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作  者:陈荣捷

出 版 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8年07月

定  价:99.80

I S B N :9787559616159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哲学/宗教  >  哲学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凭借对中国哲学的数十年潜心研究,及对中外哲学文献的搜集整理,按历史年代顺序历数中国各派先哲的重要哲学观点,并性地将张东荪、熊十力等哲学家纳入中国哲学史体系之内。书中既有对中国哲学文献原文的大篇幅展示,也有对文献的评述与译注,实为关于中国思想研究之取材丰富、论断审慎的资料选集。这本书的英文版问世以来,一直是欧美各国高等学府讲授“中国哲学”或“中国思想史”等相关课程的必备教科书或参考书。无论是对于中国哲学研究者,还是对普通大众,此书都不失为颇具研读价值的哲学书籍。

 

TOP作者简介

陈荣捷,哲学史家、朱子学专家。历任美国新罕布什尔州达特默尔学院中国哲学和文化教授,夏威夷大学《东西方哲学》编辑,《中国哲学研究》顾问,又曾任教于匹兹堡大学、哥伦比亚大学,1978年被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80年被选为美国亚洲研究与比较哲学学会会长。英译《道德经》《近思录》等,著有《朱子门人》《朱学论集》等朱子学论著丛刊。因其在中国哲学传播领域的突出贡献,被国外汉学界尊为“北美大陆的儒家拓荒者”。


TOP目录

自序

陈荣捷先生的学问与志业

出版前言

第一章 人文精神之发展

第二章 孔子的人文主义

第三章 理想主义的儒家:孟子

第四章 道德与社会的鸿猷:《大学》

第五章 精神的向度:《中庸》

第六章 自然主义的儒家:荀子

第七章 老子的自然之道

第八章 庄子的神秘之道

第九章 墨子的兼爱、天及社会福社之学说

第十章 形而上学观念的争辩:名家

第十一章 阴阳家

第十二章 法家

第十三章 《易经》哲学

第十四章 阴阳家化的儒学:董仲舒

第十五章 道家化的儒学:扬雄

第十六章 王充的自然主义

第十七章 淮南子的道家思想

第十八章 《列子》与《杨朱篇》中的消极性道家思想

第十九章 新道家

第二十章 佛教早期七宗

第二十一章 僧肇之物论

第二十二章 三论宗吉藏之空论

第二十三章 唯识宗玄奘之唯心论

第二十四章 天台宗的圆融哲学

第二十五章 华严宗之法藏:一即一切的哲学

第二十六章 禅宗之顿门

第二十七章 儒学之复兴:韩愈与李翱

第二十八章 新儒家形而上学与周敦颐的伦理学

第二十九章 邵雍象数之学与客观趋势

第三十章 张载“气”的哲学

第三十一章 程颢:唯心论的趋势

第三十二章 程颐的唯理论趋势

第三十三章 陆象山之心即理

第三十四章 集大成的朱熹

第三十五章 王阳明具有活力的唯心论

第三十六章 王夫之的唯物主义

第三十七章 颜元之实用性的儒学

第三十八章 戴震“理之哲学”——秩序

第三十九章 康有为之大同哲学

第四十章 谭嗣同之仁学

第四十一章 张东荪之知识论

第四十二章 新理学:冯友兰

第四十三章 新唯心派的新儒学——熊十力

参考书目

附录——中国哲学简表

出版后记

 

TOP书摘

第一章 人文精神之发展

中国哲学史的特色,一言以蔽之,可以说是人文主义,但此种人文主义并不否认或忽略超越力量,而是主张天人可以合一。在这意义之下,早在中国思想肇端之初,人文主义已是居主流地位的思潮。

人文主义并非凭空玄思而来,而是历史与社会的迁移演变所致。公元前11世纪,周人征服殷商(公元前1600—前1046),部族社会由此逐渐转型为封建社会。为巩固其帝国计,周王室尽力激励人民发挥才智,培养百艺,促成社会各阶层的才能之士展露专长。向天祈雨,渐由灌溉所取代;原为部落神祇的“帝”,一变为全民共有的上帝;人及其事业日益重要。最后,奴仆竟可居相位,人文主义日渐发达,到孔子时,终达其巅峰。

周王朝的建立者推翻殷商后,为证明其统治之合法性,因此,强调天命的概念。天命是一独立自存的道德律令,其性质即为德性。依据此种概念,人在世或逝世后的命运,并不依赖生前死后的灵魂,也不依赖神灵的力量,而纯是依靠自己的善言善行。周人因而宣称,虽然商人曾禀受天命,治理天下,但因怠忽职守,已自绝天命。周王朝的建立者则因具有美德,所以天命乃转移到他身上。无疑地,周王室的前途如何,端视其未来之统治者是否有德而定。

