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教育的勇气:张文质和青年教师的谈话
教育的勇气:张文质和青年教师的谈话


教育的勇气:张文质和青年教师的谈话

作  者:张文质

出 版 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丛 书:大教育书系

出版时间:2018年05月

定  价:39.80

I S B N :9787535487391

所属分类: 教育学习  >  教育学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今天的教育处于丰富的变化之中,它与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发展复杂而深刻地关联在一起,重新理解人性、理解教育、理解人的发展,是当代教育的重要使命。教育既需要深入而宽厚的宏大叙事,又要有细致精微的冥思苦想,更重要的则是积极又富有张力的建设者的心态,变革要从自己开始,从一切可以改变的地方开始。
本书是张文质对青年教师的讲课记录,带领教师们进行了一次精神之旅。他提出教育学才是真正的人学,教师应站在专业的立场上思考,需要有复杂的理解力,特别是对生命的洞见力,保持一种有意识的、自觉的生命转化与改善,重获教育的勇气。
这是一本具有开创性的探索教师生命成长的书,值得每一位教师以及任何关心教育的人阅读。

TOP作者简介

张文质
基础教育与家庭教育研究者,已出版《教育是慢的艺术》《奶蜜盐——家庭教育*定律》《父母改变 孩子改变》等教育著作20余部。

TOP目录

年轮的回声:一个教育思考者的生命叙事
我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傻叔叔 / 3
苦难带给母亲和我的…… / 11
我的父亲,我的教育观 / 14
我的阅读起点非常之低 / 18
小学毕业作文只得了五分 / 26
我总是警惕自己身上的人性短板 / 35
我的使命感和我所做的教育 / 39
我选择了少数人走的路 / 42

让心灵明亮:教师健康自助的生命哲学
不可小视的抑郁困境 / 47
由健康问题,谈到寿命规划 / 51
在落寞的生活常态里,发出自己的光亮 / 56
开启你的生命叙事,和艰辛达成和解 / 59
给困境寻找一个答案 / 62
对生命的终极思考,会改变什么? / 66
善养浩然之气 / 69
寻找心灵的导师 / 72

生命的线索:人生境界提升与专业成长
及时升级你的生命“版本” / 79
“工匠精神”的另一种解读 / 83
我们的下层气质,是怎样形成的? / 88
对抗下层气质 / 91
离“下层气质”远一些,再远一些 / 94
生命叙事,从回溯中找到前进的力量 / 98
教师,需要有复杂的理解力 / 101
缓慢而坚定地提升自己的理解力 / 104
丰富自己,达到“不知老之将至”的境界 / 107

面对孩子:为人父母,为人师
童年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 / 113
童年缺憾和“成功”有何联系? / 116
探究孩子们童年的秘密 / 119
该用什么样的力量,推动生命成长? / 124
如何看待孩子成长的关键期? / 127
如何让孩子处于平衡的生命状态里? / 130
了解学生成长的需求,让生命更美好 / 133
我对儿童发展的惊喜发现 / 136

教育启示:教学现场的观察与领悟
小学语文教学中,应避免“中老年气质” / 141
身体课程和梦想课程 / 144
课堂上需要更多的“谈话风” / 147
教育的着力点,应该放在什么地方? / 152
小学教育中,比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什么? / 155
小格局的教育寻求——“尺码相同” / 159
我们的办学理念,应该如何表述? / 162

突围或改变:教育困境中的思与行
维持一种有意义团体的生命活力 / 167
一根增加的稻草,会有多大力量? / 172
更多的思想交融,更多的发展方式 / 175
以何种姿态,对抗教育焦虑? / 178
民间立场,野生的力量 / 182
教育讨论,应该让一些沉默者发声 / 185
坚持做好一件小事背后的信念 / 188
抱团行走,教师自组织的活力 / 191

