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清学札记
清学札记


清学札记

作  者:漆永祥

出 版 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8年04月

定  价:68.00

I S B N :9787550291270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文化  >  文化理论与研究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札记体是中国古代常见的学术著作体裁,其体短小精悍,论说简净,寓理道于掌故,摹性情于趣闻,深为作者与读者喜爱。

 

作者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擅长以笔札体叙事说理,语言雅洁,且多意趣,颇有古贤之风;

 

作者从事清代学术研究三十余年,谙熟清代掌故逸闻,于经史四部摩不观览,书中旁徵博引,所论多为前人所不言,创获良多,启人引思。

 

对研究中国古代学术史与广大经史爱好者而言,既学术味十足,又颇可赏玩。 

 

《清学札记》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漆永祥先生关于清代学术数十年的积累之作,按作者自序,其弱冠之后,专于清人纂述,而乾嘉诸老,又精擅笔札,是书从其毕生所积的五百余条中精选一百五十余条,内容涉及经学、考据学等诸多清中期学术著作及顾炎武、阎若璩、杭世骏、刘逢、戴震、钱大昕、惠栋等学者之学问、为人、处事、后世等诸多典故及考证、考评,亦有若干篇,由古而今,取古今一理之社会现象略作评点。文章短长不一,于学术价值颇有助益,内容广泛,读来惬意、饶有趣味,是难得一寻的清代学术札记。

TOP作者简介

 漆永祥,男,1965年生,甘肃漳县人。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硕士,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教授,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中国古文献学史、清代考据学、宋诗整理与研究、东亚学术与文化研究以及中学语文教学等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撰著与古籍整理有《乾嘉考据学研究》《江藩与〈汉学师承记〉研究》《〈汉学师承记〉笺释》《全宋诗》(合作)《书林清话(外二种)》《东吴三惠诗文集》《汉学商兑?汉学商兑赘言》《大学国文选本》《北大中文系第一课》等10余种,发表学术论文并散杂文诗歌等200多篇。

TOP目录

目  录

 

一、实学

二、经学

三、汉学与宋学

四、师承与家法

五、务为其难与务求其是

六、《十三经》皆有传

七、《十三经》义疏繁冗生厌

八、段玉裁“二十一经”说

九、焦循“经学”一家说

一○、阮元《皇清经解》之初衷与后来成书有别

一一、《周礼》难致太平

一二、汉儒“以经术饰吏事”非事实

一三、汉代诸帝与儒术之效

一四、学案体不始于黄宗羲

一五、文集编次之难

一六、戴名世、郑燮、李调元、刘声木之论撰著之自序与他人作序

一七、古人著述署名之谨慎与随意

一八、修志之难

一九、书成众手之弊

二○、「一目十行」与「目十行下」

二一、明清刻书之不同与今日之情势

二二、名声原由互相引重而起

二三、名人后裔多寂暗无名

二四、行文喜用生僻字之陋

二五、清高宗御制诗之富之滥

二六、汉人翰林多不愿习国书

二七、书斋以数字命名者

二八、《金石录》十卷人家

 

二九、顾炎武之目盲与流传之画像

三○、画家之顾亭林与日知之顾亭林

三一、顾炎武之抗清与后人之论遗民

三二、顾炎武之连环套官司

三三、“归奇顾怪”

三四、顾炎武、阎若璩、杭世骏、刘逢禄诸人之谦抑

三五、顾炎武、戴震、余萧客、江藩诸人之绝嗣

三六《亭林五书》与《高邮四种》

三七、全祖望述顾炎武、黄宗羲事多误

三八、张尔岐论求学次第

三九、阎若璩、朱筠、阮元之口吃

四○、阎若璩、汪琬《丧服》之争

四一、“使功不如使过”之出典

四二、何焯之不擅时文

四三、李因笃、武亿、章学诚、汪苍霖与凌坤诸人之好斗

 

四四、东吴惠氏世家学

四五、惠士奇罢官之真相

四六、红豆庄、红豆先生、红豆斋、红豆词与红豆词人

四七、惠栋之理想社会

四八、惠栋《后汉书补注》成书之不易

四九、惠栋妄改

五○、江声论学术争鸣

五一、江声之喜篆书

 

五二、江永戴震之不中科第

五三、戴震尊礼江永

五四、段玉裁之尊礼戴震

五五、戴震钱大昕之高下

五六、洪榜知戴氏《声类表》

 

五七、袁枚、纪昀之不能酒与刘权之、武亿之豪饮

五八、卢文弨为校书而生

五九、王杰之直道立朝

六○、钱大昕学有「九难」

六一、「南钱北纪」

六二、王昶随清军征川西诸地名

六三、王鸣盛之所谓“滥用驿马”

