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人机平台:商业未来行动路线图
人机平台:商业未来行动路线图


人机平台:商业未来行动路线图

作  者:[美] 安德鲁·麦卡菲(Andrew McAfee)、埃里克·布莱恩约弗森(Erik Brynjolfsson) 著

出 版 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18年01月

定  价:59.00

I S B N :9787508682600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经济  >  经济学读物  >  中国经济    

标  签:经济  中国经济  中国经济概况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安德鲁·麦卡菲和埃里克·布莱恩约弗森是数字时代的两位前沿思想家,在其代表作、畅销书《第二次机器革命》中,他们总结——由数字技术引发的机器革命时代已经到来,我们的经济模式与社会发展正以空前的速度被改写。

  承接第一部作品的内容,两位作者在这本新书中对当下和未来的商业形态进行了更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并提出了未来商业的三大关键词——机器、平台、大众:

  机器智能不断地拓展功能并进行着自我进化,从自动驾驶汽车到无人机,从3D打印机到神经网络,形形色色的数字化机器正在超越先前的局限,扮演新的角色。在备受世界瞩目的人机围棋大战中,阿尔法狗一路战绩辉煌,轻松战胜了人类围棋大师级选手。而就在不久前,进阶版的阿尔法零又通过自我学习完胜了阿尔法狗……

  年轻的科技公司轻装上阵,利用平台快速搭建市场并形成网络效应,Facebook、阿里巴巴、爱彼迎等平台企业似乎不费一兵一卒就颠覆了传统企业,构建起自己的生态系统,吸引大量资本注入。在线平台正在改变成本结构,改进供需匹配方式,在音乐录制、城市交通、电脑硬件、团体健身等各个行业进行创新……

  互联网给予了大众更多施展才华的空间和更多的可能,从为乐高玩具提供创意到编辑维基百科再到区块链技术的发明群体的力量和智慧正不断涌现……

  在书中,作者回顾了人类科技发展历程并得出结论——唯有成功转型才不会被科技洪流所吞噬。同时他们也用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工程学等学科的知识梳理了在这三大方面有突出表现的成功商业案例。这些案例中,既有传统企业转型的典范也不乏初出茅庐却颠覆所在行业的科技新贵。

  这些案例的背后是大脑与机器的博弈、是产品与平台的制衡、是核心与大众的对抗,更是一个由机器、平台和大众打造的商业新世界。掌握这三个关键词就抓住了未来商业制胜的命脉。权衡好这三大方面,将对我们如何经营企业、如何维持生计产生巨大影响。作者在向我们描绘未来图景的同时,也不断提醒我们,与以往任何时候相比,我们都更为迫切地需要认清现状并且认真思考各自的前途和命运。这无疑是一部在全球智能制造、新技术产业化领域带来的革命性的作品。

  在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已经发布,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将成为“中国制造”的关键词,这本书将有助于你绘制未来产业、商业的行动路线图。


TOP作者简介

  安德鲁·麦卡菲(Andrew McAfee),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首席研究科学家,TED知名演讲人,致力于研究数字技术如何改变企业、经济和社会。他与埃里克·布莱恩约弗森均毕业于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共同发起了麻省理工数字经济项目。两人合著的畅销书《第二次机器革命》曾入选《金融时报》/麦肯锡“年度商业图书”。两人也一同入选2015年“Thinkers 50” 。他的研究成果多次出现在《哈佛商业评论》《经济学人》《华尔街日报》和《纽约时报》等美国主流媒体的深度报道中。曾被评为“IT界有影响力的100人之一”(排名第38位)。 

  埃里克·布莱恩约弗森 (Erik Brynjolfsson),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教授,麻省理工数字经济计划主管,麻省理工数字商务中心主任,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助理研究员。他于1984年于哈佛大学取得硕士学位,1991年于麻省理工学院读完博士。他研究的方向为信息技术对企业和经济层面的影响。


TOP目录

第一部分 人脑与机器

01 最难接受的事

02 最像人脑的机器

03 你好,机器人

04 技术与人性

第二部分 产品与平台

05 新技术的冲击

06 从互补品到数字化平台

07 算法速配的O2O平台

08 产品有出路吗?

