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雅尔塔:改变世界格局的八天
雅尔塔:改变世界格局的八天


雅尔塔:改变世界格局的八天

作  者:[美] 沙希利·浦洛基 著

译  者:林添贵

出 版 社:中信出版集团

丛 书:大国外交三部曲

出版时间:2018年03月

定  价:72.00

I S B N :9787508681849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历史  >  中国史  >  史学研究与随笔    

标  签:历史  世界史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二战结束前夕,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召开会议,缔造战后世界新秩序的历史。会议从1945年2月4日进行到11日,短短8天内,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这3位政治领袖想了什么样的问题、作了什么样的分析以及算计了什么样的利益。情节复杂,叙事详尽,如同完整还原了这场重要会议的现场时况。

作为近代历史上一次重大事件和重要任务,作者极力把这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重现在读者眼前,力求多方面、全方位反映历史现实,以此对实际发生的历史过程展开讲述,作者用一种令人惊叹的笔法还原历史场景,仿佛将读者带到会议现场,看着3国首脑如何为了国家利益激烈争吵或者私下交易。


TOP作者简介

沙希利·浦洛基(Serhii Plokhy):哈佛大学乌克兰史、哈佛乌克兰研究院院长。浦洛基生于俄罗斯,成长于乌克兰,专攻东欧思想、文化、国际关系史,著有《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的台前幕后》(The Last Empire: The Final Days of the Soviet Union)、《欧洲之门:乌克兰2000年史》(The Gates of Europe: A History of Ukraine)、《斯拉夫民族之起源》(The Origins of the Slavic Nations)等十部专著,所获众多奖项包括美国乌克兰研究学会著作奖、表彰俄罗斯思想文化史佳作的新历史奖,以及非虚构类标杆奖项莱昂内尔·盖尔伯奖。


TOP目录

导论

第一部分 阿尔戈行动

第1 章 总统旅程

第2 章 马耳他会谈

第3 章 沙皇的度假胜地

第4 章 红色主人

部分 战士的峰会

第5 章 三巨头重聚一堂

第6 章 冬季攻势

第7 章 德国问题

第8 章 战利品

第三部分 世界新秩序

第9 章 理事会

第10 章 元首的阴影

第11 章 瓜分巴尔干

第12 章 为波兰而战

第13 章 “乌克兰人会怎么说?”

第四部分 外交家的棋盘

第14 章 联合国的席次问题

第15 章 波兰问题陷入僵局

第16 章 轰炸线

第17 章 远东闪电战

第18 章 “ 盟友不该互相欺骗”

第五部分 妥协的飞轮

第19 章 在波兰问题上屈服

第20 章 德国的命运

第21 章 被解放的欧洲与巴尔干

第22 章 伊朗、土耳其和帝国

第23 章 秘密协定

第24 章 战 俘

第六部分 雅尔塔精神

第25 章 后的晚餐

第26 章 跨越终点线

第27 章 希望的日子

第七部分 风雨将至

第28 章 麻烦的迹象

第29 章 间谍大战

第30 章 斯大林坚决固守

第31 章 罗斯福去世之后

尾声

尾注


TOP书摘

第14章 联合国的席位问题

有一种棋,名字就叫“雅尔塔”,玩过的人都晓得暂时结盟的用处(和难处)。这种棋的灵感和名字都来源于雅尔塔会议。这是一种三人棋,棋盘是六边形的。它采用了标准的国际象棋规则,但有几个重要例外。所有的分歧都以多数决来决定,因此当棋士甲快被棋士乙将军时,棋士丙若本身情况允许,就可以帮甲解围。各方为了战略利益结盟,但是玩过的人都晓得,他们随时会遭到背弃。比起研究雅尔塔会议的许多历史学家,雅尔塔棋的发明者更能把握会议中的交战规则。随时背弃同盟的现象,在2月7日和8日尤其突出。联合国、波兰乃至整个东欧的命运,以及苏联加入对日作战等重大问题都在关系重大的这两天被提出来讨论。

