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道场管理:人是可以被环境激活的
道场管理:人是可以被环境激活的


道场管理:人是可以被环境激活的

作  者:孙波

出 版 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01月

定  价:45.00

I S B N :9787515821313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管理  >  管理实务  >  市场/营销    

标  签:管理  企业管理与培训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企业管理重要的是环境,是整体,是系统。人在一个环境中,一定会被环境所改变。什么样的环境,就能塑造出什么样的人。而这些环境的营造,一定是整体感觉,而且是一个系统工程。

本书重点讲解了如何将企业或组织打造成有强大感染力、吸引力的道场,从而解决长期困扰企业或组织的管理碎片化,管理成果难以固化的问题,让管理变成一件轻松快乐的事儿。

 

TOP作者简介

《道场管理:人是可以被环境激活的》作者孙波,从业务员走到管理岗位,从企业老板走到讲台。

从事企业管理工作20余年。现为多所大学总裁班领导力特聘专家。金融银行保险特聘培训师,国家心理咨询师,企业顾问,人本管理的推动者,快乐教育的践行者。培训的客户涉足各行业。被誉为团队管理升级的大推手。

 

TOP目录

 

第一部分

道场管理请不要低估爱的力量 / 001

爱需要定义吗 / 003

“傻妞”马小溪 / 005

瓜岛战役 / 007

弑父大学生王利 / 008

唐山大地震 / 009

爱的定义 / 011

“00后”的孩子不说爱 / 012

企业管理中需要爱吗 / 014

对我们爱的人抱有更积极的态度 / 018

管理需要爱的力量 / 020

管理就是为了爱 / 022

第二部分

管理需要全面升级 / 027

管理方法要升级 / 029

精细化管理出现的问题 / 032

管理哲学的变化 / 036

赚钱和培养员工没有冲突 / 038

管理思维的变化 / 041

不能只相信“眼见为实” / 042

日常化管理动作的变化 / 044

驱动力是什么 / 045

管理是满足需求,管理要有快乐体验 / 049

比出来的幸福感 / 051

快乐一定要融入管理过程 / 053

激励原理和方式的变化 / 055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 056

幸福和财富 / 058

对成功的颠覆性认知 / 060

道场管理的前提 / 062

第三部分

领导者的个人修炼 / 073

领导者的角色定位与转变 / 076

如何让我们的管理动作更具有力量 / 080

员工希望得到爱的关怀 / 083

期望怎样,就会怎样 / 085

社交需求的满足(归属与爱的满足) / 086

尊重需求的满足 / 089

自我实现需求 / 092

“90后”的性格特点 / 095

领导者的情商修炼 / 098

重塑领导者的价值观 / 105

及时沟通是领导者的重要价值 / 111

沟通的7,38,55原则 / 116

一定要找到适合中国人、适合本土的管理模式 / 118

第四部分

营造道场 / 121

天下格局 / 123

不做能人 / 126

人是环境和关系的产物 / 130

活力被激发 / 132

责任心被激发 / 135

荣辱心在竞赛中被激发 / 140

目标感被激发 / 144

公平感被激发 / 146

自豪感被激发 / 150

快乐被激发 / 154

爱心在感恩机制中被激发 / 156

人是能被环境激活的 / 162

永远都不要只讲“大道理” / 164

盖洛普Q12测评法的启示 / 170

一定不要忽略潜移默化的作用 / 180

TOP书摘

 

管理方法要升级

近年来,很多企业一直在谈要管理变革,有的企业说要管理创新,有的企业说管理重组,有的要改制,这些其实都是一个意思,那就是经济在变化,人员在更替,市场发展了,现在的管理已经不能胜任或者适应时代的需要了。

其实近几年,我们大都有同样的感觉:

第一,钱没有以前好挣了;

第二,干活的人没有以前听话了;

第三,竞争手段越来越残酷了;

