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中国智慧:中国高速铁路创新纪实
中国智慧:中国高速铁路创新纪实


中国智慧:中国高速铁路创新纪实

作  者:王雄 著

出 版 社:河南文艺出版社

丛 书:中国创造故事丛书

出版时间:2017年09月

定  价:48.00

I S B N :9787555905875

所属分类: 文学  >  非小说  >  纪实/报告文学    

标  签:纪实文学  文学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高铁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其安全、便捷、舒适的优势,成为当今中国人出行的shou选交通工具。中国高铁创新发展的巨大成就,给了世界一个惊喜。高铁集当今高科技之大成,克难攻坚,历经艰辛,演绎着精彩的故事传奇,彰显了杰出的中国智慧与中国风采。本书以大众的视角、专业的解读和灵动的语言,加之精美的图片,带您遨游高铁科技知识的海洋,探索大国技术创新的奥秘,展示中国智慧的独特魅力。


TOP作者简介

王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铁路作家协会主席,著名汉水文化学者。1989年开始文学创作,著有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学术论著多部(篇),共计500万字。多篇小说被《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转载。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阴阳碑》《传世古》《金匮银楼》(合称“汉水文化三部曲”)。长篇报告文学《中国速度——中国高速铁路发展纪实》,由外文出版社以中、英、法、德、俄、日、西、阿八国文字出版发行。


TOP目录

引言 马车?马力与高速列车

第一章轮子上的世界

第一节速度决定人类生存

奔跑,为了活着

轮子,人类双脚的延伸

给世界装上轮子

第二节蒸汽时代的辉煌

蒸汽机的发明

世界第一声汽笛

沸腾的火车岁月

最后的蒸汽机车

第三节当今的高铁世界

何为“高速铁路”

世界高铁简史

今日四国称雄

第二章中国高速列车

第一节国产动车组渊源

“民族梦想”之星

“中原之星”坎坷

“中华之星”记忆

第二节洁白的“和谐号”

三国技术比较

试水中国市场

西门子败走麦城

搭建技术平台

CRH380A高速列车

第三节“复兴号”奔向未来

“芯”与“脑”的智能

“金凤凰”与“蓝海豚”

惊艳的“交会瞬间”

“中国标准”的力量

第三章美妙的智慧高铁

第一节高精度的轨道线

没有石子的铁路

“以桥为王”

远伸的钢轨

戈壁挡风墙

第二节智能化高铁网络

CTC智能化司令部

“最强大脑”探秘

当今“千里眼”

“高铁心脏”最强音

第三节高铁银线穿明珠

城市新地标

客运站建筑新美学

高铁客运站文化

中国高铁客运站之最

第四章安全环保高铁行

第一节高科技安全屏障

故障导向安全

TEDS监控系统

自然灾害巧防控

“黄医生”与“白医生”

第二节可贵的“绿色通道”

顶呱呱的环保列车

环境友好型典范

客运站“神秘之光”

第三节乘坐高铁不可任性

动车对烟民说“不”

动车“掏粪男孩”

车厢里的任性脸谱

第五章我们同住地球村

第一节打造中国高铁网

敢问路在何方

京津城际样板

京沪高铁经典

“八纵八横”构想

第二节高铁把世界变小

正点率

“同城效应”的快乐

高铁客流冲击波

“高铁快运”达天下

第三节说走就走的旅行

“互联网+出行”

动车朝着市场开

高铁催生旅游热

诗歌与远方

第六章中国高铁“走出去”

第一节高铁与这个世界

麦金德的“世界岛”

欧亚大陆桥的跨越

挺进“泛亚铁路”

第二节中日高铁的比较

日本谋求高铁霸主地位

中日高铁技术PK

高铁知识产权之争

第三节“一带一路”的魅力

大路沿线好风光

中国高铁优势

中国高铁“第一单”

尾声面向未来的高铁畅想

后记


TOP书摘

后记

小时候,最高兴的事,就是傍晚坐在家门前的稻草堆上,听母亲讲故事。母亲说,世界上数中国人最聪明。我说,为什么啊?母亲说,三皇五帝到如今,火药、指南针、造纸,都是咱中国人发明的。

长大后,我才知道,母亲讲的都是古话。近二百年来,咱中国在很多方面落后了。落后的原因,不是中国人不聪明,主要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是无休止的战争灾难,捆绑着中国人的手脚。中国人生活在惊恐不安中,又何谈智慧?

