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跨界学习:学校课程变革的新取向
跨界学习:学校课程变革的新取向


跨界学习:学校课程变革的新取向

作  者:娄华英,等

出 版 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06月

定  价:34.00

I S B N :9787567576124

所属分类: 教育学习  >  教育学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跨学科之界,多学科融合开展实践探究活动;跨教材之界,不把教材作为一的教学组织依据和资源;跨教室之界,学习发生的地方就是教室;跨时间之界,根据学习主题灵活安排学习时间;跨标准之界,打破囿于标准的固化思维;跨认知之界,运用多元学习方式认知世界;跨身份之界,让家长、学生、校外专业人员有机会成为教师,教师也有机会作为学生;跨文化之界,让课程成为探求未知世界的契机。 
在这里,孩子们快乐无限:搜索学习、聚焦学习、群聊学习、圆桌学习、众筹学习……知识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具有丰富意义的文化,孩子们在活动中探索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身体、大脑、情绪、情境相互融合,进入具身认知的美妙境界。

TOP作者简介

丛书主编:杨四耕,曾在小学、初中、高中任教十余年,后求学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现任职于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专攻学校教育哲学、学校整体课程规划以及高效教学经验的提炼,创立了“一页纸教学法”,一批实验学校因此而改变。


TOP目录

前言  突破“离身学习”的危机/ 1

第一章跨标准之界:生长是课程的最高旨意/ 1

    生长是课程的最高旨意。它旨在关注儿童作为一名生活者、学习者、体验者、感悟者,关注儿童在所有阶段中的各种变化,将儿童螺旋式上升的生长过程定为标准。基于儿童,从儿童出发,基于学情,根据学习活动的需要,是跨标准之界的核心所在。我们需要摒弃基于教材、基于教师、脱离儿童经验的“绝对标准”。

创意1-1||  触类旁通:在“迁移”中提升学习的意义

创意1-2||  不拘一格:在“融合”中获得发展  

 

第二章  跨教材之界:在课程实施中寻找平衡点 /17

从某种意义看,课程是一种未决的课题,是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教材是课程物化的结果,是帮助学生寻求真知的工具和资源。课程实施可以跳出教材的逻辑范畴,可以根据心理逻辑重组包括教材在内的一系列资源,通过贯通、建构、增补、赋境等处理,帮助学生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世界。

创意2-1||  旁逸斜出:不拘教材的个性化学习  

创意2-2||  牵线搭桥:不同教材间的融会贯通  

 

第三章  跨教室之界:教室的重新定义与审视/ 37

好奇、动手、体验、关联是儿童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整体的、生活的、经验的、真实的是儿童认知世界的显著特点。我们尝试着跨越教室的藩篱,把整个世界都变成教室,让儿童在其中学习回归生活,亲近自然,走进社会,在真实世界中实践、探究,诞生新的、精彩的观点,内化知识,张扬个性,让学习自然而然地发生。

创意3-1||  因地制宜:有学习发生的地方就是教室  

创意3-2||  别出心裁:心有多大,教室就有多大

 

第四章  跨认知之界:迈向“深度学习”的境界/ 59

跨认知之界的核心是从“浅层学习”到“深度学习”的跨越,是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乃至创造等多种认知活动的跨越,是打破以往学习活动目标指向、学习策略单一的界限,围绕问题的解决,使用多种认知策略,打通学习活动中学生不同层次的认知维度,综合运用多类型、多层次的认知活动,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创意4-1||  学以致用:任务驱动,问题引领下的学习

创意4-2||  融会贯通:各认知领域共同发挥作用

 

第五章  跨时间之界:课程变革的一个重要维度/ 79

时间是课程的重要维度。针对课程特点选用“慢条斯理”的方法,我们让课程活动长短相宜:长课时是学习耐性的考验,短课时时间短、目标准、学习活。“跨时间之界”活跃了课程实施,提升了课程质效,觉醒了课程意识,形成了课程文化。

创意5-1||  慢条斯理:把时间留给孩子 

创意5-2||  缩地成寸:浓缩精华于课堂 

 

