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布衣总统:孙中山
布衣总统:孙中山


布衣总统:孙中山

作  者:陈廷一

出 版 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04月

定  价:56.00

I S B N :9787506097345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传记  >  政治与军事  >  政治人物    

标  签:传记  政治人物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布衣总统:孙中山》曾荣获2000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优秀畅销书”。全国普通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布衣总统——孙中山》一文即节选自本书。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四万万中国人都在沉睡,惟他独醒。他崇民主尚共和,倡导“三民主义”救中国,在黑夜的旧中国天空燃起熊熊大火;他屡战屡败,坚忍不拔,百战一胜,让鸡蛋碰碎顽石,最终推翻千年帝制,创建了亚洲第一共和国,他被国民推选为共和国首位总统。他爱共和甚于生命;他衣食朴素、勤政亲民;人称“布衣总统”。


TOP作者简介

当代传记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在传记界素有“南叶北陈”(即“南有叶永烈,北有陈廷一”)的说法。1987年以《许世友传奇》,步入文坛,之后数十年笔耕不辍,创作并出版传记文学作品达101部,逾1000万字,多次获国家大奖。享国务院特殊津贴。


TOP目录

序言 百年中国,百年梦想/于友先

引子

第一章 中山出生

第二章 少年壮志

第三章 大洋求学

第四章 香港求学

第五章 经世抱负

第六章 立志兴中

第七章 播种革命

第八章 义举流产

第九章 流浪生涯

第十章 伦敦蒙难

第十一章 劫后风采

第十二章 世纪曙光

第十三章 同盟序曲/

第十四章 同盟乐章

第十五章 历史转折/

第十六章 走向成功

第十七章 南北和谈

第十八章 走入平民

第十九章 二次革命

第二十章 逃亡日本

第二十一章 婚事风波

第二十二章 护国战争

第二十三章 护法运动

第二十四章 联俄联共

第二十五章 决然北上

后记


TOP书摘

少年壮志

  

  兰溪河,流淌着他少年的泪

  

  槟榔山麓,兰溪河畔,是孙中山童年、少年活动的天地。盖祖国名山之多,只有家乡的槟榔山给他的印象最美;盖祖国江河之奇,只有门前的兰溪河给他的印象最壮观。如果说父亲的爱是高高的槟榔山峰,那么母亲的爱就是浩浩的兰溪河水。但是苦于那个年代,天灾人祸,作为地无一垄的父母,两手空空,拿不出更多的东西来满足孩子的享受。只有靠父母的那片爱心,来编织孩子心灵中的童话。父母疼爱孩子,孩子也更理解父母的苦衷。孙家虽然在翠亨村日子过得较为清贫,但孩子成熟早,皆懂事,夫唱妻随,长辈爱护子女,子女孝敬长辈,其乐融融,幸福美满。

  

  哥哥孙眉年长中山12岁,孙中山3岁时,15岁的孙眉经父亲托人安排,到离村三华里的地主家当长工。后来孙眉受不了那气和累,偷偷回家向全家人哭诉。恰逢舅舅杨文纳来家做客,始与舅舅商量,由舅舅带孙眉远涉重洋到檀香山的农牧场去当雇工。这年孙中山仅有5岁,孙眉也只有17岁。分别是在一个尘土蔽日的黄昏,父母把儿子送到船上,吃尽人间苦的父母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长子孙眉身上。

  

  “阿爸,阿妈,多保重。”孙眉挥着手。

  

  “孩子,要听舅父的话!”

  

  6岁,还属顽童时代,可是孙中山6岁时,贪玩已与他绝缘。他已随姐姐孙妙茜上山割草打柴,或到塘边给猪捞饲料。孙家养的一头耕牛、两头猪、七只鸡,基本上是靠他和姐姐喂养。翠亨村离海较近,有时孙中山还随外祖父杨胜辉去赶海取蚝,供全家美餐一顿海味。

  

  逢年过节,虽是家贫,母亲总是用野菜炒上几个鸡蛋。蛋是自家产的,端到桌上,供全家人享受。每逢这时,懂事的孙中山总是让父母先尝。

  

  “孩子,你小,应该多吃点儿,吃了好长个儿。”

  

  “阿爸阿妈也应该长得高啊!”

  

  “不,你说错了,阿爸阿妈再吃也长不高了,只能长老了。”

  

  说到这里,全家人都笑了,小中山也若有所悟。

  

  艰辛的年代,孕育着艰辛的故事。

  

  在中国,7岁是孩子入学的年龄。小中山想入学却不敢提,因为他清楚父母亲手里没有钱,只好眼睁睁地望着富人家的孩子唱着歌儿上学堂,把泪水抛洒在兰溪河畔。

  

  9岁那年,过春节时,父亲满面春风,把小中山叫到身旁,突然问:“孩子,我要送你上学,好吗?”

