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历史的温度1、2(套装共2册)
历史的温度1、2(套装共2册)


历史的温度1、2(套装共2册)

作  者:张玮 著

出 版 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18年02月

定  价:98.00

I S B N :12284781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历史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标  签:>历史  >历史研究  >史学理论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你真的知道“土肥圆”吗?尼古拉·特斯拉,到底是神还是人?抗战期间,整个国家只剩两架轰炸机了,为什么还是要轰炸日本?《最后一课》究竟有没有骗人?真实的潜伏,究竟是什么样?……

史书上的一段话、一个名字,甚至一张图,在张玮的笔下,呈现出一张张意想不到的面孔。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年份和数字,而是一个个有温度的故事,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

是人,就有正反面,就有优缺点。张玮尽可能地用辩证的眼光,结合当时客观的环境,设身处地去看待那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而不是先入为主地带入立场,或者用“上帝视角”来评判一件事或一个人。

看起来枯燥的历史,其实活色生香,带着故事,带着血肉,带着彷徨,带着信念。

历史,有真实的温度。


TOP作者简介

张玮(网名:馒头大师),毕业于复旦大学文科基地班。复旦中文系文学学士,新闻系新闻学硕士。曾做过11年体育记者,采访过三届奥运会,两届世界杯和百余项世界赛事。后担任过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数字传播中心主任,解放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总经理、主任,解放日报社运营、技术中心总监。

微信公众号“馒头说”,以“历史上的今天”为特色,每天推送一个历史小故事。

目前该微信公众号拥有30万爱好历史的读者。获凤凰网和“一点资讯”颁发的2017年自媒体“年度内容突破奖”。

2017年8月出版新书《历史的温度》,上市半年销量即超过10万册;获*中国颁发的“2017年度新锐作家”称号。


TOP目录

《历史的温度1》

推荐序 严锋

自序 

人物篇 是非留待后人说

大家都称她为“夫人”,但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她?003 

爱因斯坦的三个侧面017 

爱迪生的侧面.027 

女生的美貌与智慧,真的能够并存吗.038 

让“二战”美军痴迷的“东京玫瑰”051 

做一个“新时代女性”,真的要拿生命来换?.061 

我认识一个男人,叫刘翔.079 

民国第一个享受国葬的人.098 

他没有军衔,但人人称他“将军”111 

为什么他没打过一场仗,却是陆军上将?.124 

“汉奸将军”的自我救赎之路.137

“戴老板”之死.147 

“暗杀大王”的最终宿命.165 

“上海皇帝”的正面与反面.177 

五个小故事,重新认识这个“卖国贼”188 

一个被低估的“大V”的成长之路.201 

一个63岁的老头,是怎么收复166万平方公里国土的?.209 

珍妃为什么必须死.222 

靠画漫画,28岁就缴4000万元的个人所得税是怎么样一种体验?.236 

逸闻篇 往事并不如烟

45年过去了,我们为什么没有再回月球?.259 

需要经历时间考验的,除了爱情,可能还有建筑.274 

张衡的地动仪,到底是否存在?.286 

“世纪之骗”背后的兴奋剂黑历史.299 

史上最黑暗的一届奥运会.308 

孙杨为什么会被别人质疑“服药”?.320 

“让球”阴影下的“小山智丽事件”329 

一根香烟点燃的革命.339 

两个大总统,你选哪个?.349 

“一战”,被遗忘的14万中国人.363 

“二战”期间,居然还有这样的一批日本人.378 

一段匪夷所思的“美国往事”393 

战争篇 一寸山河一寸血

一场“耻辱海战”的背后.407 

“九一八事变”前后的四张面孔.419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背后.431 

这群四川人,不该被遗忘.444 

抗日战争,我们到底有没有空军.459 

一座被死守的仓库.471 

1937,这座城没有不战而降.483 

血战台儿庄.499 

日本投降前后的四个片段.515 

后记.529

附录.读者评论.531

 

