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灿若锦霞:首代跨洋女影人的好莱坞传奇
灿若锦霞:首代跨洋女影人的好莱坞传奇


灿若锦霞:首代跨洋女影人的好莱坞传奇

作  者:魏时煜,罗卡

出 版 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出版时间:2018年03月

定  价:49.80

I S B N :9787569919752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传记  >  其他人物传记    

标  签:传记  历史人物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生长于旧金山的伍锦霞(1914-1970),1935年就在好莱坞片场监制了由华人主创、好莱坞技师协助拍摄的彩色有声华语片《心恨》,并在次年携此片到香港。1937年3月,她凭爱国电影《民族女英雄》成为当时“华南di一”“中国wei一”的女导演。三四十年代,伍锦霞几次跨越太平洋,兼导演、编剧、监制、发行于一身,共有十多部华语片佳作在亚洲和美洲华埠放映。

本书以伍锦霞的人生为主线,收入全球首位华人女导演黄女娣、首位亚裔国际影星黄柳霜、首位美籍上海影星杨爱立等人的传奇,反映出整个早期华语电影的跨文化风貌。大量珍贵历史照片首次披露,让读者既能从文字中认识这些敢于“越界”的女性先锋,也能从图片中概览风云多变的影坛,波澜壮阔的时代。

 

TOP作者简介

魏时煜

2002年获得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电影学博士,在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任教,业余拍摄纪录片。在女导演和女性电影研究方面成绩卓著,其纪录片作品《金门银光梦》被欧美学界视为女性影人历史研究的范例,相关著作有《东西方电影》《女性的电影:对话中日女导演》。2017年获得“香港书奖”和香港出版双年奖文学和小说类“zuijia出版奖”。

 

罗卡

1974-1984年在香港无线电视台任创作和行政工作,1900-2000年任职香港国际电影节节目策划/编辑,开始专心研究香港电影。2001-2005年转任香港电影资料馆,现已退休,仍继续香港和中国电影史的研究。有关论文发表于香港国际电影节、香港电影资料馆历年出版的专著,和海内外出版的期刊、专著中。参与监制/编写了长纪录片《香港电影之父黎民伟》(2001)、《四人行》(2014),共同监制Crossings: John Woo(2004)、《金门银光梦》(2013)。

 

TOP目录

前言:金门银光梦未了             1

伍锦霞年表                       6

 

第一章 金山女儿电影梦

一 首位华人女导演黄女娣         5

二 早期好莱坞的三位华裔         9

三 多萝西·阿兹纳的故事        17

四 金山少年伍锦霞              24

 

第二章 跨洋华语电影人

一 独闯上海杨爱立              36

二 漫长的战争开始了            42

三 旧金山拍出华语片            49

四 首部彩色华语有声片          54

五 命途多舛的《大地》          65

 

第三章 多事之秋到香江

一 好莱坞来的天才              80

二 南国首位女导演              89

三 作为“唯一女导演”         100

四 战火中依依惜别             109

五 香江又出尹海灵             114

 

第四章 金山与香江之间

一 《金门女》和“一碗饭”     124

二 太平洋战争爆发             135

四 蓝湖迟来沐春风             156

五 大观香江缘再续             166

 

 

TOP书摘

华人在美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中叶。当时照相技术已经发明,所以华人最早的照片,很多是在海外拍摄的。号称“亚洲以外最大的中国”的唐人街,坐落在老一代华侨称为“金山”的San Francisco,纵横几个街区。我在2009年赴美国研究时,在华盛顿的国会图书馆,找到了1897至1915年间,记录旧金山的一组短片,全长大约七十分钟。这些短片,不但从移动的车辆上拍摄到旧金山主干道市场大街(Market Street)的全貌,还有固定机位拍摄的唐人街的影像:除了一段拖着辫子的华人身影,与十九世纪末的美国人交错行走,还有一段警察到唐人街逮捕华人之后,在离去的警车上向摄影机挥手致意的情景。电影之外,我还看到无数显示早期华人在美国生活的照片。早在1906年,就已经有彩色照片记录了地震后旧金山废墟遍地的景象。从稍迟的电影中可以看到,1915年世界博览 (Panama–Pacific International Exposition)在旧金山举行时,那里已是美国最为繁华的城市之一。在只有两百多年历史的美国,旧金山可谓是华人历史最为久远和丰富的城市,即便今天去造访,仍旧可以感受到它比美国其他城市更为厚重和多彩的过去。

本书的缘起,有些偶然的因素。2006年,美国店主杰克·杜里在旧金山机场附近的一个大垃圾箱中发现了一个装有四本相簿、上百张剧照的盒子,这些照片拍摄于1928至1949年间。翻开第一本相簿,扉页上用美术字体写着“Esther Eng”,赫然告诉我们相簿主人的姓名。这位在旧金山生长的第三代华裔女性,中文名叫伍锦霞,1914年生于旧金山,1970年在纽约逝世。在记录锦霞早年生活的第一本相簿中,不仅可以从她的家人、同学的照片中看到当时的时尚标准,还看得到这个热爱粤剧的家庭,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就和多位旅美的粤剧伶人建立了友谊。像上海妹、苏州丽这样的伶星,都在锦霞少女时代就赠送给她照片,而她后来的相册中更是常见邓碧云、黄鹤声、麦炳荣、小非非等伶人的身影。

2004年,罗卡先生已经和澳洲电影史学家法兰宾(Frank Bren)出版了《香港电影跨文化观》一书,其中用一个章节的篇幅介绍了伍锦霞的生平故事,是两人共同研究的结果。2006年我第一次和罗卡先生在南京一个会议上说起,如果有这些照片的扫描件,就可以考虑拍摄一部关于伍锦霞的纪录片。经过漫长的谈判,2009年初,住在旧金山近郊的药剂师、影迷、粤剧迷黄文约,买下了全部照片,并亲自带到香港。经罗卡先生介绍,黄文约同意我先扫描全部照片,之后才捐献给香港电影资料馆作永久收藏。我记得那个春节后的周末,我同时开动学校的五部扫描仪,把一帧帧年代久远却仍旧清晰的影像,用现代的技术复制下来。当锦霞的第一幅影像出现在电脑屏幕上时,我已经被她迷住了。尽管在剧组中她是身形最小巧的一个,但她总是精力充沛、态度沉静、气质独特。不仅如此,在男性和女性很少在公共场合有肢体接触的年代,而她却可以像和好兄弟一样,搂着两位香港男演员的肩膀!我有幸率先近距离地看到这样一个个精彩生命的瞬间之后,急于了解有关这个人物的一切!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264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41.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