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谈为师之道——答青年准教师问
谈为师之道——答青年准教师问


谈为师之道——答青年准教师问

作  者:于漪

出 版 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05月

定  价:38.00

I S B N :9787544483452

所属分类: 教育学习  >  教育学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本书是上师大语文教学专业的师范生对我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访谈记录及访谈感想。全书分为教师职业素养、教育制度与理念、课堂设计与教学、家校互动与班主任工作、当下教育热点问题和名师微采访活动等六个专题。于漪老师结合自己几十年的从教经验,在各专题中对即将踏上教师岗位的“准教师”们所遇到的种种困惑作出了详尽的解答。表述亲切生动,又不失深刻,既是即将踏上工作岗位师范生的行动指南,也对在岗教师有极大启发性。

TOP作者简介

于漪,女,江苏镇江人。1929年2月7日生,毕业于镇江中学,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曾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候补执行委员,上海市第七、八、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代表作品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于漪文集》等。


TOP目录

专题采访一:教师职业素养

专题采访二:教育制度与理念

专题采访三:课堂设计与教学

专题采访四:家校互动与班主任工作

专题采访五:当下的教育热点问题

专题采访六:上海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创新发展推进会暨2017届“世承学子”毕业汇报——名师微采访活动

后记

附录1:于漪老师报刊发表文章一览表

附录2:于漪老师专著书目一览表

附录3:于漪老师合著及主编书目一览表


TOP书摘

备好教师生涯第一课

生7:在座的各位同学也都已经给学生们上过课了,有没有同学愿意也来分享一下自己是如何执教第一堂课的呢?在第一堂课上大家都曾遇到怎样的问题,有怎样的困惑呢?

生8:我先来分享一下吧,我和你一样,第一次上课也特别紧张。我在课前其实是准备了一份自己认为特别充分的教案的,可是到了课堂上,感觉嘴巴很不利索,以至思路跟着也变得不清晰了,有几个瞬间大脑一片空白。那时候站在讲台上,面对着学生们求知的眼神,真是又羞又愧,不知道该怎么办。下课之后,我回过头反思自己的这节课,觉得自己没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心里特别地懊悔。所以于老师,我想请教您一下,怎样的备课才算是比较充分的呢?上课因紧张而导致课堂不完整时,应该怎么办呢?

于漪:哈哈,紧张是新教师的常态,因为这是你第一次面对这么多学生。前面我说过,学生是各种各样的,有的看到新老师,还要欺负欺负你。有的孩子胆子很小,不给老师出难题,有的孩子调皮捣蛋,他就故意要出出你的洋相,所以我说的充分准备:一是课文要充分准备好,你确实是真正读懂了课文;第二呢,是你对孩子各种各样的情况,一定要有一个估算。你虽不可能了解得很深刻,但是可能会碰到什么问题,一定要有个思想准备。因为你从来没面对过那么多学生,做好万全准备,不管发生什么事情,就能胸有成竹,从容应对。我曾经讲过,想上好课,要做到“心中有书,目中有人”。但是“心中有书”,也是非常不容易的,现在不少老师上的课,孩子们没兴趣,觉得上语文课很无聊,学不到东西。你们想想,这要怪孩子呢?还是要反躬自问?语文是非常难教的,它跟其他学科不一样,数学公式,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语文,学生总是又懂又不懂,怎样教,其中大有学问。

生6:是呀,我就有这样一段经历。在执教于是之老先生的《幼学纪事》时,我发现学生很难去体会比如“在厕所里烤窝头吃”这样的体验。我自己也是从带教老师那里知道,于是之先生生活的年代,北京的厕所依然是“旱厕”,之后才对课文有了更深的体会。因此我有这样一个问题,当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与教学文本相脱离,我们作为老师应如何引导他们与文本作者产生共鸣呢?当然,您说过“教师将学生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就可以激发情感”,比如您在教《最后一课》的最后一个场景时,声像并举,还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日军铁蹄入侵家乡,小学即将解散时,音乐老师教唱《苏武牧羊》,那如果教师自身的生活经验就和文本脱离,我们又该如何去做呢?您有什么建议吗?

于漪:是啊,像你说的这个情况,它跟我们学生的距离很大。我听过很多老师上的课,可以说其中相当比例的老师真的是没有真正读懂课文。读懂课文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现在太方便了,有教参,还可以从网上下载教案,然而这种教参也好,下载的教案也好,都是别人的思想,别人研究的,不是你自己阅读的、自己脑子里生出来的,所以你的脑子里都是别人的思想真谛。

生7:也就是说教师首先要做一个读者,自己应该先自然地阅读,在阅读过程中不借助外部参考来思考文本、产生疑问。这样的话,教师意识到的一些问题兴许也是学生会提出的,可以辅助到教师制定教学目标。

于漪:正如你所讲的,因为你是教师,你教孩子文章,你首先是读者而不是教师。第一是读者,第二才是“我”是教师,“我”要拿这个教给学生,“我”才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我们一定要作详略取舍,要剪裁。

我们教的大量文章应该说跟学生之间是有距离的,因为你大量的选择经典嘛,文言文不要说了,就是现代文,现代文也不是生活的全部。因此,学生和文章之间是隔离的,如何消除这种隔离?就是靠你教师的教,搭桥梁,让学生进入这个课文。当然了,不仅是学生跟这个文本有距离,有时教师自己跟文本也有距离。教师跟文本有距离这也是很正常的,但是教师已经是大学毕业生了,教师的阅读能力比初中、高中学生要强一些,因此,可以缩短乃至消除一些距离。经典的、好的文章,都是彼时彼地发生的彼人彼事,作为教师来讲,现在教的是此时此地,此人此景,是有距离的,“我”在读的时候,一定要消除这种障碍,进入文本。教师的备课,很可能是站在21世纪的上海,来读17世纪,甚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要真正感同身受,非常不容易。

生7:的确不易,那么具体该如何解决呢?我能想到的是查阅作者的生平以及作者的写作背景,先使自己和文本有所共鸣,然后基于这个共鸣点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产生共鸣。比如说有些课文所传达的内容主旨与现在的生活有共通之处,那么可以将现在的生活感受迁移到文本的时代背景中去,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但是对于一些与生活经验距离甚远的文本,我目前还没有想到很好的办法。

于漪:举个例子吧,我最近听了一节课,这当然是一节准备得较为充分的课,但上课的老师对这篇课文本身理解到什么程度,还是要打个问号的。教的是《城南旧事》里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这是一篇选在初中七年级的课文,这篇课文的小主角应该说跟七年级孩子的年龄是相仿的,但是《城南旧事》发生的时候,那个时候的小英子的思想、父亲的思想跟今日的家庭距离太大了。我作为教师,怎么让孩子体会这样一篇经典文章在今日的意义呢?其实不管学什么经典文章,现代文也好,文言文也罢,无论如何,它一定在今日仍有它的意义,否则就不是经典了。经典藏在时间深处,它是经久不衰的,在不同的时代,它会生发出很多新的价值。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100

加载页面用时:81.5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