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中东两千年
中东两千年


中东两千年

作  者:[英] 伯纳德·路易斯 著

译  者:郑之书

出 版 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7年10月

定  价:58.00

I S B N :9787512509917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历史  >  中国史    

标  签:历史  世界史  世界通史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是英裔美国学者,译者为台籍学者,均为研究中东史的著名学者。全书以基督历纪元为始,记录描述了中东地区的民族起源、宗教渊源、文化交往、社会冲突、地域疆界等。直到近现代二十世纪末期的1994年,较全面、客观地反映了该地区古代、近代与现代的境况,尤其是对全球文明的贡献。体现出学者研究的科学精神和道德准则,是一本了解中东文明与世界文明关系的有益读本。


TOP作者简介

  伯纳德.路易斯(Bernard Lewis)举世知名、望重学界的伊斯兰教及中东史大师。路易斯毕生致力于中东研究,精通土耳其文、阿拉伯文和波斯文,对于伊斯兰教神学和律法,以及中东地区的政治社会和文学艺术皆有广博精深的造诣。

 

  郑之书,1965年出生于台湾台北市,私立东海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学士,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和非洲研究学院博士。


TOP目录

序 01

 

第一部 绪论

 绪论 003

第二部 先祖

 第一章 基督教时代以前 021

 第二章 伊斯兰教时代以前 034

第三部 伊斯兰教的初生和巅峰

 第三章 伊斯兰教的创始 051

 第四章 阿布斯哈利发朝 073

 第五章 草原民族西进 083

 第六章 后蒙古时代的转圜 097

 第七章 弹药帝国 106

第四部 横剖面

 第八章 国家 127

 第九章 经济 150

 第十章 精英 171

 第十一章 大众 196

 第十二章 宗教和法律 209

 第十三章 文化 235

第五部 现代的挑战

 第十四章 挑战 263

 第十五章 改变 276

 第十六章 回应与反弹 294

 第十七章 新观念 304

 第十八章 从战争到战争 322

 第十九章 从自由到自由 346

 

一个祖先 

TOP书摘

序言

  坊间现有多种单卷装的中东历史著作,它们绝大多数不是以基督教降世之时为结尾,便是以伊斯兰教的降临为开端。我以基督纪元开始作为本书的时间上限,是想要达到两个目的。第一个目的,是为了拯救通常被赋予无足轻重地位的波斯和拜占庭两大帝国,还有前伊斯兰教时期的阿拉伯历史,这是先知穆罕默德传道事业的部分背幕,也是创建伊斯兰教国家的部分背景。这些在几百年来共有或分据中东的敌对势力,不应该只以三言两语草草带过。第二个目的,是希望把我们今日所知的中东,和我们自远古文献及遗迹中所理解到的中东远古文明联系起来。在基督纪元的头几个世纪——也就是说,在耶稣到穆罕默德两者之间的时期——波斯帝国以西的地区,已经由于希腊化、罗马化和基督教化这个持续的进程而转化了。于是,对于这些古文明的记忆,也都被抹去(虽然不是连蛛丝马迹都没有留下)。那段历史要到相对来说很近代的时候,才又因考古学家和东方学研究者的努力而重见天日。可是,从远古中东到现代中东之间,经过上古末期和中古时期那没有间断的联系,也是值得大家注意的。

  如果是在现代早期想要写本关于这个地区的历史书,非得紧扣着政治事件和军事事件的脉络不可,因为少了这种史实顺序,再深一层的历史会更难——若不说是“不可能”——彻底明白。感谢前辈的研究成果,使我比起他们更能放手去把政治方面的叙述减到最低,而着力用心于社会、经济以及文化上的转变。依此观点,我在文中频频引用各个时代的史料原文——这些史料包括有编年记录、游历记录、文件与碑铭,有时候甚至是诗歌和轶事。要是有适当的英文翻译派得上用场,我便征引它们;要是没有,我就自己译。图片也有着类似的作用。大家看了图片,或可得到叙述甚至剖析所未能立即提供的印象。