第四,最主要的是,诚信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都或多或少地遭到了践踏。

如此之大的变化下,有些管理者还在沿用之前自己的老领导管理自己的方式去带队伍,管理手段单一,管理方法陈旧,造成团队对目标感认同不够,干劲不足,分歧加深,内部效能过于低下,管理成本居高不下,无法应对时代变化的需求。有些企业濒临破产也没有深刻分析原因,一味地强调下属和外部的问题,并没有从管理方法上痛定思痛找到一些出路。还有一些企业由于经营中掌握大量的稀缺资源,经济效益暂时不错,换句话说就是比较好赚钱,因此,从来都没有重视过管理的问题。公司内部混乱,人员也长期安于现状,出现集体惰性,也给企业管理危机埋下了伏笔。更有一些管理者坚信“慈不掌兵”,管理方法粗暴,忽略了管理的本质,最终造成员工和管理者之间的对抗关系。而员工可能又基于工作机会和高额工资的诱惑,敢怒不敢言,面和心不和。

最近,有些学员向我发牢骚,说国内经济形势不好,工作不好干。而且新闻报道,个别企业已经出现给员工减薪的现象。但其实我们知道,企业在找不到其他出路的时候,减薪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知道,互联网的推动作用对当下企业的重要性。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以前身边的几个客户,我们有可能会面对全国和全世界的客户。我们的客户不会考虑企业是不是好做,他们只会对比哪家公司更稳定,服务更好,投资回报更高。我们经常用数字和国外公司对比投资回报率、生产总值。当和国外公司持平或略胜一筹的时候,我们会欢呼雀跃,认为我们已经接近或超过国际发达企业的水平。

其实我们和他们可能还差得很远。为什么呢?我们比数字不能只比结果,我们需要看看,这种结果是多少人创造出来的。如果我们五六个人的劳动成果与国外一两个人的劳动成果一样,那能算是接近和持平吗?也许,我们的工作效率只相当于别的企业的十分之一或更少。我们也不能只看营业额,我们需要和那些先进的公司对比,在同等的结果产出前提下,我们的人员成本是多少,我们的流程成本是多少,我们的管理成本是多少,这样一对比,我们很容易发现,我们的投入产出比很可能是那些优秀企业的几十倍。

2016年,部分企业出现裁员、减薪的现象,其实经济形势好坏是市场大环境,我们根本就左右不了。但如果企业不能从内部管理和提高内部效能方面痛定思痛的话,也许未来,企业更不好过。

很多企业和管理者们,在管理和经营的双重压力下,几乎已经喘不过气来。其实管理和经营本身就是两条企业主线,企业只有系统地去思考和改良才是唯一的出路。

精细化管理出现的问题

为了提高内部效能,为了摆脱管理的困境,管理必须升级,必须改变,而且迫在眉睫。有时候是不得不变,有时候是顺机而变,有时候是与时俱变,更有时候是逼上梁山。但众所周知,任何打破之前的改变,都会伤筋动骨,都是痛苦的,都可能带来不爽。

但对于企业而言,管理升级是帮助企业提高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激发员工动力,摆脱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局面。我们也希望,所有的指标都能上墙,所有的工作现状都能量化、图表化、可视化。我们希望有更多更清晰的数据,来总结并验证管理效能。但我们发现,所有管理升级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企业开始步入严谨的精细化管理的进程。之后企业所有的管理工作都开始量化了,指标化了。

对于一般企业而言,一旦企业走进了精细化管理,你会发现企业精细化一定会带来无数个必然的变化,那就是:企业的工作目标越来越高了;企业的考核越来越严了;企业的奖惩力度越来越大了;企业的工作流程越来越细了;员工的工作任务越来越重、越来越多了。但这么一来,我们必须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变化对于企业的一般职工来说,是利是弊?

如果我们企业的员工感到高兴、舒服,那我们的员工真的就不用管了,每人都是好样的。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基层员工面对着企业的这些变化可能会越来越不舒服。尤其是一些老员工感受会更明显。为什么?

