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背包印度:一个中国女孩的冒险
背包印度:一个中国女孩的冒险


背包印度:一个中国女孩的冒险

作  者:洪梅 著 (美)汤姆·卡特 摄

出 版 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06月

定  价:49.80

I S B N :9787541148521

所属分类: 生活  >  旅游/地图  >  旅游随笔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书评书荐

TOP内容简介

《背包印度:一个中国女孩的冒险》是中国女孩洪梅为爱西行,与外国男友背包印度的深度游走纪行。 印度是背包客的地狱,也是背包客的天堂,印度行就像变态辣,令人灵魂出窍,却又欲罢不能。作者用脚踏遍印度深腹,用笔和相机记录下一路的感受,汇聚成这本《走得越远,离自己越近》,给读者展示了一个神秘、丰富、滋味复杂的印度,这趟行程因为有爱相随而温暖坚定。


TOP作者简介

洪梅,土生土长的江苏人。曾从事媒体工作,2007年辞职,和身为摄影师、作家的外国男友Tom Carter用了一年的时间背包跨越中国所有的省市自治区。2009年,俩人又开始了他们的第二次旅程,背包跨越印度,成为第一个如此深入游走印度的中国女子。本书是他们在那里的经历汇总。现在,洪梅和Tom Carter已婚并有两个孩子,目前居住在上海。


TOP目录

前言 _001 

印度行·一进 

2009/3/5—2009/6/3

序曲 _003

德里,都城 _006

马图拉,克里须那的诞生地 _022

瓦拉纳西,恒河文明 _034

科钦,阿拉伯海风情皇后 _046

阿勒普扎,椰林水乡 _050

特里凡得琅,静谧古迹 _054

科瓦拉姆,无边无尽 _056

肯尼亚古马里,科摩林角 _060

拉梅斯沃勒姆,朝圣的圆满之地 _065

马杜赖,千年曼陀罗 _067

戈代加讷尔,避暑胜地 _070

古努尔,茶香 _073

伯拉卡德,人情暖意 _075

瓦亚纳德,探寻原住民 _079

坎努尔,泰颜舞之都 _082

乌迪比,神授意的海边圣城 _085

戈卡纳,牛耳朵 _089

果阿邦,嬉皮士的天堂 _093

孟买,多样万花筒 _109

印度行·二进 

2009/06/03—2009/07/09

再赴德里 _135

普杰,多彩卡奇 _138

杜瓦尔卡,第七次建立起来的海滨圣城 _147

萨桑格尔,亚洲狮的最后家园 _149

巴利塔纳,耆那教圣城 _152

乌代布尔,白城 _158

杰伊瑟尔梅尔,金城 _161

比卡内尔,老鼠神庙 _166

阿姆利则,锡克教圣地 _169

昌迪加尔,梦中的爱丽丝 _173

斋浦尔,粉城 _176

印度行·三进 

2009/10/15—2009/11/26

布什格尔,蓝湖之恋 _183

焦特布尔,蓝城 _193

阿格拉,爱的见证 _198

印度行·四进 

2010/1/5—2010/3/4

赫尔德瓦尔,恒河源头 _207

安拉阿巴德,快乐盛典 _215

加尔各答,印度的学识坐标 _219

布巴内斯瓦尔,深入奥里萨 _224

圣城布里,神的变异 _242

回程:瓦拉纳西到加德满都 _247

后记 _250

印度基础篇 _254

印度准备篇 _259 


TOP书摘

序曲

    一年四进印度,首都德里自然成了我们的中转站。从第一次来时的茫然无知、手足无措到后来的轻车熟路、如鱼得水,是一个转折性的成长体验。

我每次都是乘坐晚十点的印度航空,由上海浦东飞往新德里,航程七个小时。因为中印两国有两个半小时的时差,德里时间晚于北京时间,所以总是在当地时间凌晨两点半左右到达新德里机场。

    第一次,我和汤姆分头行动,在德里会合。虽然是同一天到达,但汤姆的航班要早上七点多才到,这意味着我至少要在机场孤零零地等上五个小时,这多少让我有些惶恐。

所幸机场多的是跟我一样凌晨到达的人,大家都坐在海关内的椅子上,眯着眼等待。看样子都是首次来印度,对印度怀有莫名的忐忑,迟迟不敢在夜色中迈出机场。我因为是一个人,瞌睡都不敢打,生怕一不小心就被人顺手牵羊。来印度之前我可是好好地给自己上了一堂安全课,不管是书本指南还是网络帖子,都提到这样的遭遇在印度屡见不鲜。其实在海关内坐着很安全,不像海关外穿梭着三教九流的人,有像饿狼一样盯着你的、有试图搭讪招揽生意的。只因第一次不知道,心里除了忐忑不安还是忐忑不安。

