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儒道佛三家思想与二十一世纪人类文明
儒道佛三家思想与二十一世纪人类文明


儒道佛三家思想与二十一世纪人类文明

作  者:林安梧 口述

出 版 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09月

定  价:48.00

I S B N :9787209105859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哲学/宗教  >  哲学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本书为“儒道佛三家思想与二十一世纪人类文明”系列讲座的成果,主要收录了林安梧教授为山东大学师生讲授的十讲课程和附录两部分内容。di一讲为总论,第二讲是对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基本概述,第三至八讲分别陈述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基本义理,第九讲论证儒道佛三家思想融通的可能性及其在现代化之后的可能贡献,第十讲作为系列讲座的结论,反思“文明的冲突”,强调东西方文明对话的可能性。


TOP作者简介

 林安梧,台湾台中人。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当代新儒学第三代中极具创造力的思想家。台湾大学di一位哲学博士,现任山东大学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杰出访问学者及儒学高等研究院客座教授,台湾慈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

  林先生发表学术著作二十余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主要著作有《王船山人性史哲学之研究》《当代新儒家哲学史论》《儒学与中国传统社会之哲学省察》《中国宗教与意义治疗》《道的错置:中国政治哲学的根本困结》《新道家与治疗学:老子的生命智慧》等。

  师从牟宗三先生,在牟先生“两层存有论”的基础上提出“存有三态论”,认为“儒道同源而互补”,主张融通儒、道、佛三家,面对二十一世纪文明的新挑战,展开对话与交谈。

  在方法论上,以船山学、十力学为基础,提出“言、构、象、意、道”五层诠释的中国诠释方法论。林先生关注儒道佛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尤其关注儒学的现代适应性问题,近年来更深入研究哲学治疗学之可能,曾以普通话及闽南语开讲《论语》《孟子》《金刚经》《周易》《道德经》等,为推动民间书院讲学之风不遗余力!


TOP目录

目录 

整理说明 ?………………………………………………………………………………………………………1

序?言?……………………………………………………………………………………………………………1

导?读?通融三教、对话东西?………………………………………………………………………1

 

第一讲?东西文明之异同及其研究方法论的省思 ?……………………………………… 10

一、从做学问的“五证”谈起…………………………………………………10

二、哲学不离生活,从经验的觉知谈东西文明对比…………………………12

三、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启发……………………………………14

四、台湾:“承天命、继道统、立人伦、传斯文”…………………………14

五、对韦伯本质主义方法论的反思……………………………………………16

六、张光直“玛雅—中国文化连续体”及杜维明

“存有的连续观”的提出………………………………………………………19

七、汉字是图像性文字,汉语的文字和语音是一统

而多元的关系 ………………………………………………………………… 20

八、费孝通《乡土中国》的中西文明对比理解………………………………21

九、中国道论传统:存在与价值的和合性……………………………………22

十、宇宙创生神话折射出不同文明形态的思维方式…………………………25

十一、对欧洲中心主义的反思:中国哲学应积极参与世界对话……………25

十二、西方宗教是绝对威权的强控制系统,中国宗教是宇宙、

人我、万物通而为一的弱控制系统……………………………………………28

十三、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对比…………………………………………………29

十四、结语:回归经典,让汉语参与哲学思考………………………………31

问题与讨论………………………………………………………………………33

 

第二讲?儒道佛三家的基本思想:人伦孝悌、自然无为、缘起性空…………41

一、儒道佛“三教同源”说……………………………………………………… 41

二、儒道佛的基本区别:儒道之“生生法”与佛教之“无生法”…………42

三、儒道之同源互补………………………………………………………… 44

四、儒家之人伦建构与道家之归复自然…………………………………… 46

五、儒道在当代社会:儒家之自强不息与道家之付能于所……………… 56

六、佛教中国化:出世而即世……………………………………………… 58

七、结语:“生生法”有别于“无生法”,“无生法”

包蕴“生生法”……………………………………………………………… 61

问题与讨论…………………………………………………………………… 62

 

第三讲?儒家经典智慧与二十一世纪人类文明

????——以《论语》为例 ………………………………………………………………………69

一、缘起:学习《论语》历程之反思……………………………………… 69

二、《学而》篇的三层理解:教育权的解放,游士阶层兴起,

君子人格的自我完善…………………………………………………… 73

三、意义危机背景下的哲学论题批判:以牟宗三

“良知坎陷说”为例…………………………………………………… 75

四、儒学发展应该去芜存精,回归“五伦”………………………… 77

五、从“人伦孝悌”到“仁义忠信”………………………………… 78

六、建构现代社会下的人伦共同体,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和生长…81

七、存在与价值具有和合性…………………………………………… 83

八、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通而为一…………………………………… 84

九、《尧曰》篇:儒家永恒的道德理想……………………………… 87

十、结语:回归儒家经典,彰显圣贤智慧…………………………… 88

问题与讨论………………………………………………………………89

 