  

  “送我上学?”小中山摇头说,“我……阿爸手里没有钱。”

  

  “有了!孩子,你瞧!”父亲从兜里掏出了三张崭新的票子,在小中山面前晃了晃。

  

  “真的!”小中山一下子搂住了父亲的脖子,高兴地叫起来,“我要上学!我要读书!”那是他心灵的呼唤。

  

  “是孙眉哥哥给你捎回来的,并写信告诉我,是供你上学的。”

  

  “哥哥?”小中山睁大了眼睛。

  

  “是啊!”父亲说。

  

  原来在海外的哥哥孙眉,经过几番周折,吃尽天下人难吃的苦,在夏威夷群岛五大岛之一的茂宜岛拓荒。后来,在舅舅的支持下,独立经营一所农牧场,又开办了商店,生意干大了,家乡人说是发了,由贫农户成了华侨资本家。

  

  于是,孙中山在10岁那年才进了本村冯氏宗祠内的私塾学堂读书。据孙中山本人回忆,在放学以后,他还要帮助家里下地插秧、锄草、捉虫、放牛。他光着脚丫穿着条补丁摞补丁的裤子,跟父亲一起在田间劳作,10岁前没有穿过一双鞋子。他是吃薯干长大的血性男儿。艰苦的岁月,度日如年的家境,并没有磨平他个性的棱角。相反早知稼穑之艰难,更增强了他以后在革命的岁月里百折不挠的毅力和精神,导致了他日后对农民问题,特别是土地问题的格外关注。

  

  自称“洪秀全第二”的大人物

  

  爱听故事是童心所致。孙中山也不例外,对一些故事更是百听不厌。

  

  风景秀丽的翠亨村村头有棵百年大榕树。

  

  村中有个叫冯爽观的太平天国老战士,他经常在家门口的大榕树下讲述金田起义、永安封王、攻打长沙、进军武汉、定都南京、东征北征的故事。孙中山成了最忠实的听众。每当讲到石达开在鄱阳湖大败曾剃头(曾国藩)使其投水自尽时,孙中山总是恳求道:“把这段再讲一遍。”他不知听了多少遍还是听不够。当讲到天京沦陷时,他总是跌足长叹:“可惜,可惜,洪秀全灭了清政府就好了!”

  

  太平天国英雄成了他崇拜的偶像。

  

  心有灵犀一点通。冯爽观总是高兴地摸着孙中山的头说:“孩子,你长得很像洪秀全,你长大以后就当第二个洪秀全吧!”

  

  从此,孩子们都叫他“洪秀全第二”。每当大家游戏时,他就真的当起了天王。其他小朋友,有的当太平军,有的当清军。每次结果总是叫清兵大败,尽兴而归。

  

  受太平天国老战士的影响,孙中山从小就崇敬革命英雄,以“洪秀全第二”自勉,并习拳弄棒,想干一番“天王”那样的大事业。

  

  故事使他天真无邪的童心长了翅膀。长了翅膀的童心又在编织着新的故事:天上和人间、龙宫和月宫、过去与现实,一起涌入他小小的脑海,使他心胸开阔,有别于其他的孩子。

  

  在学业上,他注重读书,而又不满足于那种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的传统教学方法。独立思考,不懂就问,又成了他与其他学生的区别。

  

  1876年,10岁的孙中山到翠亨村的冯氏宗祠念私塾。

  

  先生摇头晃脑地背着《三字经》《千字文》《四书》,背着背着,似乎在自我陶醉中睡着了一般,可学生们根本不懂,却也要一字不漏地背下来,真叫人苦不堪言。

  

  一次,孙中山实在忍不住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教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是什么意思啊?您能给我们讲讲清楚吗?”

  

  先生“啊”了一声,顿时双目圆瞪。这在旧学校可是“犯上”的“不逆行为”,先生是圣人的代言者,只能乖乖地听,岂可乱问。

  

  先生大眼珠子闪了闪,拿着戒尺走上前来:“什么不懂?你先给我背一遍。”先生本想借机狠狠惩戒一下这个不规矩的学生,没想到孙中山如流水般流畅地一背到底。先生找不到借口,只好恶狠狠地说:“以后不许说废话,书上所讲,全是圣人说的大道理,你只有肯定的份儿,没有问的份儿,现在不懂,你长大后自然就懂了!”

  

  后来,同学们问他:“你怎么胆敢向先生提问题,不怕挨打吗?”

  

  孙中山笑着说:“学问学问,想学就得问,学而不问,怎么能懂,不懂怎么能成学问?”

  

  因此,学生时代的孙中山,总是以满分来结业每一门功课。“满分”成了孙中山的代名词。实际上这和他一向追求真理、爱好科学的精神是一致的。据他的同学陈少白回忆说:“孙先生求学用心,实为我所仅见,在西医书院读书,平时无论什么学科,都是满分。到了27岁毕业的时候,其中只有一门是九十几分,校中教员与考试官就为他开了一个会议,觉得这个学生是本校中最好的学生,学科大部分是满分,只有一科稍微欠缺些,似乎是美中不足。会议结果,他们就送给他几分,使他得到全部满分的荣誉。所以在毕业证书上是注明满分的。”


TOP 其它信息

加载页面用时:55.6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