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交易金融:交易性、平台化、轻资产的新金融服务
交易金融:交易性、平台化、轻资产的新金融服务


交易金融:交易性、平台化、轻资产的新金融服务

作  者:林治洪、罗勇 编著

出 版 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12月

定  价:78.00

I S B N :9787504983206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经济  >  经济实务  >  金融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本书从微观金融视角,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的交易本源,立足平台经济和网络协同的发展思维,全面阐述了交易金融的理念和体系,系统介绍了交易金融的服务体系、技术架构和应用实践,是一本讲述创新发展金融服务、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的最新力作。


TOP书摘

推荐序一 以交易金融带动面向实体经济的金融转型

  当前,平台经济已经成为转型中的中国经济金融体系中十分富有活力的组成部分,并不断地延伸其在经济体系中的影响力。金融科技的不断应用为推进企业和银行的传统商业模式发生平台化、交易化、数字化的转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革新机遇,从趋势看,全球各大领先企业纷纷拥抱数字化变革和金融科技。商业银行纷纷与互联网企业、垂直平台、金融科技公司等合作成为当下的重要转型趋势之一,力图通过围绕平台的交易金融来实现优势互补、相互赋能,积极推进转型升级,优化原有的获客模式和服务模式,进而快速提升业务规模,促进金融服务升级,改变和提升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对于商业银行业来说,致力于交易金融转型将成为下一个阶段转型的战略重点和趋势。

  平台经济的发展,体现在金融领域,就表现为交易金融时代的来临,传统的供应链金融在专业平台的互联互通、大数据风控、智能撮合的支撑下,升级为产业链金融,有条件打通整个产业链的节点,做到高效配置整个产业链的信息和资源,从而产生更多的金融机会。商业银行利用先进的多层级账户体系、支付智能路由、高效清算服务,以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为数据获取,以大数据分析等为抓手,颠覆传统的风控模式,优化产品定价策略和创新金融服务,在平台经济的模式驱动下,向着“轻资本”“轻资产”“轻成本”之路转型升级。

  交易金融时代的另一个现象就是商业银行与平台企业的深度合作,自建或嵌入平台,通过连接赋能,互为平台、互为流量,共同服务平台上的企业和用户,深挖潜力,实现规模效应和乘数效应。这促使商业银行从原来单一化、产品化的服务供给转向多元化、场景化的服务供给,从原来的单一获客模式转向适应生态链、产业链的批量获客方式,而互联网公司依托服务平台将服务从用户端延伸至银行的支付、融资、风控等核心业务中。在这个过程中,商业银行有条件发挥作为金融机构的优势,并通过构建交易金融平台来实现交易性、平台化和轻资产的交易金融模式转型。

  在互联网金融的繁荣发展、利率市场化推动的利差水平的缩减、金融脱媒的加剧、金融科技的冲击背景下,商业银行再也无法靠以工商业存贷利差为主要模式的传统经营模式取胜,必须摆脱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寻求由重资产向轻资产模式转型的发展道路,而交易金融则是商业银行进行轻资产化运营的重要选择之一。基于银行业的多年经验与趋势判断,我认为商业银行向交易金融转型的实施路径主要遵循以下三个关键点:

  首先,以多层级的账户体系为核心,连接全产业链上的关键节点,为产业链上的平台和企业赋能。人类发展至今,从特定意义上可以说,连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几千年前,当人类的生产方式与植物连接后,就出现了农耕文明;几百年前,当人类的生产方式与机器、水电煤连接后,就出现了工业文明;今天,当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通过互联网与全世界的万物连接时,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商业银行通过账户体系、支付结算通道与各个产业链上的关键节点互联互通之后,实现数据、资源、资金的高效运作,彻底转变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正式开启交易金融时代。

  其次,利用金融科技实现智能风控、智慧撮合,助力向平台化、交易性、轻资产方向转型。UBER没有一辆自己的汽车,却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出租车公司,这就是互联网思维下,平台化、交易性、轻资产的商业模式所带来的魅力。而这个商业模式同样适用于我们银行,通过账户和支付等基础设施连接产业链上的每一个节点,使其成为一个“虚拟网点”,再以自建平台或者嵌入平台的模式,将各关键节点上沉淀的数据信息经过银行的智能风控系统进行清洗、筛选、应用,实现客户的精准画像。同时,利用智慧撮合技术,将整个产业链上的资金方和资产方进行高效撮合,实现银行金融服务和产品高效批量地辐射到产业链上的成百上千家企业。

