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法治理想国:柏拉图《法律篇》研读实录(全2册)(精装)
法治理想国:柏拉图《法律篇》研读实录(全2册)(精装)


法治理想国:柏拉图《法律篇》研读实录(全2册)(精装)

作  者:付子堂 主编

出 版 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06月

定  价:168.00

I S B N :9787559806642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政治/军事  >  政治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作为柏拉图晚年的最后一部著述,《法律篇》向来被视作柏拉图从天上城邦走向地上城邦、从理论到实践、从思想到制度的主要转变之作,奠定了后世追寻和探讨法治奥义的框架基石。而本书是西南政法大学法学理论学科组织历届博士研究生研究柏拉图《法律篇》的成果之一。导师和学生从经典文本出发,并尽可能结合既有的古希腊历史研究成果以及对柏拉图的著疏成果,来进行对《法律篇》的“耕读”或“犁典”。这样的努力在中国学界之前还未有过。

TOP作者简介

    付子堂,1965年生,法学教授,法理学博士生导师,现任西南政法大学校长。研究方向为现代法理学、法律社会学等,著有《法律功能论》等,主编高等学校法学核心课程教材《法理学初阶》《法理学进阶》《法理学高阶》。

TOP目录

序Ⅰ 缘何经典?(胡兴建) / 1 

序Ⅱ 敬畏经典(欧阳若涛) / 5 

序Ⅲ “思想朝圣”与经典阅读(左秋明) / 8 

序Ⅳ 为什么阅读《法律篇》?(周尚君) / 11 

序Ⅴ 从西方文明的开端研析“法之理”(王恒) / 15 

序Ⅵ 读博士,就是要好好读书(陈冬春) / 19 

序Ⅶ 阅读经典的岁月和那些“思想碎片”(葛天博) / 21 

 

引 论 / 23 

第一卷 何者非法 / 59 

第二卷 教育的重审 / 155 

第三卷 以史为鉴 / 239 

第四卷 法律与城邦 / 371 

第五卷 立邦之本 / 457 

第六卷 政治制度与政制关系 / 511 

第七卷 法律与教育 / 551 

第八卷 人性与美德 / 581 

第九卷 罪与罚 / 651 

第十卷 法律的神圣根基 / 753 

第十一卷 公民交往行为的法律规制 / 847 

第十二卷 公法及政体 / 971 

 

