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麒麟中国新文学少年读本•紫藤萝瀑布
麒麟中国新文学少年读本•紫藤萝瀑布


麒麟中国新文学少年读本•紫藤萝瀑布

作  者:宗璞 著

出 版 社:济南出版社

丛 书:麒麟中国新文学少年读本

出版时间:2017年06月

定  价:45.00

I S B N :9787548825357

所属分类: 文学  >  非小说  >  随笔/散文  >  中国现当代随笔    

标  签:>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紫藤萝瀑布》是著名作家宗璞的经典散文集。宗璞散文表现出丰富优美的感情,尤其是关于亲情的部分,文笔细腻,感人至深;对先哲、大师的敬仰之情,对自己的人生轨迹、文学探索和精神追求的真实记录,关于燕园的回忆、日常生活的感悟、旅行途中的闻见等等也是宗璞散文创作的重要内容,也都是有感而发,饶有韵致。

  宗璞幼承家学,既有传统文化的深厚渊源,又受外国文化的长期熏陶,体现在语言上就是文笔清新绚丽、优美隽永。本书全面反映了宗璞散文的各种题材,也呈现了宗璞各个时期作品的特点及其思想情感的变化。


TOP作者简介

  宗璞,原名冯钟璞,女,1928年出生,当代作家,常用笔名宗璞,笔名另有丰华、任小哲等。原籍河南省唐河县,生于北京,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

  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有著作《三生石》《我是谁》《铁箫人语》。


TOP目录

第一辑 旧事

那青草覆盖的地方

三松堂断忆

花朝节的纪念

哭小弟

仙踪何处

在曹禺墓前

风庐乐忆

风庐茶事

梦回蒙自

变迁

在黄水仙的故乡

他的心在荒原

 

第二辑 情事

我爱燕园

燕园石寻

燕园碑寻

西湖漫笔

湖光塔影

霞落燕园

人老燕园

废墟的召唤

水仙辞

绿衣人

荧火

柳信

 

第三辑 书事

读书断想

乐书

恨书

卖书

书当快意

从“粥疗”说起

耳读《苏东坡传》

耳读《朱自清日记》

告别阅读

感谢高鹗

写故事人的故事

 

第四辑 物事

小东城角的井

董师傅游湖

紫藤萝瀑布

丁香结

松侣

好一朵木槿花

京西小巷槐树街

那祥云缭绕的地方

猫冢

奔落的草原

三千里地九霄云

看不见的光


TOP书摘

序言

优秀的少儿文学应该具备什么品质?我问过很多人同样的问题。有的人说,就是专门写给孩子看的文学;有的人说,轻松有趣的或者温暖诗意的文学;也有的人说,肯定是想象力充沛的,有游戏精神的文学……这些都对,但又不全对。少儿文学并非一种简单幼稚的文学,优秀的少儿文学,大人和孩子都应该读得津津有味——安徒生的童话如此,新美南吉的童话如此,宫崎骏的电影亦如此。同样,那些写给成人的作品,即所谓的成人文学,对少年读者而言,也不存在什么不可逾越的鸿沟。无论其作品的主题还是风格,都和少儿文学一脉相承,都是作家独特人生况味的体现,都有能够打动我们内心的精神力量,都有追求真善美的共同品质。

“麒麟中国新文学少年读本”便是以此为理论基石和选文标准,由作家本人或其后人为少年读者精心编选的一套文学丛书。

麒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瑞兽,它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并居首位。它是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所创造出来的一种神兽。从其外部形态上看,麒麟有鹿角、麋身、牛尾、鱼鳞皮。这个造型是鹿、牛、鱼等吉祥动物的集美组合体。所谓“集美”,通俗地说,是将一切美好的东西集中在某一个体上。人们把几种动物的优点全部集中在麒麟这一幻想的神兽身上,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对它的喜爱。

在民间传说中,麒麟与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有着密切的关系。传说孔子降生的那天晚上,有麒麟降临孔家,口吐玉书三卷,上有“水精之子孙,衰周而素王,征在贤明”的字样。意思是说孔子非凡人,乃龙之子孙,降生在周朝末年,虽未居帝王之位,却有贤明的帝王之德,堪称“素王”。孔子长大后精读此书,果然成为“至圣先师”。至今,在文庙、学宫中还以“麟吐玉书”的图案为装饰,以示有祥瑞降临,有圣贤诞生。