第四讲?如何读《论语》——经典、生活、实践与诠释的交融 ………99

一、华夏民族可贵的文化传统:追本溯源………………………… 99

二、日据时代的台湾:“承天命、继道统、立人伦、传斯文”……101

三、早年的读书转折:“吾十有五而志于学”………………………103

四、读《论语》的体会:经典即是生活…………………………… 106

五、经典即是生活,生活就是实践,实践中有诠释……………… 108

六、回归语境阅读经典……………………………………………… 110

七、《论语》的精神气脉:“云从龙,风从虎”…………………… 111

八、“缺憾还诸天地,亦是创格完人”:郑成功引朱子学入台…… 112

九、朱熹:读论语孟子法…………………………………………… 113

十、象山读《论语》:“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126

十一、结语:经典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实践,实践中就有诠释,

诠释须有实践,实践不离生活,生活本在经典之中……………… 130

问题与讨论…………………………………………………………… 130

 

第五讲?道家经典智慧与二十一世纪人类文明

????——以《道德经》为例 ……………………………………………………… 133

一、讲习《道德经》的因缘………………………………………… 134

二、道家之本真在轻松平常,道家之功用在去遮除蔽…………… 135

三、从《道德经》文本讲归复本源之道…………………………… 138

四、道家与儒家、佛教、基督神学的差异性和可融通性………… 140

五、儒道无所谓“主流支流之辩”,二者其实同源而互补………  143

六、道家是“付能于所”,把事情交付给天地场域去处理………  145

七、道家面对实存的智慧:让事物如其本性地自然生长………… 148

八、在圆环式的思考中感受存在的律动,使得生命复归于一…… 151

九、感受生命的实存,悠游涵泳于自然之道……………………… 155

十、道家在不同时代、不同情境下的关怀与反思………………… 159

十一、结语:回归经典,好好生活………………………………… 163

问题与讨论…………………………………………………………… 165

 

第六讲?如何读《道德经》

????——经典、生活、实践与诠释的交融 ………………………………171

一、人与经典的互动:感其意味,体其意韵,明其意义………… 171

二、经典开启一个生活世界,人的参与使得

经典自如其如的开显………………………………………………… 174

三、经典诠释学的五个层次:言、构、象、意、道……………… 176

四、老子其人和《道德经》其书…………………………………… 178

五、道家回归天地场域,对主体自觉的消解与疗愈……………… 181

六、正言若反的表达,往复循环的思考…………………………… 184

七、回归天地场域,效法自然之道………………………………… 186

八、古代文学中透出的道家风骨…………………………………… 190

九、道为根源,德为本性,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193

十、从生活经验进入生命体验,经典阅读重在自家体会………… 196

十一、物经由话语的论定不再是其存在本身,

道家强调要回到未始有言之先……………………………………… 198

十二、结语:以道家的具体化原则对治现代性社会的弊病……… 202

问题与讨论…………………………………………………………… 205

 

第七讲?佛教经典智慧与二十一世纪人类文明

????——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为核心的诠释 …………………… 213

一、从儒家之“敬”、道家之“静”、佛教之“净”,

看儒道佛三教之异同………………………………………………… 214

二、从保罗·田立克和久松真一的对话看东西文化脉络之

不同:东方之默运造化与西方之分说万有………………………… 217

三、经由文字的解读,进一步破除名相而入于

佛教性本空无之旨…………………………………………………… 221

四、经典之领会重在情境之把握,佛陀之本怀在

唤醒自家本具之清净本性…………………………………………… 226

五、持守虚涵之智,归寂显觉,以消归于空,承载差别之有…… 231

六、回归自身,如其自如,不执不取,当下自在………………… 235

七、荡涤虚无之法相,遣除无明之执着,破相显性,

觉性方能开显………………………………………………………… 238

八、般若治疗学之法要:观想可除贪爱,如是方得解脱………… 241

九、佛法之修持重在降伏其心,佛法之孳乳在回归当下,

展开更多交谈对话…………………………………………………… 243

问题与讨论…………………………………………………………… 246

 

第八讲 如何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经典、生活、实践与诠释的交融 ………………………………254

一、讲习《金刚经》之因由………………………………………… 255

二、般若治疗:以观空之智归返空无实性………………………… 258

三、“听”与“讲”共成一圆的生活世界之循环……………………262

四、“如是我闻”之觉性的开发,“上帝说”之至上神的天启……264

五、“场”的思考:智慧在场中如其自如地开显…………………… 266

六、乞食布施共成无我相之化缘,行住坐卧皆不离如是之道…… 269

七、谦卑启问开启智慧之端,菩提志心绝除世俗之染…………… 272

 