《历史的温度2》

自序 V

人物 不应让历史睡去

聂耳之死 003

“土肥圆”和“土肥原” 017

东条英机之死 028

他们每天的生活,就是活生生的“潜伏” 044

孙殿英的“盗墓笔记” 056

一张照片引发的自杀 069

凡尔纳的科幻小说,究竟过时了吗? 073

尼古拉·特斯拉:到底是神还是人? 091

张灵甫之死 105

一位孤悬东北的土匪将军 126

张勋这个人 137

或许我们长大后,才能读懂他的童话 150

鲁迅背后的两位女性 161

他是个医生,却夺走了40万人的生命 174

逸闻 历史是漫长的征途

《最后一课》到底有没有骗人? 189

他以500公里时速撞向地球,最后时刻说了什么? 200

中国人接受“裸体艺术”,到底有多难? 214

一场轰动中外的大劫案 226

明明是刻骨铭心的仇恨,

?但日本战后为什么会感激美国人? 244

一九四九, 百万黄金大挪移 256

当年,到底有多少故宫文物被运往台湾? 267

24年前的今天,人类文明留下了黑暗的一页 280

55年前,人类差点灭绝 292

一场神秘的超级大爆炸 308

信念 道阻且长,而终点可期

只剩两架轰炸机了,但还是要轰炸日本…… 319

1942年,15架美国轰炸机在中国迫降…… 332

有一种撤退,叫敦刻尔克 349

敦刻尔克撤退之后,英国人干什么去了? 369

一个公务员给全人类留下的数学难题 386

直到坐上电椅,这对夫妇依旧表示自己清白…… 395

五环 体育能否超越政治

拳王阿里:体育是否能超越政治? 411

一个34岁就做到正部级官员的运动员 424

世界冠军之死 442

这届奥运会,全世界近一半国家不愿参加…… 455

没错!就是他“承包”了一届奥运会! 467

24年前的那个“北京一夜” 481


TOP书摘

自序

2016年7月15日,我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了一篇文章,叫《历史上的今天:奥特曼出生,杨贵妃自缢》。

“馒头说”这个微信公众号,其实我很早就注册了,当初注册的目的,是用来发一些随笔和感想,一直有一搭没一搭地更新着,直到有一天,我想:要不拿一个微信公众号的“原创”标签?

按照微信的规定,要拿“原创”标签,就要持续更新一段时间。于是我想,写什么东西能让我有动力持续更新下去呢?想来想去,想到了“历史上的今天”这样一个题材。

选择这个题材,一是因为我从小就对历史很有兴趣,本科的专业也算与历史有关(是一个提前招生、文史哲都要学的班级),二是选择“历史上的今天”其实有点投机取巧,因为网上有很多“历史上的今天”的资料,每天在历史上都发生那么多事情,我只需要挑几件感兴趣的评说一下就行,完全不会有作为公众号运营者最大的烦恼:每天找选题。

第13天,写完第13篇推送的时候,我在后台得到了微信的通知:我获得了“原创”标签。

但原来打算拿到“原创”标签就休息的我,却发现我停不下来了——我有了一批每天会在固定时刻等我更新的读者。

我自己本来就是搞媒体的,对“读者”的概念并不陌生,但作为传统纸媒的写作者,其实我离所谓的“读者”挺远的——十几年的记者生涯,我除了收到过几十封寄到报社的读者来信之外,并不知道看我文章的读者有多少,他们都是谁,他们对我的文章到底有什么想法。

但我通过“馒头说”,能真真切切感受到读者通过后台消息和留言评论给我的反馈,他们说,喜欢看我写的历史故事,因为客观,同时又有温度。

关于“客观”,我只能说,作为“业余选手”的我一直努力在尝试。在“馒头说”的一个个历史故事中,我都尽量用一种第三方、不带感情色彩的口吻还原当时的历史事件,而在每篇末尾,我都会写篇“馒头说”的短文,或短或长,抒发自己的感受。我一直想表达我自己的一个观点:很多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都有两面性。我们不能跳出当时的历史环境,在现在用“上帝视角”去评价当时的人和事,这对当时的人来说,不公平。