以前的企业多实行粗放式管理,现在的企业突然拉高标准,尤其令那些老员工感到无法适应。这种感受,会对管理产生抗拒的情绪和动作。

以前员工和管理层出现矛盾的时候,通常领导找这些员工吃顿饭,喝顿酒,问题就解决了。记得二十年前我带团队的时候,只要一出现对抗,一出现员工不服管,晚上我一定会设一个饭局。但现在完全不一样了,原因是:第一,员工不缺饭吃、不缺酒喝;第二,员工早就知道喝酒不是目的,只是策略,关键还是谈工作,久而久之,员工就开始对此推脱;第三,员工明白了,即使和领导在饭桌上能称兄道弟,但酒一醒,之后工作中再出现问题,出现对抗,最后还得制度上见,考核管理上谈。这样一来,久而久之,管理层和被管理层的冲突越来越激化,从此带来了摩擦,带来了对抗,带来了冲击,而且问题越积越多,很难化解。

这时候,企业领导者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当然,这和领导风格有关系,有的领导老好人,一看变革受阻,而且矛盾重重、阻力重重,以前虽然压力大,绩效不高,但至少员工关系、干群关系还不错啊,现在关系却紧张得要命。既然进行不下去,那就不进行了,退回原点。所以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企业在变革的时候,一项政策执行没几天就不了了之了,就是这个原因。有些领导者做事果敢,而且很强硬,有阻力也必须推行,而且要强力推行,但是这样一来,硬碰硬,有可能造成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出现极端现象。

什么叫极端?那就是可能会出现员工公然反抗管理制度的情况,个别企业会出现一些罢工游行、停产,要求领导必须解决,不解决就不干活,有些企业还出现了诸如跳楼、自杀的现象。如果面对外部竞争压力和内部员工关系紧张激化的双重压力,有些企业就可能瞬间崩盘。生产停工了,制度被践踏了,有些管理者甚至会受到人身攻击,自身的安全感都没了。

也有的老板花重金请来国内外知名咨询公司,但是这么一咨询,钱虽然花的不少,但是有些问题会更激化。一来,员工认为咨询公司是老板花钱请来给员工洗脑的;二来,很多历史的问题咨询公司也一筹莫展;三来,有些咨询公司在企业里用几个月时间搞得员工热血沸腾,但关键问题是这些咨询人员走了以后,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很多咨询公司在的时候领导的轻许诺却又成了新问题。

企业管理要变革和升级,管理者应该如何面对和处理这一企业面临的必然变化,或者说如何润滑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呢?记得中国有一位已经卸任的企业家曾经说过,在他几十年的管理生涯中,做过无数种不同的尝试,走到今天才发现一切管理的症结和解决思路还是回归到人身上,找突破口,找方法,找思路。

既然回归到人,我们就应该了解人的需求、人的动力、人的想法和人性的特点。

当然,我们了解人性、了解需求、了解动力源,并不是要改变人——改变别人,不但费力不讨好,而且还有可能无功而返——而是转变自己,改变管理的动作,用动作营造环境,用环境去激活人的动力。因为所有企业归根结底,还是要赚钱的,还是要盈利的。而盈利的关键是员工动力和意愿。

管理哲学的变化

我有过二十年的管理经验,自己也经营过十多年企业,不管经营企业的大小,我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企业存在的首要条件,一定要赚钱。

因为只有赚钱,才是我们一天工作24小时最好的回报。只有赚到钱后,才能体现价值并做出社会奉献,这也是团队成员最想看到的。钱是一种证明能力智慧的最好奖赏,一种努力的最好回报。当然也只有赚钱,才能发得起工资,才能交得起房租,才能补得上货款。

可是当整个社会充斥着“一切向钱看”的“普世哲学”时,整个社会的价值观都在发生变化。我记得二十年前,择偶条件通常会以对方的家庭和谐、孝顺、诚实善良、身体健康、能吃苦作为衡量条件。而今天,这一标准好像基本被颠覆了,取而代之的是有多少房子、有多少地、什么牌子的车子、月薪多少、存款多少等这些经济指标。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关心经济没有错,我们每个人都希望物质生活更好。但当我们过于强调物质和经济指标的时候,往往忽略了人的内在条件。我曾经在我的个人公众平台上写过一篇文章——《近三十年中国做过的唯一错事》,详细阐述了我的观点:一味地注重钱,人的价值观改变了,底线没了,什么都没了。