八、“降伏其心”:泯除差别,回归原点,尘心能伏,

佛心能明……………………………………………………………… 275

九、发自度度他之悲心宏愿,启大乘正宗之无上法门…………… 278

十、“灭度众生”的菩萨悲愿与“实无众生得灭度”的如来知见…281

十一、结语:止于至善,归本空无………………………………… 284

问题与讨论…………………………………………………………… 287

 

第九讲?论儒道佛三家思想之融通及其对现代化之后的可能贡献 …292

一、儒道佛三家思想融通的可能性………………………………… 292

二、儒道佛三家思想在现代化之后的可能贡献…………………… 294

三、从误解到融通:儒道佛的区别与和会………………………… 296

四、从宋明到当代:“排斥佛老”“儒佛论争”到“儒佛融通”… 298

五、“存有三态论”的构造:由“存在的根源”

到“存在的彰显”,再到“存在的执定”………………………… 301

六、儒家之人伦孝悌,道家之自然无为,佛家之缘起性空……… 302

七、东方文明的传统:“言已于无言”,回归存在本身…………… 306

八、西方近现代的精神起源:理智主义…………………………… 307

九、现代性精神之后:一往而不复的强控制力量………………… 310

十、怀特海“具体性的误置”:以话语之所建构为存在本身……  310

十一、“存在的连续观”:天人、物我、人己连续为一…………… 311

十二、“在”与“思”的关系:言外有知,知外有思,

思外有在……………………………………………………………… 312

十三、“存在与价值的和合性”优先于

“存在与思维的一致性”…………………………………………… 313

十四、从“决定性原理”到“调节性原理”……………………… 314

十五、知识论、存在论、工夫论、实践论的融通………………… 314

十六、结语:《道言论》的意义………………………………………315

问题与讨论…………………………………………………………… 317

 

第十讲?迎接新文明轴心时代之来临

????——从“文明的冲突”到“文明的对话” ……………………… 322

一、前言:二十一世纪的崭新时代意义

——从“现代”到“后现代”……………………………………… 322

二、归返“轴心时代”,寻求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可能……………  323

三、以东方文明的视域,超越文明冲突论和历史终结论,

反思西方文明………………………………………………………… 324

四、东西方的两个神话故事的对比:“绝地天通”与“巴别塔”…329

五、文明交谈的向度及其所涉内容之可能………………………… 336

六、关于文明对话的践行:以现代性话语解读中国传统经典…… 343

七、东西方哲学在儒道佛三教经典中的碰撞与交融……………… 349

问题与讨论…………………………………………………………… 355

 

附?录?我的学思历程:中国哲学研究方法的一些反省与思考 …… 360

一、我是如何走向中国哲学研究之途的…………………………… 360

二、在学术与实践、创作与研究之间……………………………… 362

三、关于格义、翻译与融通、创造的一些断想…………………… 364

四、新儒学的思想史意义及其限制………………………………… 365

五、后新儒学的哲学向度:船山学两端而一致的启发,

“本体发生学”的体认……………………………………………… 366

六、“理、心、气”的侧重取向,生活社会与历史社会

总体的体现…………………………………………………………… 367

七、从“圣王”到“王圣”,这里隐含着严重的

“道的错置”问题…………………………………………………… 369

八、从王夫之的研究转向熊十力哲学的探索……………………… 369

九、“缘起性空论”是解构的,而“道德创生论”则是建构的……370

十、“存有三态论”:从“存有的根源”到“存有的开显”

到“存有的执定”…………………………………………………… 371

十一、“两层存有论”的基本构造:一心开二门……………………373

十二、由“旧内圣”开“新外王”的结构及其限制……………… 374

十三、从“道德的形而上学”到“道德的人间学”的发展可能……375

十四、从“外王”到“内圣”的双向互动与调和……………………376

十五、从“本质主义的思考方式”到“唯名论式的方法论”的

对比抉择…………………………………………………………………378

十六、“实然”“应然”就“存有的根源”处是通而为一的…………379

十七、从传统的经典智慧所开启的“治疗学”与实践批判……… 380

十八、“存在与思维的一致性原则”与“生命与价值的和

合性原则”之对比………………………………………………………381

十九、文化类型学、哲学类型学的对比是需要的……………………382

二十、话语系统的接枝与融通,要看它是否能调适而上遂于道……384

二十一、释放传统的经典话语到现代话语、学术话语中

交谈、验证………………………………………………………………386

二十二、“言、构、象、意、道”的诠释层次问题………………… 387

二十三、“多元而一统”的文明对话与交谈………………………… 389

 

林安梧教授著作简目 ……………………………………………………391

参考文献 …………………………………………………………………394

后?记 ………………………………………………………………………………………………… 401


TOP书摘

TOP 其它信息

加载页面用时:93.7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