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重构学校文化
重构学校文化


重构学校文化

作  者:范胜武

出 版 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04月

定  价:58.00

I S B N :9787544482929

所属分类: 教育学习  >  教育学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本书具体介绍了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八年来在重构办学思路、重构课程体系、重构教学生态、重构师资队伍和重构学校文化等方面所做的探索。凭借系统地重构学校文化,这所普通学校,短短几年时间便迅速崛起,跃升为京城名校。这些探索既揭示了一所学校实现成功逆袭的“密码”,又回答了怎么办好一所学校的问题。

TOP作者简介

范胜武,语文特级教师,北京市海淀区督学,2017年“明远教育奖”获得者。现任北京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党总支书记、执行校长

TOP目录

序·李希贵

前 言

 

第一辑 重构办学思路

做豪迈的中国人

向国际学校转型

学校历史留给我的财富

问题重重的第一天

不破不立

每年一个脚印

走出国际教育的误区

走差异化办学之路

解决问题需要顺藤摸瓜

“用心”二字最可贵

教育也需要慢的笨功夫

抓就要抓出“血印子”来

凡事往坏处想,往好处做

做有滋味的教育

 

第二辑 重构课程体系

七大变革,打造小学“全课程”教育

UDP理念下的“八步探究法”

选课走班:给学生装上自主的发动机

管不住学生?那是因为你不懂这招!

导师制:让教育没有死角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学生的中国灵魂

英语直通车

不抓体育的校长不是好校长

艺术:让学生的生活过得更有味道

让孩子在表演中成长

电影课堂启迪成长

口才是人才的第一张名片

礼仪教育:培育“世纪”君子

研学旅行:在行走的课堂里成长

一贯制:修建孩子成长的高速公路

 

第三辑 重构教学生态

课堂改革还欠什么账

学校的核心变革是学习方式的变革

学校工作的焦点在课堂

打造小班化高效课堂

诠释好课的平台:“锡华杯”教学大赛

不平常的“世纪杯”常态课

录课这把“照妖镜”

先“入模”,后“出模”

“互联网+”时代,学校怎么办

敢不敢取消考试?

积分卡:小卡片的大功能

教室更应该是安放灵魂的地方

 

第四辑 重构师资队伍

教师是师生平等中的首席

争做“四度教师”

如何从“兵”里选“将”

国际学校师资配备的“三驾马车”

教师的成长该不该等待?

教师的专业素养是“量”出来的

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利器:校内职级制

学校需要为每位教师提供“充电插座”

解决问题的神奇钥匙:项目研究

学校教育也需要年检

教师工资调配的“235理论”

 

第五辑 重构学校文化

民办学校更要重视党组织建设

我们追寻精英教育

用心守望,虔诚“牧羊”

校园里不能有巨大差别

要给教师体面的生活

消灭“隐形杀手”——负能量

把钱花在刀刃上

让校园文化成为无声的教科书

谁能成为孩子的榜样

成长不能没有大师的指引

让每一个灯箱都成为一面旗帜

拥抱未来的教育转型

做精致的教育

十大布局决胜未来

 

后 记

 

TOP书摘

1. 做豪迈的中国人

刚到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实验学校(后改名为“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时,一进办公楼,印象最深的便是墙上的7个烫金大字 —— “做豪迈的中国人”,看了便感到一股浩然正气扑面而来。这是建校之初张杰庭先生立下的校训,而且是有“来头”的。

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天,张杰庭先生到马来西亚访问时走进一家杂货店,想买一些特产。店里的老人试探性地问他:“您是台湾人?香港人?”当张杰庭说自己来自大陆时,老人很激动地送给他一个锡盘,并殷切地交代:“年轻人,好好干!咱们中国强大了,我们这些人在国外才会有地位!”做洗碗工、打杂工、钟点工……看到华人在海外生活的境遇,有感于他们的社会地位,从那时起,张杰庭先生便立志办一所新型学校,为祖国培养豪迈的中国人。于是,他在1993年创办了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实验学校,并提出了校训 —— “做豪迈的中国人”,而后在学校还开发了系列“做人课”。