    就这样,两只眼睛死扛着睡意,直直地盯着机场内过往的每一个行人,有来自不同国家的漂亮空姐,不同肤色不同着装的老外,其中夹杂着一身喇嘛打扮的白人,还有带着小不点儿一家出行的游客。这一刻我怀疑书本中描述的印度是不是太夸大其词了,似乎没那么恐怖吧。又或者印度太吸引人了?早前也看过一些外国游客的经验谈,说印度是那种去了一次还想再去的国家。看着眼前人来人往,我突然好生向往,充满了喜悦和满足。恐惧在这时候似乎完全褪去。

    内心刚开始雀跃一些,但去了趟洗手间,马上又让我不敢放松警惕了。

    我背着包推门进洗手间,两个印度妇女紧跟进来。当时我并没有在意,理所当然地认为她们也是来上厕所的。等我出来洗完手,一个女人马上殷勤地递过纸来,我想都没想就接过来,擦干手,然后下意识地用中文跟她道谢。

    接下来的一切就很戏剧性了。这位穿着体面光鲜的印度女人张口叫着“Money!Money!”,顿时让我傻了眼。猛地想起指南上还真的提到过,说在印度会有专人等在厕所里递纸要钱,没想到我一来就碰上了,何况这种高级厕所在印度那么罕见。但开口就要一美元,这也太夸张了吧!难不成“洛阳纸贵”?那也不要一美元啊。于是我一连串地“没有”“对不起”,外加“下次啊”。当然,真有下次才见鬼呢!

    接着,她又跟我要“Chocolate!”。这可是真没有,印度这么热的地方,怎么可能带巧克力呢,总不能当“热巧”喝吧?

    眼瞅着这两人一点都没有让我走的意思,我只能拼命地想我包

里到底有什么可以“孝敬”两位的。好在还有飞机上那杯没喝的酸

奶,于是赶紧拿了出来。这下我能走了吧?没想到这个让我目瞪口呆的女人居然又来了一句:“Straw!(吸管)”可真是服了!

    等我回到座位上,仍是忍不住发笑。故事的开场实在是匪夷所思,感觉就像大早上没睡醒,做了一个奇怪荒诞的梦,让人哭笑不得!

天渐渐放亮,早上七点四十分,汤姆的航班终于降落了。一出海关,我们的印度“芝麻之门”就此打开……

德里,都城

    坐落在亚穆纳河畔的德里,是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的都城,也是今天印度的首都。以康诺特广场为界,南为新德里,坐落着政府机构、外交使馆和高档的住宅酒店,绿化带骤增,马路更是宽敞许多。北为旧德里,街道狭窄拥挤,各种机动车人力车交错横行,人流、车流和神牛交织在一起,场面惊心动魄。

康诺特广场建于英殖民时期,由中央公园、外环行路和两层白色建筑物呈放射状组成,是新德里的中心之一。初来乍到,第一印象是很破,不像北京上海高楼林立,也没有一尘不染,周围的一切就一个字:乱。虽然也有高档商店、影院、餐厅和银行,还有詹巴特游客购物街,可就是感觉不到都市的时尚气息,周围人的装扮也不过尔尔。

尤其当我们刚在中央公园的草坪上坐下,马上就有人来围观,且不说各种小商小贩、按摩的、掏耳朵的,没什么事做只盯着我们瞧的人就不计其数。我甚至遭遇了一群十四五岁的男孩投石子戏弄。看着茵茵绿地上松鼠纵跃,我们却无法在本该休闲放松的地方享受闲情逸致,真是非常不自在。很难想象这就是新德里的象征康诺特广场。但换一个角度来说,它又非常真实地展现了当今印度的现实。

    四个多月后,当我们走过印度更多的城市和地区,再次回到康诺特,感官上竟然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看哪儿都觉得很新鲜,就连空气也好像能自由呼吸了,周围的人也一下子时尚现代了。

    出了康诺特广场这个中心环,往北走就是旧德里,视线由一个“制高点”直坠而下,从广场到游客云集的主要集市街,对面是新德里火车站。这条路走来不过十几分钟,却是阴暗潮湿、臭气熏天,让人大气都不敢出。只要随眼一瞥,就能看到有人正对着墙体方便的。