赚钱和培养员工没有冲突

同样,如果企业也只将钱作为唯一的衡量工具和价值观导向,我们会发现,我们只能将人看作一种挣钱的工具,而这些人也会拿挣钱多少作为衡量企业好坏、个人去留的唯一标准。

其实对于企业来讲,一个企业的员工能力越强,对企业的贡献越大。所以,在企业里,培养员工和企业盈利是一点冲突都没有的。

有一位在松下公司工作过的朋友曾经给我讲过一个故事:

老松下曾经问年轻的职业经理一个问题,他说:“你们知道松下电器是经营什么产品吗?”

青年骨干异口同声地说:“经营电器。”

老松下环视了一下这些年轻的孩子们,坐下来严肃地说:“你们都错了。如果倒退五十年,我们的松下公司肯定是卖电器的,这一点都没错。但是到了今天,我告诉你们,我们的松下,绝不仅仅只是卖电器的,我们的松下其实是在经营和培养着全世界的人才。”

现在想想,老松下能有如此的胸怀和智慧,堪称企业家的典范。

是啊,经营人才,如果用这种管理哲学去经营企业,企业一定会把人放在第一位,重视人的知识技能培养、觉悟的培养、规则的培养、创新的培养等。只要在松下,人每天都会有收获和提高,即使不在松下公司了,这种精神也会被带到全世界去。

所以,经营企业一定要将人放在首位。人不能仅仅被看作是一个挣钱的工具,人是资源,是企业的主体资源,要能充分地尊重并加以利用。有人就有了团队,团队才是企业的最大资源。有些读者看到这里,有可能会有疑问了,我们一直在“培养人”,但发现了一个问题,企业尽全力把员工培养出来了,员工却动起了跳槽的念头。很多企业认为,既然员工迟早要走,那就干脆不培养吧。这个问题在我走访的一些企业里的确存在,需要一分为二看。

第一,这和现在的中国教育有关系。现行的教育体制,虽然已经改良很多,但我觉得还是有问题的,而最大的问题突出表现在过于重视成绩的培养,而可能忽略了对人格、能力、创新等的培养与提高。

其实我个人认为,小学的生活,主要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社会规则;中学应该对孩子的社会生存能力、体能、意志力进行培养,当然不能少了常规知识的教学工作;大学本身是一个更高层次的学习,我们可以对社会多学科进行深造,知识可以往深层次走,必不可少的是一定要对孩子进行职业就业和职业发展的培养。但现行的教育体制下,企业就变成了一个替学校培养人才的舞台,所以孩子进入职场,企业除了对其进行特定技术的培养,还要帮助其提高职场工作能力。对于企业来说,这都是“额外”但又不能不做的,你这个企业不做,一定会有别的企业愿意替你做。别的企业有,而你的企业没有,可想而知,员工愿不愿意在这家企业工作。

第二,如果我们的企业并不重视人才的培养,我们会发现,员工走得更快、更早。为什么?很简单,今天和明天一样,没有培养,没有提高,自然也就没有了希望。

跳槽离职是一种自然现象。大多数企业已经习以为常了,关键在于,一个人离职了,领导者有没有思考过这个人为什么会走?另外,企业有没有良好的机制,这个人离开了,马上就有人顶上。后面我会和大家分析一些员工的真正需求和离职的原因,以及我们企业的人才问题根源。

归根结底,企业的管理层,尤其是企业主和从上到下的管理人员,用人哲学必须实现质的改变。人是最重要的,人是第一位的。当我们意识到这一根本问题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的管理思维、管理动作都会发生一系列的转变。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196

开  本:16

加载页面用时:134.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