见于《北京文学》《安徽文学》《文艺报》等报刊,曾在《金陵晚报》等开辟专栏。
作品曾入围参评第6届鲁迅文学奖,获公安部第13届金盾文艺奖、省市“五个一工程”奖等。

 

TOP目录

序言  从九龙村出发

第一章 信阳  九龙村

雕皮师傅

篾匠父亲

租书店老板

哑巴木屐师傅

聋人表叔石匠

留守女人

寡妇老妈

放电影的鲁爷

蜂窝煤孙师傅

豆腐师傅吴老爹

赤脚医生

民办教师胡老师

车夫倔大伯

上梁师傅刘张

第二章  北京  八里庄

城市保安

修鞋师傅

爆米花师傅

磨剪子来戗菜刀

烤红薯

大鼓书艺人

土黄瓜

剃头师傅

煎饼师傅

四合院

聚雅亭

秋雨

第三章  河南  中原乡土

打糍粑

杀猪过年

艄公号子

赶喜子

大肠汤

老水牛

捕鱼

鞋样儿

麦穗

枯河老树

槐树林

尾声  想念北京

后记  纸上还乡

 

 

TOP书摘

赶喜子

想起冬天的老家,如果不是下雪天,就会浮现出斑驳的土墙,青色或红色的瓦片,门前一个长着青苔的石磙,蘑菇伞似的麦垛和稻草垛,平整的稻场,亲切而熟悉,但也给人一丝萧条的感觉。但是,村民们一场喜子的到来,就会将这种萧条冷清一扫而光,村里村外都会一片欢笑祥和。我们在麦垛稻草垛里捉迷藏,掏鸟蛋。

小时候的我们,有着很多盼望的日子,第一位自然是过年,先过小年,过了小年过大年,过了大年过正月十五,十六才开学;第二位恐怕很多人就会盼望着赶喜子,赶一场热热闹闹的喜子。赶喜子,这个词形象生动,“赶”体现了一种急匆匆、迫切的心情,“喜”自然是喜庆、喜事,特指婚礼,“子”属于老家说话独有的语气助词,就和北京人带“儿”音一样。其他很多地方叫“吃喜酒”,这个词貌似也要比“赶喜子”意境差一些,只体现了“吃”。罗山人有时候也用“喝喜酒”,喝喜酒的含义更广一些,包括家中生小孩等各种喜事置办酒席。赶喜子一般办三天左右,本家同姓的都会提早两天过来帮忙,各尽所能,做厨师、帮工等等,没有酬劳,结束时事主会给一条烟一块香皂一条毛巾之类,以示感谢。办酒席用的桌子、椅子、板凳、锅碗瓢盆都是从邻居亲戚家借来。

现在农村流行承包给专业的餐饮小公司,少了许多事儿,也少了那种忙碌着并热闹着、快乐着的味道。喜子准备食材,第一件事往往就是杀猪,罗山吃肉以猪肉为主,办酒席自然也以猪肉为主,那个时候什么牛肉羊肉都不上

结婚的酒席。杀的猪肉,并不是完全用于酒席,还要挑出好肉,比如土话中称的“猪髈”。猪髈大意等同于猪腿,但实际还是有区别的,猪腿一般是纯粹猪腿,没有大腿上面那一大块肉,所以说罗山人用词还是很讲究的。猪髈要给娘家人,也就是“上头挑子”,这是结婚中非常重要的礼节。记忆中“上头挑子”还有挂面、“闪子”、鱼之类的。罗山是很讲究礼仪的地方,又注重吃文化,所以“喜子”的宴席办得丰盛。门口或院子里支起几口大锅,搭起临时灶台,木柴噼里啪啦热烘烘地烧起来。菜品丰富多样,以热菜为主,肉类为主,除了猪肉,以鱼居多。鱼主要是四大家鱼,鲢鱼、鲤鱼、胖头为主。从小吃着这些带着土腥味的鱼长大,直到现在,还是吃不惯海鱼。印象的酒席中炸丸子、炸鱼、炸豆腐、炸肉(又称滑肉)等炸的菜品较多。豆油卷肉馅,应该是那个时候每个人记忆很深的菜,往往这道菜一上,七八双筷子就会齐下,很快只剩下一碗汤水。

喜子筹备中也有简单分工,做饭、烧水、洗菜、端菜等等都会明确出来,红榜公示。赶喜子也需要付礼随分子,但是和现在相比,那个时候送个十元二十元,一家几口全去赶喜子,人越多越好,大家图的是个热闹。现在的农村婚宴已经变味变质,随礼动辄几百上千,已经成为农民的负担,让人苦不堪言。

迎接新娘要一路敲敲打打,鞭炮齐鸣,其中有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把新娘的陪嫁东西抬到男方。喜子大多在寒冬腊月时节,那个时候的冬天,大雪纷飞是经常有的,全是没过膝盖的大雪。抬嫁妆是赶喜子最苦最累的活了。嫁妆以实木的大柜子、椅子、桌子、被子等为主。男方女方远的相隔十几二十里的都有,那时没有汽车甚至三轮,全靠肩扛手提,加上冰天雪地,过膝的大雪,连走路都困难,得年轻小伙才能承担。新郎新娘的衣着朴素,还没有西装婚纱,男的一般是新做的中山装,再早前流行绿军装,女的穿着喜庆的红色新衣服,印象中新娘子进门时盖着红盖头。不过后来农村也流行穿西装、礼服,新娘进门也不盖红盖头了,少了很多韵味。婚礼的奏乐简朴而热闹,没有北方搭台唱戏那么隆重,奏乐以唢呐和笙为主,配以锣鼓、铁锸,声音高亢嘹亮。

闹洞房相对比较文明,没有低俗过火的言行,而且主要靠说,动手动脚的少,即使动手动脚,主要也是新郎新娘之间,局限于起哄让相互说点暧昧话、喝个交杯酒等。喜子过程中,讲究的人家还会请来皮影戏班唱上一两天,或者放一场电影,丰富了喜子的气氛。皮影是老一代人的最爱,那代人现在还健在的已经不多。不过小伙伴对皮影虽然不懂,但是喜欢那个氛围,凑那个热闹。

冲天的锣鼓声起,大家的神经就会紧绷起来,是兴奋,是激动,估计都在自己的行动中吧。听说新娘子第二天早上必须和婆婆一起下厨房做饭,这是规矩,就是作秀也要秀的。一般村里的媳妇都贤惠,和婆婆关系处理得还可以。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308

开  本:32开

正文语种:简体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93.7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