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放任自流的时光(修订增补完整版)
放任自流的时光(修订增补完整版)


放任自流的时光(修订增补完整版)

作  者:[美]苏西·罗托洛

译  者:陈震

出 版 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11月

定  价:58.00

I S B N :9787519432423

所属分类: 文学  >  非小说  >  随笔/散文  >  外国随笔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20世纪六十年代前期,苏西和男友鲍勃·迪伦一起居住在纽约格林威治村。那是特别的年代和特别的地点。冷战阴影、核危机下,作为反文化运动的东海岸诞生地和大本营,格林威治村汇聚了时代的精神。民谣复兴运动,民权、女权、同性恋权益等各种运动在格林威治村风起云涌,激情澎湃的反叛时代和置身其中的绚烂人物互相塑造,创造着历史。
  与其说本书娓娓道来的是苏西和迪伦共度的时光,不如说它是美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艺术的全记录。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悉数登场,一件件生动活泼的轶事跃然纸上。

  "我讲述的是自己的20世纪60年代,以及当时的格林威治村--我在那个大时代从皇后区移居到格林威治村,村里的那段经历塑造了我,改变了我的一生。"

  "那是个令人惊叹的时代,一个充满了抗议和反叛的多事之秋。整整一代人在18岁时被允许喝酒、战死,却要等到21岁才能拥有选举权。动乱在所难免。言论制造了音乐,音乐又制造了言论,鼓舞着我们走上街头,要民权、反核弹、反越战。与此同时,1950年代保守僵化的道德观也在1960年代黯然退场。'垮掉的一代'已经砸破了它虚伪的外表,而他们的下一代--我们,将它彻底冲破。"

 

TOP作者简介

  
  苏西·罗托洛(1943-2011),美国艺术家,鲍勃·迪伦一九六〇年代格林威治村成长期的女友,经典专辑《放任自流的鲍勃·迪伦》封套上的女主角。少年时代起就投身民权运动的苏西是迪伦多首动人情歌背后的缪斯女神,亦深远地影响了迪伦的创作方式,被认为在迪伦蜕变为"时代代言人"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与迪伦分手后,苏西专注于艺术创作,继续打造属于她自己的艺术天空。曾长期任教于帕森斯设计学院(全美排名*一的艺术与设计学院)。2011年2月,罹患肺癌的苏西离开了这个世界。、

  陈震,1976年出生于江苏靖江,从事过多种职业,现为自由译者,译有《我是你的男人》《犹太警察工会》《布鲁斯往事》《摇滚不死》《摇滚狂人》《天堂十字路口》《谁愿永生》《我是谁人》等。


 

TOP目录

 

 

  
  圣物匣(自序)

  第一章

  鲍比画像
  格迪斯民歌城
  红色家庭
  父亲之死
  红尿布婴儿
  红色迷惘
  美国往事
  逃过了死神,逃不掉那爱
  争取种族平等大会
  河滨教堂
  以爱之名
  珍贵时光
  布里克街
  村民
  采集火种的人
  词与曲
  挚友
  LSD初体验
  酗酒的男人·蹭书的女孩
  几乎成名
  你想要的是什么?
  处女唱片
  南方之旅

  第二章

  答案在风中飘
  天各一方
  鲍勃的信
  毕加索启示录
  伊特鲁里亚拱门
  暴雨将至
  久别重逢
  艺术·戏剧·电影
  时代在变
  放任自流的鲍勃·迪伦
  罢唱埃德·沙利文秀
  哈蒙德的蠢货
  温暖的日子
  山雨欲来
  布莱希特
  白色恐怖
  民谣的叛徒
  一切不过是命运
  捉迷藏
  女人的烦恼
  被遗忘的时光
  左翼的希望
  天还未暗
  盛名之下
  她们恨他
  曲终人散
  重返61号公路
  再回首
  尽在歌中
  烟瘾

  第三章

  从头再来
  古巴之旅
  剑桥时光
  远离新左派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贫民窟女神
  夏天
  别回首
  尾声

  后记
  译后记


 

 

TOP书摘

 

  
  自序/圣物匣(苏西·罗托洛)

  1961年,我邂逅了鲍勃·迪伦,当时我年仅17岁,他也不过20岁而已。这本书是我的回忆录,它记录下了我们曾经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纠缠,还有那个深深影响了我们各自生命的大时代。

  对于1960年代和鲍勃·迪伦,我曾一直不愿谈论与追忆,这是因为我曾离他太近,而他又定义并塑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人们对他的吹捧和审视也令我对这类话题感到局促不安。他成了我人生中"房间里的大象"(意指所有触目惊心地存在却被自己故意忽略甚至否定的事实或感受。--译注)。我生性内敛,总是本能地去保护自己的隐私,对他的隐私亦是如此。

  在我们相遇之前,我就一直在写诗歌、小故事、短评等等,和他在一起后,我依然笔耕不辍。对我而言,写作和画画一样,都是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方式。