后记:教育学才是真正的人学 / 195

TOP书摘

精彩文摘
后记:教育学才是真正的人学



“教育学才是真正的人学”这个话题。应该说,这个话题是我在研究的过程中慢慢形成的,当这个命题出现后,我才知道,原来我所有的研究都是朝向这个命题的。


我很早就知道有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叫“文学就是人学”,这个命题*初是高尔基提出来的,后来,华东师大的钱谷融老先生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写了一篇文章叫《论‘文学是人学’》。我在上大学的时候读过这个文章,但没有从这个命题跳转到“教育学是人学”这个话题上来。三十多年后,有一天,我突然顿悟,可能教育学才是真正的人学,想到这一点时,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教育是中国当代社会*核心的主题,所有人都会谈论教育,都会谈论自己孩子的成长,都会谈论教育复杂的社会问题。但是怎么来把握?比如教育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教育要寻找什么样的道路?教育要重建,重建的方向在哪里?我感觉,站在“教育学是真正的人学”这个高度来思考,也许会廓清很多迷象。
“教育学是人学”,首先指的是教育要研究的学问是针对全人的——无论哪种类型的人,无论哪种社会身份的人,无论哪种智力状况、健康状况、年龄状况、种族状况、文化状况、意识形态状况的人。所有的人都是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没有人能够例外。如果说教育学有它的愿景,我们要对这个愿景做判断,它真的是为人类服务的,还是剥夺人的?是为了成全人的,还是为了伤害人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在教育的场域里,有没有人是被遗忘的、被边缘化的?有没有人是拥有特权的?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思考、实践教育,你就会生出一种自然的判断力。
第二,教育研究应该是全生态的。有时候,当我们谈论学校教育低效、失败的时候,你就不能仅仅把责任归结于学校,因为所有的失败都有复杂的因素。反过来说,所有的成功也都有复杂的理由。我们应当把学校放置于一个更开阔的社会背景里去理解。办好一所学校不单是校长的责任,更不仅仅是老师的责任,整个社会所有的变革是一体性的,社会的环境构成了学校发展非常重要的背景。我经常会感慨,在今天办好一所学校太难了。今天很多老师除了做教学这个本分工作外,往往还做了好几份的工。教师的辛劳是在学校之外的人有时候很难理解的,但是你到学校去看看就知道为什么老师这么辛苦了,这跟社会发展的环境有关系。从这个意义上,对所谓的好学校,不管它怎么宣传,我们不能简单地相信它好到什么程度,因为这是跟社会具体的发展环境、发展条件相适应的。比如,今天社会上不能谈论的问题你不能指望在学校可以谈,很多话题你不能指望老师可以跟学生分享,这是社会一体性而构成的环境,这也是我要说的“教育研究应该是全生态的”,研究者需要有一种全生态的视角,才有可能触及问题的内核。
第三,教育学研究的是生命的全过程——是从出生到死亡的全程性的教育。有时候教育看上去这个阶段是成功的,或者说这个阶段是有效的,被很多人肯定,但是,放到生命长度里去看,就会发现可能会有问题。我们今天的教育评价基本上都是即时的、当下的评价,通过读取数据得出的评价。但是,放在历史的角度下,是不是真的就是这样呢?今天的有益会不会成为后天的有害?非常值得思考。教育更重要的是历史的评价,而不是当下的评价。一所好的学校需要经得起历史的评价,而不是每次考试都得*名。一个人要经历从生到死的漫长过程,教育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育是不是真的走在正道上,这一点非常重要: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已经找一些规律性的、普遍性的原则,没有一个国家在培养人的大的理念上有它的特色。文化有特色,价值观没有特色,教育有差异,但是教育的本质目标是没有差异的。
第四,教育学应该是全生命的学问。所谓的全生命,是指教育活动中所有的一切都会影响到人的一生,影响到生命的每一个部分。从智能智慧来说,有八种甚至十种的智能,其实都跟生命的内在性关联在一起。所有生命的肉体本身都会影响到你会走什么路,你会抵达什么样的目标,你会以什么样的生命姿态去行进。作为教育者来说你就要研究这一切,研究生命*基本的特征。比如,有一些学生在课堂上喜欢打瞌睡,打瞌睡是违反课堂纪律的,所以,在中国,找不到一所允许孩子在课堂上打瞌睡且安然睡着的学校。老师会觉得,你在课堂上睡觉,目无纪律,目无老师,你完全没有人生的规划,没有奋斗的目标。但是,老师有没有反过来想想,孩子为什么困呢?困可能是受基因所决定的,这个点就是他该困的时间点。第二,困可能跟生活方式有关,跟孩子的休息状态有关。一个人不可能像金刚战士一样不吃不喝,这是生命的自然需要。对于很多低年级的孩子来讲,在教室里的每一个动作,都是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适应的,从这个维度来看,很多学校管理都需要做重新思考。我们的很多管理是为了管理,而不是为了人的发展服务的,这样的思维渗透到中国所有的领域,我们都是为了便于管理而不是为了有助于发展。
教育学是真正的人学,如果要描述,实际上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思考,要把人的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关注。用这些维度你就可以对今天的社会、学校、老师形成*基本的判断,你就会知道哪里出了问题,一个好的老师一定是教育理念跟具体的教学方法结合得很完美、自然,适应学生的成长需求跟学习需求。凡是违背人道,违背人性,违背人的成长规律,这个教育一定是有麻烦的教育,这是我*基本的描述。
教育学是真正的人学,是指教育学应该以研究人为基本的出发点。因为,首先,人具有生物性。人作为一个生物,要出生,要成长,要死亡。所有的生物都是从出生朝向死亡的过程,所有的生物都要有一个*基本的保障,比如需要水,需要阳光,需要空气。弗洛伊德说,人的生物性是宿命。人一定是要死亡的,人的成长是需要条件的,这跟所有的生物都一样,人没有例外,所以违背人生物性的教育就有问题。从这个维度来说,生死教育恰恰是教育*大的命题。正是有这个生死的命题,人怎么活着变得有意义了。如果人不会死,教育有什么意义呢?不需要任何探讨,大家也不需要坐在这里分享新的知识。恰恰是人是必死的,变得非常有紧迫感,生与死之间有一个重大的张力——生命有没有意义,物种有没有意义,它的张力就在这。其次,人是肉体性的,所有的身体都是由肉体构成的,人的七情六欲很多是与生俱来的,自然而然呈现的,没有谁是例外的,所以你只能尊重它。