  不管是谁,只要是想要以单册的篇幅写尽这般丰富多元又生动活泼的两千年历史,必定得省略掉一些重要的史事。每一位中东史的学者,都会做出自己的选择,而我,也做出了我的选择,且免不了是很个人的选择。我试着对个人认为最具特色和最富启发意义的功业、事件、趋势和成就,给予公正的评价,而我所做到的程度,留待读者来判断。

  最后,我很荣幸记下我对于四位普林斯顿大学年轻学者的感激和谢意,他们是大卫·马梅尔(David Mariner)、麦克·多兰(Michael Doran)、凯·埃里奥特(Kate Elliott)和珍·鲍恩(Jean Baun)。四人在本书的筹备阶段和写成过程中,都做出各式的协助。我尤其对珍·鲍恩负歉良多,其一丝不苟的学术态度和批判之敏锐,无时无刻不是最为珍贵。我也想对我的助理安娜玛丽·莎米纳罗(Annamarie Cerminaro)表示感激,她仔细而有耐心地处理这部书的几次修订稿,从第一次的草稿,到最后的定稿。在编辑、选图和刊行此书方面,大大有赖于本杰明·布坎(Ben-jamin Buchan)、汤姆·格拉夫斯(Tom Graves),和编制索引的道格拉斯·马太(Douglas Matthews)的技术协助与耐性。他们在加快编书的过程和增进成品的质感方面,都费了不少心力。

  对于那些给出许多建议并被我接受的人,我谨在此表达谢意;对于那些给出许多建议但并没有被我采纳的人,我谨在此表达歉意。在做了这个说明之后,显然,本书不尽完善之处,就全是我个人的过错了。

  一九九五年四月 于普林斯顿

 

(精彩书摘)

  我们今天称作“中东”的地方,在基督纪年刚刚开始的时候,有两个强大的帝国势力互争雄长。这种分庭抗礼的局面,在中东几千年来有文字记录的历史中,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出现。中东地区的西半部,包括了从博斯普鲁斯海峡(Bosphorus)到尼罗河(Nile)三角洲的东地中海沿岸各国,这时都成了罗马帝国的一部分。此地的古老文明走入黄昏,而古代城市也在罗马派遣的总督,或是当地的傀儡王公治理之下。至于中东的东半部,则属于另一个庞大的帝国,希腊人和后来的罗马人称这个帝国为“波斯”(Persia),而当地人则称它为“伊朗”(Iran)。 

  当时中东的政治形势,无论是在表面上或者是在实质上,都和现在的局势相去甚远。不仅是国家的名称不同,这些国名所指涉的疆域也不相同。那时住在这些国家的民族,他们所使用的语言和所信仰的宗教,大多有异于今日。至于文化现象,与其说古代的传统在此从未间断,倒不如说是人们自觉地把经过重新省察的古代遗产,推到了更高的层次。当然,这里是有少数浮面甚于实际的例外。 

  在波斯人和罗马人互相对抗的时代,西南亚以及东北非的形势,也和更远古的中东各个帝国与文明差异甚大。早在马其顿的方阵、罗马的军团,或是波斯的甲胄骑兵(cataphract)在此建立主控权以前,这些中东的帝国与文明,几乎全被强大的邻邦所占领、同化了。那些能存活到基督纪年之初,并且保留了部分原有风貌和语言的古代文化,最古老的莫过于埃及的文化了。埃及在地理上和历史上,都有明确的界定。它包括了尼罗河下游以及三角洲,东西境为沙漠所限,北面临海。在征服者来到之前,埃及文明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而且,在波斯人、希腊人和罗马人的陆续占领之下,埃及文明依旧大致维持了鲜明的本色。 