从美国的角度看,2月7日这一天打一开始就不太有希望出现正面发展。波兰问题的讨论陷入危机,至于联合国问题,尽管前一天斯退丁纽斯国务卿做了翔实的报告,但也没有达成协议的迹象。计划要进行五六天的会议,已经进入第四天了!早餐一过,霍普金斯和伯恩斯就召集美国国务院代表会商。他们向斯退丁纽斯提出,

通过美国对联合国理事会表决程序的方案,是当前重要的问题,在当天预定中午于柯瑞兹宫召开的外长会议中,这是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

外长会议由莫洛托夫担任主席,但斯退丁纽斯抢先提出个问题:他前一天有关联合国问题的报告,有没有任何方面需要他补充说明的?他现在乐于回答任何问题。莫洛托夫以主席身份表示,联合国问题不在本次会议议程之内,因为全体大会并未将其交付外长会议讨论。斯退丁纽斯想要劫持议程的企图立刻受挫,美方十分沮丧。如果会议不能就联合国问题达成协议,在政治和公共关系上都将是重大灾难。

下午全体大会在里瓦迪亚宫召开之前的几分钟,丘吉尔突然凑到罗斯福及其国务卿的座位旁,说了一句:“乔大叔将接受敦巴顿橡树园决议。”你可以想象斯退丁纽斯当时何等惊讶。丘吉尔这句话的意思是,苏联会接受美方有关表决程序的方案。但是,丘吉尔是怎么知道的?为什么由他传递这个消息?真有这回事吗?还是丘吉尔一厢情愿?几个小时之前,莫洛托夫不是才拒绝跟斯退丁纽斯讨论这件事吗?罗斯福和斯退丁纽斯两人一头雾水,只能等着看戏要怎么演。

罗斯福宣布全体大会开始,然后就波兰问题先讲了一段话。他强调,他“与探索国界线相比,更愿意探讨波兰政府的问题”。这是前一天会议停止的地方,可是波兰问题必须再等一等。根据议事规则,全体大会的项议程是外长会议提出报告。莫洛托夫就德国分割、赔偿等一系列问题报告完毕,罗斯福建议大家开始讨论波兰问题,大家都不反对,可是斯大林一打岔,波兰问题就又得等一等了。

斯大林表示,他已经收到罗斯福的信函,试图联络华沙的波兰政府代表,但是找不到人。他说,莫洛托夫准备了一份方案,可以处理罗斯福关心的问题,但是还需要打出来。斯大林建议,在文件打出来之前,可以先讨论其他议题。或许可以先谈联合国的问题。代表们立刻同意。霍普金斯和伯恩斯一定乐坏了,因为斯大林自己提议要先谈他们两人认为重要的问题。

斯大林请莫洛托夫发言。莫洛托夫说:“听完斯退丁纽斯先生的报告及丘吉尔先生的澄清说明之后,苏联政府觉得这些方案完全保障了大国在维持和平这件事上的一致立场。”苏联完全接受有关安理会表决程序的方案,“没有别的评论”。迈斯基在日记里写道:

“英、美代表团顿时松了一口气。许多人脸上还浮现出微笑。”这是罗斯福的重大胜利—大获全胜,而且是预料不到的大胜。

但是,莫洛托夫的发言还没有结束。他又提起了在敦巴顿橡树园讨论过但没有解决的一个问题:苏联加盟共和国加入联合国组织的问题。莫洛托夫不再坚持苏方在敦巴顿橡树园会议上的立场,即16个加盟共和国通通加入联合国成为会员,但是他希望有三个或至少两个加盟共和国可以成为会员国。罗斯福一下子昏了头,问莫洛托夫的意思是不是应该让这些加盟共和国作为会员国加入联合国大会。莫洛托夫答是,又说:“英联邦自治领已经慢慢、耐心地获得了参与国际事务实体的地位……三个或至少两个苏维埃共和国在大会里占有一席之地,也是应该的。它们的牺牲和对战争的贡献,使它们当之无愧。”他旋即提醒罗斯福:苏联才刚刚在表决程序方案上做了让步。

