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深度对话茅奖作家
深度对话茅奖作家


深度对话茅奖作家

作  者:舒晋瑜

出 版 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01月

定  价:49.00

I S B N :9787020123575

所属分类: 文学  >  非小说  >  随笔/散文  >  中国现当代随笔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书评书荐

TOP内容简介

《深度对话茅奖作家》是《中华读书报》的著名记者舒晋瑜追踪采访三十一位茅奖获得者的访谈录。从对首届茅奖

获得者之一的李国文的访谈,到对第九届茅奖获得者格非、王蒙、金宇澄、李佩甫、苏童等作家,包括获得过诺贝尔

文学奖的茅奖作家莫言的访谈均收录书中。书中还收录了作者对历届茅奖评委的访谈,以人为本,将茅奖作为切入点,

从评奖与得奖两个角度透析中国文人与文学界,为中国文学的深入研究提供有力的佐证,呈现当代文学的心灵地图。


TOP目录

目  录

 

第一届茅盾文学奖(1977-1981)

评委名单  获奖篇目

获奖作家访谈

李国文:钻进故纸堆,也许是一个不坏的选择

评委访谈

谢永旺:首届茅奖评出了几位新人

 

第二届茅盾文学奖(1982-1984)

评委名单  获奖篇目

获奖作家访谈

刘心武:我有能力厚重,但不刻意

评委访谈

顾  骧:先锋派作品基本无法通过

 

第三届茅盾文学奖(1985-1988)

评委名单  获奖篇目

获奖作家访谈

凌  力:写《少年天子》,是我首次尝试把写人放在第一位

余小惠:《都市风流》是中国人崛起的伟大时代的缩影

霍  达:从来没有奢望过经典

评委访谈

李  星:有一件事曾让我很受伤

 

第四届茅盾文学奖(1989-1994)

评委名单  获奖篇目

获奖作家访谈

王  火:我不是大师级的

陈忠实:我早就走出了《白鹿原》

刘斯奋:不拘一格  不守一隅

刘玉民:没有激情就没有文学和艺术

评委访谈

雷  达:茅奖评选有四条需要坚持

 

第五届茅盾文学奖(1995-1998)

评委名单  获奖篇目

获奖作家访谈

张  平:我要至生至死为老百姓写作

阿  来:写作是一种高智商的游戏

王安忆:对这个世界的变化,我无法归纳成概念

王旭烽:没有杭州就没有我这样的作家

评委访谈

朱向前:茅奖价值取向因势渐变

 

第六届茅盾文学奖(1999-2002)

评委名单  获奖篇目

获奖作家访谈

熊召政:我不是一个热闹的作家

徐贵祥:重返“徐怀中时代”

柳建伟:我一直关注战争与和平

宗  璞:即使像蚂蚁在爬,也要继续写下去

评委访谈

胡  平:一定要了解中国才能成为大作家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03-2006)

评委名单  获奖篇目

获奖作家访谈

贾平凹:写小说,也是写我自己的恐惧和无奈

迟子建:当作品染上岁月的风霜

周大新:我想写出让人感觉温暖和美的作品

麦  家:中国谍战走向世界

评委访谈

孟繁华:评奖是文学经典化的方式之一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07-2010)

评委名单  获奖篇目  纪律监察组名单  评奖办公室名单

获奖作家访谈

张  炜:杰作不一定为文学史而写 

刘醒龙:没有挑战的阅读是伪阅读

莫  言:作家的地位由作品而非称号奠定

毕飞宇:别相信自己的才华有多少

刘震云:不断把自己归零

评委访谈

李掖平:只评作品不论人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2011-2014)

评委名单  获奖篇目  纪律监察组名单  评奖办公室名单

获奖作家访谈

格  非:《望春风》的写作,是对乡村作一次告别

王  蒙:我从来都有几套笔墨

金宇澄:低姿态的写作非常重要

李佩甫: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我的亲人

苏  童:我一直在挽留事物的敏感

评委访谈

王春林:实名制其实是把双刃剑


TOP书摘

访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原主任、文艺报原主编谢永旺

(担任茅奖第一届、第二届、第四届评委)

 

问:请您先谈谈茅盾文学奖设立的缘起。

谢永旺:首先要说一下,茅盾文学奖的设立。1981年3月14日,茅盾先生病重,住在医院期间,由他口授,他的儿子韦韬笔录,写了一封给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的信:“亲爱的同志们,为了繁荣长篇小说的创作,我将我的稿费二十五万元捐献给作协,作为设立一个长篇小说文艺奖金的基金,以奖励每年最优秀的长篇小说。我自知病将不起,我衷心地祝愿我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繁荣昌盛!”

信是由孔罗荪同志带回作协的,并转述了茅盾在病榻上提到的一个意见,即他认为长篇小说是一个民族文学成熟的标志,最能代表一个时期的创作水平。十多天后,3月27日,茅盾先生与世长辞。4月24日,作协召开主席团会议,遵照先生的遗愿,成立了茅盾文学奖金委员会,主席团委员即为奖金委员会委员,巴金任主任委员。会议还决定作协有关部门要尽快做好评奖的有关工作。

问:您是最早参予茅盾文学奖评选的,能谈谈最初的印象吗?