  《记忆》
  宝贝,那不是你,是我和我的幽灵
  和你那神圣的魂灵
  有种说法是一个人的过去会赶上他们
  我的不仅如此,还超越了现在
  所以,当未来到来时
  我会同超现实主义者一起,在幕后安坐

  虽然再也无法忆起是什么触发了我在1963年1月写下这段诗歌,但在今天读来,我却为自己的先见之明感到惶恐。从很多方面来说,我和鲍勃一起走过的日子从未离我远去,它们一直与我的生活交织着,不管我身在何方,所遇何人,在做何事。

  鲍勃是公众偶像,他的歌迷和追随者用自己的想象塑造着他,把他解读成自己期望的模样。仅仅是迪伦这个名字就已让人感到神秘,同时也会引出无数的追寻,追寻他所说、所写、所唱的每一个字眼的涵义。

  随着鲍勃的声名日益显赫,我觉得有必要保守住我们之间的秘密。虽然我始终缄口不语,但我并没有从看守这些秘密中获得乐趣。时光流转,秘密也越来越无足轻重。关于鲍勃的文章无处不在,关于他的传记大量出版,但它们同我所知道的真相相去甚远。这些文章和传记不仅平淡无味,而且充斥着作者的主观臆断。我只能尽力去写下真相,因为记忆是一头无常的野兽,它们进进出出我的脑海,有些留下了痕迹,有些已无踪可寻。

  还有些秘密没有在书中吐露,它们埋藏在更深的地方,恕我直言,它们将永远被埋藏。关于本书,我唯一需要阐明的是,它或许不是事实,但却足够真实。

  多年来,每当看到鲍勃的作品、生平以及与他亲近的人出现在纪录片、大银幕、博物馆、纪念活动中时,我都会强烈地感觉到还有另一个自己。看到自己的形象被搬上屏幕,放进橱窗,写入书中,就那么永远地躺在鲍勃的神龛旁受人供奉,那种感觉真是怪异。

  当我翻看照片,聆听歌曲时,我会再次看到、听到它们背后的故事。一帧家庭录像中的宁静图像,几行简陋纸张上的潦草笔迹,都会唤醒昔日的场景--在房间里,在大街上--我仿佛又听到了笑声,从某处飘来……

  在橱窗里的我们与真实的我们之间,永远都有差异的缝隙,那是灵魂的安息之所,没有人能把它放进橱窗。我用了很多年才让橱窗内外的自己交汇在一起。随着时光的流逝,我渐渐能适应人们对他的狂热膜拜。

  无论是一首歌、一句诗、一本书、一部电影还是一场展出,都无非是对某个时代、某处地点及某个人的描绘。我的这本书也不例外。同时,这本书也权当是我的一次怀旧。生活在继续,怀旧或许廉价,或许永远奢侈。

  在我看来,历史是一个用来盛放、展示旧物以启发人们思索的圣物匣。关于20世纪60年代的书可以说是汗牛充栋,而随着那个年代渐行渐远,当年的故事愈发显得神秘。真相和数据易被扭曲,真实性和准确性会陷入罗生门。事件当事人都觉得自己说了真话,但他们会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进行表述。犹豫再三,我还是决定将自己的旧物也放入圣物匣。回忆毕竟是事后诸葛,在书写那些经年往事时,我所能做到的就是尽力让它们易于识别。

  总的来说,我讲述的是自己的20世纪60年代,以及20世纪60年代的格林威治村--我在那个大时代从皇后区移居到格林威治村,村里的那段经历塑造了我,改变了我的一生。这就需要提到一些相关背景:我的家族历史、家人情况,以及把我拼接完整的所有零星碎片……

  无数人来到纽约寻找(或迷失)自己,不过我就出生在这里,这个概念对我并不适用。直到来到格林威治村,我才有了这样的强烈感觉:那里有与我一样知晓自己的灵魂并不属于故乡的人们;那里有吸引我的波西米亚历史;那里有我喜爱的作家、艺术家和音乐家,他们或在此居留,或匆匆路过。他们的精神引领着方向,为我开辟了道路,也定义了格林威治村。

  20世纪60年代是个令人惊叹的时代,一个充满了抗议和反叛的多事之秋。整整一代人在18岁时被允许喝酒、战死,却要等到21岁才能拥有选举权。动乱在所难免。言论制造了音乐,音乐又制造了言论,鼓舞着我们走上街头,要民权、反核弹、反越战。与此同时,1950年代保守僵化的道德观也在1960年代黯然退场。"垮掉的一代"已经砸破了它虚伪的外表,而他们的下一代--我们,将它彻底冲破。

  我们与烙刻在身体内的过去同行,我们做好了准备迈进未来。如今,1960年代已经被许多私人故事、歌曲和报道塑造成了极具历史意义的时代。有好多圣物匣来自那个时代。这本书便是我的圣物匣。


 

TOP 其它信息

开  本:32

加载页面用时:90.8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