苏联觉得除非多得点票,否则它在安理会和大会里都将寡不敌众。英国和它的自治领大约可以6票。美国则推动纳入“联盟国家”(associated nations),就是6 个拉丁美洲国家加上爱尔兰、埃及,这几国没有正式对德、日正式宣战,但与同盟国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合作。有了拉丁美洲国家作为实质的扈从,又有中国在安理会担任代理人,美国倡导“一国一票”原则就没有什么顾虑了。苏联可不。苏联先是反对将“ 联合国家”纳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 接着又坚持苏联的16个加盟共和国都要成为会员国,可惜没有人会相信,这些加盟共和国会比美国的州更具独立性质。这个问题在敦巴顿橡树园会议上没有谈出结果,美方参加雅尔塔会议的代表团成员收到的简报也预测,一旦安理会表决程序达成协议,这个问题就会再度出现。

苏联领导人晓得,大的障碍在于这些加盟共和国完全缺乏主权。莫洛托夫在全体大会发言时指出,苏联已在1944年2 月修改了宪法。德黑兰会议之后,苏联的各个加盟共和国都设立了外交部, 可以个别参与国际事务。莫洛托夫解释说,乌克兰、白俄罗斯和立陶宛应该加入联合国,因为“ 这三个共和国在大战中牺牲为惨重,又首当其冲,早遭到敌军入侵”。他接着又说:“至于乌克兰的面积、人口和重要性,就毋庸赘言了。”

除俄罗斯外,乌克兰是西方熟知的苏联加盟共和国,苏联认为它有资格入会。此外,他们认为还有一个强有力的论据。斯大林在休息时间或会议之后告诉罗斯福,他“觉得自己在乌克兰的地位并不稳固。为了苏联的团结……乌克兰一定要有一票”。罗斯福把这段对话告诉他的国务卿,斯退丁纽斯将其写进了回忆录。斯退丁纽斯预备接受斯大林的说辞。雅尔塔会议过后没几年,他写道:

“没有人能确认乌克兰局势棘手的程度,但我们在华盛顿当然听过, 在德军推进期间,传闻乌克兰可能会脱离苏联。”

乌克兰的局势的确让斯大林伤透脑筋。在雅尔塔会议之前几个月,贝利亚呈报上来的情报充满了乌克兰反抗军在西乌克兰活动、内务人民委员部全力追缉反抗军的消息。斯大林则严密控制赫鲁晓夫领导的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44年2 月,斯大林把他宠信的剧作家亚历山大·柯尼丘克从莫斯科莫洛托夫副手的位置上调到乌克兰当外交部部长,充分显示他的改革形同虚文。

根据秘密警察的报告,苏联也很少有人对这次修改宪法抱有幻想。苏联著名的电影制作人亚历山大·杜辅仁科(Oleksandr Dovzhenko)当时受到内务人民委员部特工的严密监视,他就痛批柯尼丘克和“修宪”。根据贝利亚手下特工的报告,杜辅仁科告诉一个相识者说:“从莫斯科的观点看,柯尼丘克是乌克兰外交部长的理想人选,因为任何一个俄罗斯人都比他更像乌克兰人。”杜辅仁科在另一个场合又说:“每件事基本上都和以前一样。乌克兰外交部长不能独立做任何决定,所有的决定和指令都来自莫斯科。全都是假的。”

雅尔塔会议的前一年,所谓的乌克兰独立被用来强化苏联和波兰各党派谈判苏、波国界时莫斯科的立场。这套伎俩显然不止一次成功。面对乌克兰政府同时主张应当拥有海乌姆时,不仅波兰亲共产党人士放弃了对利沃夫的主张,有些西方观察家也开始相信基辅的苏维埃政府是相对独立的。莫斯科承认波兰政府当天,英国记者帕克问他的同伴(凑巧也是苏联秘密警察的线人):“但是,乌克兰和赫鲁晓夫承认波兰临时政府吗?”