  最后,商业银行通过自建产业链金融平台或内嵌到专业平台的模式,构建全产业链的金融生态平台。围绕已经建立起来的交易场景,进而打通金融、支付、结算、仓储、物流的产业链闭环,通过整合产业链、价值链和生态链,构建“产、融、投一体化”的产业链场景金融商业模式。

  正当我们尝试着探索商业银行如何应对平台经济实现平台化、交易性、轻资产的转型时,《交易金融》的推出可谓正当其时。这本书紧扣当前金融业转型的背景,从平台经济出发,梳理了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以及实践路径,详细描述了商业银行在账户支付体系搭建、大数据智能风控构建、智能撮合平台实践的具体实现方式,同时书中又介绍和分析了很多实践案例,是一本前瞻性和实用性兼具的著作,值得向读者推荐。同时,也希望本书的出版,可以带动更多关于平台经济和交易金融的研究与实践,为中国金融业的转型发展探索更多的转型新动力。

  是为序。

  (巴曙松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2017年11月于北京)

 

推荐序二 新时代 新模式

  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和金融技术的飞速进展,平台商业模式得到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集团、传统制造行业开始推动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的平台模式转变,积极采用工业互联网、工业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按需制造、智能工业等新型制造方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纵观历史,第一次工业革命,诞生了工厂;第二次能源革命,诞生了公司;而第三次互联网革命,诞生了平台。产业组织理论和实践都由此发生了深刻变革。可以预见,平台型组织和经济形态,将成为未来十年、二十年的主要经济形式。随着组织变革,企业的产生方式由原来的线型向串联模式进化,企业的客户关系也由原来的单一产品或单一服务输出形成的单一客户关系,升级为多维度、多层次的立体网状客户体系,金融和实体日益紧密地融合和良性互动。

  正是由于平台经济的崛起,企业、银行的商业模式也必然发生翻天覆地的转变。平台金融模式建立了一种全新的金融生态,企业与银行之间、产业与金融之间、平台与用户之间的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和商流不再分散,而是被整合为一个闭环体系,为体系内用户提供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账户管理、交易处理、在线融资、产业链金融等全流程、全方位的数字化金融服务;帮助平台用户加快回笼销售资金、盘活票据资源、合理设置资金头寸、优化财务结构,进而提升市场竞争力,推进传统企业向“平台+生态”业态转型。这已经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交易金融》一书,正是基于平台经济的发展背景,对当前交易金融生态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详细而全面的阐述,这在业内实属首创,让人有一种眼前一亮的惊喜,读来感触颇多。

  交易金融是“平台经济+金融”的有机结合。立足平台企业、平台经济,从平台金融的视角来看,交易金融是金融机构通过连接产业链的核心企业(节点企业)、交易平台(要素市场)、第三方专业平台等平台客户的商业行为、管理行为和交易行为,整合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和商流,并将金融服务嵌入平台客户的经营全过程,实现企业经营信息、交易信息、结算资金、融资和资产、产业链金融的整合与交互,打造以交易为基础(聚合交易)、以大数据为核心(交易数据)、以多场景为关键(场景嵌入)、以生态链为方向(相互赋能)的平台金融模式。

  交易金融是“新技术+全产业链+金融”的聚合反应。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但降低了交易成本,更为大数据、深度学习等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以云计算、区块链为代表的开放式架构技术的推进,互联网、物联网、服联网等新平台的发展,引发了产业链平台化的发展,使得平台与平台之间、平台内部之间的交易呈现高频化、个性化、碎片化、场景化、数字化的趋势,并进一步催生新型交易和凸显数据价值。未来经济发展的技术延展性不断增强,商业、产业、企业活动的边界不断拓展。数字经济时代,平台企业的运行呈现出“数据 +交易 +算法”的主流模式,并最终趋向于“智能化”形态。平台通过整合产业资源、市场资源和金融资源,为用户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驱动自身持续创新,以确立竞争优势。此外,借助“产业链+金融”平台建立起交易场景,并形成金融、支付、结算、仓储、物流的产业链闭环。本书对交易金融能够带来的聚合反应有雄心勃勃的期待。