不仅爱国,还要在国际舞台上昂首挺胸,彰显豪迈,这句话扬起了不少教师、学子心中的船帆,让他们立下了远大的志向。2011年,学校首届毕业生重聚母校时,他们纷纷亮出了自己的成绩:毕业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美国纽约大学……有位毕业生在澳大利亚经营着年营业额过亿的旅行社;有位毕业生创业成功,21周年校庆时,向母校捐款……毕业生走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绽放自己的精彩,但他们没有忘记母校,没有忘记祖国。

一所学校办得怎么样,不能只看升学率和进入品牌学校的人数是多少。我们更要看重学生步入社会后,他们的职业选择和工作能力,以及他们对幸福生活的创造能力和自我感受程度。

作为“做豪迈的中国人”文化的继承者,我们该如何继承和细化这一教育理想呢?向国际教育转型后,我们重新探索校训的内涵:“做豪迈的中国人”这个宏伟目标如何落地?如何让它为教育改革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于是,我们对它进行了深入挖掘。

1.中国灵魂。踏出国门的中国人怎样才能充满自信,跻身国际舞台?那就必须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必须有强大的中国灵魂来支撑。这个魂,植根于我们的成长过程,需要日积月累的积淀。在基础教育中,这一环显得格外重要,那些将来要出国留学的学子,更要有强烈的民族自信心与归属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独树一帜,才能学成归来为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所以,我们始终把塑造中国灵魂放在培养目标的首位。

2.国际视野。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其内容十分丰富:他们要胸怀宽广,自主学习能力强,对不同文化要有深刻的理解力,能以世界公民的身份与国际人才和平共处、良性竞争,努力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伟人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无不是在出国留学后,开阔了视野,接触了西方文明,从而在革命之路上起到了重大作用。

3.跨文化交流能力。这一点也极为重要,即便你携带了最璀璨的华夏文明,即便你拥有最博大的胸怀,如果没有基本的与国际人才交流的能力,一切也都是零。只有交流探讨,才能互通有无。这种能力不仅包含熟练的外语运用技巧,还包含较高的书面、口语表达能力,以及要深谙不同国别人际交往的习俗、文化等。

“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世界公民”,通过这一思想,我们将校训分解、落地,从灵魂到胸怀、到能力,由内而外培育理想人才。他们不唯分数,不被考试压抑;他们个性张扬,有更长远的目光,有更深重的历史使命感。他们是民族未来的希望。

1993年,觉察出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想要培养出真正高素质人才的张杰庭先生,创办了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实验学校,努力践行素质教育,走在了民办教育潮流的前列。2010年,在仔细揣摩校训“做豪迈的中国人”时,我品出了张杰庭先生深厚的爱国情怀,进而在学校设立了“十二年一贯制”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做豪迈的中国人”,是我们不变的追求。

 

2. 凡事往坏处想,往好处做

这是我在多年的管理中总结出的一句话。遇到一件将要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事情,就要想:它最坏的结果可能是什么?要认真思考怎样规避危险,选用什么样的人员去处理,并列出周全的计划,努力得到最好的效果,不管遇到的是好事还是坏事。

