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我与你
我与你


我与你

作  者:[德] 马丁.布伯 著,武志红 编

译  者:任兵

出 版 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8年07月

定  价:35.00

I S B N :9787559619266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心理学  >  心灵疗愈  >  心理百科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每个人都生活在双重世界中:一个是“我与它”的世俗世界,一个是“我与你”的灵性世界。

在“我与它”的世俗世界中,我们与他人,与万事万物是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北大中文系的钱理群教授讲过一个故事,他上课时,有一个学生每次必定坐在一排,对他的授课频频点头微笑,于是,他对这个学生产生了好感,并经常交流。就在他以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可造之才”时。这个学生突然提出一个请求,说自己正在申请美国常青藤名校,希望钱教授可以帮忙写推荐信。

钱教授欣然答应,可是当他把推荐信交给那个学生后,这个学生从此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再也没来上他的课,也没有私下里找他讨论过问题,到这时,钱教授才明白这个学生与他建立关系的目的。他将这种人称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就是生活在“我与它”的世界中,他们在与别人建立关系时,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功利性,而目的达到后,关系也就中断了。

与之不同,在“我与你”的世界中,“我”将带着自己的全部存在与“你”的全部存在相遇。这种相遇是全身心、毫无隐藏、真诚的交流。当我们敞开心扉,不带任何企图与世界相遇时,这既是一种缘分,更是一种治愈,它可以治愈物欲横流,以及由此带来的紧张、焦虑、抑郁和恐惧,让我们在生活之中,却活在了生活之上。

 

TOP作者简介

马丁·布伯(Martin Buber,1878—1965),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家庭,被列为二十世纪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而他重要的著作,就是这本《我与你》。

马丁·布伯的哲学总体上可以视为“关系本体论”,即世界的本质不是宇宙万物之“你”,也不是“我”,而是“我与你”之间的关系。

关系是世界的本质,这一观点对心理治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心理剧疗法的创始人雅各布·莫雷诺,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罗杰斯,完形疗法创始人皮尔斯等,他们的疗法本质上都是在实践马丁?布伯的哲学。

 

 

TOP目录

第一章

001

第二章

043

第三章

087

后记

140

 

 

TOP书摘

第一章

这个世界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双重的,会随着我们视角的改变而改变。

我们的视角也是双重的,会因为不同基本词的使用而改变。

所谓“基本词”,并不是单个的词汇,而是以词对的形式出现。

基本词共有两组:“我—你”是一组。

“我—它”是另外一组(此处的“它”也可以被“他”或者“她”替换)。

由此可见,“我”也是具有双重性的。

因为基本词“我—你”之中的“我”,与基本词“我—它”之中的“我”,并不是同一个“我”。

 

基本词完全无法传达自身之外的任何信息,只有在实际的使用中,基本词的含义才得以存在。

每一次对于基本词的使用,都是对其本质的一种表达。

当我们使用“你”这个词时,语境中就必然隐含着基本词“我—你”之中的“我”。

当我们使用“它”这个词时,语境中就必然隐含着基本词“我—它”之中的“我”。

基本词“我—你”能且只能表达自身的全部本质。

而基本词“我—它”则永远无法表达出自身的全部本质。

 

这世上没有单独存在的“我”,只有作为基本词组成项的“我”。当我们说“我”时,语境就必然涉及两组基本词之一。

当“我”被直接说出来时,自然就直接在语境中现身了。

即使讲话者单单讲出了“你”或者“它”,“我”也会以伴随者的角色暗含在语境中。

换言之,当“我”被说出的时候,其存在形式是一回事,当基本词中“我”的搭档被说出的时候,“我”的存在形式是另一回事。

当人们使用基本词时,整个语境和语义边界也就随之确定了下来。

 

人类的生命不仅仅由时间组成,也不仅仅由创造了物质财富的劳动组成。我活着,于是我认知,我感受,我想象,我渴求,我体验,我思考……上述任何一个单项及其同类项都不足以构成整个生命。

而上述种种的总和,构成了“它”的王国。

不过,“你”的王国却基石迥异。

 

当我们使用“你”这个词的时候,是没有任何对照物的。

通常情况下,哪里有“某种事物”,哪里就应该有“其他事物”,每一个“它”都自动界定出了“非它”的范畴,而每一个“它”的范畴也都是由“非它”界定的。然而“你”这个词却非常特别,它既不是某种实相,也界定不了任何范畴。

一个人说出“你”的时候,并不意味着他拥有了什么具象的事物,“你”字并不赋予他任何所有物。然而,“你”字被说出口的时候,意味着讲话的人身处一段关系之中。

 

人们常把“认识世界”挂在嘴边,究竟何谓“认识世界”?于万事万物之间,捕捉浮光掠影,获取附着于事物之上的信息,谓之曰“认识”了某物。

然而,从来不是这些信息本身将世界展现给了我们。

因为“信息”呈现给我们的世界,只是无数个“它”“他”和“她”的堆砌。

我们“体认”事物。

我们本能地寻求对死亡奥义的稀释,于是短视地将世界一分为二,于“外在”的客观知识之上,添加了“内在”的主观体会。然而这终究是徒劳的,无论在外之所识,或是在内之所感,皆是物而已,并无本质区别。

我们“洞察”事物。

我们在“表象”的认知之外,又添加了“神秘”的认知。

仿佛世间万物皆是玄妙的智慧宝库,而启封这些真知灼见的钥匙在我们手上。无中生有的秘密,繁杂认知的累积!是它,仍是它,尽皆是“它”而已。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194

开  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31.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