乌克兰独立的效果之大可能超过了斯大林初的预期,他在1944年夏天决定进一步出击,换下柯尼丘克,改派熟悉国际事务、曾任共产国际书记处书记的德米特罗·曼努伊尔斯基(Dmytro 

Manuilsky)出任乌克兰外交部部长。重点由宣传转为国际政治,因此柯尼丘克下台,换上经验比莫洛托夫还丰富的曼努伊尔斯基。斯大林显然急欲确保乌克兰能够成为联合国会员国,为实现这个目标,乌克兰的外交部必须由专业人士领导,善用乌克兰的新地位将为莫斯科开辟新局面。杜辅仁科认为整件事是斯大林受到美方压力后设计出来的。他问他的相识者:“美国人对这些措施有什么看法?毕竟,每件事都太明显了!”

在雅尔塔,谁也不相信苏联加盟共和国的独立性,可是罗斯福有不同的立场:安理会表决程序方案已经有了重大突破,可是做出让步的苏联也亮出了账单。当莫洛托夫说明苏联加盟共和国入会的理由时,罗斯福递了张条子给斯退丁纽斯,上面写着:“势头不妙。”即使苏联只多一票也太多,因为这违反了“一国一票”的基本原则。罗斯福决定先把苏联同意安理会表决程序稳下来。他说:

“这是向前的一大步,将受到全体世人的欢迎。”下一步是召开会议以成立这个世界组织。罗斯福希望会议能在3月底之前召开,或者更早一点,能在四个星期之内召开。

罗斯福想搁置莫洛托夫为苏联多争取几票的要求。他旁征博引,大谈各国传统和国家结构的不同,反正就是试图破坏莫洛托夫拿苏联加盟共和国和英国自治领相提并论的做法。他建议,外长会议既然要讨论联合国成立大会的时间和地点,不如把这个问题也交给他们讨论。原先,交给外长会议讨论的,都是三巨头已经详细讨论过但无法达成共识的问题。现在,他试图在三巨头开始讨论之前,就把问题直接交给外长会议去讨论。

伯恩斯是强烈反对给予一国多票的,他对罗斯福如此回应非常满意。罗斯福在启程前往雅尔塔之前,接见了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委员,当时他直斥苏联要求它所有的加盟共和国都分别加入联合国,实在荒唐,他告诉参议员们,要是那样,他就要“坚持美国所有的州都入会当会员”。苏联立场修正后,已不会改变大会或安理会内的势力均衡,但它会伤害大会的一致性。半独立的英国自治领已经在往全面独立的方向发展,因此有正当的代表性,而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多只能说是一个高度集权国家当中的自治单位。

前一天在讨论联合国议题时,丘吉尔突如其来地站到了罗斯福那一边,现在,他却支持起斯大林来了。和美国人不一样,英国人准备闭上眼睛,接受现实。根据英方的会议记录,丘吉尔“表示他衷心感谢斯大林元帅和苏联政府向前迈进一大步,接受罗斯福总统对世界组织理事会表决程序提出的见解。三国今天下午在会议桌上达成的协议,将让全世界人民都松一口气。就世界组织会员这个问题,莫洛托夫先生刚才提出的建议,和苏联政府原先的建议大不相同。每个人必定都能感到,这又是向共同协议进了一大步”。

丘吉尔说:“我们绝不会接受一个把已经正当存在四分之一个世纪的自治领排除在外的制度。”他指的是大英帝国当年已经有四个自治领加入了国际联盟。“基于这些理由,我们在听取苏联政府的提议时,不能不寄予深刻的同情。”丘吉尔的诉求愈来愈感性。英国的记录记载:“他全心投向伟大的苏联,为它的创伤流血。”“他认识到一个人口1.8亿的国家或许正以质疑的眼光看着英联邦的宪政安排,这种安排让英联邦在(联合国)大会里有不止一票。”丘吉尔感谢罗斯福没有对莫洛托夫说不,也向斯大林道歉,表示不能马上支持他的要求,因为他还没有机会和他的战时内阁商谈。