在实行选课走班以后,我们初中部每学期都有一周的外出研学时间。这是非常好的机会,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走出北京,奔赴祖国的各方名胜,领略大好河山,品味悠久文化,但这也是我最提心吊胆的事。一两百名学生、二三十位教师集体外出,在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群中,他们会遇到什么问题?会不会有学生走失?会不会在爬山时发生危险?会不会有学生半路生病?他们的交通、居住、饮食、人身安全谁来保障?虽然每条线路都有校医跟随,但人数众多,隐患很多,他们能否全部安然归来?即便安全归来,他们能否在这一周的研学中真正有所收获,而不是流于形式?即便他们收获颇丰,耽误的这周学业该怎样补上,才能不影响他们将来的中考?所以,在每学期开学初,我们有的研学项目组便开始筹备了。在刚开始的第一年里,他们向十一学校取经,后来成立项目组,分工合作。有的负责联系旅行社,再进行招标;有的制作研学手册,将沿途景点的文化、历史知识改编成作业,让学生边游边学,以巩固相关知识;有的组织研学动员大会,之后进行总结汇报;有的安排研学散文、诗词大赛;有的策划“华夏寻根”“研学课程”等文艺汇演……在初中部,我多次强调过,走出去就要产生比待在校园里更好的效果,如果无效就果断取消。在此高标准、严要求下,老师们尽心尽责,经过两三个月的筹备,将每一个环节做到极致,充分发挥了研学的作用。每次研学归来,学生和老师都会很有收获,一大批优秀作品会脱颖而出。

在某所学校出现校园霸凌事件后,很多人都感到震惊。难道其他学校就没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吗?少则几百人,多则上千人、几千人,每个学生个性不同,成长背景不同,在每天的相处中,肯定会出现大大小小的矛盾。学校其实就是一个小社会,每个孩子的特质在上学期间已经形成。怎么理解校园霸凌?肢体上的侵犯,言语上的攻击,人际关系上的刻意冷落,都有可能对某些学生造成伤害。其实,每所学校都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只不过是这所学校的霸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而已。这又让我回想起学校处于低谷时,如同家常便饭的打架斗殴现象,后背为之一冷。现在,学生素质到底提高了多少?他们是否还有暗藏的矛盾、纠纷不愿意让老师和校方知道?为此,我们强调导师、生活老师在工作时,一定要细致,要了解每个学生全方位的情况,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我带领住在学校的中层干部,形成一个班子,每天晚上在学生上晚自习及下自习后就寝之前,在校园里巡视。校门口、教学楼、操场、宿舍、实验楼、花园等处,都有我们的身影。

有了这样的心态和做法,我们相信,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能迎刃而解,而且往往还会出现比意料的好很多的结果。

 

         3.课堂改革还欠什么账

中国的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了很多年,许多学校进行了各种尝试,但改革成效与理想的差距仍然很大。究其原因,是因为很多课堂教学改革没有抓住这一基本事实: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个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用一把钥匙去开所有的锁,结果只能是失败。可喜的是,北京市十一学校开了一代先河,他们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开启了选课走班,用课程改革来撬动课堂改革。十一学校并没有推出某一种课堂教学模式,他们认为一节课怎么上是老师自己的事情,学校无权干涉。这比起我们强力推行某种教学模式显然前进了一大步,自然得到了众多专家、同行的认可。

但是,不管什么样的课程改革,绝大多数还是要靠课堂教学去实施的,只有落地开花,方能实现教育的真正目标。为此,国家提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巨大进步,标志着我国课堂教学改革开始从学科教学转到学科教育,本质上是课堂教学目标的转变。

我考察过美国的很多学校,其中不乏美国最著名的学校,我发现他们的课堂学习生态非常好。我也经常进入国内兄弟学校的课堂看课。细细比较起来,我觉得中国的课堂教学改革近几年确实有了质的飞跃,但离学生真正喜欢的课堂还有差距。每年我们招聘老师时,总会遇到许多“高学历、低能力”的现象。我们不能责怪这些人,他们学习不可谓不努力。我认为这是学校教育,尤其是课堂教学还欠学生的一笔账。分析起来这笔账涉及因素众多,也许就有以下原因。