  古代埃及的语言和书写系统,在一千年之间经历了数番转变,不过仍有着明显的连续性。埃及的古象形文字,以及后来发展出来的所谓“通俗体”(Demotic),两者都沿用到公元以后,最后才被“科普特体”(Coptic)代替。“通俗体”是一种比较潦草的书体,而“科普特体”是古埃及文最终的形式,它借用希腊字母转写埃及语文,不够的字母,再从“通俗体”变化而来。“科普特书体”首见于公元前第二世纪,至公元后的第一世纪完全定型。科普特语文在埃及人改宗基督教之后,于罗马以及稍后的拜占庭统治埃及的时期,成为基督教埃及全国性的文化用语。当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征服埃及,埃及随之伊斯兰化及阿拉伯化,此时就算是信奉基督教的埃及人,也采用了阿拉伯语文。这些埃及的基督教徒,仍然被称作科普特人,可是科普特语文已日渐凋零,时至今日,就只存在于科普特教会的仪式当中。埃及,已经有新的自我认同的身份了。 

  埃及这个国家有过许多的名称。希腊人、罗马人和现今世界所用的名称是“埃及”(Egypt),虽然埃及人并不如此自称。“埃及”这个词语是个希腊文变体,根源于古埃及语,其中第二个音节,可能取自与“科普特”一词同源的语根。此地的阿拉伯名称是“密昔儿”(Mi?r),此名由阿拉伯征服者传入,直到今天还在使用。“密昔儿”这个词语,可以联系到希伯来《圣经》以及其他的上古文献中对埃及这个地方的闪语系(Semitic)称呼。 

  中东另一个早期的大河文明,也就是底格里斯河(Tigris)以及幼发拉底河(Euphrates)的大河文明,可能要比埃及的文明悠久得多。然而,两河文明却不见埃及国家与社会那种一致性和延续性。两河流域的南部、中部和北部,有着许多使用不同语言的各种民族开山立寨,因而各地也有不同的称呼,譬如苏美尔(Sumer)和阿卡德(Akkad),亚述(Assyria)和巴比伦(Babylonia)。在希伯来《圣经》中,这个地方叫作“两河的亚兰(地带)”(AramNaharayim)。希腊罗马世界称这里为“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意义雷同。公元后的数百年间,此地的中部和南部为波斯人牢牢掌握,波斯人并把帝都定在泰西封(Ctesiphon),位置离巴格达现址不远。“巴格达”(Baghdad)这个名称是个波斯语词,意思是“上帝交托”。原本是当地一个小村庄的名字,几百年后阿拉伯人在这里建立了帝国的新都。“伊拉克”(Irāq)这个名称在中古阿拉伯语中,指的是一个省区,其地域包括今天 

  称作伊拉克国的南半部,也就是从塔克里特(Takrit)往南直到海滨。这个地方有时候也被称作“阿拉伯的伊拉克”(?Irāq?Arabī),有别于“非阿拉伯的伊拉克”(?Irāq?Ajamī),那是它与伊朗西南接境的地区。 