六四、汪中之好骂与被骂

六五、汪中父子有遗传之心脏病

六六、汪中「六君子赞」「七君子颂」与「通者十九人」说 

六七、「谈天三友」

六八、焦循之讥刺隐士

六九、“南江北江”

七○、洪亮吉王念孙上时政疏

七一、凌廷堪论学术盛衰

七二、李慈铭好大言谩骂

七三、方东对《汉学商兑》诟詈过甚有失著述之体

 

七四、江藩之转益多师

七五、江藩之精于《文选》

七六、江潘鬻书

七七、江藩之鄙薄方苞

七八、江藩与袁枚之关系

七九、江藩与洪亮吉交恶

八○、江藩《汉学师承记》之误录程晋芳

八一、江藩之隶事多误

八二、江藩之排宋而尊汉

八三、江藩不信日本足利本《论语义疏》

八四、江藩未注清高宗《御制诗小注》

八五、江藩之喜收藏端砚

八六、江藩之卒年

八七、《河赋注》为注藩自注

八八、《汉学师承记》初刻初印本与后来各本有异

八九、《古书疑义举例》非钞自《经解入门》

九○、集句诗与《汉学师承记》之体裁

九一、赵之谦《汉学师承续记》

 

九二、袁枚之讥刺考据学

九三、乾嘉考据学家不喜诸经唐宋人旧疏

九四、乾嘉考据学家多患目疾

九五、近视与近视镜

九六、乾嘉考据学家著书之先为长编

九七、乾嘉考据学家多不擅时文

九八、乾嘉考据学家多困顿以终

九九、乾嘉考据学家之事功之学

一○○、乾嘉时扬州学者年多不永 

 

一○一、纪昀主持四库全书馆之因

一○二、纪昀与《四库全书》之纠误

一○三、「四布衣」与「五征君」

一○四、《四库全书》所收编年类史著多依傍《通鉴》而成

一○五、《四库全书》所收纪事本末体史著多为清人所纂

一○六、《四库全书》杂史类多宋明人著述

一○七、《四库全书》术数类书多出依托

一○八、清廷禁顺治、雍正、乾隆帝著述

一○九、《四库总目》于清帝多谀词

一一○、《四库总目》于明帝多讥贬

一一一、《四库总目》之贬刺朱熹

一一二、《四库总目》持论过激有失著作之体

一一三、《四库总目》论召外族以息内祸之说与王夫之说暗合

一一四、《四库总目》论苏黄后继无人

一一五、《梁书》《陈书》《北齐书》实为私撰

一一六、《四库总目》讥戴震论反切起源之不当

一一七、《四库总目》多采钱大昕之说

一一八、《四库总目》以《通鉴纲目》入“史评类”为无当

一一九、《四库总目》论《洪武圣政记》真伪之失考

一二○、《四库总目》以《炎僥纪闻》书而分隶两类

一二一、《四库总目》斥明人谈海运之书入存目

一二二、四库馆臣目中之世界与中国

 

一二三、孔孟只两家无父儿

一二四、官年实年

一二五、此时有子不如无

一二六、甘肃少人才之故

一二七、惧内

一二八、大型歌舞人组图案与文字

一三九、奥运牡丹与摧花之术

一三○、道术治蛇伤及医病之法

 

一三一、高年应试与低龄应试

一三二、清代贡院之简陋

一三三、号舍用《千字文》排序

一三四、连中元与祖孙状元父子状元兄弟状元

一三五、状元娶公主只存在于戏曲中

一三六、时文选家多不擅作时文

一三七、大题小题及截搭题

一三八、夹带与关节

一三九、“白卷英雄”与“曳白”之种种

一四○、塾师教授与冷官

一四一、高考阅卷与阅卷纪事诗

 

一四二、文选楼

一四三、三江

一四四、明堂

一四五、小珰

一四六、啖

一四七、金扇与松花石砚

一五八、克什

一四九、紫团

一五○、紫燕

 

TOP书摘

四二 何焯之不擅时文

《清稗类钞》载:“阎潜邱,名若璩,初交何义门。何年二十四岁,日与议论时文。潜邱将明二百年名家制义,其中错解题误用事者悉标出之,装为一帙,凡百条,谓此乃代圣贤立说,岂有使别字用讹事者。义门击节叹赏,归而钞撰制义,为《行远集》,悉如潜邱之旨。义门曰:‘如此,方见制义之难。’自是,义门益工制义,然构思颇不迅捷,每应举,俱曳白。而数游京师,其科第皆出钦赐,后以安溪李文贞荐,得校书祕阁。”a案何焯自谓:“学至于科举,古人以为末矣。然今日之科举所言,固圣贤之学也。”b故父子经营书坊,以刊刻高头讲章,闻名于世,然己所制则不能中矩,而屡困科场,则亦奇矣。

 

 