罗斯福再次试图搁置这个问题。他重复稍早时的提议,建议把问题交给外长会议讨论,但丘吉尔不同意,他表示外长会议要讨论的东西已经够多了。他也批评罗斯福主张3月召开联合国成立大会的意见。战争还在进行,这也会对英国政府产生压力,英国政府必须兼顾国际和国内问题。其他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要参加的话一定有困难,他们的代表团可能没有全面代表性。

罗斯福试图让他的英国伙伴冷静下来,指出成立会议只是在原则上建立联合国,组织工作将在之后的3~6个月内完成。丘吉尔仍然不为所动,重复他反对3月召开联合国成立会议的论述。斯退丁纽斯显然同情丘吉尔的说法,递条子给罗斯福说,战争部长史汀生和丘吉尔意见相同。霍普金斯则不以为然,他也递条子给罗斯福:

“他这么说,背后一定有原因。我们好今天晚上搞清楚他葫芦里卖什么药。”罗斯福再次提议把问题交给外长会议讨论。丘吉尔终于同意。斯大林从头到尾没讲话,这时温和地支持罗斯福,他说:“外长会议不用做出决定,只要向全体大会报告讨论情形就可以了。”当下的僵局化解了,代表们休息。

罗斯福和丘吉尔之间的紧张关系首次浮上台面。美国代表团里有好多人不满意丘吉尔搅局。莱希上将在回忆录中说:“如此冗长的发言令人厌烦,不说别的,光是必须翻译成俄语,就够呛了。”丘吉尔对于苏联加盟共和国的立场并非完全出人意料,毕竟斯大林把它们和英国自治领相提并论,波伦也说,美方“晓得丘吉尔有意让印度加入联合国”。但是,丘吉尔反对早点召开联合国成立大会,连他自己的代表团成员也感到意外。

贾德干写信给太太说:“首相有点过头了。这个蠢老头,事先也不警告艾登或我一声,就跳出来对世界组织高谈阔论,根本不熟悉议题就胡扯一通。更糟的是,他说的跟我们和老美已经协商好的路线完全相反!然而,我总算能够私底下向他们解释,他们不需要对此太悲观,这不代表任何意思,我们以后再来清理乱局。”艾登在日记里也提到美国代表团的惊讶与沮丧。

当丘吉尔发表长篇大论时,罗斯福出示字条给霍普金斯看,上面写着:“全是废话!”接着又删掉“废话”,写上“地方政治”。霍普金斯同意这个看法,在纸上写下:“我敢说,他现在脑子里想的是英国下一次选举。”在美、英会议记录里看不见这些,但是苏方记录记载,罗斯福说,他和丘吉尔一样,在国内也面临许多困难,他认为如果能在战争进行时召开联合国成立大会,他将比较容易参议院2/3以上的同意票。这等于是发言求助。丘吉尔承认他的确也在挂念英国议会即将改选。

丘吉尔突如其来唱反调,有好几个原因。美国和英国对联合国的立场本来就不同。2月8 日清晨,丘吉尔写信给留守伦敦的副首相克莱门特·艾德礼(Clement Attlee),要求战时内阁认可他的立场。丘吉尔解释说,苏联原本主张16 个加盟共和国加入联合国大会,现在已经减为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两个—他正确地分析出,要求让立陶宛入会只不过是讨价还价的计谋。丘吉尔认为,这些共和国蒙受战祸深,作战也极英勇。他又说,美方的立场是要把这个问题拖到3月召开的联合国会议上去解决。“我认为我们的立场略有不同。我们有四个或五个会员,加上印度就是六个,而苏联只有一个会员,这样的大会恐怕有点说不过去。他们既然已经做出重要让步或预备让步,我希望能在这件事上对苏联人表示善意。他们再加两席,应该不为过,我的判断告诉我,如果我们不是一个具有多席位的国家,情况反而对我们更有利。”