“麒麟中国新文学少年读本”便取传说中“麒麟送书”的美好意愿,将中国新文学著名作家的那些最适合少年阅读的经典作品,结集呈献给祖国的少年读者们。这些作家,既有德高望重的耄耋长者,也有当代文坛的中流砥柱。他们的作品或简练传神,或淡雅深邃,或热烈奔放,风格迥异,异彩纷呈;他们的写作,以匍匐于生活的姿态,编织着属于自己,更属于广大少年读者的梦想。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的汪曾祺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二十个年头了。在汪先生逝世二十周年推出《鹤舞少年》一书,既是对先生最好的怀念,也是对其文化情怀的一次薪传。

“诚乃诗之本,雅为诗之品”是金代诗人元好问的诗句,后来郭绍虞先生将之总结为“诚”和“雅”,这一点成为宗璞创作的一贯追求。她的作品,细腻生动地展现了其纯真的内心世界。她的散文作品,文字简洁凝练,学养厚实,既包含着深邃的哲理,又流淌着诗意的想象。

作家刘庆邦写小说,给自己定下四个标准:看了还想看;愿意带在路上看;愿意送给朋友看;不论从哪里看起,都看得进去,并有所得。他的小说,被王安忆拿到讲堂或论文中条分缕析,当作范本;评论家李敬泽在刘庆邦的小说中看到了小说悠远的文脉、自我审视及对古老乡土的回望;学者李洁非注意到了刘庆邦的笔墨情趣和庖丁解牛般的神技。

似乎很难用一段简洁准确的文字全面地概括肖复兴。他的散文朴实隽永,有三十多篇作品入选各大、中、小学教材。他曾当选“首届全国中小学生最喜爱的十大当代作家”,其作品还入选加拿大大学中文教材。

写作对有些人来说也许是一种追求时髦、与时俱进的事业,而赵丽宏却始终认为,这应该是一件以不变应万变的事。赵丽宏这几年写的一些跟古典诗词有关的短文,其中有不少是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的阅读记忆,是他欣赏古‘诗的心得和联想。因为有这样的阅读经历,他感到幸运,这是做一个中国人的幸运。

作家黄蓓佳曾在不同场合说过自己喜欢孩子,喜欢那些小读者的眼神,甚至陶醉于孩子身上带奶香的汗味。她的小说不仅仅是为孩子而写,也是为孩子的父母而写,她用流淌在笔尖的爱,来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爱恋、悲伤、铭心刻骨的追思和温柔的批判。

对一套卷帙浩繁的文学读本而言,我们很难如数家珍般在此将其一一陈述,但其却以不同于少儿文学的文化视角,给予少年读者以更厚重的关怀,更丰富的文学滋养。真诚地希望少年读者朋友们能喜爱这套丛书,并因此爱上读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成为互联网时代的一位读书人。

我们坚信:不管在什么时代,读书,特别是读好书,永远是一个人超越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最简洁和最有效的方式与途径。

2017年5月12日于北京

 

那青草覆盖的地方

那青草覆盖的地方,藏着一段历史和一段我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

清华园内工字厅西南,有一片小树林。幼时觉得树高草密。一条小径弯曲通过,很是深幽,是捉迷藏的好地方。树林的西南有三座房屋,当时称为甲、乙、丙三所。甲所是校长住宅。最靠近树林的是乙所。乙所东、北两面都是树林,南面与甲所相邻,西边有一条小溪,溪水潺潺,流往工字厅后荷花池。我们曾把折好的纸船涂上蜡,放进小溪,再跑到荷花池等候,但从没有一只船到达。

先父冯友兰先生作为哲学家、哲学史家已经载入史册。他自撰的茔联“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概括了自己的学术成就。他一生都在学校工作,从未离开教师的岗位,他对中国教育事业的贡献是和清华分不开的,是和清华的成长分不开的。这是历史。

