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当自我来敲门:构建意识大脑
当自我来敲门:构建意识大脑


当自我来敲门:构建意识大脑

作  者:[美]安东尼奥·达马西奥(Antonio,Damasio)

译  者:李婷燕

出 版 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8年01月

定  价:89.90

I S B N :9787559614698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心理学  >  心灵疗愈  >  心理百科    

标  签:心理学  心理学经典著作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继颠覆性巨著《笛卡尔的错误》之后,达马西奥通过对多年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总结,向一个困扰人类的根本谜题发起了大胆的冲击。这个谜题就是:意识从哪里来?

        在梳理了大量临床案例和大脑神经解剖结构的线索后,达马西奥解释了在他眼中大脑如何构建心智、心智如何构建意识的原理,并着重强调了自我在构建意识大脑中的重要性。这种基于演化的研究角度,彻底转变了长久以来人们看待和描述有意识心智的方式。

        在《当自我来敲门》中,达马西奥邀请读者和他一起踏上一场意识的冒险之旅,带领读者深入迄今为止无人到达的未知领域,层层揭开自我与意识的秘密。

 

TOP作者简介

        [安东尼奥·达马西奥]

 

        美国南加州大学神经科学、心理学和哲学教授。

        他以情绪为出发点,从演化的角度重新阐释了人类意识产生的路径,其研究成果被各学科研究者广泛引用,被美国科学信息研究评为“高被引学者”之一。

        他的首部著作《笛卡尔的错误》一经问世便获得热烈反响,自此以后,神经科学、心理学和哲学的研究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向。

 

TOP目录

赞誉

推荐序 从理性和感性走向演化理性/汪丁丁

 

Part1 起源

无论是不是科学家,当我们对意识进行思考时,都会感到困惑不已。如果说意识是心智的产物,心智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如果说心智存在于大脑内,大脑又是如何产生心智的呢?有意识心智是神秘莫测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解开这个谜团。

第1章 提出问题

第2章 生物价值的演化

 

Part2 心智

表象是对客体的物理性质、时空关系及动作的表征,其中一些与大脑外部的真实活动相对应,而另一些则由记忆通过回忆过程重建。真实表象与回忆表象组合在一起,不易觉察地流动着,二者的占比不断变化,这就构成了心智。

第3章 心智的起源

第4章 躯体映射

第5章  情绪与感受

第6章 获取记忆

 

Part3 意识

清醒状态、心智与自我是意识非常重要的铁三角。意识的神经学则主要涉及三个重要的解剖分区:脑干、丘脑及大脑皮层。但我们必须注意:在意识的三个解剖分区及三个组成部分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对应,它们之间的作用是相互交叉的。

第7章 观察意识

第8章 构建有意识心智

第9章 自传体自我

第10章 关于意识的总结

 

Part4 反抗

人类意识创造了一种质疑残酷自然之道的可能性。它的产生与大脑、行为和心智的演化发展息息相关,这种演化导致了文明的出现,这是自然史上的崭新一页。生命由此开辟了一条道路,向冷漠大自然的支配发起了反抗。

第11章 意识的成就

 

附录

注释与参考文献

致谢

译者后记

TOP书摘

        研究意识的第四种角度

 

        迄今为止,大多数有关有意识心智的神经生物学研究进展都是基于以下三种研究角度的结合而进行的。

        1. 直接见证人角度: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个体的有意识心智是个人的、私密的、独一无二的;

        2. 行为角度: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人也同样具有有意识心智,我们能够从他们的行为中观察到有意识心智的蛛丝马迹;

        3. 大脑角度:在假设个体的有意识心智存在或不存在的状态下,我们都可以研究大脑功能的某些方面。

        虽然我们对这三种角度各自得出的证据进行了精心的比对,但这些证据往往还不足以顺利整合来自第1人称视角的观察与内省、外在行为、脑活动这三种不同角度的现象。尤其是在第1人称视角的观察与脑活动两种角度得出的证据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如何消除这种分歧呢?

        我们需要第四种研究角度,这种角度必须大力扭转人们看待和说明有意识心智发展史的方式。在早期的研究工作中,我曾经提出过一种观点,改变对生命调控的看法,将其视为对自我与意识的支持和证明。这种想法为新的研究角度打开了思路:去演化史中寻找自我和意识的起源。

        演化生物学与神经生物学的证据就是第四种研究角度的基础。我们起初需要针对早期的生物进行思考,然后沿演化史慢慢朝着现有的生物前进。我们要留意神经系统的逐步改变,并将这些改变与逐步产生的行为、心智和自我联系起来。我们还需要建立一种内在的工作假设:心理活动等同于特定脑活动。心理活动是由之前发生的脑活动引起的,这无需赘言,但之后,心理活动会与特定的脑回路状态形成对应关系。也就是说,某些神经模式同时也是心理表象。当其他一些神经模式产生了足够丰富的自我加工主体时,我们就能对表象进行觉知了。但如果自我并未产生,有机体内外的任何人都无法对表象的存在进行觉知,这些表象仍然是存在的。主体性对于心理状态的存在来说并不是必需的,只有在想要觉知到心理状态的存在时,主体性才是必需的。

        简而言之,第四种研究角度要求我们利用已知证据同时构建两种观点,一种观点基于历史,另一种观点基于大脑内部,也就是一种对具备有意识心智的大脑进行想象的观点。当然,这是一种猜想、一种假设性的观点。一些证据支持着这种奇思妙想的某些方面,但它属于“心智—自我—躯体—大脑问题”,也就是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只能不断接近理论的真相,而无法得到彻底的解释。

        将心智活动等同于某些脑活动的假设,很容易被视为从复杂到简单的粗暴简化,但这是一种错觉,因为神经生物现象一开始就不是什么简单的东西,它是极其复杂的。这里提到的对解释的简化并不是从复杂到简单,而是从极其复杂到不那么复杂。虽然本书并不关注简单有机体的生物性,但我在第2章提及的证据会清楚地表明,细胞生命诞生于异常复杂的世界,它们的世界与人类世界在许多方面同样精巧复杂。以草履虫这样的单细胞生物为例,草履虫的世界和行为是一种奇迹,它远比看上去的样子更接近我们自身。

        我们也很容易将心脑等同的假设理解为文化对心智的产生无足轻重,或认为这种等同贬低了个人的付出对心智形成的作用。你们将会清楚地看到,这些观点与我想要表达的观点相去甚远。

        现在,从第四种研究角度出发,我可以基于演化生物学和大脑研究的相关证据,对之前提出的观点作出些许修正:百万年以来,无数生物的大脑中都出现过活跃的心智,但严格地说,唯有在大脑产生了具有见证能力的主人公之后,才产生了意识,并且唯有在大脑产生语言后,心智的存在才广为人知。见证人是一种附属物,它解释了内隐的脑活动,即心理的存在。对于意识的神经生物学来说,重要的目标是理解大脑是如何产生这一附属物的,它是与我们如影随形的主人公,我们称其为自我。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298

开  本:16K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50.7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