因此,丘吉尔显然是在有意和罗斯福唱反调。罗斯福在会议开始前不肯先协调好美、英立场,丘吉尔对此不满,不是没有道理。莫兰医生在2月7日的日记里写道:“温斯顿既困惑又忧愁。首相认为总统似乎不再关心战事,首相送给他的一些文件,他经常不看。有时候似乎除了应对议会免得他们找他麻烦之外,对什么事都没有思虑周全的想法。”

但是,为什么丘吉尔选在这一刻公开和罗斯福唱反调呢?斯大林一直不参加讨论,看来是在静待渔翁得利,其实他可能是躲在一旁伺机刺激丘吉尔发作。前一天,英、美在波兰问题和安理会否决权议题上都联手合作,斯大林大为不满。在联合国议题上,苏联的立场比较接近英国的立场,因此他决定支持丘吉尔,分化英、美的联合阵线。丘吉尔则因为被罗斯福冷落而颇有孤立感。

斯大林刻意向丘吉尔示好,先告诉他苏联预备让步。莫洛托夫在全体大会上发言,表示丘吉尔的一席话帮助苏联了解了美国安理会表决程序方案的精髓,这让丘吉尔听着特别顺耳。丘吉尔在给艾德礼的信上说:“美国在敦巴顿橡树园会议上的所有提议,苏联人通通接受,他们说,他们全心接受这些提议,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解释。”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时喜欢把手下玩弄于股掌之中,现在显然也把类似的手段用在了这两位西方领袖身上。

休息之后,轮到罗斯福长篇大论讲起伊朗,丘吉尔已经难掩他的挫折感。丘吉尔陷入了天人交战,一方面钦佩好友和盟友,一方面又为德黑兰会议之后罗斯福开始冷落他、看重斯大林而感到失落。莫兰当天晚上在日记里写下:“温斯顿在马拉喀什花园提到罗斯福时,表示了他的敬爱。虽然离那时已经有一段时日,但温斯顿一向不太批评罗斯福。但是,现在他却似乎豁出去了。他在晚餐桌上会抱怨美方有多少个师的兵力,而我们只有一点点,可是他们的作战伤亡人数却远远不及我们。”丘吉尔和罗斯福的亲密时刻此时已经一去不复返。

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全体大会上表现出了分歧,斯大林在会后很有技巧地加以利用。斯大林在会议桌上不说话,事后却私底下找罗斯福谈话,一方面争取多让几个苏联加盟国入会,一方面也诉苦,他不但在乌克兰遭遇困难,连在莫斯科也碰上反对。他说,政治局同意苏联参加联合国,但条件是苏联要多几席。斯退丁纽斯当天稍晚时候有机会和罗斯福私下谈话,他发现总统有心退让。斯退丁纽斯在回忆录中写道:“

这是有成果的一天,我们都很庆幸在通向世界组织这条艰巨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步。”罗斯福告诉斯退丁纽斯,从地理和人口的角度来看,他不认为苏联人要求多两席有什么不合理。

尽管伯恩斯和霍普金斯强烈反对,但美国代表团里觉得让步可以接受的意见开始占上风了。哈里曼后来回忆说:“我们都明白,斯大林一定觉得孤掌难鸣。我们也大大松了一口气,因为他把要求从16降到了2。”至于乌克兰和苏联其他加盟共和国在制定自己的外交政策时能有多少独立自主权,哈里曼预备放弃追问。毕竟,莫托洛夫也不曾宣称它们完全独立,反而拿英国自治领做例子,它们不也都是逐渐发展,才在国际舞台上找到位置的吗?何况,联合国大会将有大约50席,就算多给苏联两三席,也不会有什么差别, 这难道比联合国能否成功组建来得更重要吗?罗斯福提醒他的国务卿:“ 

