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陈忠实的蝶变
陈忠实的蝶变


陈忠实的蝶变

作  者:李建军

出 版 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

出版时间:2017年09月

定  价:58.00

I S B N :9787556826391

所属分类: 文学  >  非小说  >  随笔/散文  >  中国现当代随笔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书评书荐

TOP内容简介

陈忠实是成就的小说家,《白鹿原》则是震烁当世的杰作。本书通过细致的文本解读和缜密的实证分析,完整而深入地梳理了陈忠实艰困而辉煌的文学历程,分析了影响他思想变化和创作升华的复杂原因,揭示了他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蝶变”和创作《白鹿原》的成熟经验,因而,既可以当作关于他的研究专著来看,也可以当作他的别样形态的精神传记来读。本书见解独到,个性昭然,显示着作者一贯的治学精神和行文风格。

 


  

TOP作者简介

李建军: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当代文学研究室主任。曾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及《文艺研究》等多家报刊发表大量理论及批评文章。有专著及论文集《宁静的丰收——陈忠实论》《小说修辞研究》《时代及其文学的敌人》《必要的反对》《小说的纪律——基本理念与当代经验》《文学因何而伟大——论经典的条件与大师的修养》《文学的态度》《文学还能更好些吗》《是大象,还是甲虫——莫言及中国当代作家作品析疑》《大文学与中国格调》及《并世双星: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等多种。曾获“冯牧文学奖?青年批评家奖”、《文艺争鸣》优秀论文奖、《南方文坛》优秀论文奖、《当代作家评论》优秀论文奖、《北京文学》文学评论奖、《上海文学》优秀论文奖、2002年度和2006年度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首届“勤英文学奖?青年学术奖”以及《文学报》首届、第二届、第三届“新批评?优秀论文奖”等多种文学奖项。


TOP目录

第一章 通过宁静获得丰收
第二章 初发轫于泥途:起步阶段的蒙昧写作
    一、根于苦难:文学真谛与人生困顿
    二、 图解生活:“新八股文学”的机械化书写
    三、绿芽初现:历然可见的不俗才华
    四、迷途知返:第一次蝶变及其不彻底性
第三章 随顺的平面化写作:前期小说创作状况
    一、对生活的浮泛的表象化记录
    二、情节解结的简单模式
    三、投诚与困窘:精神与思想的双重匮乏
    四、致命的盲视:人性视境的缺失
第四章 暗中摸索:前期小说的修辞分析
    一 、题目与名字:像眼睛一样重要
    二、天气和风景:心情和态度的微妙表现
    三、反讽:文学写作的基本态度
    四、距离:认识生活的必要前提
    五、视点:谁在看?如何看?
    六、议论:有难度的修辞技巧
第五章 堂庑渐大:过渡期小说创作状况