  交易金融将逐渐走向 “资金和资产+撮合 ”的新阶段。银行将经历交易金融平台化、交易性、轻资产化的必然转型。新型商业银行如何通过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来应对新的市场、新的变革,本书也给出了非常清晰的答案,那就是以“账户 +支付 +融资”为基础,打造闭环交易体系,构建新金融基础设施;以“交易 +数据 +场景”为核心,构建产融结合的产业链金融服务体系;以“资金 +资产 +撮合”为演进方向,打造贯穿全产业链的新金融生态体系。那么,如何来实现现代化的商业模式的构建,还需要技术上的大力支撑。本书第七章专门介绍如何运用科学技术来构建新商业模式的基础设施。同时,本书对未来的银行、科技公司以及企业财资管理的发展运营模式进行了分析和展望,勾画出了交易金融的完整生态图。总之,交易金融是平台、产业链、生态、场景、数据、账户、支付等要素的完美聚合和升维。

  《交易金融》是首部对交易金融进行系统性提炼的著作,在深入透彻地分析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经济现象,并辅以具体实践案例深入浅出地向读者展示业内最前瞻的理念与洞见。治洪兄带领其团队多年以来浸淫其中,用功颇深,阅读本书既是对治洪兄交易金融框架的再学习,也大大丰富了我对产融结合的理解。应约为之作序,深感荣幸,在隆重推荐本书的同时,我们也热切地希望,有越来越多的银行、企业和金融技术公司等众多参与者能投身于交易金融的创新探索之路,共筑交易性、平台化、轻资产的新金融服务生态,共同为新时代的中国经济摸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交易金融新模式。

  (钟伟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教授2017年11月8日于北京知止斋)

 

推荐序三 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

  英文Finance,在中文中既可以翻译为金融,也可以翻译为财务,使原本给人高贵与难以理解的金融和财务,增加了更多的疑惑。

  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金融就是银行,要存款与取款就得找银行。长大后知道银行对企业来讲,还有汇款、拨款与缴款。进入社会后,看到企业财务的主要任务是收付出纳、现金保管、记账发工资,少不了与银行打交道。在大学里学习的《资本论》中,知道了银行非常重要,业务种类很多,也非常复杂,银行只是金融机构的一种形式,金融是社会经济的中枢,但那时,金融就是银行,产业比较单一,银行功能有限。企业在银行办理的业务主要是存、取、拨、缴、汇,以及原材料与产品款项的收付。企业财务与银行之间,主要是存取关系。

  自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我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金融除银行外,新生了信托、证券、担保、期货等诸多金融业务与金融机构。企业财务除收付出纳、费用报销外,需要运筹与谋划,包括银行贷款、直接融资、闲资理财、 IPO上市以及债券发行等,开拓了诸多新的财务业务与管理。在企业与银行之间,除存、取款外,还有了借贷关系。

  金融是商品交换的产物。银行原本是商品交换、货币结算与货币流通的中介。银行对市场经济快速运转与发展壮大起着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银行与企业都是政府的下属组织,企业间或企业与政府之间的经济活动都是行政指令与行政划拨行为,银行仅是政府与企业的服务机构,其效益主要来源就是国家指令的存贷利率差,银行原本有的交易中介功能变得十分薄弱,有的虽称谓商业银行,但其开展的银行业务与交易服务也十分有限。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与快速发展,尤其是IT与通信技术的重大突破,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推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市场交易信息已成为企业经营乃至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经济要素。企业需要银行提供的不仅是资金的借贷服务,还需要与资金流转、商品流通紧密相关的交易信息服务;不仅是单个企业的金融服务,更需要集团企业、平台企业,以及供应链、产业链、生态链的综合集群的金融服务。