  美索不达米亚的北部,是个乱纷纷的地方,有时候归罗马统治,有时候受波斯统治,有时候由本土的王朝统治,也有的时候,这里被当作是叙利亚的一部分。“叙利亚”(Syria)这个语词,通常笼统地指称托鲁斯山脉(TaurusMountains)以南、西奈(Sinai)沙漠以北、阿拉伯沙漠以西、地中海以东之间的地区。语源不详,希罗多德(Herodotus)解释为“亚述利亚”(Assyria)的缩写,现代学者则追本溯源于几个当地的地名。“叙利亚”语词首度出现,是在希腊语中,无论是形式或是用法,前希腊时代以前的文献内皆无可资相证的前例。这个希腊名词,在罗马以及拜占庭的官方用语中,已成为习惯用语。到了七世纪阿拉伯人征服以后,这个语词从此消失。这个语词在欧洲偶尔会用到,特别是在古典研究复兴之后,还有,自“文艺复兴”以来,和希腊罗马术语一并使用。这个原先叫作“叙利亚”的地方,在阿拉伯世界,或者说得广泛一点,在伊斯兰教世界里面,称作“苫国”(Shām)。“苫”这个语词,也用来称呼苫国的首善之区大马士革。在阿拉伯文中,希腊式的“叙利亚”写作“素里亚”(Sūriya),在极偶尔而稀有的情况下,出现于地理著作当中,不过除此之外就没有看到了。直到十九世纪的下半叶,欧洲流风所及,此词才又再度出现。“叙利亚”在奥斯曼帝国的行政区划下,于一八六五年正式用作为省区的名称,亦即大马士革省(vilayet of Damascus)。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法国托管地成立,“叙利亚”则首次成为国家的官式名称。至于此国流传至今的旧式以及本土名称,用得最普遍的是“亚兰”(Aram),因居住在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两地的亚兰人而得名。由于美索不达米亚被称为“两河的亚兰”,因此,南叙利亚被称为“大马士革的亚兰”(Aram of Damascus),北叙利亚称作“琐巴的亚兰”(Aram of Zoba),也就是今阿勒坡地方(例见《圣经·撒母耳记下》)第八章第六节及第十章第八节)。不过,组成肥沃月湾(Fertile Crescent)西弦的各个国家,最平常的,就是以统治此地的王国或是住在当地的民族命名。其中,我们最熟悉的,或说,至少是文字记载最明确的,乃是南部地区。这里在希伯来《圣经》中和其他一些古代文献里面,称作“迦南”(Canaan)。在以色列人征服并定居下来之后,迦南这块以色列人居住的地方,渐渐被描述为“以色列人的地”(见《圣经·约书亚记》第十一章第二十二节),或者简称为“以色列全地”(见《圣经·撒母耳记上》第十三章第十九节)。在公元前的第十世纪,大卫和所罗门的王国分立以后,南边以耶路撒冷(Jerusalem)为王都,称作犹大(Judah),而北边称作以色列(Israel),后来又称作撒马利亚(Samaria)。南方与北方的滨海地区,则得名自居住在那里的民族,北方称作腓尼基(Phoenicia),南方称作腓利斯(Philistia)。腓利斯人在巴比伦征服的时代就此消失,不复闻见。腓尼基人一直存在到罗马时代以及基督教时代早期,居住在今天以色列北部及黎巴嫩(Lebanon)南部的海滨平地。公元前第六世纪波斯人的征服行动之后,回归的流亡百姓居住的地区称作“犹太”(Yehud,参见亚兰文本的《圣经·但以理书》第二章第二十五节及第五章第十三节,和《圣经·以斯拉记》的第五章第一节与第八节)。罗马人,分别称呼这个地区的南部、中部、北部为犹太(Judaea)、撒马利亚以及加利利(Galilee)。这些罗马用法,也反映在新约《圣经》当中。除了这些地区之外,尚有南方的沙漠,罗马人称为以东米 

  亚(Idumea),此语来自《圣经》的“以东”(Edom),今天则称作内盖夫沙漠(Negev);还有佩里亚(Peraea)地方,位于约旦河东岸。 

  在美索不达米亚与叙利亚两地的主要语言皆属闪语系,其下细分做几个不同的支系。其中最古老的,是阿卡德语系,亚述语和巴比伦语同属此系。阿卡德语普遍使用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另一个是迦南语系,包括了《圣经》里的希伯来语、腓尼基语——腓尼基语在北非有一个分支,即迦太基语(Carthaginian)——以及于南北叙利亚发现的铭文中读到的一些有密切关系的语言。在基督纪年之初,这些语言大多荡然无存,代之而起的,是属于另一个闪语支系的语言,这一组关系性强的语言,叫作亚兰语。在迦南语系当中,地中海东岸(Levant)的海港以及腓尼基人在北非的殖民地,仍旧使用着腓尼基语,而希伯来语虽然已经不再是犹太人的口头共通语言,它仍然是宗教、文经·撒母耳记下》)第八章第六节及第十章第八节)。 

  ……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页  数:384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72.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