一、云破月来:文化视境的展开

二、水落石出:呈现人的生存境况

三、朗畅激越:语言风格的变化

第六章 从随物婉转到与心徘徊:散文创作的主题与类型

一、讴歌与礼赞:陈忠实纪实性散文的基本主题

二、有我之境:个人的体验和宣抒

三、抱慰与眷恋:女性题材和自然题材散文

第七章 《白鹿原》:一部令人震撼的民族秘史

一、第二次蝶变与《白鹿原》的新貌

二、对几个象征意象的阐释

三、艺术上的几个特色
第八章 苍凉的凭吊:传统伦理道德的镜像与命运

一、传统道德镜像的正面

二、传统道德镜像的反面

三、被放逐的“美丽”能否凯旋 ?
第九章 神秘的意味:《白鹿原》的奇异性事象

一、冥漠恍惚的玄妙梦境:《白鹿原》柔曼的轻纱

二、幽明相接:《白鹿原》中的鬼魂附体事象

三、怪异的征兆:小说内部的精灵
第十章 小说魅力与文学高峰:《白鹿原》的启示

一 故事性:要让读者用脊椎骨去读

二、人物:小说舞台上的丹麦王子

三、杰作:一座真正的文学高峰
第十一章 景物描写:《白鹿原》与《静静的顿河》之比较

一、敛约与横恣:景物描写的不同策略

二、白与黑:景物描写的总体色调及其所指

三、景物描写与小说传统及作者心理结构的关系

第十二章 主题与象喻:《白鹿原》与《日瓦戈医生》之比较

一、 《白鹿原》对狂欢化暴力的描写

二、《日瓦戈医生》对暴力的反思性叙事

三、象征化的主题表现

第十三章 反讽修辞:《白鹿原》与《百年孤独》之比较

一、反讽的基本理念

二、两种不同的反讽修辞

三、实现反讽的不同策略和技巧
第十四章 同情与反讽:晚期阶段的小说写作

一、民生多艰:底层人的生存境遇

二、柔性反讽:权力与人性的败坏

三、风土完厚:发掘三秦的道德精神
第十五章 从“本本”到体悟:文学经验与文学理念

一、三个学校:全面接受柳青的文学观

二、生命体验:一个矫正性的文学观念

三、文化心理结构:被创造性利用的学术概念

四 、自己的句子:朴实而宝贵的文学经验
第十六章 被侮辱与被伤害:晚年的境遇与心情

一、人穷反本:从光荣离乡到黯然还乡

二、古今同慨:关于“龌龊”的叙事和议论

三、瑚燕弃巢:“龌龊”的恣睢与“清洁”的迁避

四、文学上之习惯:彼狂且与鸣鞭者
第十七章 未完成的豹变:精神困境与思想局限

一、 人格的倾向:在认同型与批判型之间

二、分析的难度:在经验与思想之间

三、折衷主义者:价值立场与价值整合


TOP书摘

《陈忠实的蝶变》:
  他克服精神焦虑的一个策略,就是完全融人时代的洪流。他积极参与“文革”,曾到北京接受领袖人物的检阅,并在《努力学习努力作战》一文中抒发了自己的激动心情和战斗激情。然而,“荃不察余之衷情兮”,他被打成了“保皇派”,受到了批斗。
  “文革”结束后,1982年5月7日,中共灞桥区党委对他进行了审查,并给出了这样的结论:“陈忠实带领学生从北京返校不久,学校红卫兵分裂出对立的‘红色战线’组织,这个组织刚成立,就以陈忠实是公社党委的‘保皇派’、‘执行了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等罪名,对陈忠实进行了多次批判。从此,陈忠实成了批斗对象,除了参加劳动、留校看门以及接受群众组织批判外,无其他活动。此后也再未参加过任何派性组织。”
  事实上,高中毕业当年,即从1962年9月开始,陈忠实就进入西安郊区的毛西公社蒋村初级小学,做起了“民请教师”:“一般民请教师,每月由生产大队给记20几个劳动日。陈忠实所在的蒋村小学由三个村子合办,不能记工分,便由三个村子分担每月28元工资,年终结算。”
  后来,他又到“公社”当起了脱产干部,成了领取官俸的行政权力序列中最低等级的干部。
  20世纪80年代初期,准确地说,1982年11月,他被调入陕西省作家协会,成了“专业作家”。
  但是,文学不值钱。出书难,稿费低。他的小说集出版了,但拿到的“报酬”,却是一大堆卖不出去的样书。
  ’
  经济上的贫困始终压迫着他,简直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他的孩子也到了上学的年龄。他像当年的父亲一样,也得想办法筹措自己孩子的学杂费。
  他在经济上的困窘,直到《白鹿原》出版后,才得到了彻底的解决;而精神上的压抑和苦闷,也得到了暂时的缓解。
  人生的“失败”,也是一种苦难。
  陈忠实经历了好几次“失败”的打击。
  他后来总结了自己人生的“三次重大失败”:“第一次,1962年高考落榜;第二次,‘文革’初期参加红卫兵组织,被选为学校红卫兵组织的政委,后被打倒被批;第三次,1976年写短篇小说《无畏》,发《人民文学》当年第3期,因主题写反‘走资派’,后被调查撤职。三次失败,都跌人人生低谷,死去活来。”。
  这样的苦难和失败,足以将一个人从精神上压垮。
  这样的苦难和失败,也可以成就一个人的作家梦。
  然而,在很长的时间里,准确地说,截止1976年的写作,陈忠实的写作,却是甜的,简直甜得发腻。他的《接班以后》《高家兄弟》《公社干部》和《无畏》,都是用化学原料调制出来的文化甜品,不仅没有营养,而且还有毒素。它们对生活的观察是浅薄的,对生活的理解是错误的,所以,不仅不能向上提高人们的教养,而且使人变得愚昧、冷漠和粗野。
  这样的写作本质上是被动的和消极的,是一种缺乏心灵温热的机械性的制造。就像当时的几乎所有作家一样,陈忠实的初期阶段和前期阶段的文学写作是不自觉的,是外在和虚浮的,是纯然概念化的和宣传性质的,与真正的现实和人生,隔着十万八千里,与人的疼痛体验和艰难处境,隔着十万八千里。这样的文学是空洞和苍白的,是与人们的内心世界毫无关系的伪文学。
  我们的刚刚踏上文学之路就误入歧途的作家不知道,文学是从苦难的厚土中生长出来的精神大树,它所表现的叙事内容,是个人体验和人类最为沉重的那一部分经验。所以,在80年代中期以前的写作中,他忽略和回避苦难:既不表现个人的苦难,也不叙写社会的苦难。它与真正的生活没有关系,与在苦难中艰辛地生活着的人们没有关系。它是一张充满迷幻色彩的遮羞布,被人用来遮盖在千疮百孔的生活之上。
  直到始于1988年、完成于1992年的《白鹿原》的写作中,个人与社会的苦难性经验,例如,歧视、虐害、疾病、战争、饥饿、政治混乱等天灾人祸,以及反抗、惩罚、毁灭等行动和结局,才成了他的小说的叙事内容。正因写了苦难,所以才能动人。
  陈忠实在《白鹿原》之后创作的散文,例如《生命之雨》《晶莹的泪珠》《汽笛·布鞋·红腰带》和《父亲的树》等,因为表现了他沉重的个人经验,尤其是表现出了他个人的苦难经验,才特别感人。
  陈忠实的几乎所有重要的作品,都是因为叙写了人生和社会、现实和历史的苦难与不幸,才获得了持久感染力和广泛的影响力。
  回到苦难,正视苦难,植根于苦难,文学之树才能根深叶茂。这是陈忠实的文学经验带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
  ……

TOP 其它信息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41.9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