关于“有温度”的评价,效果有一点出乎我预料。直到现在,依旧都会有读者给我留言,说不敢在公共场合看“馒头说”,因为会哭。有的说,“在地铁上直接就哭了”;有的说,在“公交车上哭得稀里哗啦”;还有一位告诉我,“在办公室看哭了,领导过来问我,是不是被人欺负了”。

其实我对“有温度”的理解是,历史不是冷冰冰的,我们看似由时间、地点和一连串数据组成的历史事件,背后的主角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有血有肉的人构成了我们的历史。而既然是人,就一定有人性,一定有故事,一定有温度。

因为希望能做到“客观”和“有温度”这两点,我的“馒头说”开始越写越长。原来我的初衷,是每天花半个小时,把我觉得有兴趣的“历史上的今天”几个故事串一串,简单点评一下。但越来越多的读者在后台留言说“不过瘾”“不解渴”,于是,慢慢演变为每天只写一个历史故事,尽量写透。

因为我有自己的本职工作,所以“馒头说”的写作只能放到睡前。由于读者越来越多,责任也越来越重,大量细节的考证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写作时间从最初的半小时,变为一个小时、两个小时,直到现在每天睡前的三个小时(有时甚至需要更多),甚至要写到凌晨。

曾有其他媒体采访我时问:让你坚持把“馒头说”写下去的动力是什么?

我想了想,没有其他原因,只有一个:读者的期待和支持。

在后台,曾经的国民革命军将军的长孙媳妇,留言说谢谢我写了她家长辈誓死抗日的故事;有航天工程师的家属,留言说谢谢我让大家知道航天人的不易和艰辛;我的很多读者,在参观我写过的历史人物的博物馆、故居或经过以他名字命名的路牌时,都会拍照片发给我一起分享;我的一些女性读者,说自己原来对历史不感兴趣,但现在可以和男友或老公一起探讨一个历史或国际政治问题,甚至对方还要向她请教。我印象很深的是一位去台湾大学交流的大陆女生在后台留言,说上历史课,教授提问谁知道“四行仓库”的故事,全班40多个台湾学生没人知道,而她站起来侃侃而谈——她说,因为是看了“馒头说”那篇《一座被死守的仓库》。

正是每天后台成百上千读者的留言和鼓励,让我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

到了后来,每天开始有一群不同的读者发来同样的留言:“出书吧!”

面对读者的留言,我其实是诚惶诚恐的。因为这毕竟是一篇篇发在自己微信公众号上类似随笔一样的文章,尽管尽量力求客观,但肯定还是带着个人的情感烙印;尽管尽量考证,但因为业余时间仓促,肯定有不少谬误——这些东西如果结集出版,只能当作一个业余历史爱好者个人的一些随笔,是绝不能当作历史书籍来看的。

但内心毕竟还是有一些小憧憬的,希望自己坚持了一年的写作,能有一个小小的交代。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的想法得到了中信出版社的支持。在黄维益编辑的鼓励下,我真的开始把以前写的推送开始筛选,校对,结集——我从没想过,自己的微信推送,最终真的能成成为一本书。

在筛选文章时,确实有一点痛苦:截至2017年4月底,“馒头说”已经推送了136篇正式的文章,字数达到了68万字——这肯定是一本书所容纳不了的。经过反复的选择,最终将其中一些文章重新整理和删改,收录到了这本书里。而因为只能收录部分文章,所以不可能以“历史上的今天”这样的时间线作为索引,于是分为“人物篇”、“逸闻篇”和“战争篇”三个部分。

 

而书名,经过读者的投票,最终就叫《历史的温度》了。

(对不起当初选《历史的真性情》的读者们了。不过编辑和我说,以后可能会出第二本,第三本,以“馒头说历史”为系列名,书名还可以继续变化)

最后,还是想再次报告的是:这是一本收录一个业余历史爱好者感想的随笔集,还望大家对其中的谬误多宽容,多谅解,多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2017年4月27日

写于重庆飞往上海的航班上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1050

开  本:32开

加载页面用时:4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