那么,对于家庭教育,*核心的东西是什么?
一谈到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学校*重要的是什么?我们的*反应可能是——养成习惯。养成习惯很重要,但是教育更重要的是“育”,然后才是“教”。“育”*核心的东西不是实物,而是身体。是身体的呵护、陪伴、安慰所构成的人成长的*根本的基石。这个东西做对了,他的肉体性一切需求都满足了(我的新书《奶蜜盐》,探讨的就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重要的核心供养到底是什么”这一话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什么叫作贫困家庭?同样成长在物质匮乏的家庭,有的人说我童年很幸福,有的人说我童年极为痛苦。因为对任何一个幼儿而言,对物质的需求都不构成他精神上重大的影响力,你只要有能活下来这个物质的条件就够了,缺少母亲,这才是更可怕的贫困。
*后,我们必须回到人性来谈人的教育。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呢?中国人一直在争论,我的观点是,人性就是向善的,要不然人类不会存在。按照人类学家威尔逊的观点,即使人类毁灭一遍,*后还是会选择更人性的方式来建构这个世界,因为这是人性本质的东西。人类为什么会发展,跟本质的推动力有关系,真善美是人类内在的对未来世界的一个态度;与此同时,所有人都有一种渴望,就是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是人类发展*大的推动力。所以教育如果不建立在对人性、对生命向上的内在推动力的支持上,这个教育就有问题。教育使人丧失信心,教育使人对未来绝望,教育使人再也没有自我发展的内驱力,这个教育就完了。今天我跟一个老师聊到现在农村初中的辍学率非常高,我说今天的辍学不是因为贫困,而是今天的农村学校摧毁了孩子对学习的渴望,摧毁了对学校学习的期待,摧毁了对未来更好的自己的期许。这样的教育就有问题了,有麻烦了。

归纳一下,教育学是真正的人学,其实说的就是,教育一定要以研究人为出发点,研究人的生物性、肉体性,研究人性。
这些年我都会跟老师朋友说,其实你要花更多的时间研究童年,研究儿童心理学,去大量阅读教科书之外的人文作品,这样你才能做一个更好的老师。你不要把那么多的精力都花在教学设计上,不要都花在反反复复地磨课上。你设计得再好,仍然受到巨大的限制,就是对人的复杂性、多样性、独特性,如果你缺少了解,你对生命就没有洞见力。没有这样的洞见力你怎么帮助孩子更好的发展呢?你怎么去尊重一个学业困难的学生呢?你怎么可能有信念看到这个孩子今天的落后构成他未来更好的发展呢?就像有一些天才看上去愚笨,愚笨是指他的生命没有得到充分的觉醒。因为人的觉醒是不同的,有的早慧,有的是精明的,有的是愚钝的。无论精明还是愚钝,你都不能用今天的考试标准对他做唯一的评价,当然更不能因此对他盖棺论定。
教育*终都是要回到人的发展上来,所以,我们生命化教育强调,教育要成全孩子的生命。“成全”是指孩子身上有的潜在的可能性都在教育中得到更好的发展——让孩子身上已经知道的优点,成为他的优势;让孩子身上不知道的潜能,成为他未来发展的方向,*后,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更好的人。我们用的是“成全”这个内在的词,不是“培养、塑造”这类外在的词。
《奶蜜盐》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