  交易是金融的本源。当今充分认识交易金融有着重要意义。交易金融不仅是本源回归,也内含丰富的金融创新,也是开拓现代交易金融的需要。现代交易金融是市场经济在数字化技术环境下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它不仅通过货币清算、货币借贷进而保障资金周转、货币流通,进而保障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更可以在交易结算服务的过程中,通过交易的信息沉淀、信息提取、信息分析以及延伸服务等,开拓、挖掘与提高交易价值,进而为市场实体以及社会经济提供切实可靠的交易大数据,以防范风险、推动创新,为加速整个经济发展提供高效的金融服务。

  本书以银行为主线,深入剖析现代交易金融的产生背景、内在规律以及历史必然,并从技术支持、系统构建的层面,阐述如何利用当前新型技术来助力商业银行发展交易金融服务。从科技支撑账户、支付、风控、交易撮合等各个不同的维度,分析金融科技对交易金融转型的重要作用。

  本书坚持跨界融合的理念,推动“财务与金融”“金融与科技”“金融与实业”“实业与科技”等诸多融合,深入服务集团经济、平台经济以及供应链、产业链,进而显现、激活与提升财资(财务金融资产与资源的集合)内在特有的力量(财资力)。本书以银行转型升级为切入点,提出“平台化、场景化、轻资产化”的创新思路,打造以“账户+支付+融资”为基础,以“交易+数据+场景”为核心,以“资金+资产+撮合”为方向的基于数据驱动的新金融服务供给新模式。交易是社会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交易也是企业经营的必经之道。交易金融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与持续壮大的中枢。相信此书一定能为读者认识新金融与新经济以启迪。

  (阮光立 西湖财资金融研究院理事长2017年10月16日于北京 )

 

自序 交易金融 打造交易时代的轻资产化新金融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随着专业化平台的发展,平台逐渐成为当今社会经济结构中的重要基础设施,至此交易时代已来临!伴随着数字化、互联网化的冲击,新需求、新变革、新技术层出不穷,整个商业模式发生了重大改变,推动了新一轮金融服务的创新发展,为推进银行变革、数字化转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革新机遇,银行业将形成新的竞争格局和经营业态。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对公金融的主流服务模式,已从传统的存、贷、汇模式发展到面向集团企业的现金管理模式,进而到面向企业上下游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然而,这些模式至今尚未彻底帮助国内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反而互联网企业、平台化企业正凭借自身的独特优势发展自金融 /类金融服务,赢得市场的认可。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金融科技的发展和应用,驱动了商业模式的颠覆式创新,极大地改变了金融服务的供给模式。互联网金融、共享金融、平台金融、场景金融的诸多新理念的产生,驱动了商业银行走向“轻资本”“轻资产”“轻成本”的转型之路。

  金融科技和平台效应,已经成为银行业不可忽视的话题,国外领先银行可以通过收购、投资、战略合作等多种形式积极布局和借力金融科技创新,而国内的商业银行则是与各金融科技公司形成战略合作,共建“金融+科技”的生态。比如,国有四大银行率先开启与 BATJ的联盟:中国工商银行与京东金融、中国农业银行与百度金融、中国银行与腾讯金融、中国建设银行与蚂蚁金服的合作;随后股份制银行中国民生银行紧跟市场步伐,与小米、中国联通以及搜狐等公司启动全面战略合作。从竞争到合作,银行业巨无霸和互联网平台牵手,共同打造金融科技生态,共创交易金融生态。这也给其他股份制银行、民营银行等起到了示范效应。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随着《中国制造2025》、工业4.0和物联网的高速发展,金融、商业、消费等场景边界逐渐模糊,金融科技和平台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逆的大趋势。商业银行与互联网企业、垂直平台、金融科技公司等深度合作已成为时下主流趋势,通过双方优势互补、连接赋能,互为平台、互为流量,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共同服务平台上的企业和用户,深挖潜力实现规模效应和乘数效应,并利用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高科技,提供“融资+融智”的综合轻资产金融服务模式——交易金融,正在兴起!

