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商人的鼻祖:陶朱公大传
商人的鼻祖:陶朱公大传


商人的鼻祖:陶朱公大传

作  者:安之忠,林锋

出 版 社:当代世界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04月

定  价:46.00

I S B N :9787509013731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传记  >  历史人物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青年时代,范蠡从老师计然处学到“上富其国,下富其家”的商业之道,并且将这套商业哲学运用到帮助勾践复仇灭吴的实践中。他和文种在这一过程中结下了深厚的兄弟情谊,而和美女西施的一段旖旎恋情,荡气回肠,传为千古佳话。
功成身退之后,范蠡改名鸱夷子皮,来到齐国经商,继续实践他的商业哲学。很快,他积累了千金之富,被齐人推举为“卿相”。范蠡由此感叹“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不详”,散尽家产,来到陶邑,易名陶朱,并遇到了他一生的竞争对手,也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另一位商业奇才端木子贡。
在陶朱公的一生中,三次积攒了千金之富,又三次散尽家财。他将经商从“聚财”的功利境界提升到“散财”的哲学境界,使得商业经营成为“陶朱事业”,被司马迁推崇为“富而行德”的典范……

TOP作者简介

安之忠
著名企业家,文学爱好者,贵州双龙集团创始人。现任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民营企业家协会副会长、贵州省商会副会长等。
林 锋
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企业文化》杂志社副主编。曾就读鲁迅文学院文学创作专业。作品以长篇历史小说为主,代表作有《苍狼秘史》(全三部)、《曹雪芹家族》(上中下)等。

TOP目录

目 录
上部 惊世奇才 第一章 文种访贤_002
第二章 吴越争锋_021
第三章 转危为安_037
第四章 入吴为囚_053
第五章 美人之计_066
第六章 少女情怀_091
第七章 子胥之死_103
第八章 反败为胜_121
第九章 急流勇退_132
第十章 缁衣救美_143
下部 商人鼻祖
第十一章 鸱夷子皮_152
第十二章 再见钟情_170
第十三章 辞相挂印_186
第十四章 子贡闻道_193
第十五章 猗顿求富_209
第十六章 兵车止战_223
第十七章 千金救市_233
第十八章 聚宝天下_241
第十九章 天命难违_249
第二十章 浮海升仙_260

