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通识教育导论
通识教育导论


通识教育导论

作  者:李本义

出 版 社:长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12月

定  价:32.00

I S B N :9787549255597

所属分类: 教育学习  >  教育学    

标  签:教育  社会科学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通识教育导论》对古今中外通识教育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和审视,对湖北大学多年来开展通识教育的实践探索进行总结与梳理,内容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创新性、前瞻性,旨在抛砖引玉,为探索出一条适合国情、校情的通识教育发展可行之路提供借鉴,从而将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推向纵深,回归大学教育的本然价值,克服狭隘功利主义的弊端,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培养健全人格、有广阔知识面、有独立思考能力、有丰富创造性、有深厚人文素养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TOP作者简介

李本义,1966年9月生,湖北潜江人,现就职于湖北大学党委宣传部。长期以来,致力于孙中山学术研究,出版学术专著1部(《孙中山对外方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在《档案学研究》、《江汉论坛》、《湖北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80篇,其中3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多次在国内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在孙学研究方面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TOP目录

第一章 通识教育的起源
一、什么是通识教育
二、通识教育源自欧洲
三、通识教育形成在美国
四、通识教育在我国源远流长

第二章 通识教育的内涵
一、通识教育的内涵
二、通识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关系
三、通识教育的意义

第三章 通识教育“核心三要素”人才培养理念
一、核心要素一:人格塑造
二、核心要素二:知识学习
三、核心要素三:能力锻炼

第四章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一、以通识精神引领课程建设
二、把握通识教育的核心和灵魂
三、加强经典阅读课程建设
四、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协调发展

第五章 通识教育校园管理模式
一、“习苑制”管理模式
二、“书院制”管理模式
三、“习苑制”与“书院制”管理模式之比较

第六章 通识教育视野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二、通识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三、通识教育视野下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四、通识教育视野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第七章 通识学子创新能力培养
一、通识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相互关系
二、通识学子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三、通识教育视野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
四、加强通识教育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第八章 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
一、美国殖民地时期的自由教育
二、美国独立后期的“第一次通识教育运动”
三、埃利奥特时期的自由选修
四、洛厄尔时期的“第二次通识教育运动”
五、赫钦斯时期的“芝加哥计划”
六、哈佛《红皮书》时期的通识教育
七、伯克时期的核心课程阶段

第九章 英国高校通识教育的特色
一、英国自由教育的历史传统
二、英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
三、英国高校通识教育的特色

第十章 港澳台高校通识教育的现状
一、港澳高校的通识教育
二、台湾地区高校的通识教育
三、对内地高校的启示

第十一章 中国内地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与展望
一、中国内地高校通识教育的历史回顾
二、中国内地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
三、中国内地高校通识教育面临的困境
四、中国内地高校通识教育展望
后记

TOP书摘

《通识教育导论》: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有着丰富的内涵,顾名思义,通识教育的“通”即通晓、明白;“识”即智慧、见识。“通”是手段,“识”是目的,“识”字不能仅理解为“知识”,而是一个人知识和见识整合的认知。通过博览精通人文、社会、自然科学三大领域的知识形成完整独立的思维见解,使受教育者拓宽视野,走出狭隘和偏见,成为一个有教养的、完整的社会人。因此,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阶段的一种素质教育,旨在对学生进行基础的语言、历史、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文化底蕴更加深厚,个性品质得到训练,公民意识受到陶冶,人文素质全面提升,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断增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变得丰富,适应社会的能力显著增强。即通识教育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公民和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
  一、通识教育的内涵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新教育理念,具有特殊性。虽然目前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和表述见仁见智,难有定论,但随着全球通识教育浪潮的兴起,人们对大学教育理念的认识也日趋一致。通识教育理念的核心在于将素质教育作为本科教育的中心,培养适应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1.通识教育是一种办学理念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是大学的办学理念。通识教育强调知识的广博与整合,是一种广泛、非专业性和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态度与价值的教育。高校通过加强通识教育,引导学生拓宽知识视野,认识不同学科的理念和价值,陶冶内在情操,发掘自我发展的潜能,孕育精神气质,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健康体魄、良好品德的合格公民,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2.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通识教育不仅是一种办学理念,而且还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通识教育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重在育人的教育。通识教育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把科学、人文、艺术等知识融会贯通,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有利于学生提升文化素质,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判断能力、思维能力,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和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从而养成健全的人格,使学生成为和谐发展的“全人”。这种通识思维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远大眼光和博雅精神,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的复合型知识和能力结构,能够主动、有效参与社会公共服务,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加强大学通识教育已成为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
  3.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素质教育
  通识教育实际上是素质教育最有效的实现方式,加强素质教育则是实现通识教育理念的核心。通识教育传递科学与人文的精神,重视人文关怀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全人教育”为目标,以尊重和满足人的本质需要、促进人的长远发展为出发点,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精神一脉相承。人文素质教育着眼于“以人为本”,突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科学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求实创新、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人文教育旨在培养学生人文关怀与尊重、实现人生理想与价值的人文精神。通识教育倡导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倡导道德人格与知识文化教育的统一,强调人格养成和人的自身完善。通识教育突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实行多学科渗透,把互相独立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相互联系的知识结构体系,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合理知识结构的人才。现代教育的理想目标是人才的全面发展,通识教育注重教育的内在价值,关心人的解放和完善,目的在于促进人文、社会和科技文化之间的沟通,发展全方位人格,体现出明显的人文性特征。
  ……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208

开  本:16开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82.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