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国学典藏:道德经
国学典藏:道德经


国学典藏:道德经

作  者:老子

出 版 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丛 书:国学典藏

出版时间:2017年10月

定  价:36.80

I S B N :9787513915328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文化  >  传统文化与文史研究    

标  签:哲学?宗教  中国哲学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全文共约五千字,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TOP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老子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TOP目录

道德经(全文)

上篇 道经
第一章 众妙之门
第二章 美之为美
第三章 圣人之治
第四章 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
第六章 天地之根
第七章 天长地久
第八章 不争无尤
第九章 功遂身退
第十章 载魄抱一
第十一章 无之为用
第十二章 圣人为腹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
第十四章 无状之状
第十五章 蔽而新成
第十六章 知常日明
第十七章 信而贵言
第十八章 大忠大义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
第二十章 而贵食母
第二十一章 惟道是从
第二十二章 圣人抱一
第二十三章 道亦乐得
第二十四章 自是不彰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静为躁君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
第二十八章 复归于朴
第二十九章 为者败之
第三十章 以道佐主
第三十一章 有道不处
第三十二章 知止不殆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
第三十四章 大道汜兮
第三十五章 往而不害
第三十六章 欲歙固张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

下篇 德经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第三十九章 贱为贵本
第四十章 虚中生有
第四十一章 明道若昧
第四十二章 负阴抱阳
第四十三章 不言之教
第四十四章 知足不辱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第四十六章 知足常足
第四十七章 不行而知
第四十八章 为道日损
第四十九章 善者吾善
第五十章 其无死地
第五十一章 是谓玄德
第五十二章 守柔日强
第五十三章 盗夸非道
第五十四章 其德乃普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第五十八章 福祸倚伏
第五十九章 长生久视
第六十章 德交归焉
第六十一章 皆得其欲
第六十二章 万物之奥
第六十三章 能成其大
第六十四章 无为无败
第六十五章 善为道者
第六十六章 莫能与争
第六十七章 我有三宝
第六十八章 不争之德
第六十九章 哀者胜矣
第七十章 被褐怀玉
第七十一章 以其病病
第七十二章 自爱不贵
第七十三章 天网恢恢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第七十五章 无以生为
第七十六章 强大处下
第七十七章 不欲见贤
第七十八章 柔之胜刚
第七十九章 天道无亲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第八十一章 善者不辩