TOP书摘

第一章
文种访贤
南阳,是中华智慧文化的一方宝地,也是黄河流域——儒家文化与长江流域——道家文化的一个交汇之地。灵气所集,人才荟萃。从姜子牙到范蠡再到诸葛亮,闪闪发光的智慧接力棒在一代代人手上传递。
文种算不上一个有智慧的人,然而他却是一个如同伯乐那样难得的甄别人才“千里马”的高手。他来到南阳,冥冥中仿佛有某种玄机,将他推到了范蠡面前。
范蠡师从计然,而计然据说是老子的高足,著有《万物录》,是一部专门论述“商”即经济之道的著作。其认为:人类社会的竞争,表面上纷乱无序,其实背后都是经济竞争。无论是三皇五帝以来的帝王之学,还是春秋以来的霸王之道,从齐国首霸到秦国崛起,晋国和楚国陆续称霸,都离不开“经济”二字。谁能将这套商业之道彻底参透,就可以“上富其国,下富其家”。
在计然的培养下,范蠡的志向渐渐明确,那就是做姜子牙、管仲那样的一代名臣,辅佐明主,成就霸业。文种的到来,为他的梦想推开了一扇通向现实的窗户……
公元前500年左右一个深秋的早晨,在楚国宛城县衙署中,令尹文种早早就醒来了。
与其说醒得早,倒不如说一夜未睡。因为他心中盘算着,今天要去做一件大事情。
他今天的打扮格外精神:头上高高地挽起发髻,用头巾小心地束好;上身穿一件华丽的短袍,下身穿一条绸缎长裤,脚上一双薄底快靴。因为要走很远的路,不能太过累赘。每天用来练习武艺的青铜长剑悬在腰间,当然是用不着的,不过略作装饰。这么收拾停当,来到院子里,时候已经不早。清新的阳光带着秋日的寒意,晨风吹拂,树上的金黄的落叶打着转儿飘落地面。墙脚几丛花树,饱满的花朵打湿了一夜的寒露,愈发地妖娆。几只小鸟在枝头上跳来跳去,嬉戏追逐,一会儿又站上高处,婉转歌喉。门外传来几声马嘶,似乎连马儿也知道今天要出门办一件重要的事情,按捺不住在蓝天白云下远足的激动,已经在催促主人动身了。
“真是一个难得的好天气!”
文种自言自语了一句,心神清爽,步出门来。几个心腹苍头早已束装待发。
“走吧!”
文种一声令下,一行人跨上马背,在“嘚嘚”的马蹄声中出了城门,沿着田埂上的小路,渐行渐远。
宛城这个地方,四面环山,犹如置身在一个大大的盆底。因为一年四季气候温和湿润,不冷不暖,自古以来,就是个休养生息的好地方。一条条的河流,滋润了大片的土地。一路行来,田间地头,到处都有歌声飘绕。当时楚国和吴国连年交战,却似乎没有给这个地方带来多少影响。
尽管是秋日,太阳升起来后,还是有一些灼热。文种等人赶路甚急,不知不觉,竟然出了一头的汗。幸好,前面一条大河,拦住去路,众人寻来船只,连人带马,一同上了渡船。略微喘息的空当里,放眼望去,满眼尽是芦苇的青翠之色;侧耳倾听,耳朵里全是野鸭的嘎嘎之声;抬头往上看,天蓝得让人心醉。
终于,从芦丛里踏出,一阵清风迎面扑来。众人上岸后,重新骑上马背,一路疾行,这便来到一个地方。只见一条弯曲的小溪,潺潺流过脚下。两边都是高高的柳树,长长的柳条弯下腰来,垂向水面。河面上拱立着一座小桥。行至跟前,可以看到在桥头上刻着龙飞凤舞的两个大字:“三户”。时日既久,字迹已经模糊,上面落满灰尘。不过,一看到那两个字,文种还是高兴起来。 “三户,这么说,已经到了……”
三户,就是他此番寻访贤人的目的地。其时,差不多快到中午了,太阳在头顶上明晃晃的,似乎射下来的每一缕光线,都带着灼人的热量。擦了把汗,文种吆喝一声,让马匹慢下脚步,徐徐行来,后面几人不紧不慢地跟着,保持一小段距离。
过了小桥,首先映入眼中的是一大片茂盛、青翠的橘林。拳头般大小的柑橘,捉迷藏般躲在浓密的枝叶下面。如果刻意去找,多半看不清楚。偶尔磕头碰脑,才发现原来有这么多丰硕的果实。
楚人爱橘,疆域拓展到何方,橘林便延伸到何方。不论边疆或都城,莫不以橘林为天然标志。以郢都而言,作为楚国的都城,最早是在楚文王时,但几百年过去了,却一直没有修筑城墙。外围橘林,就是他们的天然屏障。不炫耀武力,却也不容易轻易攻进去。因为橘林如海,藏得下千军万马。都城如此,普通人家更不用说了,和北方人家用砖、石、土垒成厚厚的围墙,高高地互相防范、隔开来不同,这里的人家,就以几株橘树为界,似隔非隔,若隐非隐,正所谓防君子不防小人,民风淳朴,可见一斑。
“咦?”文种从这片翠绿繁茂的橘林里穿过去,不觉眼前一亮。
一片方方正正的土地,种植着粟、麦和豆等旱地作物;几十个男女农人,穿着短衣,挥舞着耙、耜等耕作器具,稀稀落落分布在田间。远处的沟塘里,几个汉子正以竹木为栅,在滩急水浅的地方捕鱼。一排排的茅草屋,掩蔽在几十株粗大的桑树里。几个老汉斜倚在桑树下面,边悠闲地晒着太阳,边吟唱道: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
耕田而食。
帝力与我有何哉? 嘶哑的歌声,伴随着猪牛的嗥叫,充满了田园清新的气息。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272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41.9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