第三部分 核心与大众

09 大众的勃兴

10 大众与专家的较量

11 万物民主化之梦

12 公司过时了吗?

结论 超越计算的经济和社会

 

致谢


TOP书摘

序言

  一口气读完《人机平台》,来不及细细消化其中关于人工智能技术科幻般的演进速度、平台经济上熊彼特式的颠覆势头以及核心与大众孰重孰轻的哲学悖论,思维就定格在爱因斯坦1931年谆谆告诫: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奋斗的主要目标。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零边际成本下的共享经济初步形成,整个人类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接近理想国的梦想。与此同时,现代科技使个人也过上了从未有过的好日子,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网络应用让知识和机遇也变得似乎唾手可得。可以说,人们从未像今天这样一致坚信科技和网络的巨大力量,国人也从未像今天一样一起撸起袖子与新工业革命共舞。

  然而,“未来是什么”(What's the Future, WTF)正在引发许多人合乎情理的担忧:担心机器将会取代人们现在的工作岗位,甚至担心人工智能会将人类从自然平衡的翘翘板上挤掉,担心魔力无边的平台经济会废掉产品勇士的神功,担心众包的巨大浪潮会让社会变成无法有效管理的混沌,以至像霍金和盖茨这样的许多权威名流都出来提出告诫,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也把新技术背景的社会就业问题当成最重要的议题。

  计算机科学家阿兰凯曾说过,预测未来的最佳方式就是创造未来。我们必须看到,在人与机器之间,机器永远是工具,预测人工智能对人类的最大挑战并不在于它将取代多少职业,而在于人类是否因此变得不仅懒于动手,而且还懒于思考。变化是人类社会的常态,迎接加速变化的新科技和新业态也是我们不能回避的挑战。引用作者的话就是:“任何一种未来前景都不是预先设定的。个人可以绘制自己的行动路线,企业和社会也同样可以。”的确,面对这些变化和挑战,你可以选择在机器人面前甘拜下风,俯首称臣;你也可以视为一种机遇,选择因势利导,创新性开发机器人的威力让它为你在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征途中披荆斩棘。同样,今天任何具有使命感的企业家,一定不会选择将豪赌压在平台或产品的任何一方,而是应该采取切实的行动,力争实现二者之间的再平衡,不应该也不会沦为物联网场景下被电商巨头盘剥的奴隶。而任何机构和领域里不甘平庸的核心与决策者,一定不会选择让资源继续保持内闭环,而是要充分利用网络经济的免费、完全和即时性优势,实现资源的协同共享,不应该也不会在新的外包群体中退变成没有主见的思想傀儡。推而广之,作为全社会的每个人,应该探问的不是机器能为自己带来什么便利,而是应该探寻自己能利用机器创新点什么,成为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时期的新创客和弄潮儿。

  《人机平台》一书就是对这些担心的系统性的书面解答,也是对企业家应该如何应对技术和业态挑战的殷切告白。这份解答充满积极的热情,这份告白蕴含具有可操作性的智慧。本书的两位作者立足第二次机器革命的背景,通过翔实的案例,不仅客观地描绘了机器、平台和大众所展现出的巨大力量,而且还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机器与人、平台与产品、大众与核心之间面临的致命矛盾,进而明确指出这三者之间的创造性破坏已经发生,社会领袖特别是企业家应该积极制订新商业世界的行动解决方案,有效应对这种破坏,换言之就是有效实现三者之间的和谐,让对手成为伙伴,携手为人类创造出更大的幸福。本书同时也不失为一本企业在网络和智能时代的行动指南,在作者看来,唯有通过建立人和机器的伙伴关系,才能快速改变企业执行最重要流程的方式;具有创新性的企业应该坚持产品和平台协同并举,加速促进企业的业务转型:充分利用核心和大众之间的资源共享,实质性改变企业的组织形态和工作原理。