谢永旺:1981年7月,我从《文艺报》社被调到中国作家协会,建创作研究室。10月13日,中国作协开第二次主席团会议,正式决定评奖定名为“茅盾文学奖”。创作研究室负责具体评奖工作,向全国各地作协、文学期刊、出版社等93个单位发函,请他们推荐优秀长篇小说。这个函件中同时界定,10万字以上为长篇小说。1982年三四月间,评奖办公室一共收到了134部作品。当时我作为中国作协创作研究室负责人,主持了读书会,由创研室邀请19位评论家、编辑和高校教师,在香山昭庙住了一个多月的时间阅读这些作品。最后读书会筛选出18部作品,交给评委会。

问:评委会的构成是怎样的?

谢永旺:当时的决定是,作协主席巴金同时就是评奖委员会的主任。作协主席团的成员丁玲、艾青、冯牧、冯至、欧阳山、张光年等同时就是评委会的委员。 因为这一届的评委会委员都是主席团成员,德高望重,年纪又大,视力不好,而长篇又都很长,有的是两三部,几十万上百万字,很难要求他们阅读多少。巴金、丁玲是读作品的,但也不能全读。艾青就说,我不看长篇小说。也有的老同志直接说,我就投信任票吧。巴金没有出席评委会议,但阅读了很多作品,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芙蓉镇》《将军吟》,他都读过。他觉得这些作品都不错。

问:第一届茅盾文学奖是怎样评出来的?

谢永旺:第一届茅盾文学奖前后做了三层筛选:读书会、预选组、终评会。预选组由五个人组成:陈企霞、冯牧、韦君宜、孔罗荪、谢永旺。陈企霞任组长。预选组读了读书会提出的作品,经过商量,推举了六部长篇交给评委会审定,分别是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魏巍的《东方》、莫应丰的《将军吟》、姚雪垠的《李自成》(第二卷)、李国文的《冬天里的春天》、古华的《芙蓉镇》。需要说明一下,预选组成员经作协主席团同意列入了评委会名单,出席了终评会。

当时还没有主旋律的提法,主要是现实主义原则。反映现实的、格调健康积极向上的作品应该得到鼓励。评委会考虑到题材,但没有规定一定要怎样。6部作品选出来时,是在中国作协的工棚会议室(沙滩北街文化部大院),大家举手表决,一部一部地过。评委的意见完全一致,没有票数差异。

问:排名是依据什么?

谢永旺:获奖作品怎么排列,是评委协商确定的。魏巍的《东方》写抗美援朝,革命英雄主义,是否应该排在前面?《李自成》写得好,姚雪垠又是著名老作家,是否也应该排在前面?最后考虑到,我们要提倡文学及时反映我们时代的生活,反映现实又写得好的作品适宜排在前面,《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就排在第一。《芙蓉镇》也是反映现实的,人物形象足够典型,艺术上有特色,但是对这部作品的情调和某些描写有一点争议,就放在后面。

   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评出了几位新人,周克芹、莫应丰、古华都是新人。李国文1957年写过《改选》,如今重新执笔。巴金、丁玲、刘白羽,张光年,冯至,艾青……这些德高望众的老作家很高兴,他们的思路、他们的关注点就是要发展我们的文学,评出好作品。

问:第一届茅奖颁奖具有文学史的意义。还记得当时的盛况吗?

谢永旺:1982年12月15日,第一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大会在人民大会堂的小礼堂举行。来自全国的作家、文学编辑、文学青年等六百人到会,会上宣读了巴金的祝词,提出小说创作要“深一些、新一些”。 周扬在现场做了一个讲话。六位获奖者每人获得3000元奖金,一个茅盾头像的奖章和获奖证书。会后接着举行了长篇小说创作研讨会,丁玲、张光年等老作家也讲了话。

问:茅盾文学奖的评选,在当时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谢永旺:一部作品经过三十多年再怎么评价另当别论,当时这些作品是站得住的,是有长处的,在当时的备选作品里面获奖,也是实至名归。有一点毫无疑问的是,当时绝对没有不正之风。大家看小说,选认为是好的作品。当时也没有固定的文字评选条例。还是在读书会期间,大家觉得应该有个大致的评价标准,张光年是党组书记,就请他来讲一讲。张光年概括了四句话:反映时代,创造典型,启人心智,感人肺腑。这四句话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原则,兼顾思想性和艺术性。预选组和评委会没有再专题讨论评选标准。那时人们关注的重点,还在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恢复和发展。长篇小说尤其如此。

问:您愿意推选十部有生命力的获奖作品吗?

谢永旺:在我参与评奖活动及后来阅读过的作品中,我以为较有生命力的作品是,《冬天里的春天》《芙蓉镇》《黄河东流去》《平凡的世界》《少年天子》《战争和人》《白鹿原》《长恨歌》《张居正》《东藏记》。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514

开  本:32开

加载页面用时:33.7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