人的命运与王朝的未来端赖于其德性,而非取悦幽秘神灵之力量,殷周之际,此种观念极为发达(颇可注意者,记载殷商大事与观念的甲骨文上,不见“德”此一字眼,但在周朝初叶的文献里,此字却极为重要)。殷商时期,神灵对人的影响无所不在,任何大事如未曾向它请示,终无一可行。但到了周朝,其地位却受人君规范,诚如《礼记》所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

同样地,对上帝的信仰也产生巨变。殷商时期,上帝乃一人格神,高高在上,它可降下祸福,庇佑人间诸事,监临官吏任免。此种信仰一直延续至西周初叶,但最后却渐由超越的精神实体——“天”——之概念所取代。此并非意谓天与神灵不再为人所尊崇,而是它们人格的力量已为人之德性与努力所代替,且人因其自身之德行,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

由此可看出周人对祖先的认知。殷商之际,祖先如非被视同天帝,即被视为传达讯息于天帝的中介。至周朝时,它们固然仍深具作用,然而正如“天”的情况一样,它们的作用并非因其力量,而是因其为道德的典范,可使人闻风兴起。它们仍受尊崇,但却不再干扰人间事务。依照《洪范》所论,个人与社会的范畴,皆是道德性的范畴。

以上所说的思想,可见之于以下的选文。这些选文取自《尚书》、《诗经》、《左传》,以及《国语》。前两书含有中国最古老的文献资料,后两种著作虽然年代晚多了,然而所记载的事件仍在孔子之前。

丰年多黍多稌①

亦有高廪②

万亿及秭③

为酒为醴

烝畀④祖妣

以洽⑤百礼

降福孔皆⑥(《诗经·丰年》)

天生烝民⑦

有物有则

民之秉彝⑧

好是懿德⑨

天监有周

昭假于下⑩

保兹天子

生仲山甫(《诗经·烝民》)

【编者评述】

新儒家赋予此诗第二首第二句以更多形上学的含蕴,他们认为在每一事物之内,皆有其存有之特殊法则。然而,毋庸置疑地,亘古以来,中国人也早已相信存在总会蕴涵着某种法则的。颇堪玩味的是:“则”之一字,不仅意味着法则,而且还是某种特定的法则——虽然此诗写就时,不见得有此种含义。有些人士认为中国人所说的实在,指的是种混沌未判,空白一片。当他们念及上述有物即有则的悠远传统时,应当考虑修正以往的意见。众所共知,孟子曾引此诗,以支持他的性善说。

【译注】

①稌,音tú,稻子。②廪,米仓。③亿,数万至万曰亿。秭,数亿至亿曰秭。④烝,进也。畀,予也。烝畀意指祭祀时进献供物。⑤洽,完成。⑥孔皆,普及也。⑦烝民,众民。⑧彝,常道。⑨懿德,美德。⑩昭假于下,光明降及下民。

维天之命

于穆①不已

于乎②不显③

文王之德之纯

假以溢我④

我其收之⑤

骏惠⑥我文王

曾孙笃之⑦(《诗经·维天之命》)

【编者评述】

郑玄(公元127—200)与朱熹(1130—1200)皆将“天命”,注解成“道”或是“天道”,这是重自然主义的解释方式。然而在周朝前叶,人格神的信念仍是很强的。

【译注】

①穆,美也。②于乎,叹词。③不显,彰显。不,丕也。④假,嘉也。溢,益也。⑤收之,受之也。⑥骏惠,大的恩惠。⑦笃之,固守之。

周公若曰:“君奭弗吊①,天降丧②于殷。殷既坠厥命,我有周既受。我不敢知曰,厥基永孚于休③;若天棐忱④,我亦不敢知曰,其终出于不祥。

呜呼!君,已曰时我⑤。我亦不敢宁⑥于上帝命,弗永远念天威,越我民罔尤违⑦,惟人。在我后嗣子孙,大弗克恭上下⑧,遏佚前人光⑨,在家不知⑩。天命不易,天难谌11。乃其坠命,弗克经历12嗣前人恭明德。在今予小子旦,非克有正13,迪惟前人光14,施于我冲子15。”

又曰:“天不可信,我道惟宁王德延16,天不庸释17于文王受命。”(《尚书·君奭》)

【译注】

①弗吊,不怜悯。②降丧,指邦国毁灭。③永孚于休,永远符合福祥。④若天桨忱,英译本解:如上天真诚相助。⑤时我,依赖自己。⑥宁,休息。⑦越我民周尤违,人民没有怨尤者。⑧上下,上天下民。


TOP 其它信息

加载页面用时:78.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