  未来的确是未知的,是可以充满美好期待的:技术是十分强大的,是可以加以创新利用的。正如蒂姆·奥赖利先生在其新作WTF: What's the Future and it's up to us中所说:未来是什么的答案就在我们自己手中。有鉴于此,我们就没有理由不对未来充分自信,就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和胸怀创造未来的壮志,把挑战看成机遇,通过主动务实的努力,创新性地指引机器的走向,构建产品与平台之间的升级化再平衡,打造核心与大众之间的新型协作关系,让网络经济衍生更多元的商业模式,让智能制造为人类绽放更加美好的正能量。

  卢山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

 

01 最难接受的事

  这些新机器的趋势是在各个层次上取代人类的判断力,而不是用机器的能量和力量取代人类的能量和力量。

  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1949年

  大约20年前,世界各地的企业理顺了人与电脑之间的分工,它看起来合乎情理。机器负责基础计算、记录保存和数据传输。这样就把人解放出来,让他们做决策,做判断,利用自己的创造力和直觉,彼此交流以解决问题,服务好客户。

  从人手到人机

  这种方法广为流传,以至现在的人已经很难想起此前的文书流转时代,当时,一车车满载的文件夹往返于人群和部门之间。“文书矿井”是该时代“硕果仅存”且令人困扰的一个地方,它设在地下,是由美国政府人事管理办公室负责的一个低效率部门。保留这个地点,是为了处理联邦雇员退休时所需的行政手续。由于这些手续尚未电脑化,因此需要600人处理日常业务,他们在超市一股大小的房间上作,房间里放满了高高的文件柜。由于巴洛克设计风格的原因,这个房间设在地下200多英尺的一个废弃石灰岩矿井处。1977年,完成联邦雇员退休的文书工作平均需要61天。该项工作现在用的是基本棚同的流程,仍然需时6l天。在得克萨斯州,工作流程已经数字化,事情只用两天就做完了。 迈克尔·哈默(Michael Hammer)和詹姆斯·钱皮(James Champy)于1993年出版《企业再造》(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一书,提出了化解世上繁文缛节的知识蓝图。这本书取得了巨大成功。它在世界各地的销量超过200万册,被《时代周刊》提名为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的25本商业书籍之一。

  哈默和钱皮的基本想法是:企业不能认为自己是在部门内执行任务(例如在采购部门内购买原材料),它们应该把自己看成在执行业务流程(例如采购、组装并按客户订单装运),这本来就是跨部门的事。这种说法现在听起来理所当然,在当时却被认为是新颖的、重要的。20世纪杰出的商业大师彼得·德鲁克当时表示:“再造是新的,它必须完成。”流程视角往往能看出许多不必要的、可以剔除的任务,或者像哈默和钱皮说的那样,干脆把它们抹掉。

  20世纪90年代中期,有两项进展使业务流程再造运动加速,这就是企业信息系统和万维网。在企业信息系统出现之前,企业通常有一堆各种各样的软件包,其中许多没有相互连接。公司越大,软件就越杂乱。企业级系统坚守用单一大型软件包代替一堆软件的承诺,它设计清晰,用于执行一组特定的跨职能业务流程。这种软件可从思爱普和甲骨文等供应商那里购买现成产品,然后在一定程度上进行配胃和定制。

  企业信息系统迅速流行。据估计,到1999年,超过60%的《财富》1000强公司已经采用了其中至少一种。尽管这些系统的安装维护相当昂贵和费时,但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兑现了承诺。例如,布莱思约弗森与同事思南·阿拉尔(Sinan Aral)和D.J.吴(D.J.Wu)的研究发现,一旦企业开始使用新的企业级系统,那么其劳动生产率、库存周转率和资产利用率就有显著提高。

  万维网的出现,使企业级系统的覆盖面和功能通过电脑(以及稍后出现的平板电脑和手机)延伸到个人消费者。万维网诞生于1989年,当时,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开发了一套协议,允许文本、图片等在线内容相互链接,从而使科技大腕范内瓦·布什(Vannevar Bush)和电脑预言家泰德·尼尔森(Ted Nelson)提出的超文本愿景变成现实,布什于1945年首先描述了这一设想,但只是使用微缩胶片进行理论探讨,而尼尔森的仙那度项目(Project Xanadu)则从未落地。

  (P2-4)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页  数:376

开  本:32开

纸  张:纯质纸

加载页面用时:74.2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