四四 东吴惠氏四世家学

惠栋为乾嘉考据学之首庸,其力主汉学,尤精汉《易》,重师承, 守家法,使一代学风为之丕变。其屡称“四世家学”,则上溯至其曾祖有声、祖周惕与父士奇。张舜徽先生论:“栋则昌言四世。自述生平治《易》与《左传》,皆必上溯渊源于其曾祖朴庵公,所谓朴庵公者,名有声,以教授乡里终其身,乃明末一塾师耳。栋标榜家学,必高远其所从来,不能无溢美之辞,斯亦通人一病。”a 案有声为明岁贡生,与同里徐枋友善。明亡,以《九经》教授乡里,尤精于《诗》。有《左传补注》一卷、《百岁堂书目》四卷等,皆不传。其子周惕少传家学,又从徐枋、王士祯、汪琬游,工诗古文词。康熙三十年(1691 年), 成进士。选庶吉士,因不习国书,外调密云知县,卒于官。精于经学, 邃于《易》、《诗》。今传有《诗说》三卷。周惕次子士奇,少即力学, 晨夕不辍,博通九经、诸子及《史》、《汉》、《三国志》,皆能闇诵。康熙四十八年(1709 年),成进士。官至广东学政。有《易说》六卷、《礼说》十四卷、《春秋说》十五卷、《大学说》一卷等。考有声《左传补注》书虽不传,然其说传至惠栋,终补成《左传补注》六卷。周惕《易传》、

《三礼问》、《春秋问》虽不传,然士奇遵其说成《易说》、《礼说》、《春秋说》。至《百岁堂书目》,乃其家世传,后为黄丕烈所藏。然则所谓四世家学者,非虚语也。且当时学者亦如此说,如顾栋高论惠栋之学曰:“盖先生经学,得之半农先生士奇,半农得之砚溪先生周惕,研溪得之朴斋先生有声,历世讲求,始得家法,亦云艰矣。”a惠栋当时,其学大显,南北同尊,初不必借四世家学以壮大声闻,故张先生之说,恐不然矣。

 

 

四八 惠栋《后汉书补注》成书之不易

惠栋《后汉书补注》二十四卷,仿司马贞《史记索隐》之体,而精核过之。其友顾栋高《序》谓:“援据博而考核精,一字不肯放过,亦一字不肯轻下,洵史志中绝无仅有之书也。……俾事粲然可观,约而不漏,详而不繁,注《八志》援引尤多。”a至清末王先谦为《后汉书集解》,徵引惠书甚多,亦足见此书之价值也。

然惠氏注此书,却备受劬劳,今北京大学图书馆藏薛寿校德裕堂刊本《后汉书补注》一部,薛氏因见惠氏原稿,故详为过录惠氏之语,于研究是书及惠氏学行大有裨益。原书十二本,惠氏皆有识语。薛氏所录其第一本末惠氏自识云:“雍正九年(1731年),缘事查产,对簿之暇,因著此书。十一年成。”第三本末题云:“缘事查产,写吴中醋坊桥。”第四本末云:“丁巳(1737年)馆尚衣署撰。”第五本末云:“庚申(1740年)寓粤东西湖街撰。”第六本末云:“辛酉(1741年)寓金陵库使署抄。”第七本末题云:“壬戌(1742年)二月艮受丙撰毕。是年,立閧毕,课子弟。”第八本末云:“壬戌三月巽受辛撰毕。”第

九本末云:“壬戌四月一日撰毕。”据此则可知惠氏注书之年月,时惠栋父士奇因罚修镇江城,故惠栋识语有“缘事查产”语,其时栋往来镇江、苏州、南京诸地,起居无定,流转他徙,乃一生中最困厄之时期。又从李保泰《后汉书补注跋》、焦循《后汉书训纂序》及薛寿《校本后汉书补注跋》诸说可知,惠氏晚年游扬州,体弱多疾,病于旅次, 友人汪棣以参桂之药供之,不啻千金,栋无以报,因以此书稿本、缮本皆赠汪氏,而不自有之。后缮本失去,汪氏自留稿本。稿本因惠氏手订,改涂添补,如蚍蜉蚁子之迹,识辨为难;汪氏复又另缮一部, 后因家产顿落,无力校刻,遂将另缮者付同里陈氏,陈氏又有添注、补录,杂缀于书之上方,然较稿本则厘然易读;焦循亦曾向汪氏借稿本缮钞一部,且细考校定;李保泰既手自写录,又乞朋好资助之,再钞录一部,且以此为底本,与汪氏藏稿本、陈氏藏缮本与焦氏钞校本互勘,所刻者即流传之德裕堂本也。于此可见惠氏于罹难中尚著述不辍,俾成完书;而汪氏之拳拳于死友之书,不使散佚;李氏之手自写录,又乞资刊刻。一注、一存、一刻,皆为此书之功臣也。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354

开  本:32开

加载页面用时:79.5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