一、课堂目标单一

         我们早已提出四维教学目标了,可是,我们的课堂还是以某个学科知识点为主,以某个考试要点为主。因为知识和技能目标可以很好地进行量化评价,自然容易很多。而情感、态度等其他目标难以找到评价工具,于是继续被忽略。同时,各类测评,几乎都是以本学科领域为主,任课教师基本不愿意跨越到其他学科,更别说全科教育了。我们的语文课太像语文课,数学课太像数学课,学科痕迹太重,始终难以摆脱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而在制定教学目标上,学生基本上没有参与,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提供了什么,学生就学习什么。学生不清楚学习目标,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自然就会失去真正的主体地位。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对评价进行彻底改革,应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科的全面融合,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课堂阅读太少

我们的教师基本上一上课就直奔主题,唯恐浪费一分钟,总是牵着学生走,怕跑偏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很欠缺。学习的前提是自主,我们要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课堂上应给出大量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甚至给出一半时间让学生读书、学习。当学生产生兴趣、会主动阅读的时候,学习的很多问题其实都会迎刃而解。我提倡语言、社会、科学等类别的课堂,学生身边应该有大量图书。这些课堂时间应该是一小时甚至是一个半小时左右,前面半小时应给学生用于自主读书。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交流、讨论才有真正的意义。

三、班级人数太多

在中国的学校里,很多班级人数都在50人以上,有的地区甚至在80人左右,这决定了中国的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发言机会非常少。研究表明,当一个班级的学生人数超过24个人时,老师就会从关注学生转为班级控制。这么多学生在一起学习,老师只会“只见森林,不见树木”,课堂上要想实现交流、表达、讨论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更不用说实现自由、民主的课堂了。要想改变这个局面,国家层面必须加大教育投入,严格规定班级人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承诺在一定期限内实现小班化教学。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条件才会成熟,才能实现教育的个别化。

四、学生缺乏选择

国家有统一的课程标准,这是可以的,但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的教育需求却有着本质差异,教材资源如何选择?比如,小学语文教材里有一篇文章《我的家》,文章里说家的前面有池塘,家的旁边有小树,但对生活在大都市里的孩子来说,这样的文章脱离了他们的生活实际。全国统一,整齐划一,学习任务基本一样,这使得教学内容与生活严重脱节。在北京,很多父母都是高学历,甚至有长期在国外生活的背景,他们的孩子对课程和资源的需求和其他学生很不一样。而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来说,升学才是他们改变命运的机会。当这两类孩子分在同一个班级里时,学生就没有办法选择适合他们未来发展的课程。课堂改革的难度可想而知。当然,对这个问题,一些优秀的学校和优秀的教师已有了初步的办法,任务分类、学生分层、功能分区的主题教室应运而生。

五、批判性思维不够

在许多学校的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问题几乎都是不需要做太多思考的知识性问题,问题小而碎,没有思维含量,这导致学生只需要记忆就可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就都是靠背来解决问题,从而失去了思考与思辨的能力。对大家提出的想法,尤其是老师的观点和书本上的知识,学生们也习惯不去质疑,不去批判。我们看不到课堂上大家为某一个问题而去辩论、去批判,他们总觉得找到一个答案就可以了,干吗那么较劲。很多留学生回来说,中国学生往往缺乏批判性思维,这与中国当前的课堂现状不无关系。

六、缺乏合作学习

虽然各个学校都在提倡合作学习,但就大多数合作学习而言,其实大多都是表面化的,是伪合作。学生坐在一起,七嘴八舌,不过是把已经知道的答案说出来而已。课堂活动化,表面看起来很热闹,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真正的合作必须是相互需要、相互分工,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进行有组织的学习。要摒弃那些肤浅的合作学习,要在课堂上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而这些学习任务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

当然,课堂改革的问题一定是带有地域特点和学校特点的,要想取得关键突破,其核心是改革学生评价体系。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围绕这样的目标,应全面改造以成绩和分数为第一考虑的人才选拔机制,而从学生的学习出口进行改革,终会带动课堂的深层变革,从而冲出应试教育那片海。这时,多年来我们欠课堂的账就会得到化解。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118

开  本:16开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100.5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