按辞典解释,聪明,一般指天资高、记忆和理解力强。智慧,则是对事物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前者是理解力,后者是解决力。可见,聪明与智慧是次第关系。人们常说的“小聪明、大智慧”,就是这个道理。

我将这部作品取名为“中国智慧”,意思是彰显中国人后来居上引领世界高铁发展的创造力。这种力量,显然不是那种“我认识你”的小聪明,而是一种“为我所有”的大智慧。中国智慧,不仅仅是中国人发明创造了什么,应该是那种追求卓越的品质与创造力。

我的《中国智慧》采写过程,表面上是在探秘中国高铁创新发展的途径,实质上是对具有中国智慧创造力的追寻与探究。我力求用采访得来的一个个故事,印证一个个符合事物发展本来面目的结论。

高铁已经成为中国老百姓出行首选的交通工具,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整体领先世界的产业。以其技术领先、安全可靠、性价比高等优势,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赞许,成为中国高端制造业的“黄金名片”。与一些先进国家相比,中国高铁起步晚、底子薄,为什么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引领世界之先?其中的奥妙是什么?有哪些成功的“密码”?中国智慧的表现何在?

2016年9月初,G20峰会在中国杭州举行。其间,美国总统奥巴马对习近平主席说:“我最佩服中国的两件事,一是高铁,二是数学教育。”

当我采访原铁道部一位老领导时,曾向他请教:“奥巴马总统在位八年,一直在做高铁梦,为什么不能梦想成真?”老领导分析说:“我以为有三个原因:一是联邦政府说了不算,二是美国国会争论不休,三是地方政府各自为政。”他认为,中国高铁之所以能够如此快速地走在世界前列,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所在,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别的国家很难做到的。

著名文化学者陈晋先生在读完拙作《中国速度》后评价道:“中国高铁发展说明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中国道路的制度优势,一个是中国道路背后的中国价值。”

20世纪90年代初,当我国决心发展高铁产业时,中央政府审时度势,正确地进行了顶层设计和产业整体规划,明确提出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中国高铁装备制造的技术路线。

在实施过程中,我国特有的“举国体制”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动员组织了全国丰厚的科技资源,包括几十所一流大学,近百个国家实验室、工程中心、中央级研究机构和500多家企业,参与的两院院士、专家学者和科研工作人员多达上万人。从中央到地方,全国一盘棋,纵横一体化,这在铁路行业历史上前所未有。

由此可见,充分发挥体制优势和政府的主导作用,这是我国高铁发展一条很成功的经验。

我国面积辽阔、人口众多,有着庞大的运输市场。铁路是首选交通方式。中国有市场,先进国家有技术,以市场换技术,以技术赢得市场,这种交易是很公平的。

外国企业对中国市场垂涎欲滴,中国想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并不难,但要拿到核心技术却很难,因为那是外国企业保持技术优势和长久获利的生存之本。

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曾对技术贸易进行过分析。他认为,如果两个国家各有技术优势,那么通过贸易可以双方受益,但是如果一国通过贸易可以迅速把别国的技术优势学过来,那么就是学的一方受益,被学的一方吃亏。

这个美国老头讲这番话的这一年,中国开始向先进国家引进高铁技术。按萨氏的观点,优势国家将高铁技术通过贸易交换给中国,中国提升了高铁技术,技术输出国无疑受损了。那么,中国就占了很大的便宜。