  发展轻资产,践行新金融模式

  交易金融,是在所有的交易过程当中寻找一种价值创造,把金融服务无感知地嵌入其中,形成具有交易性、平台化和轻资产运营的一种新金融服务模式。它可能既不等同于现金管理,也不等同于交易银行、网络金融等。其本质是通过企业平台、电商平台、产业链平台、互联网平台和金融服务平台之间的协同和能力的嫁接,以及科技的支撑,使得交易数据、业务数据等产生乘数效应,构建产融结合的金融服务体系。当今提出交易金融不仅是回归金融的本源,也是新经济、新科技环境下的新金融,即平台金融、轻资产金融、链式金融。

  商业银行在发展轻资产,践行交易金融,实现“平台+交易”模式转型的过程中,需要具备三大核心能力,即金融产品的创新能力、金融生态的构建能力以及金融科技的运用能力,进而影响交易金融的服务模式、产品模式以及获客模式。具体而言,商业银行由点对点的单一客户服务转向平台化为用户群提供系列增值服务的模式,从原来单一化、产品化的服务供给转向多元化、场景化的服务供给,从原来的单一获客模式转向适应生态链、产业链的批量获客、平台获客新方式。

  交易金融,从具体的业务应用层面来说,首先,围绕企业和产业互联网化,在不同客户的采购、交易、销售等环节中寻找服务节点,构建新的产品服务体系和新的获客模式,与对应的服务平台进行连接。其次,围绕交易的全过程,在资金和资产端构建一个通路,运用轻资产化的运营模式或者撮合平台资金交易的模式。最后,在客户无感知的情况下,通过直销与移动端的布局实现资金和资产的流通,以轻型、便捷的运营机制构建一种交易撮合的形态,实现资产的闭环运营,进一步提升资本运营效益。同时,商业银行能够根据市场环境和目标客户,灵活调整各项金融服务 /产品定价,提升产品定价的灵活性和针对性,构建差异化的竞争力。

  交易金融,蓄势待发

  2017年以来,工、农、中、建等国内主流大行以及以中国民生银行为代表的股份制银行与各平台企业,同一时间无一例外地作出了建立平台和数据级重大合作的决策;同时,中国人民银行正式设立了金融科技委员会,肯定了金融科技的地位及其在驱动金融创新、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这些重要事件背后的意义和价值,将在本书中为您揭示。

  本书从微观金融视角,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的交易本源,立足平台经济和网络协同的发展思维,首次全面阐述了“交易金融”的理念和体系,并系统性地介绍了交易金融的服务体系、技术架构和应用实践,是一本讲述创新发展金融服务、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的最新力作。

  从交易金融产生的时代背景到实践路径,再到技术架构,最后到平台的协同发展,本书分为四大篇共十四章,对交易金融进行了详尽的介绍。

  整体框架设计

  第一篇:交易时代

  新型经济:专业平台成为新经济基础设施

  新型需求:驱动金融供给模式的转型

  新型路径:商业银行的轻资产金融服务模式

  第二篇:交易金融

  以“账户+支付+融资”为基础,构建新金融的基础设施以“交易+数据+场景”为核心,构建产融结合的产业链金融服务体系以“资金+资产+撮合”为方向,打造贯穿全产业链的新金融生态体系

  第三篇:科技支撑

  平台架构:交易金融的基础设施资产生成:基于大数据项下的资产平台构建智能风控:大数据提升风控能力区块链:金融基础架构的升级

  第四篇:平台协同

  金融科技:从技术商到平台伙伴商业银行:加快数字化转型企业财务:从财资管理到财资经营产融结合:从共生迈向共享

  第一篇:交易时代,将平台经济的崛起作为交易金融产生的时代背景,宣告交易时代来临了!从新型经济现象的出现到新型需求的产生再到商业银行发展的新型方向,本篇细分为三章。

  第一章分别从外部和内部两个不同的层面对平台经济的社会地位以及构建条件进行阐述,又从理论层面深入分析其迅速崛起的依据和未来发展的趋势。

  第二章主要介绍企业的商业模式和财资需求在平台经济的浪潮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而促使企业的金融需求升维,逐渐向“产业+自金融”的新型金融发展。

  第三章介绍了在平台经济不断发展和企业需求升级的影响下,商业银行正在向轻资产化的金融服务模式转型,不仅体现在市场拓展方式的轻资产化上,还有存、贷、汇业务的升级与重塑。