TOP书摘

《国学典藏:道德经》:
  【评析】
  开篇点出“道可道,非常道”,初步揭示了“道”的真正内涵,道是《道德经》所要讲述的核心问题之一,它在天地未生成以前就存在于浩瀚的宇宙中,当天地生成以后,道就在万事万物中发挥着自身的作用,贯穿于万物生成、生长、发展、消亡的始终,作为一种自然规律客观地存在着。提起道,我们不免会在头脑中想象它的模样,然而我们的想象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主观性,真正的道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它是客观存在的,但又看不见摸不着,正所谓“大道无形”,我们主观想象出的道的样子,不是真正的道。只能称得上“名”,“名”这个概念也是不能用语言和文字来描述形容的,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比想象的局限性更大,如果用语言文字来描述大道,只能与大道背道而驰。不能用语言又不能用文字来描述大道,那如何才能认识大道呢?我们不得不采用概念和语言,即“有”和“无”这两个“名”。所谓“有”就是存在的意思,它代表一种正在孕育万物的状态,是万物的生母,即万物是从“有”中孕育生产出来的。“无”,我们理解为没有的意思,代表天地还没有生成以前的混沌状态,说明天地是从无中生出来的。
  所以我们可以将“道”理解为一种“无”的状态,一种“有”的能力,它的本源是“无”,却可以生出天地万物。正是如此,我们可以采取“无”的态度去体认大道的玄妙,大道的原始是空无,我们要想体认大道,就必须抛却所有的杂念,将自己恢复到毫无思想意识的孩童时期,达到一种完全虚无的境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悟到大道的奥妙和玄机。“无”和“有”是两个我们必须把握的概念,它们是打开“众妙之门”的钥匙,只有通过他们,我们才能领悟大道的实质。
  文中着重讲了这样几个概念:道、名、有、无、妙、徼、玄。这些概念统称为“名”,借用老子的一句话“名可名,非常名”来说,这些概念并没有真正地揭示出道的真正内涵,这是因为“道可道,非常道”,任何言语和文字都无法揭示出“道”的真义。我们学习和研究这些概念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道”,它们可以作为理解“道”的桥梁。
  【典例阐读】
  木匠轮扁以做车轮喻读书
  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在国内实行改革,发愤图强,使齐国的经济逐渐发展起来,国库充实,兵强马壮。尔后,他多次召集并主持诸侯国开会结盟,被推为各国首领,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这—天,齐桓公利用政务的闲暇,在殿堂上读书,—个叫扁的车轮木匠在殿堂下斫削材料,制作车轮,因为他善于制作车轮,所以人们称他为轮扁。轮扁看到齐桓公正在伏案看书,就放下斧凿等工具,走到殿堂前,向齐桓公问道:“请问君王,您读的是什么书啊?书里说的都是一些什么话啊?”
  齐桓公觉得一个木匠会对他读什么书感兴趣实在是难得,于是,就把轮扁叫上殿来,故意用模棱两可的话回答说:“我读的是古代圣人的书,书里都是圣人说的话。”轮扁又问:“哪敢问君王这些圣人都还活着吗?”齐桓公笑笑说:“你真只是个木匠啊,圣人当然不可能活着了,他们早就死了啊!”轮扁若有所思地想了想,然后说:“既是这样,那么君王您所读的书里的话,也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齐桓公一听这话,心里怒火中烧。于是他把脸一沉,说道:“大胆轮扁,一个小小的车轮木匠,胆敢如此放肆。本王在这里读书,又没有碍你的事,你只管做你的木匠活就是了。你却出来胡乱议论,也不想想你是什么身份。本王现在命令你解释清楚你刚才的话,若是能言之有理,我也就饶你不死;若不然,我就将你就地正法!”
  看到齐桓公大怒,轮扁并不害怕。他不慌不忙地说道:“小人并不是有意冒犯大王,还请大王息怒,且听小人慢慢道来。我是从我制作车轮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的。车轮的制作不同一般,有的做得快,有的做得慢。制作得慢,虽然既省力又舒服,但是这样做出来的车轮是不牢固的。制作得快,虽然效率很高,制作得多,但是却要受累,而且由于速度快会导致木头砍不深,做出来的车轮就有可能不合卯,显然也不是做车轮的好办法。凭我几十年做车轮的经验,我认为,要做好车轮既急不得也慢不得,要不紧不慢,随心所欲,想到哪里做到哪里,这样才能做出好车轮。”
  齐桓公问道:“你讲了这么一大通,什么做车轮不做车轮的,这究竟与我读书有什么关系呢?为何说我读的都是古人的糟粕呢?”
  轮扁接着说:“那么怎么样才能不快不慢,又得心应手呢?这里面的技巧只在我心里,嘴上是说不清楚的。要获得这些技巧只能从制作车轮中寻找。就像我的儿子,他想学习做车轮的技术,但是这些技术我却不能给他说明白,因为这是说不来的,所以他就学不到这门手艺,一直不能继承我。因此,我虽然年近古稀却还在做着这项工作,直到我死了,这些技艺就会跟随我一起埋进坟墓。如此看来,古代圣人们的道理和思想也早已随他们一同死去了。留下来的写在书中的,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齐桓公听后,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区区一个小木匠能将简单的生活常理应用于高深的哲理中去,实在可以称得上生活的有心人和深沉的思考者。如他所言:真正的手艺是无法用言语来传授的,而只能用心去领会,这和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出一辙,令人深思。
  ……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368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44.4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