诧异吗?这就是首都德里,印度的国门。这正是印度人的基本生活状态。印度的公共厕所少得可怜,有也非常简易,一堵墙一个槽,男人往那儿一站就是了。而女人最好方便了再出来,要不就得去一些特定场所,比如车站。印度男人除了随地大小便,还有一点让人难堪——他们总是若无其事地抓着身体下面,也不知是习惯,还是天热瘙痒。

    尽管是三月初,天已经非常热了,只需穿一件长袖单衣,到夏天自是让人汗流浃背。到时不说老城神牛随地排泄,光是印度人自己的卫生状况就过不了关。这就是印度给我们上的第一堂生动课,大胆地接受和适应当地人的行为习惯和味道。

    首都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就不难想象了。一次又一次走过一个又一个地方,我们终于明白,这就是印度,我们拥抱的正是真实的印度!

    第一次看到印度女人头顶东西,很新奇。在康诺特广场纳凉,总会有穿着纱丽的女子头顶巨大的果盘,娴熟妙曼地穿梭于人群中。十卢比两个橘子或两根香蕉。

    第一次体验印度餐是在康诺特广场边的一家Banana餐厅。点的塔利,七个精致的小碟分别装有米饭、咖喱、酸奶、泡菜等等,外加薄脆煎饼,以翠绿色的香蕉叶做底,放置在一个大圆盘中。精致新颖,量少味美。

    第一次在印度拍照,感受到了当地人非凡的热情。在临近詹巴特街的绣毯街,慌张地举起相机,担心人们会有激烈反应。结果出乎意料,我们成了最受欢迎的人。大妈、姑娘、小伙儿都疯狂地轮番让我们拍照,还极力邀请我爬过绣毯加入他们,一时间真让人受宠若惊。

在印度门,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片随意祥和。这其实是个为缅怀在一战中英勇牺牲的九万多名印度士兵而建的纪念碑。两侧大面积的绿草坪,使这里成了印度家庭聚会、野餐和男女约会的好去处,同时也是游客必到、争相留念的一景。

    巴哈伊寺是新德里的标志性建筑。因为形似莲花,又被称为莲花寺。白天看似无奇,晚上在蓝夜星灯下,倒映于碧水池中,上下莲花合二为一,美轮美奂。犹如洛水之神,引得我们接连三个傍晚都来此等候,就为赶一个清明的晚上,一睹其神,留存于影。

到了旧德里,就不能不逛红堡以及与之相邻的贾玛清真寺。红堡,顾名思义是一座红色砂岩建起的宫殿。17世纪时,莫卧儿帝国的皇帝沙·贾汗从阿格拉迁都德里,仿照阿格拉堡重建了一座红堡。当时印度的国教是伊斯兰教,于是这位皇帝又建造了一座可同时容纳两万五千名信徒的寺院,即贾玛清真寺,它是印度最大最著名的清真寺。

    在印度门、莲花寺和红堡这样的景点,游人自然很多。可是跟贾玛清真寺相比,那是小巫见大巫。四周的街道水泄不通。左手“食街”里第一个闯入眼帘的便是烤得火热的羊肉串。放眼望去,人群熙熙攘攘,逛着两边的小商品布摊,让我们彻底感受了番旧德里的红火热闹。

“美丽”的月光集市

    月光集市是旧德里的主要通道,曾经是一条运河,月亮映照在水里,因此得名月光。英殖民时期,河道被填满,成了印度最繁忙的街市。今日的月光集市,依然车水马龙,寸步难行,不管什么时候都是高峰期,坐车也不再是明智之举,尽管都不知道该在哪里迈腿,但走路无疑是最节省时间的。

    听闻月光集市的大名,对我跟汤姆来说,不是其过往的繁华和现今的拥挤,而是得益于2009年出的一部电影《月光集市到中国》(Chandni Chowk to China)。影片由印度宝莱坞和美国华纳兄弟联合出品,讲述了在月光集市上的一名切菜手西杜,好高骛远,不满每天琐碎的小人物生活,整天请神算命,甚至把有着“象鼻”的土豆当成象头神伽内沙膜拜(典型的印度教信徒的生活,在印度连大树的根都会被形象地画成伽内沙)。一日,两个来印度寻找英雄转世的中国人,误把前世为“蚊子”的西杜带回了中国。由此西杜开始了中国奇遇。