  第二篇:交易金融,主要从实践层面来阐述商业银行如何采取措施应对新需求、新变革和新技术的冲击,以及开展交易金融的具体实现路径。从打造交易金融的基础到核心再到演进方向,本篇细分为三章。

  第四章介绍商业银行如何从打造多层级交易账户体系、构建融入场景的聚合支付体系以及服务全产业链的新型金融服务体系出发,以“账户+支付+融资”为基础,打造闭环交易体系,构建新金融的基础设施。

  第五章主要介绍了在不同的产业链结构模式下,商业银行应如何以不同的角色参与到产业链交易生态中,最终以“交易 +数据 +场景”为核心,构建产融结合的产业链金融服务体系。

  第六章主要介绍商业银行如何以“资金+资产+撮合”为演进方向,从1.0的信贷业务撮合模式,到 2.0的资产证券化模式,再到 4.0的智能撮合平台模式,打造贯穿全产业链的新金融生态体系。

  第三篇:科技支撑,主要从技术支持、系统构建的层面来阐述商业银行利用当前新型技术发展交易金融服务,并从科技支撑账户、支付、风控、交易撮合等不同的维度,分析金融科技对交易金融转型的重要作用。本篇细分为四章。

  第七章介绍如何利用科技手段实现账户体系的搭建、聚合支付的实现、清结算模式的升级。

  第八章介绍构建基于大数据项下的资产平台,阐述资产生成的方向,探讨在实现平台大数据整合之后如何建设网络融资平台和标准化的资产平台。

  第九章介绍了商业银行智能风控模式的升级和具体的时间路径:从主体信用评价体系,到“主体+交易”信用评价体系,再到基于垂直产业链的闭环智能风险控制体系。

  第十章介绍了区块链技术的具体运用和发展,主要包括支付、清算与结算体系中分布式记账(DLT)技术应用的分析框架,TBC、ABC双链式区块链新技术及应用,以及区块链互联网和超级大账本等区块链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四篇:平台协同,从金融科技、商业银行、企业财务和产融平台等四个不同的角度出发,探索和分析它们在交易金融时代的角色定位与模式发展。本篇细分为四章。

  第十一章介绍Fintech的发展,促使金融科技公司逐渐从平台的技术开发商成为平台的商业合作伙伴,从服务模式的不断升级、创新到客户经营模式的转变。

  第十二章重点介绍商业银行如何进行数字化转型,从国际和国内两个视角对领先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成功经验进行概括和介绍,总结出推动我国公司银行业务变革的创新发展之路。

  第十三章介绍了在交易金融时代,企业财务如何借力平台赋能、代理平台业务,一步步从财资管理迈向财资经营,深化服务产业链。

  第十四章介绍了立足交易金融平台,构建产融结合的新型模式,并详细解读了自金融化、财资互联网化、财资大数据化等对迈向财金融合新时代的积极意义。

  本书由国内主流的创新商业银行和业界知名的独立研究机构牵头,汇集了金融机构、平台企业、金融科技公司、科研院校的资深专家,以商业银行和大型平台企业为重点研究对象,收集调研了目前新金融服务领域的最佳实践案例,全面剖析了国内新金融服务的最新发展趋势和实践经验,并进行了系统性的归纳和提炼,试图总结出一种适用于所有金融机构和所有开展金融业务的企业的金融发展模式,是一本市场上罕见地从B端视角出发结合“平台 +交易”来详细阐述金融服务转型,兼具实践意义和理论高度的金融工作参考书籍,适合所有对新金融服务感兴趣的广大读者参阅。历时数月,本书终于按时付梓。在此要郑重感谢本书编著团队的所有成员,他们在撰写本书过程中仔细推敲,刻苦钻研,实属不易。同时,还要感谢来自各平台企业、集团企业以及金融科技公司的众多业界精英对本书提出的宝贵意见,他们给本书的编撰提供了坚实的后盾。最后,还要感谢中国金融出版社及其团队,感谢他们认真和细心的工作!限于时间紧迫和作者水平,书中的观点、内容难免会存在不足甚至错误,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2017年11月


TOP 其它信息

加载页面用时:93.7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