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乡土课程与教学实践创新案例
乡土课程与教学实践创新案例


乡土课程与教学实践创新案例

作  者:汤文娴

出 版 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05月

定  价:48.00

I S B N :9787567547421

所属分类: 教育学习  >  教育学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乡土课程作为深化教育改革、拓展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本书从乡土德育、资源建设、课程设计、乡土课堂、教师发展、课程评估、特色学校七个主题,多层次、多角度地对乡土课程的创新教学案例进行集合、分析、探讨。

TOP作者简介

汤文娴,上海市崇明区教育学院跨学科首席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长期从事拓展型课程与探究型课程研究,是崇明区“生态?乡土”课程研究团队的核心人员。曾荣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十佳奖”和2006年中国福特汽车环保奖,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或参与的研究成果获区级以上基础教育研究成果和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10项。

TOP目录

丛书序(一)
丛书序(二)

第一章
乡土德育篇
案例1 扬子文化“千里寻” / 3
案例2 “五个一”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 7
案例3 “三烈”校名的乡土德育资源开发 / 13
案例4 “同贤文化”特色班集体创建 / 19
案例5 为了守护家乡的一方绿土 / 24
案例6 让乡土多元文化扎根于孩童心中 / 29

第二章
资源建设篇
案例7 崇明非遗知识体验馆的开发与利用 / 37
案例8 借助高校智慧开发乡土课程资源 / 42
案例9 不该泯灭的“老街”记忆 / 48
案例10 数字化乡土课程资源库的建设与运用 / 53
案例11 乡土音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58

第三章
课程设计篇
案例12 乡土探究类课程设计 / 66
案例13 田园生活课程设计 / 72
案例14 “崇明百里行”乡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 / 78
案例15 “童心水趣”课程设计 / 86
案例16 幼儿园“生态崇明”区域特色课程的开发 / 92
案例17 “绿色家园”基地课程设计 / 99
案例18 学科与乡土课程整合设计 / 105

第四章
乡土课堂篇
案例19 思维飞舞于绿地图之上 / 113
案例20 说乡土真事 育爱国真情 / 118
案例21 仿田间劳动 悟音乐之美 / 124
案例22 一起去果园 / 130

第五章
教师发展篇
案例23 分工深研 整合生长 / 138
案例24 让教师看到东滩的课程风景 / 144
案例25 绿色共同体助力教师成长 / 150
案例26 发出孩子们生态保护的最强音 / 156
案例27 集思广益话“农庄” / 161
案例28 用微信助推乡土课程教研活动 / 167
案例29 在乡土课改中奔跑 / 173

第六章
课程评估篇
案例30 乡土课程建设学校评估 / 181
案例31 评估:课程优化发展过程中的“催化剂” / 187
案例32 融通生活的课堂教学评估 / 194
案例33 人人争做“生态小达人” / 201

第七章
特色学校篇
案例34 “小东滩”课程蜕变发展中塑造特色学校 / 208
案例35 “崇明灶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探索之旅 / 213
案例36 “鸟文化”特色教育 / 218
案例37 从欢乐橘园到多样菁菁园 / 223

TOP书摘

扬子文化“千里寻”

实践智慧看点
在当前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开展认知和实践体验相融合的传统文化教育,是我们要思考和解决的一个问题。扬子中学以“寻扬子江文化,树扬子人精神”为主题,通过“扬子文化‘千里行’”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在异域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学科教学的落实两个方面作了“整合”探索,形成了“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整体推进的实践格局,为中小学有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鲜活案例。
一、问题导向
青少年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培养学生对伟大祖国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的认同感,是当前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但现有的德育课程设置偏于课内、校内的说教,缺乏具体化、形象化的教育载体,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知停留在浅层认知上,缺少自主的体验。因此探索将认知和实践体验相融合的传统文化教育,是我们要思考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乡土文化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德育力量,是生动具体的可知可感的,蕴藏着激发孩子家国情怀的特殊潜在功能。而异域乡土文化资源能给学生更广阔的文化视野,打破他们文化认同的狭隘。因此,在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理念指引下,着眼于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归属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势在必行。
日夜奔腾的扬子江(即长江),滋养着辛勤聪颖的华夏子孙,也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崇明岛地处扬子江头,承载着对扬子江文化的敬畏。扬子中学以“寻扬子江文化,树扬子人精神”为主题,带领学生以崇明岛为起点,以扬子江为轴心,一路溯江而上考察长江流域的人文历史、民俗风情。我们将校内教育延伸到社会大课堂,指导学生根据每次文化探寻活动,有针对性地自立课题,以自主、合作、探究等开放性学习方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体验与理性感悟,以此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信,进而培育家国情怀。
二、事件记录
2016年5月的一个上午,扬子中学高二(1)班的同学们正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苏轼的《石钟山记》一文。本文记叙了苏轼携长子苏迈“夜泊绝壁” 之下,探寻石钟山得名原因的经过。
对于石钟山的得名,历代学者都有过相关的考证,这个问题也引发了同学们的激烈讨论,但最后也莫衷一是。
中午班长从团委开会回来,向大家宣布了一个好消息,今年的扬子文化千里寻方案已经发布!大家纷纷围过来一探究竟。
“班长,今年去哪考察啊?”
“班长大人,我有资格报名吗?”
“都有些什么备选课题啊?”
……
“诶呀,你们急什么,都听我说哈——今年我们考察的是‘鄱阳湖’文化圈,上学期研究性课题得A等的同学优先录用……”
“咦?鄱阳湖?石钟山不就在那嘛!”
“对啊!班长,我要报名!我要看看石钟山到底长啥样,是不是像苏东坡写的那样。”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不可,不可!所以我也要去,研究下它到底为什么叫石钟山!”
2016年7月8日,“扬子文化‘千里寻’”的考察队伍来到了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的石钟山。远望过去,山的外形就像一口倒扣的大钟。这一说法,研究石钟山得名原因这一组的同学早就在前期的文献资料里了解到了,这是清人曾国藩与俞樾的观点,他们认为: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但亲眼看到后,大家还是忍不住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当然,大家还在指导老师施锦东的指导下,亲手敲击山石、乘小船至临水的一侧山崖近距离观察其底部的石缝石穴、做水浪冲击山体的模拟实验等方法,对李渤、郦道元、苏轼等人的观点进行了实地考证。并通过采访当地居民,获得了很多第一手资料。
当然,对这一自古以来就没有定论的谜题,最后课题小组也没有得出确切的结论。但通过从课本出发,对问题进行考察研究的过程,让他们一方面体会到了真理的得出向来不是轻而易举的,但每次的正确或错误的结论都让我们向真理走进了一步;另一方面也让他们通过亲自进行实地考察探究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在异域乡土文化中丰实自己的文化积淀。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240

开  本:16开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80.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