人的成长本质上都是自我成长,人*终的发展也是自我发展,而不是你用外力去塑造去实现的发展。就像一个鸡蛋,从里面打破是一种发展,从外面打破是一种破坏,其实每一个人的发展都像鸡蛋一样,都是从内部发展的。

所谓对人的成全,*个成全就像今天我们所说的公民教育。公民教育的核心是对人权利的成全,而人的权利实际上是人性发展的自然。就是西方所说的天赋人权,天赋人权恰恰是指人发展的内在需要。比如对自由,对民主的生活,对宽松的环境,对更良好的社会制度,它恰恰是从人性里推出来的,而不是谁设计的制度。你只要让人有这样外在的环境,他自然而然就会推出这些制度。所以,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人没有例外,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称为特色,人类的大道一定是和而不同的。和是指普遍的东西是一致的,不同是指文化习俗这些方面有差异的东西。教育应该从根本的地方成全人,成全对人权利的尊重,对人尊严的尊重,对不同学习方式的尊重,对不同成长方向的尊重。甚至可以说学习既要肯定一个学生的想发展,也要尊重一个学生不想发展。我不想考好,行吗?从一个人的权利来说是行的,你要尊重他。当然你可能要开导他,问他为什么不想发展,从源头上帮助他、激励他,而不是简单地否定他的价值选择。
第二,成长一定是有规律的。按照奥古斯丁的说法,所有人的成长都是慢慢地快。前面很慢,后面越来越快,但是对所有人而言,奥秘都在慢里面。很多老师跟我说补课是有效果的,我也承认补课有效果,但是这个效果是立竿见影的效果,至于后续的效果是不是这样呢?这就不好讲了。你加班加点一定会减少睡眠,而人的睡眠是由什么来决定呢?人的睡眠是由基因来决定的,几岁的孩子要睡多久,觉醒的时间是什么时候,都是由基因决定的。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还发现人的精神创造力高值并不是早上八点、九点。现在有很多学校把考试时间改为下午,因为下午是高值,同样的试卷在下午考要比在上午考增加若干个百分点。德国的睡眠教育专家说,减少睡眠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导致肥胖,也会损害基因,会导致记忆力衰退,学得越多越笨,这是事实,当然减少睡眠还会导致抑郁症,增加自杀人数等。对睡眠问题我在全国做过多次调查,中国孩子的可怜表现在我们的睡眠时间真的比世界各国的少,我们花在学业上的时间比人家多得多。所以中国跟别人比赛我们一定赢,因为人家读六个小时我们读十二个小时,当然赢啦。可是创造力呢?我们睡得那么少怎么会有创造力,睡够了才有创造力。
第三,成长是一生的事。成长并不止于小学、中学、大学,小学是差生,长大以后不一定是差生。我经常说,人要活得久一点,网络上有一句话是“人还是要有梦想的,万一实现了呢”,我还要加一句,“人还是要活得久一点,梦想实现的概率要高得多”。你不知道你的一生什么时候才是你的高峰值,也不知道你一生做的哪件事情*后对你这个人能够有*大的成就有影响。有一个朋友来咨询我,说孩子不想学习,我说他喜欢什么呢,他说他就喜欢汽车,以后看来只能去修车了。我说还要看他修什么车,如果修的是法拉利赛车,那就是世界顶尖的汽车科学家。
所以作为父母,眼界要放开,今天不学习的父母才叫可怕的父母,今天不跟孩子一起学习的父母才是不称职的父母。全球化的演化,市场化的价值态度,互联网的素养,有时候父母就不好说这些做得好了。这个时代不一样了,我总是会跟很多朋友说,不要认为只有应试教育那条路,现在有很多的路可走,应该全球择校、全球择业。更重要的是从发展一个人的角度来创造条件让他得到更好的发展。
教育学才是真正的人学,其实是整体的、全面的、全部的着眼于一个人,着眼于一个生命,着眼于人的肉体,着眼于人作为宇宙之子怎么成长,怎么帮助其成长,怎么去尊重,怎么去理解……

张文质
2017年 7月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204

开  本:16

加载页面用时:47.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