没看之前,我很开心也很期待。那时候,只要听说我来自中国,无论大人小孩都会不约而同地唱起 “Chandni Chowk toChina”。在异国他乡遇见那么多人唱着China,是多么让人骄傲和自豪。一部宝莱坞电影为印度百姓开启了一扇特别的中国大门,一下子拉近了我们彼此的距离,中国和印度的距离。后来在孟买,我们毫不犹豫地买下了这部影片的正版碟。等到旅程结束,时隔一年,才真正有时间坐下来静心观赏。影片的开头还好,但越往下看越郁闷,甚至让我们都有着“自刎”的冲动。实在是太无聊了。且不说故事情节的荒谬无逻辑,光是地理转换就乱得一塌糊涂。一会儿长城上海,一会儿是不知几百年前的偏远村庄,一会儿又是千年古刹海域小岛,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这些地方都在一起呢。

影片中,涉及中国的一小部分据说是上海电影制片厂完成的(这段歌舞宣传片倒是不错,颇具观赏力,估计这也是本片唯一能在中国拍摄并通过审批的地方),其他基本上都是在泰国曼谷完成,村民们穿着古怪的旧衫,感觉像是穿越了时空。难怪之后我们碰到的一些印度人都觉得中印生活条件差不多,甚至还没有他们国家好呢,估计都归功于这部“好不容易”得来的印度烂片。这居然还是华纳兄弟第一次合作的印度电影,真是让人大跌眼镜!空借了“月光集市”的美名!

天文台的眼泪

    坐落在花树之间的红白相间的古天文台,建于18世纪初,今天看来仍然颇有超现代艺术风格,如今是游人休憩的一个小公园。

    2009年11月19日,在这个景致幽雅的公园里,所有的宁静都被打破。这一天,一万两千多名甘蔗种植农从北方邦四面八方赶来,为抗议政府低价抑制甘蔗销售游行示威。

    当时我们正在康诺特广场的麦当劳吃早餐。游行的民众举着甘蔗浩浩荡荡地走过,道路两边全是警察。我们不清楚状况,以为是什么特殊活动,也一路跟随,来到聚首的大街。此处人声鼎沸,台上打着横幅,领导正举着话筒讲话,底下是席地而坐的农民,聊天的聊天,打扑克的打扑克,忙得不亦乐乎!

    我曾看过一本书《平衡》,里边提到印度一旦有什么政治选票之类的活动,就会上偏远地带拉来一车一车的农民充场面,只需给几个卢比和一点吃的就打发了。而且不是出于自愿,一律强制逼迫,不去都不行。虽然书上描写的情形发生在几十年前(1975年至1984年),但与眼下这一场景似乎很吻合。不过若真是这样,多无聊啊!

人一多,就让热爱摄影的汤姆开始兴奋,他们看到汤姆拍摄,情绪也特别高涨。他们是在抗议游行,首先需要的就是各方面的关注以发挥最大的效力。汤姆想凑热闹。我呢,扎在一堆男人中,很是惶恐,于是又一个人回到了麦当劳。

    街上的农民依然不断走过。时间一点点过去,麦当劳玻璃窗外的铁门被员工逐一拉下,只剩一个门开着供出入。我独坐了差不多有两个小时,一直快两点汤姆才回来。期间一个乡下模样的印度老头不顾门卫的劝阻,放着其他的空位子不坐,非要跟我坐一桌。我面上若无其事,心里却直打鼓。情势下的害怕。

    因为我想吃大块的炸鸡,印度的麦当劳又没有真正的鸡肉,所以我跟汤姆又换到了康诺特广场上那家新开的肯德基。饱餐之后,才发现肯德基的大门也早已关上,只能从厨房的后门穿出去。詹巴特街的所有商店都已关门大吉,连广场的空气似乎都凝结了。当下,我们也不敢逗留,匆匆回了旅店。

    第二天,真相大白。原来在下午解散的时候,一些甘蔗农年轻气盛,为了发泄内心的愤恨不满,开始破坏周围的公共设施,袭击就近的商店,还强迫餐馆提供免费餐,场面愈演愈烈,吓得大家都关了门。

    记得汤姆当时回来兴高采烈地跟我说,天文台居然打开了后门,任谁都可以免费进去。要知道天文台的外国游客门票要一百卢比,而本国人只要五卢比,事有蹊跷。后来才知道天文台的后门也是被人砸开的。不但如此,闹事的人还在草坪上点起了火,更不用说在百年文物上随地大小便了!

    这都不是一个“惨”字能形容了!最难以想象的是,这一切的一切就发生在警察的眼皮底下。但他们只是袖手旁观,估计不敢管,也管不过来。

这一天,我想,天文台也有了眼泪!


TOP 其它信息

加载页面用时:1415.5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