真正的权力握在理事会手中,每个国家在这个机构里,不论大小,都只有一票。”斯退丁纽斯的理解是,总统已经拿定了主意。2月8日,斯大林在午餐过后不久到达里瓦迪亚宫,赴罗斯福的约。这时,总统正在和斯退丁纽斯国务卿讨论上午外长会议的结果。斯退丁纽斯准备告辞,罗斯福转头向斯大林说:“外长们已经开会,对今天的议程也达成了协议。”斯大林立刻问,是不是关于苏联两个加盟共和国加入联合国的事。总统答是。斯大林的时机抓得正好,因为这一天的会议正要讨论罗斯福关心的两个问题之一:

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斯大林安排莫洛托夫宣布苏联接受美国的安理会表决程序提议的时机,恰好软化了罗斯福对波兰问题的立场。现在罗斯福选择这个时机宣布同意苏联的两个加盟共和国加入联合国,也是盼望可以借此影响斯大林对远东的立场。

可是,罗斯福做出肯定答复,却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外长会议事实上并未同意让苏联的两个加盟共和国加入联合国。有意思的是,他们取得协议的主要障碍竟然就是美国国务卿采取的立场。斯退丁纽斯说过,这个议题“应该(在未来的联合国会议上)同情的注意”,并且暗示这是罗斯福的新立场。在他看来,问题卡在敦巴顿橡树园会议所决定的“一国一票”原则上。莫洛托夫不满意。他表示,如果苏联的要求未获接受,那么苏联将针对整个会籍问题发难。他的个问题是:“应该邀……哪一个波兰政府出席?”和苏联没有外交关系的国家会受邀出席吗?莫洛托夫的结论是:“如果对组织的会籍不能达成协议,就应该列入报告。”他威胁盟国要对外公布在联合国问题上出现的协商困难。

他的威胁果真击中要害。斯退丁纽斯说,他“将试图找出方法安排在(联合国)次大会之前来考虑苏联的要求”。艾登提议将这个议题再度纳入全体大会的议程。莫洛托夫赶紧见缝插针。他提议“ 修正”艾登的方案,变成外长们“同意,准许苏联的两个或三个共和国加入(联合国)大会,是合理的”。这个修正案没有被接受。斯退丁纽斯决定争取一些时间。他说,他“ 

今天上午没有机会和总统讨论这件事,因此他不可能就此做出任何坚定的承诺”。然而,他很乐观,“ 希望也预期美国将可在今天之内给予有利的答复”。

国务卿的这个回答把许多与会者搞糊涂了。他说的究竟是“是”,还是“否”?苏联的会议记录认定这个议题已经解决。但是,美方在场记录的希斯却有不同看法。英方负责把会议正式记录打出来,他们在当天全体大会之前把记录文本交给希斯,文本指出,外长们都支持这一提议。希斯提出质疑,艾登不理他,说他“什么都不懂”。前一天,希斯写了一份报告,《反对苏联任何加盟共和国成为创始会员国的论据》,将报告分送给美国代表团成员。现在,他惊讶地发现他的建议没人理睬。后,英方告诉莫名其妙的希斯, 他们获准修改会议记录文字,而同意的人竟然是斯退丁纽斯。斯退丁纽斯否认自己曾明确同意修改会议记录。斯退丁纽斯左右为难,一边是罗斯福,他明显已经预备妥协,另一边则是他的同僚,他们激烈反对。斯退丁纽斯带着希斯撰写的报告出席2月8 日的外长会议。报告中提到,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不曾签署联合国宣言, 和英国自治领不同,它们尚不具备加入联合国的条件,而且,它们不是国际法界定的主权国家。斯退丁纽斯在讨论当中并没有采用这份报告或其建议,但终还是阻止了苏联的提议。斯退丁纽斯在回忆录中说:“虽然总统在前一天晚上表示,他认为苏联的要求‘可以接受’,但我希望在外长会议上保留美国的立场,直到我有机会再请示总统。”当天晚些时候,就在罗斯福和斯大林会谈之前,斯退丁纽斯找到机会,再次和总统谈起这件事。罗斯福表示他们必须接受苏方的要求。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页  数:568

开  本:32开

加载页面用时:80.0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