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探析:历史、变迁与价值
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探析:历史、变迁与价值


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探析:历史、变迁与价值

作  者:欧阳英 著

出 版 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丛 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出版时间:2018年03月

定  价:176.00

I S B N :9787520321020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政治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书评书荐

TOP内容简介

一部专门针对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展开深入、系统、全面研究的学术专著。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只是简单地将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思想纳入到其唯物史观体系内加以考查,从而影响了对于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的整体性把握。因此,力求对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的“总体性”加以完整的梳理与把握,是本书的主要写作目的。全书共包括上、中、下三篇。上篇是关于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的推进历史探析;中篇是关于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的形态变迁探析;下篇是关于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的理论价值探析。


TOP作者简介

欧阳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政治社会学方向在职博士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三个代表”研究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毛泽东哲学思想等。


TOP目录

绪论

上篇 关于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的推进历史探析

第一部分 关于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转折的历史梳理

引子

第一章 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的第一次重大转折

——从法转向市民社会

一 学生时代:关于法哲学的学习性思考

二 《莱茵报》的生涯:阵痛前的思索

三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关于家庭、市民社会与国家的最初思考

四 《德法年鉴》时期:严格区分市民社会与国家

五 《神圣家族》:对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深入思考

第二章 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的第二次重大转折

——从市民社会转向经济基础

一 《巴黎笔记》:提出“经济基础”的思想准备

二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由市民社会走向经济基础的关键一步

三 《德意志意识形态》:市民社会向经济基础转折的完成

第三章 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的第三次重大转折

——从经济基础转向阶级斗争

一 从《哲学的贫困》到《共产党宣言》

二 阶级的本质及其与等级的关系

三 阶级、阶级斗争与社会秩序

第四章 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的第四次重大转折

——从阶级斗争转向资本问题

一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新的资本主义政治认识体系的重要起点

二 资本在马克思思想中的重要含义

三 《资本论》:一种新资本主义政治认识体系的成熟表达

第二部分 关于马克思追问政治本质的历史梳理

……

中篇 关于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的形态变迁探析

下篇 关于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理论价值探析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TOP书摘

  《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探析:历史、变迁与价值》:

  阶级斗争理论基本上为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所独有,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是马克思才发现了阶级的存在以及阶级之间的斗争。1850年,在写给魏德迈的信中马克思这样说道:“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在我以前很久,资产阶级的历史学家就已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①此后,在致恩格斯的信中,马克思又涉及了这个问题:“1853年出版的梯叶里的《第三等级的形成和发展史概论》一书,使我感到很大的兴趣。令人奇怪的是,这位作为法国历史编纂学中的‘阶级斗争’之父的先生,在序言中竟对一些‘新人物’感到愤怒……”②在这里马克思专门强调了梯叶里作为法国历史编纂学中的“阶级斗争”之父的重要意义,这种强调反映出马克思明确表示了其阶级斗争思想的来源。

  从梭伦时代开始,古希腊人就已把希腊共和国内部的斗争看成等级阶层之间的斗争。而诸如尽量避免内部的党派争斗、如何规定这些阶层的权力关系等问题,亦即不同的阶层在国家统治中所应占有的份额这样的问题,构成了希腊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的主要部分。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已在他的著述中涉及了阶级分析理论,他在《理想国》中慨叹他生活的时代形成了富人和穷人两个营垒,③

  如果说阶级分析理论在柏拉图的著述中还处在萌芽阶段,因而看上去有些隐约、朦胧、含糊,那么,在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著述里,这种理论不仅已经十分清晰,而且相当系统、深刻和富于科学的说服力。首先,亚里士多德确立了阶级概念,对城邦公民作了阶级划分,并以阶级概念分析城邦居民的关系。关于划分阶级的标准,亚里士多德的分析可认为主要有三种,即权力、财富和职业。《政治学》一书多处论述了奴隶主与奴隶的对立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奴隶主之所以成为统治阶级,是因为他们拥有权力,掌握国家机器,并通过国家机器,掌握了社会财富;而奴隶虽然相貌和天赋与他们的主人无异,但因不掌握权力,亦无财产,所以成为被统治阶级。权力、财富与阶级概念中的“劳动”又存在内在联系,这种联系涉及如何认识奴隶概念的问题。此外,亚里士多德还按财产标准把公民划分为富有阶级、贫穷阶级和中产阶级①或贵族阶级和平民阶级②;按职业把居民划分为农民阶级、工匠阶级、市廛阶级、农奴阶级、武士阶级等③。

  其次,亚里士多德还以阶级概念分析城邦内部的冲突和斗争。这种斗争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斗争,另一种是公民内部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关于前者,在论及贴撒利亚卑奈斯太制度时,亚里士多德指出,那里的“农奴时常起来反抗(闲暇的)主人;同样的,(赫卢太)也老是等待着拉根尼(斯巴达)人的衅隙,他们好像是丛莽中的优兵,遇到机会,立即出击(起义)”④。亚里士多德认为,“有产者们和平民群众两个对立部分,其中一方倘若占优势,他们就压迫中产阶级”;“平民群众和财富阶级之间时时发生党争;不管取得胜利的是谁,那占了上风的一方总不肯以公共利益和平等原则为依归来组织中间形式的政体,他们把政治特权看作党争胜利的果实,抢到自己手中后,就各自宁愿偏向平民主义和寡头主义而独行其是”⑤。这里所说有产阶级、中产阶级和平民阶级都属于城邦公民,他们之间不存在剥削、被剥削关系,但他们都拥有奴隶,剥削奴隶,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都属于剥削阶级,而由于拥有财富的多寡不同,门第的高下有别,他们属于剥削阶级这一大范畴内的不同阶层,他们之间的斗争自然属于剥削阶级内部的斗争。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对阶级斗争问题的论述是比较全面的。

  ……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页  数:747

版  次:1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93.7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