第六章  跨文化之界:弥漫在每一个角落里的交流 /97

文化是一种力量、一种精神。跨文化交流的本质是人的活动方式的演绎。因此,当我们的探究课程向国内外多所学校展示的时候,当我们的探究课程走出国门的时候,我们才真正的跨出了具有实质性的一步、两步、三步……如此,我们才拥有了开放的视野和胸襟,才从“做事”迈向“成人”。

创意6-1||  穿针引线:勾织立体的文化之网

创意6-2||  海阔天空: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

 

第七章  跨学科之界:课程回归生活的原始景象 /123

课程的内容没有了边界,学生的学习没有了边界,教师的教学没有了边界,这是课程回归生活的原始景象。跨学科之界不仅能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还能影响学生学习习惯。跨学科之界的方式有很多种:学科整合、学科渗透、学科嵌入、学科串门。跨越学科界限,进入无边界学习,这是课程变革的一种常态。

创意7-1||  与时俱进:以学生需求为核心  

创意7-2||  包罗万象:多学科多领域的资源整合

 

第八章  跨身份之界:华丽转身擦出闪耀火花 /139

跨越身份之界,让原本教与学身份的固定模式,转变为相融相合相交的身份互换,家长摇身变教师,学生亦可登台讲课,教师则随堂听讲,连大学生也成为“编外教师”,这既使学生的学习碰撞出更多元的思维,也让教师的专业成长锦上添花,家长的专长得以发挥,教育的光芒得以普照。

创意8||  锦上添花:在“换位”中展现课程的活性  

 

后记/ 149

 

TOP书摘

第一章  跨标准之界:生长是课程的最高旨意

生长是课程的最高旨意。它旨在关注儿童作为一名生活者、学习者、体验者、感悟者,关注儿童在所有阶段中的各种变化,将儿童螺旋式上升的生长过程定为标准。基于儿童,从儿童出发,基于学情,根据学习活动的需要,是跨标准之界的核心所在。我们需要摒弃基于教材、基于教师、脱离儿童经验的“绝对标准”。

通常,课程标准是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的准绳,它规定了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了教学和评价建议。但是,“标准”来自何处?“标准”的归旨是什么?

首先,“标准”来自学生,学生发展是最高“标准”。“中草药探究”的起点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学生从自身经验中产生、形成问题,从经验中去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因此,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即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标准”。“中草药探究”更是要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在学生参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中,获得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可以说,儿童的学习体现出“完整生活”的特点,“儿童”是最高标准,

其次,“标准”是一个标杆,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标杆。在“中草药探究”中,有一些重要内容、方法、思想是需要学生经历较长的认识过程,逐步理解和掌握的。因此,“标准”的设定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需要在每个阶段都对应各个阶段的学习“标准”。同时,它也是“发展变化”的,“标准”不是最后达成的状态,而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知识积累,在遵循科学性的前提下,采用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制定出来的各个活动阶段所达成的目标。可以说,“标准”既是一段时间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检验,又是下一活动开始前应有水平的达成样态。“中草药探究”中根据学习者的动态变化,标准表现出“螺旋上升”的状态。

基于上述考量,“跨标准之界”本质是以儿童生长为标准,儿童生长是课程的最高旨意。它旨在关注儿童作为一名生活者、学习者、体验者、感悟者,关注儿童在所有阶段中的各种变化,将儿童在螺旋上升的过程中的生长状态为标准。“跨标准之界”的“界”即是否基于学生出发,是否基于学情考量,是否是根据学生的活动而不断变化的,摒弃基于教材或基于教师、脱离儿童经验,以及“绝对标准”。

由此,面向全体儿童,“跨标准之界”的意义也就有了合法性。充分考虑到儿童发展的差异,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体现一定的弹性,以满足儿童的不同需求,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

由此,尊重每一个,“跨标准之界”的意义也就有了合目的性。“跨标准之界”使“中草药探究”实施中,既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使活动目标具有明确指向。而且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使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同时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使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因而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TOP 其它信息

加载页面用时:43.9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