1928年10月,他到清华工作,找到“安身立命之地”。先在南院十七号居住,1930年4月迁到乙所。从此,我便在树林与溪水之间成长。抗战时,全家随学校去南方,复员后回来仍住在这里。我从成志小学、西南联大附中到清华大学,已不觉是树木有多么高大,溪水也逐渐干涸,这里已不再是儿时的快乐天地,而有着更丰富的内容。1952年院系调整,父亲离开了清华,以后不知什么时候,乙所被拆掉了,只剩下这一片青草覆盖的地方。清华取消了文科,不只是清华,也是整个教育界、学术界的重大损失。同学们现在谈起还是非常痛心。那时清华的人文学科,精英荟萃。也许不必提出什么学派之说,也许每一位先生都可以自成一家。但长期在一起难免互有熏陶,就会有一些特色。不要说一个学科,就是文、理、法、工各个方面也是互相滋养的。单一的训练只能培养匠气,这一点越来越得到共识。

父亲初到清华就参与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清华的归属问题,从隶属外交部改为隶属教育部。他曾作为教授会代表到南京,参加当时清华的董事会,进行力争,经过当时的校长罗家伦和大家的努力,最后清华隶属教育部。我记得以前悬挂在西校门的牌子上就赫然写着“国立清华大学”。了解历史的人走过门前都会有一种自豪感。因为清华大学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学术独立自主的发展过程的标志。

在乙所的日子是父亲最有创造性的日子。除教书、著书以外,他一直参与学校的领导工作。1929年任哲学系主任,从1931年起任文学院院长。当时各院院长由教授会选举产生,每两年改选一次。父亲任文学院院长长达十八年,直到新中国成立才卸去一切职务。十八年的日子里,父亲为清华文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现在还少研究。我只是相信学富五车的清华教授们是有眼光的,不会一次又一次地选出一个无作为、不称职的人。

在清华校史中有两次危难时刻。一次是1930年,罗家伦校长离校,校务会议公推父亲主持校务,直至1931年4月吴南轩奉派到校。又一次是1948年年底,临近新中国成立,梅贻琦校长南去,校务会议又公推父亲为校务会议代理主席,主持校务,直到1949年5月。世界很大,人们可以以不同的政治眼光看待事物。父亲后来的日子是无比艰难的,但他在清华所做的一切无愧于历史的发展。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他爱学生。他认为清华学生是最可宝贵的,应该不受任何政治势力的伤害。他居住的乙所曾使进步学生免遭逮捕。1936年,国民党大肆搜捕进步学生,当时的学生领袖黄诚和姚依林躲在父亲家中,平安度过了搜捕之夜,最近出版的《姚依林传》也记载了此事。据说当时黄诚还作了一首诗,可惜没有流传。新中国成立前夕,又一次逮捕学生,女学生裴毓荪躲在我家天花板上。记得那一次军警深入内室,还盘问我是什么人。后来为安全计,裴毓荪转移到别处。70年代中,毓荪学长还写过热情的来信。这样念旧的人,现在不多了。

学者们年事日高,总希望传授所学,父亲也不例外。新中国成立后他的定位是批判对象,怎敢扩大影响,但在内心深处,他有一个感叹,一种悲哀,那就是他说过的八个字——“家藏万贯,膝下无儿”,形象地表现了在一个时期内,我们文化的断裂。可以庆幸的是这些年来,“三史”“六书”俱在出版。一位读者来信,说他明知冯先生已去世,但他读了“贞元六书”,认为作者是不死的,所以信上的上款要写作者的名字。

父亲对我们很少训诲,而多在潜移默化。他虽然担负着许多工作,和孩子们的接触不很多,但我们却感到他总在看着我们,关心着我们。记得一次和弟弟,还有小朋友们一起玩。那时我们常把各种杂志放在地板上铺成一条路,在上面走来走去。不知为什么他们都不理我了,我们可能发出了什么响声。父亲忽然叫我到他的书房去,拿出一本唐诗命我背,那就是我背诵的第一首诗,白居易的《百炼镜》。这些年我一直想写一个故事,题目是“铸镜人之死”。我想,铸镜人也会像铸剑人投身入火一样,为了镜的至极完美,纵身跳入江中(“江心波上舟中铸,五月五日日午时”),化为镜的精魂。不过又有多少人了解这铸镜人的精神呢。但这故事大概也会像我的很多想法一样,埋没在脑海中了。P3-5


TOP 其它信息

加载页面用时:47.3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