中国有句古话: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我以为,各取所需,各得其所,这是再正常不过的“贸易交换”,不应该存在谁吃亏、谁占便宜的问题。萨缪尔森的言论,也许是一种纯理论的探讨。

不可否认,中国是“引进”技术的受益者。“和谐号”高速列车最早就是利用国外技术研制出来的。然而,中国高铁产业每时每刻都在创新,不论是前期的勘察设计、工程建设还是高速列车生产、高铁运营管理,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零部件,中国人都力求突破,加入创新元素,烙上自己的印记,让最终产品成为纯正的“中国货”。

由此,我国铁路行业不断实现了技术突破,先后在世界上率先破解了高原、高寒等复杂条件下的铁路建设技术难题,高铁技术日益成熟。“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就是最好的例证。

有人问,我国很多产业都采用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路线,为何只有高铁产业成功了?汽车与高铁相比,同样都拥有广阔的市场,为什么至今我国的道路上几乎跑的都是外国牌子的汽车?

专家告诉我,引进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是否拥有核心技术。否则,东西永远是人家的。

我国兴建高铁时,世界上已经有日本、法国、德国等先进国家建成了高铁,掌握了先进的高铁技术。我们虚心向先进国家学习,尝试“以市场换技术”,不仅要求掌握核心技术,而且还要着眼提高创新能力、培育自主品牌。

有人说,核心技术是看家本领,人家是不会卖的。然而,也有例外。某些外国企业所处的生存环境,迫使它不得不靠卖技术来求市场、求生存。

“西门子败走麦城”的故事,曾让我激动不已。吃一堑,长一智,西门子第一次竞标失败了,第二次竞标竟然将时速300公里的高速列车8项关键技术,全部向中国有条件转让,或让中国享用。因为,西门子不能缺失中国市场。债台高筑的法国阿尔斯通、面临倒闭的日本川崎重工、抢占商机的英国丹尼斯公司,它们都因为迫于生存与发展的压力,不得不将多项高速列车关键技术转让给了中国企业。现实说明,世界上没有绝对不变的东西,包括高铁核心技术的转让。矛盾的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共存,这是哲学的观点。

采访中,我时常会听到“国产”“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自主研发”等字眼,也正是这些用词引起境外的质疑。我以为,这些词语无可非议:产品方面,由中国企业在中国生产的,当然是国产的;技术方面,不管是买来的技术,还是自己的创新,理所应当都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方面,建立在引进技术基础上的创新,就是自主研发。

诚然,高铁作为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其创新过程涉及跨学科、跨专业、跨行业的方方面面。要让买来的技术真正地为我所有,关键是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而这种创新能力,必须是全行业性的,必须以产业协同为动力,从而有效撬动全产业链的创新发展。

这些都是我的采访结论。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精神是力量的源泉、行动的先导。中国高铁精神集中体现在崇尚科学、攻坚克难、科技创新、勇攀高峰等词组的意义探索上,这也属于中国精神的表达范畴。

俗话说:“智高无难。”意思是说,有着较高智慧之人,即使遇到再大的难题也不会感到束手无策。中国智慧,彰显着民族精神、民族大义与民族自信。中国高铁取得巨大成就,精神因素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实践证明,攻克科技创新难题,一要靠智慧,二要靠精神。

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崇尚智慧与精神的民族。我着力紧扣中国高铁创新这个主题,从不同侧面体验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引导读者领略和感受无处不在的中国智慧。发挥体制优势、确定技术路线、突破核心技术、创新中国元素,这些都是中国高铁创新的“密码”。破解、运用好这些“密码”,中国企业将会打造出更多的“中国名片”。

中国高铁向世界昭示:中国正以自身的努力、自己的方式变成更好的模样,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中国智慧”必将会给整个世界带来更加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017年6月28日完稿于北京


TOP 其它信息

加载页面用时:93.7649