附 录 《伊庇诺米篇》:顺承法义 通达智慧 / 1127 

后 记 / 1181 

TOP书摘

    到底柏拉图的哲学应该怎样来看,是不是有个青年柏拉图、中年柏拉图、老年柏拉图,或者说他的哲学有一个转变,甚至说从他中期的《理想国》转向晚期的《法律篇》的思想。如果我们承认有一个早期柏拉图、中期柏拉图、晚期柏拉图,那么可能柏拉图的思想就不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我认为他的思想有一个内在的转变的过程,如果承认存在这个过程,那么从《理想国》到《法律篇》的转变可能就归结为一个时间的问题。比如说柏拉图确实发现他中期的理论——相论出现了问题,或说他对他的哲人王的问题产生了质疑,如果我们承认柏拉图的思想是有分期的话,那么我们在《法律篇》里面可能会得出一些不同的结论。但是如果我们认为柏拉图的思想不存在有分期的问题,柏拉图写作的时候,他的对话在不同的时期就表现有不同的风格。从柏拉图论述的主题去考虑的话,我们在学习他的对话时,《法律篇》的写作风格就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在中译本的导言第25页,施莱尔马赫就认为柏拉图从青年时代开始就意识到自己的哲学目的,有完整的系统框架,所以他后来写作对话,先写哪篇、后写哪篇,哪篇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而不是说他一边写一边思考。不是像我们,今天看到了罗尔斯的观点就信仰了自由主义,过两天接触到德里达又觉得罗尔斯的观点有问题,于是开始研究后现代,过个几年又遇到某某人了。我们的观点往往处于变化中,因此以后如果要研究我们的思想就没有一个明确的目的。但是在柏拉图这里是可以做出这样一个大胆的猜测的,即他的观点在青年时期就已经成熟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苏格拉底死的时候,柏拉图大概二十八岁,应该算是他的青年时期,而苏格拉底据说没有留下任何的文本,不知道他对柏拉图的秘密教导到底有多少。到底苏格拉底对柏拉图有些什么秘密的教诲,存在一些揣测,但至少苏格拉底是明确地吩咐柏拉图在公元前399年,待他一死就要马上离开雅典,到其他城邦去。为什么苏格拉底教了这么多学生,却只给了柏拉图这个任务或者说临终的遗嘱,为什么他没有叫色诺芬或者其他学生到处走走呢?在《斐多篇》里,苏格拉底死的时候柏拉图没有在他面前,为什么苏格拉底偏偏要叫柏拉图在自己死后周游列国并回来开始考虑写作对话,甚至我们怀疑用对话进行写作这个行动也是苏格拉底死前就已经叮嘱过柏拉图的。
  可能苏格拉底告诉柏拉图需要时间,等柏拉图游历回来就可以开始行动,我们可以展开这种揣测或想象。那么苏格拉底之死到底对柏拉图意味着什么样的问题?是否在苏格拉底死的时候,柏拉图的思想其实就已经成熟了?柏拉图后来只是采取不同的方式针对不同的主题,将苏格拉底已经成熟的思想表达出来,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如果我们采取了这样一个途径,可能对柏拉图写作的意图有一些不同于往常的哲学史研究的理解,当然这个观点可能比较大胆,不一定有足够的文本证据的支持,这是我上学期在跟学生上课的时候想到的,涉及作为立法者的柏拉图该如何书写和行动的问题。
  在死的时候苏格拉底是否已经意识到希腊的城邦制度气数已尽,故希望柏拉图的书写召唤一种新的可能性呢?从西方的政治史来看,希腊城邦制度在苏格拉底死了以后,确实再也没有成为西方政治制度的主流。尽管在文艺复兴时期,像佛罗伦萨、威尼斯、热那亚这样的城邦曾经短暂地复兴过城邦制度,但是其精神意向实质上与古典的城邦是不同的。罗马的城邦严格说来也不同于古希腊的城邦,它对语言的态度,对物的态度,以及对行动、对政治的理解也不同于希腊。因为希腊的城邦制度,可以说到苏格拉底死的时候在实践上可能已经走到尽头了。当然在语言和思想上,是在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这里终结的,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典范地表现了希腊的城邦理论,亦在实践和理论方面奏响了希腊城邦的丧钟。后来亚里士多德教导出来的学生所开创新的政治的可能性已经在考虑帝国的问题。而帝国的问题在希腊这里也是存在的,只是后来好像没有落实到行动。
  苏格拉底教导出来的*伟大的学生,除了我们熟知的柏拉图以外,其实还有一个学生叫阿尔基比亚德。阿尔基比亚德当时鼓动希腊人远征西西里的时候,其实就面临了帝国问题。但是当时阿尔基比亚德可能知道希腊的城邦理论并不足以支撑一个帝国,后来看他西西里远征的失败,可以归结到希腊城邦内部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为什么谈这个问题呢?因为帝国的问题*典型地反映了战争问题:一个帝国产生的时候,肯定是战争结束的时候,而一个帝国,就是靠征服或者战争建立起来的。因此考虑帝国问题就是将政体问题放到次要的位置,将国家、城邦的一个内部问题置于外部问题之下。当我们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强调了一个城邦*重要的问题不是内部的问题,而是外部的问题。就比如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里面提到的,他更多讨论的是城邦相互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城邦内部的问题。后来从讨论城邦外部的问题开始,来谈控制,来规定对城邦内部问题的探讨,这其实是整个现代思想的一个基本精神。
  从马基雅维里的君王论开始,一直到后来格劳秀斯讨论战争与和平法,包括到后来康德论永久和平,还有黑格尔论世界历史,整个现代的政治哲学和法哲学的基本精神都是从战争这个问题或者国家、城邦的外在性来进行研究的。阿尔基比亚德认为这是一个比内在性问题更根本的问题。如果城邦的外部不能得到解决的话,内部建设得再好,这个城邦也是脆弱的。尤其当时为了保证一个好的城邦,就要求这个城邦不能太大,因此很有可能这个小的、好的城邦足以被另一个大的、不讲理的城邦毁灭。因此在柏拉图对话之前,希腊的战争问题是很突出的,特别是外部问题。在此之后,外部问题仍很突出。为什么当时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那里,随着城邦的衰落反而忽略了对城邦外部问题的探讨呢?柏拉图之前,希腊的精神是由荷马史诗规定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主要也是讨论战争问题。因此在柏拉图这里,除了考虑哲学的分歧和考虑柏拉图与苏格拉底之死,我觉得还得考虑战争问题,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角。这就涉及柏拉图的写作。苏格拉底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而柏拉图为什么要写作——虽然他的写作也是很隐讳的,但是他毕竟写了。他的写作动机从哪里来,怎么解释,我个人的体会是应该从城邦的衰落以及城邦需要召唤新的立法者来思考。柏拉图通过写作终结一个时代,或者说为能读懂他的书的人开创一个时代。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页  数:1196

开  本:16

正文语种:中文简体

加载页面用时:75.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